「楊英風全集」全三十卷編輯紀實+各卷摘要總主編蕭瓊瑞執筆,導覽「楊英風全集」各卷精華《英風映像》依「楊英風全集」30卷出版順序,介紹各卷編纂原則及主要內容,對瞭解這套華人世界最大藝術家個人全集,有提綱絜領、整體掌握的功能。本書作者,也是「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蕭瓊瑞教授,是知名美術史研究者,除了具備嚴謹的史學專業,對全集的體例進行完整的規劃、安排外,也以文學家的筆法,為全集每一卷的出版,寫下了充滿情感與睿智的記錄和推介。《英風映像》可視為這套擘劃十年、耗資超過新台幣六仟萬的「楊英風全集」最佳的導覽手冊;透過本書,讀者得以輕易進入楊英風浩偉超越的藝術天地,體驗藝術家不懈的用心和豐美的成果。
楊英風囊括機場、教堂、公園、斯繆、音樂廳等各類「景觀規劃」案共75案的往來書信,完整呈現楊氏之景觀規劃案的多樣表現本書為「楊英風全集」的書信第四卷,主要蒐羅和「景觀規劃」有關的各類公私文件,按案別的年代順序,先後排列,從現存最早的1953年宜蘭礁溪大坡的「宜蘭縣公墓設計案」,到1996至1997年之交的「苗栗縣新東大橋橋頭藝術工程規劃案」,總計七十五個案子;每個案子,少則一、兩封,多達十數封,清楚呈現這些案子在進行中溝通、協調的過程,可以和全集第六至十二卷的「景觀規劃卷」參照互補。做為台灣最早以藝術介入公共景觀工程的專業藝術家,楊英風一生始終不失藝術家堅持藝術思維的本色,縱然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各有其考量和顧慮,但藝術家並不因此違背其專業認知與品質,這也正是他能以藝術家之名留名歷史,而不淪為一般景觀工程公司的主要原因。此外,楊英風涉及的案例範疇幾無拘限,不分宗教、國界,從公墓、機場、公園、教堂、寺廟,以至於橋梁、音樂廳、高爾夫球場等,豐富的歷練,成就了藝術家個人創作的視野,也展現了創作者勇於挑戰的決心。此類書信與公文的蒐羅,都成為深入了解楊英風景觀規劃思維的重要參考史料。
「楊英風全集」末卷,收錄先前無法歸納之圖文拾遺呈現揚氏自學生時代以來之生涯記憶片段做為「楊英風全集」最後一卷,本書有補遺、拾珠之意,將無法歸納的零散圖文,儘量收錄在此。包括:1985至1997年間的各式公文,以及楊英風生平相關圖版,包括照片、證件、履歷表、證書、請柬、設計草稿及名片等;計分學生時期、豐年時期、旅義時期等。翻閱這些史料與圖版,一如闖入藝術家住宅頂層的閣樓中,所見盡是一些充滿歷史記憶的圖像與片斷,特別具有親切感,也是歷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私密資訊。「楊英風全集」出版工程的完成,一如美崙華廈的竣工;高樓九仞,始於一磚一瓦的累積,更奠基於藝術家本人生前片紙隻字的一一保存。這是一樁藝壇的美事,也是歷史的奇蹟,背後有諸多發心、助願人士的長期支持。此全集的出版,是希望能這樣的浩大工程,也能成為歷史持續前進、超越發展的重要基石。
楊英風一生與親友、師長、學生與藝壇人士之間的書信集結附彩色圖片,以做為楊氏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參考文獻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以藝術材料嘗試之新、創作領域橫跨之廣、對各種新知識、新思想探討之勤,並因此形成獨特見解、創生鮮明藝術風貌,且留下數量龐大的藝術作品與資料者,楊英風無疑是獨一無二的一位。視楊英風為台灣的藝術家,恐怕還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從他的生平經歷來看,這位出生成長於時代交替夾縫中的藝術家,事實上,足跡橫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日本、歐洲、美國等地。儘管在戰後初期,他曾任職於以振興台灣農村經濟為主旨的《豐年》雜誌,因此深入農村,也創作了為數可觀的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水彩、油畫、雕塑,和大批的漫畫、美術設計等等;但在思想上,楊英風絕不是一位狹隘的鄉土主義者,他的思想恢宏、關懷廣闊,是一位具有世界性視野與氣度的傑出藝術家。「楊英風全集」第24 ~ 27卷為書信集,搜集楊氏一生和家人、友朋、師長、學生,乃至藝壇人士之間,魚雁往返的各式信札,第26卷所收錄者為事件篇(1960-1997)。從這些書信內容中,我們似乎可以窺見這位一生以理性創作著稱的藝術家,至性至真的另面感性。
楊英風一生與親友、師長、學生與藝壇人士之間的書信集結附彩色圖片,以做為楊氏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參考文獻在戰後台灣美術史上,以藝術材料嘗試之新、創作領域橫跨之廣、對各種新知識、新思想探討之勤,並因此形成獨特見解、創生鮮明藝術風貌,且留下數量龐大的藝術作品與資料者,楊英風無疑是獨一無二的一位。視楊英風為台灣的藝術家,恐怕還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從他的生平經歷來看,這位出生成長於時代交替夾縫中的藝術家,事實上,足跡橫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日本、歐洲、美國等地。儘管在戰後初期,他曾任職於以振興台灣農村經濟為主旨的《豐年》雜誌,因此深入農村,也創作了為數可觀的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水彩、油畫、雕塑,和大批的漫畫、美術設計等等;但在思想上,楊英風絕不是一位狹隘的鄉土主義者,他的思想恢宏、關懷廣闊,是一位具有世界性視野與氣度的傑出藝術家。「楊英風全集」第24 ~ 27卷為書信集,搜集楊氏一生和家人、友朋、師長、學生,乃至藝壇人士之間,魚雁往返的各式信札,第25卷所收錄者為友人篇(1965-1997)與事件篇(1951-1959)。從這些書信內容中,我們似乎可以窺見這位一生以理性創作著稱的藝術家,至性至真的另面感性。
楊英風與楊英風藝術基金會之逐年紀事追溯附圖三百多張,完整提供楊氏之生平資料參考年譜,是以編年體裁記載一人生平事蹟的著作。本卷的年譜是以楊英風先生舊有的年表加以擴充而成的,且有別於一般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年譜,是將每年的紀事分成事件跟創作兩個部分,如此事件歸事件、創作歸創作,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免除因所有事項參雜一起,不易閱讀及找尋的困擾。編者再藉由出版《楊英風全集》時所整理的與楊英風相關的大批史料、報導、文章等,將之節錄並引用至年譜上,讀者可以清楚的瞭解當年楊英風發生的事件及其相關的資料,且凡是引文必註明出處,若讀者有興趣也可以去查閱整篇文章或報導。此外,也收錄了與每年記事相關的照片或圖片當作插圖,計三百多張,可說是圖文並茂。年譜的紀年是從1926年楊英風出生至1997年去世為止,1998年以後則是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大事記。本卷另收錄了林今開先生寫的〈八千里路風和土〉一文,據楊英風三女寬謙法師云,〈八千里路風和土〉原是林今開先生為楊英風寫的傳記小說,但1992年林今開先生不幸過世,書於是沒有完成,其文稿則一直塵封在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中,無緣與大眾分享。《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蕭瓊瑞老師認為此篇文章主要是記述楊氏祖先的故事,且林今開先生甚至遠赴福建去考證楊氏祖先的事蹟,雖然只記載楊氏祖先來台奮鬥及其父母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經過,楊英風進北京日本中學校唸書之後的事情則尚未提筆,但正好可以補年譜的不足,希望藉由《楊英風全集》出版的機會,讓此篇文章得以「重見天日」,因此特別將之收錄在本卷。
楊英風史料與相關圖片之完整匯整呈現楊英風於藝術領域之外的多重角色楊英風全集第29、30卷為史料與圖片,搜羅全集前28卷未能羅列的文件資料以及圖片等等。本卷為第29卷,內容為證書、獎狀、聘書以及公文,依類型並分割為兩個部份:前半部收納楊英風先生一生榮獲的獎狀、聘書以及展覽的紀念狀、感謝狀等。本卷後半部則收納公文,記錄楊英風與政府單位及公私立社團的往來軌跡。讀者由公文的往返可一窺楊英風在藝術領域的多重角色:擔任公私立學校美術教師、公辦展覽及民間單位藝文獎項評審、參與文化藝術單位之草創成立、擔任公立博物館與美術館作品審查委員、公部門公共工程設計案甄選委員以及自辦展覽活動等。其涉足領域,由基層美術教育,涵蓋至一般大眾的美術推廣。此外,少部份公文記錄了個人遭遇事件,如重慶南路居屋受損糾紛等,可一窺藝術家在頻繁的藝術創作中所面對的生活繁瑣。公文部份共收納五百多篇,因各單位的公文格式皆不同,為求讀者閱讀便利,將既有的框線取消,改以橫式文字排列,並以盡量貼近內文閱讀習慣為原則,重新作排版,因一冊所能包羅內容有限,1985年後將在下一卷中繼續收納。本書內容力求忠實呈現原貌。文中少數錯別字加底線標註於原文後。因年代久遠之故,少數文件內容損毀不易辨識,以“□”符號標示。
楊英風一生景觀規劃案的背景與細節之完整紀錄呈現楊氏身為台灣景觀設計大師的獨特美學理念 「楊英風全集」的「景觀規畫卷」計有7卷(為全集第6至12卷),涵括楊英風一生大大小小、完成與未完成的各種景觀規畫案,從背景資料、規畫構想、基地分析、模型照片、施工進度、施工過程、往來公文、相關報導,及最後的完工照片、開幕儀式等,可說是楊英風作為一位開台灣公共藝術風氣之先、影響鉅大的景觀大師,最忠實且全面的記錄。「景觀規畫VII」收錄的內容,大抵從1992年到楊氏過世的1997年,並包括了一些此前未收錄的「補遺」規畫案。在這最後五年的時間裡,楊英風規畫完成了幾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台中國美館〈古木參天〉景觀雕塑設置案(1995)、花蓮慈濟靜思堂屋頂工程暨釋迦牟尼佛坐像規畫案(1995)、新竹交通大學圖書館資訊廣場景觀工程〈緣慧潤生〉規畫案(1996)、宜蘭縣政大樓景觀〈協力擎天〉規畫案(1997)等。這最後一卷的「景觀規畫」卷中,也收入了楊英風為中國、香港,乃至日本、法國等地所作的規畫,顯示楊英風創作涵蓋的區域,已具國際性的視野。 楊英風少年時曾於東京美術學校接受建築的學院訓練,因而奠定了日後從事景觀規畫、景觀建築等的專業能力,加上藝術家天賦的造形美感、多種媒材創作的背景,使得其景觀規畫作品創意獨到且深具個人特色。本卷的呈現均以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彙整為目標,分為文字及圖版兩個部分,精要呈現出楊英風在景觀規畫上的理念與細節。
收錄楊英風與親友、學生往來之三百多封書信 為了解楊英風的生活、處世哲學與審美觀的詳盡紀錄 在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裡,楊英風的文史資料至少有上萬筆,由於考慮到實用性,因此首先被整理的就是與作品相關的資料,而書信則是暫時被擱置的,一直到要出版《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蕭瓊瑞老師才決定要將楊英風的往來書信作全面性的整理,預計出版四冊,並將之排在全集的第24至27卷。 保存在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裡的信件數量相當多且狀況良好,除了楊氏親屬間的往來書信外,還有跟當時的藝文界人士來往的重要信函及工作上的相關信件等。 整理成冊後,不啻是重要的研究資料。只可惜信件多是別人寄來的,楊英風寄出的信件除非有留底,否則無法得知其書寫的內容。 還有些信件是草稿,雖然不確定是否寄出,但編者還是將其收錄,畢竟那也是楊英風在寫信當時的想法,透過這些草稿一樣也可得知他想要傳達給親友的訊息。 本卷為《楊英風全集》的第24卷,也是書信類的第一本,收錄的是親屬篇、中村百子篇、學生篇及友人篇(部分)。 親屬篇是楊氏親屬間的往來書信,除了有旅歐時期寫的家書外,後來尚有與分隔多年的父母及弟弟間的信函;中村百子則是楊英風在日本的紅粉知己,因信件數量不少,所以特別獨立出來歸為一類;學生篇是楊英風與學生們的往來信件;友人篇則是楊英風與朋友間的往來信件,但因頁數限制所以本卷只收錄至一九六三年。 其餘的友人類書信則收錄至第25卷;第26卷收錄的是事件類的書信,主要是楊英風工作上的往來書信;第27卷則是收錄與景觀規劃案相關的書信和公文。 透過書信集的出版,打破楊英風給人堅毅、理性的印象,他不再只是終日埋首工作、充滿理想的藝術家,而是個感情豐沛、重視朋友、交友廣闊、對人謙和……等的人。 小至生活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瑣事也都可以從書信集中略知一二,無形中讓讀者參與了楊英風的真實生活。要了解藝術家的生活、為人處世的態度和交友情形等,還有什麼比親筆書寫的信件更加真實的呢!
楊英風40至70年代之完整工作札記 為了解楊氏創作思緒、活動軌跡、工作細節的詳盡參照 1947年楊英風先生自北京返台,直至1997年辭世,其孜孜矻矻、夙興夜寐歷經藝術創作五十載,工作札記即為這段期所留下的個人每日工作紀錄。對於想一窺楊英風先生創作軌跡的讀者,翻閱工作札記當可獲得最直接的感受。 工作札記共匯整出版成二冊,本冊為工作札記(一),記載年代始於1947年,終於1975年,以年為序,其中部分年代資料因為保存問題付之闕如。時間始於居住北京末期,歷經返鄉結婚、婚後任職於台大植物系擔任繪圖人員、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獲邀擔任農復會豐年社美術編輯、至義大利遊歷進修、由義返國後接受密集的國內外創作邀約。隨著工作案件與日俱增,楊英風先生於工作札記中愈發詳盡地記載每日工作細項及進度規畫,除得以讓讀者一窺作者獨特而細膩的工作態度,對於雕塑創作及研究者將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此外,工作札記除詳實地記載其活動軌跡,並記錄與藝術圈的交遊,對於相關研究者亦可作為參考。工作札記內文並可見其個人心情紓寫穿插其間,此部分或亦可作日記看待。 本書內容力求忠實呈現原文。日文詞彙為求讀者閱讀便利,大部分已翻譯為中文並加底線標註於原文後。文中少數筆誤亦加底線標註於原文後。因速記之故,少數內文因而不易辨識,以“□”符號標示。 1969年工作札記少部分為助理代記,為求完整性一併詳列,並以不同字體編排以為辨別。插圖部分並選輯工作札記原稿,以利讀者一窺工作札記之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