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 書系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社會福音/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精裝)

橄欖  出版
2016/05/06 出版

要探討二十世紀芸芸中國基督教思想家對中國教會及社會的影響,吳耀宗是個絕不能繞過的人物。一方面,他一直站穩「激進」的神學立場,致力回應基督教信仰面對的各種時代挑戰,意圖在動盪多變的現代中國,為中國基督教建立其「科學」、「社會」,甚至「革命」的基礎。另方面,正因為這種立場,他受到來自基督教神學版圖的「保守」陣營攻擊,指其不論在信仰以至於政治立場上,均把中國基督教引往自毀的方向。因而,吳耀宗在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發展歷程中,同時有着「正題」與「反題」的形象與角色,對他的評價可說毀譽參半。   本冊收錄《社會福音》與《沒有人看見過上帝》是吳耀宗的兩部代表作,反映了他在二十世紀30至40年代間的思想關注及重要轉向,是探究他怎樣走上擁抱社會革命及共產主義之路不可或缺的歷史及思想文本。   《社會福音》是吳耀宗的自選文集,各篇文章體例雖不一,但卻仍充分反映出其關注。誠如吳在〈自序〉中說:「這本書的背景是一個在存亡絕續的中國,是一個在矛盾紛亂中的世界。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今日社會制度的應當改造,是基督教對社會改造的特殊貢獻。」全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重點:(一)吳對當前中國及世界時局的分析;(二)吳對基督教的時代使命的基本理解;(三)吳特別針對唯愛主義、社會改造及共產主義等問題的探索,即他所闡釋的「唯愛的革命」。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更是《社會福音》內不少文章觸及的重點。對吳而言,這就是基督教不應迴避關於社會的根本改造,甚至革命的挑戰。這也是吳耀宗為文集命名《社會福音》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社會福音》一書反映出吳耀宗在二十世紀30年代對基督教與社會改造及革命的思考,那麼,40年代出版的《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便是他從神學進路來對此課題作更深入及全面的疏理。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國與國際的局勢發展,已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吳耀宗對基督教的社會貢獻的思考,也隨之而調整。吳耀宗十分重視《沒有人看見過上帝》,因為《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一書處理的,正是他多年來一直關注,並持續反省的課題──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關係。跟過去不同的是,《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系統地從神學進路的思考,處理基督教與唯物論的矛盾,並試圖提出調和兩種迥異意識型態的方法。根據吳耀宗的說法:「基督教與唯物論是不衝突的,不只是不衝突,並且可以有互相補充之處。」全書直接面對唯物論者對於「上帝存在」的質疑,並試圖向唯物論者闡述基督教的思想,以不同於傳統教義講述的模式站在「相對」的角度來談論「絕對」的上帝。並且熱切的在書中的序言裡留下伏筆,期盼信奉基督者與信奉唯物論者能針對書中所談論的議題回應,達到雙方理性深度的對話。這不僅是他內在思想探索的結果,更是其對戰後中國政治形勢的思想回應。

9 特價8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福音/沒有人看見過上帝

橄欖  出版
2016/04/08 出版

要探討二十世紀芸芸中國基督教思想家對中國教會及社會的影響,吳耀宗是個絕不能繞過的人物。一方面,他一直站穩「激進」的神學立場,致力回應基督教信仰面對的各種時代挑戰,意圖在動盪多變的現代中國,為中國基督教建立其「科學」、「社會」,甚至「革命」的基礎。另方面,正因為這種立場,他受到來自基督教神學版圖的「保守」陣營攻擊,指其不論在信仰以至於政治立場上,均把中國基督教引往自毀的方向。因而,吳耀宗在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發展歷程中,同時有?「正題」與「反題」的形象與角色,對他的評價可說毀譽參半。 本冊收錄《社會福音》與《沒有人看見過上帝》是吳耀宗的兩部代表作,反映了他在二十世紀30至40年代間的思想關注及重要轉向,是探究他怎樣走上擁抱社會革命及共產主義之路不可或缺的歷史及思想文本。 《社會福音》是吳耀宗的自選文集,各篇文章體例雖不一,但卻仍充分反映出其關注。誠如吳在〈自序〉中說:「這本書的背景是一個在存亡絕續的中國,是一個在矛盾紛亂中的世界。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今日社會制度的應當改造,是基督教對社會改造的特殊貢獻。」全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重點:(一)吳對當前中國及世界時局的分析;(二)吳對基督教的時代使命的基本理解;(三)吳特別針對唯愛主義、社會改造及共產主義等問題的探索,即他所闡釋的「唯愛的革命」。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更是《社會福音》內不少文章觸及的重點。對吳而言,這就是基督教不應迴避關於社會的根本改造,甚至革命的挑戰。這也是吳耀宗為文集命名《社會福音》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社會福音》一書反映出吳耀宗在二十世紀30年代對基督教與社會改造及革命的思考,那麼,40年代出版的《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便是他從神學進路來對此課題作更深入及全面的疏理。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國與國際的局勢發展,已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吳耀宗對基督教的社會貢獻的思考,也隨之而調整。吳耀宗十分重視《沒有人看見過上帝》,因為《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一書處理的,正是他多年來一直關注,並持續反省的課題──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關係。跟過去不同的是,《沒有人看見過上帝》系統地從神學進路的思考,處理基督教與唯物論的矛盾,並試圖提出調和兩種迥異意識型態的方法。根據吳耀宗的說法:「基督教與唯物論是不衝突的,不只是不衝突,並且可以有互相補充之處。」全書直接面對唯物論者對於「上帝存在」的質疑,並試圖向唯物論者闡述基督教的思想,以不同於傳統教義講述的模式站在「相對」的角度來談論「絕對」的上帝。並且熱切的在書中的序言裡留下伏筆,期盼信奉基督者與信奉唯物論者能針對書中所談論的議題回應,達到雙方理性深度的對話。這不僅是他內在思想探索的結果,更是其對戰後中國政治形勢的思想回應。 ★得獎紀錄: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9 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道德除害傳(精裝)

橄欖  出版
2015/12/25 出版

★ 通過香港基督教漢語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一八九五年四月,清廷於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國內的憤怒情緒沸騰,富國救亡之聲四起。同年六月,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於《萬國公報》刊登徵文啟事,以「三弊」為題:即鴉片、時文和纏足,企望廣徵文人意見為中國的社會問題尋求良方。徵文比賽結束後,從中國各地收到稿件共一六二份,但當時這些文章並没有出版,稿件被傅蘭雅帶往美國柏克萊大學…… 一個世紀過後,這批稿件偶然再見光明,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黎子鵬教授進行編注,從中挑選幾篇基於基督教救世思想而創作的小說,帶領各位讀者一同對這些彌足珍貴的遺世之作詳盡剖析,有關其歷史地位、文學意義,以及當時中國基督徒的思想反映。 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將當時文人對時弊的怒吼,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編著,並將內文加上注解釋義,藉此,我們得以對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基督教與中國近代文學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理解,也能呈現中國基督教文學在晚清時期的面貌和貢獻,對照當時俗體文學,融合基督教思想併發之小說創意。 得獎記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9 特價8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道德除害傳

橄欖  出版
2015/12/11 出版

★ 通過香港基督教漢語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一八九五年四月,清廷於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國內的憤怒情緒沸騰,富國救亡之聲四起。同年六月,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於《萬國公報》刊登徵文啟事,以「三弊」為題:即鴉片、時文和纏足,企望廣徵文人意見為中國的社會問題尋求良方。徵文比賽結束後,從中國各地收到稿件共一六二份,但當時這些文章並没有出版,稿件被傅蘭雅帶往美國柏克萊大學…… 一個世紀過後,這批稿件偶然再見光明,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黎子鵬教授進行編注,從中挑選幾篇基於基督教救世思想而創作的小說,帶領各位讀者一同對這些彌足珍貴的遺世之作詳盡剖析,有關其歷史地位、文學意義,以及當時中國基督徒的思想反映。 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將當時文人對時弊的怒吼,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編著,並將內文加上注解釋義,藉此,我們得以對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基督教與中國近代文學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理解,也能呈現中國基督教文學在晚清時期的面貌和貢獻,對照當時俗體文學,融合基督教思想併發之小說創意。 得獎紀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9 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精裝)

橄欖  出版
2015/10/16 出版

本書原著張星曜(1633 – 1715?),是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的代表,四十七歲受洗,教名Ignatius(依納爵),故其又號依納子,卒年不詳,約於一七一五年以後。歸信後留下不少漢語作品,可略窺明末清初華人信徒的思想的脈絡。   本書收錄《天儒同異考》、《闢妄條駁合刻》、《欽命傳教約述》、《聖教贊銘》、《聖人宗徒十四人行實》、《祀典說》,另於附錄中收錄《天教明辨》及《通鑑記事本末補後編》目錄。   《天儒同異考》為張星曜的重要著作,歷來為學者所重視。在此書中,張星曜創造性處理耶儒關係,提出了「合儒」、「補儒」、「超儒」。在明末「合儒」、「補儒」的基礎上,張星曜提出了「超儒」。張星曜對耶儒關係的處理,反映出清初禮儀之爭對天主教徒所帶來的認同壓力,也反映出張星曜對自己信仰外來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說明。   《闢妄條駁合刻》:此卷將徐光啟的《闢釋氏諸妄》,以及張星曜、洪濟的《闢妄闢條駁》合為一書。由於《闢釋氏諸妄》批評當時佛教教義,清初普仁禪院的截流行策和尚見之,撰寫了《闢妄闢》反駁。張星曜、洪濟等天主教徒對於截流行策的《闢妄闢》又進行回應,撰寫《闢妄闢條駁》。透過此書讀者將一窺明末清初天主教與佛教的關係。   《欽命傳教約述》為典型護教作品,編輯奏章、歷史文獻等為天主教辯護;以此證明天主教在中國是受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許可、支持與讚許。此書成為後世天主教面對官方的護教作品範式,影響晚清黃伯祿《正教奉褒》的著作。   《聖教贊銘》(附《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屬聖詩類作品。採取中國傳統詩歌韻律,不僅富有文學色彩,而且便於誦讀、傳播,是收錄文獻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內容。張星曜所創作的《聖教贊銘》即配畫詩,懸掛在杭州天主堂上。《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亦為同類作品。   《祀典說》表明張星曜參與了清初的禮儀之爭。中國禮儀之爭不僅涉及到教廷與在華傳教士之間的爭論,而且中國信徒也捲入其中。張星曜在《祀典說》中讚同耶穌會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禮儀,但對於生祠、城隍等禮儀提出批評或改造。

9 特價8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儒同異考: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

橄欖  出版
2015/10/09 出版

本書原著張星曜(1633 – 1715?),是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的代表,四十七歲受洗,教名Ignatius(依納爵),故其又號依納子,卒年不詳,約於一七一五年以後。歸信後留下不少漢語作品,可略窺明末清初華人信徒的思想的脈絡。   本書收錄《天儒同異考》、《闢妄條駁合刻》、《欽命傳教約述》、《聖教贊銘》、《聖人宗徒十四人行實》、《祀典說》,另於附錄中收錄《天教明辨》及《通鑑記事本末補後編》目錄。   《天儒同異考》為張星曜的重要著作,歷來為學者所重視。在此書中,張星曜創造性處理耶儒關係,提出了「合儒」、「補儒」、「超儒」。在明末「合儒」、「補儒」的基礎上,張星曜提出了「超儒」。張星曜對耶儒關係的處理,反映出清初禮儀之爭對天主教徒所帶來的認同壓力,也反映出張星曜對自己信仰外來宗教原因的合法性說明。   《闢妄條駁合刻》:此卷將徐光啟的《闢釋氏諸妄》,以及張星曜、洪濟的《闢妄闢條駁》合為一書。由於《闢釋氏諸妄》批評當時佛教教義,清初普仁禪院的截流行策和尚見之,撰寫了《闢妄闢》反駁。張星曜、洪濟等天主教徒對於截流行策的《闢妄闢》又進行回應,撰寫《闢妄闢條駁》。透過此書讀者將一窺明末清初天主教與佛教的關係。   《欽命傳教約述》為典型護教作品,編輯奏章、歷史文獻等為天主教辯護;以此證明天主教在中國是受官方尤其是皇帝本人的許可、支持與讚許。此書成為後世天主教面對官方的護教作品範式,影響晚清黃伯祿《正教奉褒》的著作。   《聖教贊銘》(附《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屬聖詩類作品。採取中國傳統詩歌韻律,不僅富有文學色彩,而且便於誦讀、傳播,是收錄文獻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內容。張星曜所創作的《聖教贊銘》即配畫詩,懸掛在杭州天主堂上。《聖人宗徒十四位行實》,亦為同類作品。   《祀典說》表明張星曜參與了清初的禮儀之爭。中國禮儀之爭不僅涉及到教廷與在華傳教士之間的爭論,而且中國信徒也捲入其中。張星曜在《祀典說》中讚同耶穌會士的做法,即容忍儒家的祭祖、敬孔禮儀,但對於生祠、城隍等禮儀提出批評或改造。

9 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