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變化猶如四季,春夏秋冬風景各異其趣。本書作者布魯格曼為美國知名舊約神學家,對詩篇有多年的研究與獨道的見解,他以「定向—失向—新定向」的模式,探索詩篇的文類(genre)所蘊含的社會、心理及宗教功能,帶你用全新的視野,讀出這些古老詩歌中的靈性深度與亮光,為真實的人生發聲。 彷彿是對詩篇的一種「偏食症」般,大多數人在使用詩篇靈修或禱告時,偏好挑選那些正面的、寬慰人心以及歌頌讚美的「快樂詩篇」,而對那些負面的、充滿各種哀怨、對報仇雪恥的呼喊以及深切懺悔的「黑暗詩篇」卻敬而遠之,唯恐沾上不敬虔、不屬靈、缺乏信心的邊。然而,這種解讀詩篇的方式,似乎與真實的人生脫軌,也不符基督信仰的十架精神。 人生變化猶如四季,春天的鮮花,夏天的陽光,秋天的紅葉,冬天的寒雪,風景各異其趣。本書作者布魯格曼為美國知名舊約神學家,對詩篇有多年的研究與獨道的見解,他以「定向—失向—重新定向」的模式,探索詩篇的文類(genre)所蘊含的社會、心理及宗教功能,帶你用全新的視野,讀出這些古老詩歌中的靈性深度與亮光,讓詩篇為真實的人生發聲。 詩篇主要的三種模式: ● 定向的詩篇:例如詩篇8, 24, 33, 104, 133, 145 ● 失向的詩篇:例如詩篇13, 35, 74, 86, 95, 137 ● 重新定向的詩篇:例如詩篇29, 47, 93, 97, 98, 99, 114, 148, 150 布魯格曼提供讀者一個瞭解整本詩篇的基本框架,但並非每篇詩篇都能強硬套用這個模式。儘管如此,他的三疊式架構,對於想用詩篇來靈修或講道的信徒或牧者,都非常有助益。
近代神學家與信徒重新燃起對theosis(神化)思想的興趣,重拾古代教會將神化視為基督教拯救論的基礎之了解。本書就是此風潮下產生的經典著作,內容分成五個部分,介紹與綜合分析古希臘、新約聖經、教父、中世紀、宗教改革時代,以及現代思想中對神化思想的理解。 人成為神是一個迷人、激動人心、並滿有能力的宗教觀念。到底theosis(神化)是什麼意思?在知識的思想歷史中,這個術語的起源以及其觀念的發展是什麼?對於彼後1:4中成為一位「與神的性情有分」者的應許,其背後原始的異象和產生的詮釋是什麼?里昂的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在教導「神的道成為我們的所是,使我們能成為祂自己的所是」的時候,以及亞他那修(Athanasius)宣告「神成為人,為了使人成為神」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什麼?人類神化的過程是什麼?近代哲學和神學界對於人類成為神的問題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會由本書不同基督教傳統背景之專家的論文中,加以探討、印證,並說明神化的本質及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