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幾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長盛不衰,並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本書是樂亶為教學所寫的一本講義,也是為其父親樂幻智老先生數十年教拳所寫的一篇文字總結。此書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練拳的過程和方法敘述得非常清楚,圖文並茂,對幾個容易混淆的拳學問題,更有精辟的分析。
太極結構、生理結構、S形結構是林氏結構的核心,此三大結構堅實了身體結構,豐富了學習內容、壯大了勁力能量。體內通路的開發,氣血流暢週身,勁力傳輸快速,能為身體帶來健康,足以防身的勁力。
太極結構、生理結構、S形結構是林氏結構的核心,此三大結構堅實了身體結構,豐富了學習內容、壯大了勁力能量。體內通路的開發,氣血流暢週身,勁力傳輸快速,能為身體帶來健康,足以防身的勁力。
劉晚蒼的功夫來源有三:一為譚腿,二為王茂齋傳系太極拳,三為宋永祥傳系八卦掌。後二者是劉晚蒼內家功夫的重要源泉。本書在太極拳部分還原了傳統吳式太極拳的學習程序,補充了樁功、單操的內容,呈現太極拳授受中由樁、至功、至架、至單操、至推手乃至散手這一完整過程。並收錄劉晚蒼在20世紀80年代留下的一組完整拳架照片。宋永祥傳系八卦掌部分為世所罕見,劉晚蒼生前極為珍視,鮮有傳人。據傳劉晚蒼的功夫受此傳系八卦掌受益良多。本書細緻、全面地展現該傳系八卦掌的系統練法,以期宋派八卦掌這一瑰寶廣播於世。
劉晚蒼的功夫來源有三:一為譚腿,二為王茂齋傳系太極拳,三為宋永祥傳系八卦掌。後二者是劉晚蒼內家功夫的重要源泉。本書在太極拳部分還原了傳統吳式太極拳的學習程序,補充了樁功、單操的內容,呈現太極拳授受中由樁、至功、至架、至單操、至推手乃至散手這一完整過程。並收錄劉晚蒼在20世紀80年代留下的一組完整拳架照片。宋永祥傳系八卦掌部分為世所罕見,劉晚蒼生前極為珍視,鮮有傳人。據傳劉晚蒼的功夫受此傳系八卦掌受益良多。本書細緻、全面地展現該傳系八卦掌的系統練法,以期宋派八卦掌這一瑰寶廣播於世。
太極拳的治心之道,就是治內功心法,它包含了宏觀心法與微觀心法。前者指修心練性,即古人所言「修齊治平」的為人之道;後者指一門一派、一招一式的行功心法,即為拳之道。把人道與拳道結合起來修煉,才是完整的太極拳內功心法。就微觀心法而言,不僅指一招一式的內在功夫的心理法則,更包含修煉意、氣、神、勁、靈的心理法則,這樣才能把練拳與練人結合起來,以達修心養性、恢復明德、完善人生之目的。此書並非單篇文章講義的結集,而是集中地、系統地總結自身修煉心得的著述。
(下卷)寫作體例從兩方面著手創新。一是在縱的方面,設置哲源篇、心法篇、鬆靜篇、行氣篇、內勁篇、套路篇及源流篇等篇章。一是從橫的方面,設章列節橫向展開,并對每一拳式進行剖析,分置「拳招釋義」「行功口訣」 「動作分解」「呼吸行氣」「內功心法」「實用舉例」等欄目。這種縱橫交錯、篇目別致的結構,便於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地闡述太極拳內功心法。
《八極拳散手用法》介紹八極拳散手用法也稱為「實戰應手」「實用法」「拆手」「散打」「對截」「技擊」等。其內容由六大開、八大招、十大技擊技法、三盤連擊法等構成。應用時講求:「挨崩擠靠,迅猛遒勁,崩撼突擊,以短制長。」發招進手時吐氣發聲,以氣催力,以聲助勢,咄咄逼人。與人交手時,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法連貫,三盤連擊,勁足勢猛,還要求眼隨手轉,手腳齊到,上打下封,緊逼硬攻,長短兼施。故有「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的三盤打法。《八極拳散手用法》內容豐富,招法全面,技術精良,技法實用,敘述准確、文字簡練,講解透徹、表意深刻,插圖精美,圖文並茂,可謂是一看就會、一用就靈的防身自衛寶典。
《侯氏太極拳內功修煉》一書是侯氏太極拳的又一重要著作,闡述了張三豐祖師一脈太極功的修煉方法,闡釋了太極內功的修煉原理,使太極拳愛好者可找到練功進步的階梯。欲練好太極拳,需要先明白和掌握拳理和練功方法,再加以身體力行,讀書明理是重要一步。 《侯氏太極拳內功修煉》一書對侯氏太極拳內功修煉做了較深入的闡述,闡明了侯氏太極拳內功的內涵,對侯氏太極拳架各勢的煉功方法和意義做了細緻的描述,對太極圓樁功作了基本介紹,對太極丹功體系作了較完整的敘述,內容通俗易懂,可使我們對歷代聖人先師所總結的有關生命和健康的理論及實踐方法得到深刻認知和理解,從此步入中華太極文化的勝境。
本書是一份劉晚蒼習武與授藝生涯的真實記錄。 劉晚蒼之師劉光斗學自張玉連(譚腿)、王茂齋(太極功)、興石如(八卦功),少年即於北京城享有盛譽,惜命運多舛,傳人不多,劉晚蒼是其武藝的全面繼承者與傳播者。劉光斗在抗日戰爭期間下落不明後,劉晚蒼長期受教於王子英,精研推手。 民國期間,劉晚蒼獲陝西省國術比賽大槍第一,被譽為「大槍劉」;新中國成立後,與日本國手三浦英夫比手,三勝而服之,名揚海外。劉晚蒼從不自秘,桃李天下,更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為免「前哲之倡導不宏,後世之欣慕亦寡」,劉晚蒼傳人首次完整披露了劉晚蒼所學譚腿、太極功、八卦功的功譜,並不遺餘力,採訪劉晚蒼親傳弟子門生,整理出他們記憶裡跟隨劉晚蒼學拳的經過,其中既有口傳身授的點撥之語,又不乏立身做人的諄諄教誨。劉源正,1959年生於北京,劉晚蒼長孫,自幼隨祖父習武練功。先後就職於中國中信集團辦公廳秘書處及行政處、中信貿易公司辦公室、信太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處。季培剛,1982年生於山東蓬萊,先後就讀於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及廣東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碩士,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編著有《太極往事》《楊振聲年譜》等。
太極拳散手是太極拳的一門實戰功夫,全面展現了太極拳的各種技法。本書內容包括:基本拳理、套路、功法,拳譜歌訣,養生、技擊要略,等等。若久練長習,不僅可健身強體,更能達到防身御敵之功效。
將千年神奇的「太極」和「書法」融為一體,採用太極十三勢技術與人體生理學巧妙結合,依據中醫經絡學理論。用天人合一身法調動陰陽二氣,吸收自身反饋輻射的生物場和直接發氣的特性增強身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細胞活力:利用宇宙自然之氣和身體動作技術,將氣由經脈到絡脈,循經感傳,打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康復疾病、緩解症狀、延年益壽的效果。 希望范紫陽的《書法太極拳(附光盤)》這本書為書畫者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幫助,為運動鍛煉者校正誤區,為學校師生的健康保駕護航,為外國友人學習寫漢字提供有效的輔助。
張昱東、艾光明所著的《侯氏太極拳用法解析》是為希望進一步提高太極拳技術水平的太極拳愛好者而作。侯氏太極拳以外練拳架為基礎、以內養氣功為根本,並以打手、技擊聞名於世,故別稱「武當傳統三合一太極拳」。「三合一」訓練方法是提高太極拳技術水平的關鍵,是張三豐祖師所創的入道之法,希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能學會它、掌握它,步入一脈相傳的中華太極拳的修煉正道。
太極拳就是在陰陽、虛實之間找尋動靜之機。所以吾師常謂:「能知陰陽,手上便有分寸,能分虛實,腳下便有斤兩。」陰陽、虛實、動靜,是太極拳的基本元素,鬆沈、貫串,則為修練太極拳的目標,所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簡單的說就是整體貫串勁的中正安舒。
普及版說明 自然太極拳29式從《自然太極拳》一書中萃取拳之精華編著而成。 傳統太極拳的拳理源於老莊哲學。老子《道德經》云:虛極,守靜、復歸於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要虛極守靜,太極拳修煉到神明境界是返真歸樸,道法自然,自然是修太極拳的大道。吳圖南大師說,太極拳要順先天自然。楊禹廷大師說,練太極拳不要拿勁要自然。 自然太極拳的修煉特點,是循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軌跡,師法自然,拳之規範,習拳輕靈,用意不用力,在陰陽變化中,循弧形線,上善若水,如行雲流水、鬆柔動態運行,以健體強身,祛病益壽。 武術界老領導老朋友徐才公對武術文明傾心善淵,他對我們說:「太極拳不要什麼式。」太極拳是中國的珍貴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近年來,各界自然太極拳愛好者認為常練此拳,健體、強身、祛病、延年,良益多多。但拳式多,架式多變複雜,短時間難以把握。當前生活節奏快、時間緊,難以抽出大塊時間習練,要求拳式簡便、再簡便。 根據讀者意見,將81式簡化成29式120動普及版。一天學練一個式子,一個月29式便學練結束。一週學練7個式子,一週復習,兩個月學練29個式子,功夫更為紮實。以後越練越熟,熟能生巧。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熟練後再修為,一層一層深入解開傳統太極拳的精進練法。從此越練越精,內功上身,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有個功法上的事說明:習練一套太極拳健體強身是初步的要求,有個好身體幹什麼都方便。有人深一層修煉是很自然的事情,欲深研,身上的各個部位要按太極拳技藝的要求去整合。
八翻手拳之特色八翻手拳,以其專擊敵人之要害,毀傷敵人之四肢為特長,以其簡而易習,樸實無華,內涵豐富,講求實用,剛柔進退,以術制人,捋手當先,尤為獨到。 後經紀子修、許禹生、吳鑒泉、劉恩綬、王新午、郝學儒、李雲龍、王錦泉等諸先輩,數十年之苦心研求,參以太極拳、形意拳剛柔相濟之精義,以內煉鼓蕩之氣,煉氣、煉勁,以外練拳路姿勢,練招、練功。 就招而勁,借勁以用招。內外兼修,快慢相兼;招勁神聚,剛柔相濟。輒翻變化,其勁不斷,是八翻手拳之特色風格,強調以鬆、順、送三字為功,以達大成,是最具有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特色的功夫拳。
前言 筆者一輩子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其間,太極拳運動一直伴隨著我,為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以身試拳已達五十餘載。 太極拳是一種「以意導動,動靜結合,內外兼練,性命雙修」的運動,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鍛鍊功能是全身心的,健身效果是全面的,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華養生功中的一顆明珠。 太極拳又是一種「鬆、靜、慢、柔、圓」的運動,它動作優美,情趣高雅,內涵豐富,運動量小,出汗不覺累,疲倦不喘氣,練完一趟拳以後滿身輕利,精神特爽。這種有氧運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太極拳更是一種「塑型健美、增智益慧」的運動。它理法嚴實,功夫深奧,把一個自然形體雕琢成一尊「立如秤準」的塑像,要求「活似車輪」的圓動,不斷調理身形,隨時修正不足。 筆者練拳至80歲,依然身軀挺拔不駝背,兩腳走路似有彈簧。在行拳走架時,聚精會神憶拳理、合拳規,在悟拳理中悟拳法,在悟拳法中悟人生。長期堅持演練,寒暑不輟,如春風化雨,滋潤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強壯了體魄,淨化了心靈,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拳術的核心是「技擊」。太極拳產生之初,也是為技擊所用,而健身是次要的。在傳統太極拳各派傳人中,不乏「楊無敵」這樣的高手「放人丈外,跌者懵然」「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但在當今世界,冷兵器逐漸失去了主要地位,傳統技擊的價值已經削弱。若不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太極拳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深奧莫測的妙境,則有深陷入誤區之虞。《普及太極拳》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大眾的需要,更是歷史的必然。 筆者出於職業本能,長期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不斷求索中華民族優秀的太極拳如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如何讓工人、農民掌握和接受它?如何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村地區推廣和普及?這就是《普及太極拳》萌發的初衷。經過50餘年的實踐,在學習各派太極拳傳承經驗過程中,精心演練,博採眾長,比如,舒展的拳架學習楊澄甫;科學的纏絲勁效法陳鑫;太極理境繼承王宗岳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創新。 第一,改直線行拳為圓形走架。練拳者在一個圓圈中(太極圖)以圓形、圓勢、圓動完成一套優美的太極拳運動。 第二,補偏刪繁。每式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左右平衡,全面發展。 第三,圖像力求清晰準確,立體直觀,易懂易學。消除畏難情緒,縮短學拳時間。第四,文學解說盡可能追求形象生動,簡約明瞭,使授拳者減少許多贅語,學拳者一「點」即明。為普及太極拳解決一些難點,讓太極拳運動平易地進入尋常百姓家。《 普及太極拳 》涵蓋了傳統太極拳修煉的三層功夫:架功、氣功、勁功。「闖過三關再分手,健身、技擊任君走」。透過套路演練,一層一層攀升,循序積累功夫,必將達到強身健體、防身禦侮的目的。凡學練過這套太極拳的人,都親身感受到運動效果明顯,別有一番新意。式子編排雖多(100式),但學習時間大大縮短。不論男女老少,不論學識水準高低,都可以從書本上輕鬆愉快地學會這套普及的太極拳。廬陵布衣老人 劉南亮
編輯薦語 太極拳的普及不僅在於套路的演練,還在於太極文化的縱深傳播。套路是太極拳的物質外形,文化及其包含的武德精神是太極拳的內在魅力。本書在著力普及太 極拳的同時,全面介紹了太極拳的源流和內容、健身原理與科學,以及如何在太極拳的修習中進行武德培養等文化內容,並把這些文化的部分放在了全書的第一、 二、三章,凸顯其重要性。 本書內容的選擇,出發點是初學者。「太極拳運動的基本技術和要領」(第四章)介紹了太極拳運動中的手型掌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基本技術。「太極拳 基礎功法」(第五章)介紹了太極拳樁功、六段選、八門五步等基本功法,功法簡潔實用,易於上手。「太極拳套路入門——24式太極拳」(第六章)選取了群眾 基礎厚實的24式太極拳。「太極推手基礎」(第七章)介紹了太極推手的基礎和主要練法。套路為體、推手為用,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目的在於學有所用。 本書在講解動作、分析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與讀者分享了太極拳的技擊方法和養生價值。在插圖部分,演示者生動形象地示範了每一個單勢動作,且嘗試用部分文字篇幅對功法和套路的技擊含義進行分析,希冀激起學習者的興趣。 太極拳的推廣普及,最關鍵的是立足於健身價值,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講解功法套路,提出不同的練習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本書本著簡易普及的原則,立足初學者的立場,從博大精深的太極拳中選材取材,力求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內容的編排,並配以插圖,希望初學者可輕鬆入門,一覽太極全貌,望入門者有所得,增益其所不能。
前言 今年是家父徐雨辰逝世4周年,自他辭世後,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功法醫德和諄諄教誨歷歷在目,銘記在我的心頭。 家父一生善醫、習武、愛好書畫,皆成就卓然。我家祖籍是河北滄州南皮人,先祖曾是清初的武狀元,家中世代習武成風。家父幼年曾拜燕青門名師關老太爺為啟蒙教師,後拜滄州名醫孫華亭為師學習醫學,青年時代拜武術名師李雨山、米連科、李七桐、李書文為師,20歲考入東北錦州交通大學。 中年在蘭州經商時又拜通備武學宗師馬鳳圖先生為師學習劈掛拳。晚年發表了多篇關於武術名家逸事、武術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在武術界頗有影響。因功法武德卓著,殊榮甚多,曾獲全國「武林百傑」榮譽稱號和國際武術聯合會頒發的「武術貢獻獎」。家父生前曾是滄州醫學學會委員、《滄州武術志》編纂委員會委員,還擔任過陝西省武術協會副秘書長。 家父中年時期對「內功經盤根」發生了極大興趣,也進一步奠定了他將醫學、武術與生命意義相結合的思想,一生十分重視習武和養生結合。他主張傳統武術精髓加入科學性,讓更多的人從習武中養生。臟腑按摩是家父經50多年來為患者、朋友治病,及為自己練養益壽而總結積累出來的一套按摩功法。 家父一生淡泊名利,始終以臟腑按摩健身養生,過著自然儉樸的生活,到他90歲高齡時,仍思維敏捷,行動自由,以96歲高齡自然平靜仙逝,真乃仁者壽也。 家父的養生思想主張「天人合一」,保養「精、氣、神」。 所謂「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達到和諧統一,不要成為敵人(依季羨林先生解釋)。惟其如此,方能構成「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的祥和生活境界。由此不難看出,家父所仰尊的「天人合一」養生思想的深意了。 所謂保養「精、氣、神」即每日需「靜養靈根,盤養命根」,透過自身調氣、按摩以形導引產生循經流注的方法來涵養精神,培養元氣,達到提高身心健康品質,如樹根盤旋一樣打好健康基礎。 我的武術人生是在家庭的薰陶下開始的,九歲隨父學習少林拳、昆吾劍。入西安體育學院運動系後師從武術名家馬振幫先生。少年時期得益於通背武學大師馬賢達先生傳教劈掛拳、翻子拳、提袍劍等。 我自幼親近中醫,除幼年隨父習武外,家父還親自為我引拜了三位名師:一位是太極拳名師申子榮,另一位是吳式太極拳名師文功遠,還有一位是針灸大師蘭友勤,以此希望我日後走上善醫習武的道路。曾有一段時間我終日背穴名、撚針包,喜讀中醫典籍。然而命運最終把我定格在武術套路專業訓練上,一生都在運動訓練氛圍中渡過。 在多年訓練感悟中,特別是從教後,文功遠老師親手教我太極推手,陳式太極拳大師王西安親自教我陳式老架、新架,讓我對太極拳體用意義有了較深的理解。深感太極拳是有著古老的哲學思想,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科學的技法和體用多功能價值的拳法。 《太極盤根功法》主要收集了家父多年研究的臟腑按摩、練養益壽功法,又結合我本人練太極拳的心得體會,而研編成的一套練養結合、技藝結合的太極拳教材。此功法注重以「天人合一」理論的整體觀為依據,以經絡為基礎,循經而行,調氣補腎,以加強氣機氣化為目地。透過臟腑按摩運動,增強相關臟腑的功能,透過手部的纏旋摩運,達到健腦強身的作用。 並以此激發人體固有的機能和潛在的機能,經反覆錘煉,將宇宙能量逐漸轉為人的體能,使它們在人體的經脈、穴位、諸生命功能系統中昇華,使人的身心高度統一、協調,獲得最佳生命功能狀態,以期達到最佳生命品質。 家父晚年融匯內功經、經絡學、氣血學說,還自己習練一套盤養益壽密功、補養藥灸密功和靈根靜養坐功。我的愛女孫晴自幼生活在她外公外婆身邊,五六歲時便隨外公踢腿打拳,背記「湯頭歌」,長大後隨了她外公心願攻讀中醫,成為一名醫生。因自小看著外公每日習練養生功,所以家父晚年自練自養的盤養益壽密功多是她收集編整。待系統整理後另作發表。 此作因是教材,除其有規範性、準確性以外,作者深知它的內容實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因之,有意突現了它的理論性、科學性以及專業文化內涵。同時又對其操作性和實用價值做了精心設計和研究。耕耘望有收穫,企盼它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並有好的效果。 此書出版之際,首先感謝通備武學大師、著名武術教授馬賢達前輩為此書作序。感謝原中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兼國際武術聯合會秘書長王筱麟先生,日本武術太極拳聯盟副會長兼亞洲武術聯合會秘書長村岡久平先生,陳式太極拳大師王西安老師,著名武術擊技家佟慶輝先生的鼓勵和題詞。 感謝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劉石民先生,西安華潤包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潤先生的指導,感謝胡耘先生的真情資助,感謝馬文國博士攝影以及陳光遠先生、李紅飛先生和門生徐瑛、蕭關際、烏福娟的支持和協助。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誠望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指正。 徐毓茹
序 陰把槍是綻放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原綏遠省薩拉齊)的一株武學奇葩,據《綏遠通志稿》載:「趙老同,山東人,清咸同間遊塞外,久居薩拉齊。精武術,尤擅陰手槍法,一名纏槍,彼時國內稱為獨傳。綏人得受此槍法,實自老同始。」我們幸得該槍術第五代傳人──吳桐先生的親傳,以及他所珍藏的手抄槍譜,故責無旁貸地應將這一珍奇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經多年整理,於1986年初將它編寫成冊,後經中國武術協會審定,於1990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以《陰把槍》之名出版面世,並將它定為《中華武術文庫•拳械部•器械類》之一。 2002年初,中央電視五台,「體育人間欄目」登門採訪,並以「吳秉孝陰把槍」為題在中央五台、四台播放,對這一槍術文化進行了宣傳。之後,許多愛好者來函索取資料,筆者從而萌發了重新整理《陰把槍》的想法。 因在該書出版後的十幾年間,我在教學與訓練中,對槍術和理論仍在進行潛心的研究,增補了許多前版所未有的內容。對其傳承史,特別是祖師趙老同是否就是宋景詩的問題,經史料查證和實際調查,得出了明確的結論,望能在新版中充實和完善。 陰把槍在傳世之初,就以實用槍法為其突出之點。為不失這一傳統性,本書在基本槍術中,補充了一些歷史上所謂「托竿蹲身寂無少動」非常「吃功夫」的內容,並指明其技擊含義。在傳統的組合練習(如紮九槍)和套路動作中,亦注以技擊內涵。在要求動作規範的同時,也使讀者在技擊意識基礎上,惟妙惟肖地去掌握傳統陰把槍的實用技藝。 對於該槍術的名稱《陰手槍》、《纏槍》、《陰把槍》,亦曾有過研考,前二名是來自歷史記載,後者是自綏遠省國術館建館後,館員及學員們對它的俗稱。 過去武術界常稱手心向下為「陰手」,手心向上為「陽手」。因該槍術的前手,是手心向下握槍桿的,故稱為「陰手槍」。而「纏槍」則主要是因為該槍術突出了以纏繞黏隨為其特點(槍譜稱:前手為沾,後手為黏。;前手為隨,後手為連)。這兩種叫法均能概括槍法特點。 我們認為叫「陰把」(包括「陽把」)均欠妥。因為槍器中的「槍總」或「槍底」,就是供手握的把柄,被稱為「槍把」。一般由有力而靈活的手掌握它(槍譜稱:後手為發槍之主力),右手握稱之謂「右把槍」,左手握稱之謂「左把槍」。另一手握在槍桿的中部,起支點作用(槍譜稱:前手為架機之尺規)。如果將這隻手的握法也加上一個「把」字,即「陰把」(或「陽把」),既不能說明槍法特點,又混淆了「把」的概念。 道理雖如此,但從思想理念上講,「陽手」好像意味著光明正大,而「陰手」卻似乎有陰暗的含義。故學者們不願叫「陰手槍」,就將「手」字改成「把」字,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地,將「陰手槍」叫成了「陰把槍」。 《通志稿•國術分館》中載:「館內設有國術教練班,以學、商兩界為多。副館長吳桐著有《太極拳淺釋》,館員雲連珍、李映宏合著《連環劍秘訣》,雲連珍、陳沛合著《纏槍學要義》等書。」(陳沛是一中的學生、雲師的高徒)。我們考研認定這《纏槍學要義》就是雲師不輕意脫手的《陰手槍槍譜》。它對該槍術的發展奉獻,有極大的里程碑意義。 槍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槍斜槍不可刮,機前晃搭搧槍,不怕他硬來批槍,回揪進擒陽把槍。」反而推知,雲師已對「陰把槍」之名是認可的。 「七•七」事變,日寇入侵歸綏,省國術館關閉。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武術也飛快地開展起來,「陰把槍」之名亦隨著強勁的東風飛揚四海,逐步深入人心,願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永留人間。 書中與作者合拍雙人練習照的,是學生劉起、田奕崴、文建生,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太極拳尚氣之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注重精氣神之修鍊,故名《神遊太極》。內容均為作者本人之雜記,集結前人的智慧,整合作者的論述彙整編輯成冊。
本書包括了侯氏承架太極拳的基本內容和概況,一是傳統承架拳法介紹,二是太極內功修煉方法簡介,三是太極拳功法的理論體系。 本書中拳架部分的圖例照片為侯轉運老師所演示,推手部分中的圖例照片為侯轉運老師與他的弟子張佔永所演示。視頻光碟中,拳架由侯轉運老師所演示,推手由侯轉運老師與張佔永所演示。
例言一、本書為了將岳氏八翻手這一技擊性強、健身效益顯著,而又動作簡練,且適應男女老少各種年齡的人健身之用的拳法,整理成冊,為學校、機關、社會團體及部隊集體健身演練之武術教材參考使用,並為武林同道研究拳法精義而拋磚引玉,總期發揚光大,繼承下去。二、本書一翻手八路所述拳義與應用方法,謹遵前賢新午王華杰老前輩遺著《岳氏八翻手》拳法原姿勢,未敢增刪,以存其真,只由原繪圖改作影示。二翻手八路與三翻手八路之拳義應用要領、動作說明等,均謹遵先師王錦泉遺著《岳氏八翻手拳法》原錄,未敢增刪,以存其真,原姿勢由繪圖改作影示。三、本書其餘五趟八翻手四十路之拳義與應用要點,是由郝、薄、李、王四位先師所傳綜合整理,就各路姿勢圖示解說,為學武之初步,神明變化,存乎其人。四、本書先後編寫時,有同門史聚德、薛文江、梁保才、王連恆、許合林、程建華、劉瑞青、劉素貞、張瑞蘭協助演練、錄影;有劉俊芝、陳玉鎖、李全保、韓永勝、張冬生、梁兆明、王作俊、聶連軍、任向睦、滕軍、高永生、顏景山、董翰斌、崔電勇、韋天明、趙慈、高本學、林建平、任曉原、殷炤、魏征、劉之清等分別擔任繕校、演練、攝像支持與幫助工作。特書於此,用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