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書系 ,共計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遊牧民族史:從草原到中原,「新中華」如何誕生的過程

松下憲一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25/11/01 出版

「夷狄」如何打造「新中華」?從草原來的拓跋鮮卑,如何改寫中國歷史?當我們翻開中國史,總習慣從中原、漢族出發,把草原民族當成外來的異族侵略者。但你是否想過,那些被稱為「夷狄」的民族,其實不只是入侵者,更是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拓跋鮮卑是一支擅長騎射、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自三世紀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在「舊中華」解體的大分裂時期建立部族國家,自此登上歷史舞台。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一舉結束五胡十六國的戰亂,重新整合華北。最初的北魏仍保留濃厚的草原特質:子貴母死制、收繼婚、部族分權與共治等制度皆延續鮮卑傳統。但隨著疆域擴張、政務繁重,這個拓跋國家逐步學習漢人治理模式,推行中央集權、設置官僚體系,逐漸演化為一種「胡漢複合政權」。真正的轉折點,來自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他改姓改服、遷都洛陽、推行漢語與儒家制度,力圖讓草原政權融入漢地文化。這些措施雖強化統治效能,卻激化內部的對立,甚至引發動亂,導致北魏分裂。然而,這場激進改革的遺產,最終催生出一個全新的「中華」。後來的隋、唐,其實都是承接北魏遺緒的產物。無論是均田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還是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中融合草原與佛教風格的藝術語言,皆可追溯至北魏時代。可以說,隋唐盛世的光輝背後,正有一條來自草原的血脈在流動。拓跋鮮卑不是文明的破壞者,而是重建者、擴展者。他們為中原注入了草原的血液、佛教的靈魂,重新定義「中華」的概念。那些曾被漢人稱為「夷狄」、「胡族」的北方遊牧民後裔,不僅融入了中國社會,更將其獨特的傳統帶入中原,成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東洋史專家全面解析鮮卑拓跋的誕生與發展,講述遊牧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史:📌 草原民族帶來的制度革命📌 孝文帝改革──胡漢融合與內部分裂的豪賭📌 沒有拓跋國家,就沒有隋唐盛世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黃寬重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9/07/01 出版

南宋,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本書採全新觀點及視界,開展南宋新形象── 以藝文交流為根基,廣闢人脈網絡; 透過藝文活動,建構專業知識社群, 茁壯秀異的文化力、社會力、生命力。 南宋讀書人,交揉知性與感性, 在群強環伺的半壁江山,不僅持妥政局, 更為歷史寫下驚奇的轉折。 南宋偏安積弱?錯! 揭開文弱假象, 南宋以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奠定往後一千年各朝代發展的雛形。 南宋文人絕非低吟淺唱的書生, 他們有見識、有個性, 視藝文素養為關鍵能力。 在動盪的時勢中, 以多元的人際關係,穩定政局; 在藝文中包容政治,而非排斥。 他們專業分工、著書立說、關懷鄉里, 形成獨特的「社群力」, 開啟社會多面向發展的新樣貌。 南宋立國,既承襲北宋,亦有所創新。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千年歷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彙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歷史的多元面貌,開啟南宋史學的新里程。 本書特色 1.首以〔緒論〕闡述南宋特殊的立國形勢與隨之衍生的政治文化轉變,協助讀者掌握南宋一朝的概略認識。   2.〔議題編〕跳脫傳統單一事件或領域的視角,整合南宋史各領域的成果,關注政治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強調南宋晚期的重要性,希冀對南宋歷史發展提出較宏觀的論點。 3.〔研究編〕各篇雖有側重的主題,但主要都在呈現士人群體促成的社會力與文化力滋長: (1)藉由士人間的藝文交流,得知世家大族如何以藝文建構傳承、拓展人際關係。 (2)分析士人群體以鑑賞珍稀文物作為交流媒介,如何由藝文活動發展為專業知識建構。 (3)以劉宰為個案,討論在政治與社會環境變化下,南宋士人在廟堂之外追求的生命意義。 4.〔評述編〕二篇,其一評述當代重量級唐宋史學者鄧小南教授所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其深度非一般的書評可比擬;其二闡述已故中國社會史學者陶希聖先生思學歷程與其禮、律研究之貢獻。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黃寬重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9/07/01 出版

南宋,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本書採全新觀點及視界,開展南宋新形象── 以藝文交流為根基,廣闢人脈網絡; 透過藝文活動,建構專業知識社群, 茁壯秀異的文化力、社會力、生命力。 南宋讀書人,交揉知性與感性, 在群強環伺的半壁江山,不僅持妥政局, 更為歷史寫下驚奇的轉折。 南宋偏安積弱?錯! 揭開文弱假象, 南宋以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奠定往後一千年各朝代發展的雛形。 南宋文人絕非低吟淺唱的書生, 他們有見識、有個性, 視藝文素養為關鍵能力。 在動盪的時勢中, 以多元的人際關係,穩定政局; 在藝文中包容政治,而非排斥。 他們專業分工、著書立說、關懷鄉里, 形成獨特的「社群力」, 開啟社會多面向發展的新樣貌。 南宋立國,既承襲北宋,亦有所創新。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千年歷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彙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歷史的多元面貌,開啟南宋史學的新里程。 本書特色 1.首以〔緒論〕闡述南宋特殊的立國形勢與隨之衍生的政治文化轉變,協助讀者掌握南宋一朝的概略認識。   2.〔議題編〕跳脫傳統單一事件或領域的視角,整合南宋史各領域的成果,關注政治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強調南宋晚期的重要性,希冀對南宋歷史發展提出較宏觀的論點。 3.〔研究編〕各篇雖有側重的主題,但主要都在呈現士人群體促成的社會力與文化力滋長: (1)藉由士人間的藝文交流,得知世家大族如何以藝文建構傳承、拓展人際關係。 (2)分析士人群體以鑑賞珍稀文物作為交流媒介,如何由藝文活動發展為專業知識建構。 (3)以劉宰為個案,討論在政治與社會環境變化下,南宋士人在廟堂之外追求的生命意義。 4.〔評述編〕二篇,其一評述當代重量級唐宋史學者鄧小南教授所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其深度非一般的書評可比擬;其二闡述已故中國社會史學者陶希聖先生思學歷程與其禮、律研究之貢獻。

75 特價3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