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風雲中,女性豈容缺席? 萬種風情道不盡,精采紛呈; 歷史,即是性情! 全書敘及之女性,洋溢細節,光芒獨特, 情感與身影躍然紙上。 歷史前進中最具顛覆力的潛流──女人的權力、欲望、情愛、家庭! 以歷史研究的眼光投射其上,真實而炫麗, 從清末至1950年代, 跨越了時間範疇,解放了人性自限。 細數二十世紀,窮本溯源,情愛、婚姻從私人領域變成家國命脈之所繫,女性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本書所擇取剖析的女性,是過去向來較被忽略、或被定型化的個別民國女性,她們如何在「性別」視角下尋求新的歷史面貌與解放意義。 近代中國女權思想與女子解放運動最激烈的過程中,改革者與革命者,從清末民初以來即不斷提出有關女權問題的論辯。「女人」是否可劃一與「人」等同看待?這個問題從民國穿梭到現代,始終還是性別與婦女史研究的核心關注。 作者集結十篇精彩研究,表面上各自獨立成篇,實際上全書有其共同的關懷,且尋求突破,提出婦女史一些研究新方法、新角度、新解釋,甚至涉及新研究方向的試探。 每篇文章有時述及一位女性的過往,有時則是一群女性的共同遭遇,統統呈現了作者對民國婦女史研究的取徑與看法。
看「寡人」耍個性,任真張揚的趣味人生 以史實為依託,講述從唐代到清代二十五位「特立獨行」的另類帝王行止,故事新穎有趣,取材有巧思。 本書取材著意於避「重」就「輕」,少言一般正史所大書特書之事,側重書寫教科書中語焉不詳或輕描淡寫的私生活。書中主角或為史學家所忽略的「小」人物,若如唐太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清高宗乾隆皇等「大」人物則拾遺補缺,盡展其少為人知的一面。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芸芸眾生給了號稱「天之驕子」的帝王們至高無上的權力,並對他們頂禮膜拜。這種造神運動,讓「皇上」普遍自信滿溢,且任性意氣,因而周而復始衍生出一齣齣超乎想像的「帝王物語」。
全面梳理1920年代婦女運動, 海峽兩岸女權與婦女地位的關鍵研究! 革命尚未成功,「她」們仍須努力。 1920~1930,激烈昂揚卻又埋藏殞滅的十年, 是近代中國由「女權」走向「婦女運動」的重要年代, 即使隔著百年的距離, 「她」——女性,將繼續撼動這個時代 激越時代,女權依附革命積極奮生,大起大落之際留下未竟的遺憾, 中國女權思想,究竟導引一代又一代的「她」走向何方? 歷史記憶隨著時代再一次翻騰, 提醒我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她」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議各式各樣的「女權」,但無論哪種女權隨後都因迫害,一一宣告幻滅。女界領袖們越來越清楚,如果沒有團體做後盾,單憑知識分子紙上談兵,任何女權都不可能實現。一九二○年,聯省自治運動助長婦女組織團體,跨省域的婦女合作初現端倪。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婦運領袖逐漸嶄露頭角,這是過去五四新文化運動未曾出現的新契機。 一九二○年代,是五四與後五四時期接榫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近代中國婦女史的角度來看,更是「女權」倡議演變為「婦女運動」的重要時期。諸多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的作品,幾乎都一致認為一九二○年代是中國婦女運動聲勢最高漲、席捲範圍最廣的階段。婦運高漲意味著後來的低落,但以往的研究對這中間的起伏多缺乏解釋。 本書內容含括了後五四時期,中國女權、婦女解放從風起雲湧的高潮跌到低谷,乃至受政治撥弄的歷史變化過程。 綜觀一九二○年代激進時代的婦運,從後五四時期國共合作始,兩黨隱約有兩條路線之爭。一個走改良、溫和的改革方式;一個走激進道路。不論溫和或激進,一路走來日見個體女權隱沒,集體黨派利益至上的變化軌跡。這樣的婦運,歷經險阻,一路崎嶇。 一九二○年代遭遇「解放」,又迎向「革命」,包括婦女運動在內的群眾運動,大多命運多舛。婦女的主體性在哪?婦運還需要嗎?只有等待激越年代的歷史沉澱之後的反省,才有意義。
全面梳理1920年代婦女運動, 海峽兩岸女權與婦女地位的關鍵研究! 革命尚未成功,「她」們仍須努力。 1920~1930,激烈昂揚卻又埋藏殞滅的十年, 是近代中國由「女權」走向「婦女運動」的重要年代, 即使隔著百年的距離, 「她」——女性,將繼續撼動這個時代 激越時代,女權依附革命積極奮生,大起大落之際留下未竟的遺憾, 中國女權思想,究竟導引一代又一代的「她」走向何方? 歷史記憶隨著時代再一次翻騰, 提醒我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她」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議各式各樣的「女權」,但無論哪種女權隨後都因迫害,一一宣告幻滅。女界領袖們越來越清楚,如果沒有團體做後盾,單憑知識分子紙上談兵,任何女權都不可能實現。一九二○年,聯省自治運動助長婦女組織團體,跨省域的婦女合作初現端倪。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婦運領袖逐漸嶄露頭角,這是過去五四新文化運動未曾出現的新契機。 一九二○年代,是五四與後五四時期接榫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近代中國婦女史的角度來看,更是「女權」倡議演變為「婦女運動」的重要時期。諸多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的作品,幾乎都一致認為一九二○年代是中國婦女運動聲勢最高漲、席捲範圍最廣的階段。婦運高漲意味著後來的低落,但以往的研究對這中間的起伏多缺乏解釋。 本書內容含括了後五四時期,中國女權、婦女解放從風起雲湧的高潮跌到低谷,乃至受政治撥弄的歷史變化過程。 綜觀一九二○年代激進時代的婦運,從後五四時期國共合作始,兩黨隱約有兩條路線之爭。一個走改良、溫和的改革方式;一個走激進道路。不論溫和或激進,一路走來日見個體女權隱沒,集體黨派利益至上的變化軌跡。這樣的婦運,歷經險阻,一路崎嶇。 一九二○年代遭遇「解放」,又迎向「革命」,包括婦女運動在內的群眾運動,大多命運多舛。婦女的主體性在哪?婦運還需要嗎?只有等待激越年代的歷史沉澱之後的反省,才有意義。
★ 中國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史上的重要一頁。 ★ 揭露蔣介石「侍從室」的神祕面紗,還原歷史真相。 ★ 國府權力最高核心組織,如何影響現代中國歷史。 隱身在蔣介石政權背後的智囊團, 是戰時國民政府軍事、政治最忠實的執行者。 國民政府在日本侵華時期,蔣介石所直接掌握的「侍從室」組織,是否為當時的最高政治中心?本書從侍從室的人員、組織及功能各方面的研究,帶你一窺隱身在蔣介石背後的核心幕僚。 ▍戰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如何組建他的權力分身「侍從室」,指揮調度中國的政治、軍事與外交? 本書從侍從官的起源、發展與實際運作,揭露二戰期間國民政府不為人知的一面,從這個神祕組織瞭解蔣介石軍政統治的手段、性格及特色。更深入瞭解他如何創建自己的權力分身,有效發揮其統治力量,讓侍從室的觸角深入軍事、政治及外交各個層面,協助他治理中國。 ▍瞭解蔣介石國民政府黨政、軍政面貌的最佳途徑 戰時中國,在戰場上的變化、張力與衝突,呈現了敵我雙方在軍事上的國力、謀劃及指揮作戰的實力;除了砲火相攻的實際戰場,在軍事及政治的隱形戰場上,有一群文武官於後方運籌帷幄,鋪設好各種計畫,在各方面影響戰事、政局,甚至界局勢的發展。 ▍侍從室的重要角色及作用──如何監督國民政府的情報機構「軍統」與「中統」? 蔣介石極度重視情報機構的功能,除了軍統、中統提供的情報,對於如何正確取得、分析及運用情報,並解決各情報機關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問題,蔣介石利用侍從室第六組,達成了這些目標。
百餘年的國民黨,曾有四次振衰起敝的歷史。 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於二○一六年再次失去政權後,國民黨應該如何自處? 國民黨的興衰史,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與海峽兩岸未來的政治前途緊密相關,更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極具戲劇張力、扣人心弦的一章。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又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國民黨主張的「終極統一」,能否實現? 中共政權能否變為民主自由? 筆者亦大膽假設:「不無可能」。 國民黨自孫中山1894年創黨以來,迄今有百餘年之歷史,期間興衰輪替不只一次。前期於大陸,雖最後敗於中共,但仍於臺灣繼續發展;後期在臺灣已近七十載,自2000年至今,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國民黨政權失又復得。百餘年來的國民黨,曾有四次由衰而興的歷史,2008年政黨轉替,國民黨再度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2016年1月,臺灣大選,國民黨慘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高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國民黨選舉之失敗,對國家前途與國民黨未來影響如何?實為眾所關注之問題。希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黨史專家蔣永敬教授依前作《國民黨興衰史》,續將近年發表多篇新論文,增訂補充加入五篇,均是探討有關國民黨興衰的問題,對於《國民黨興衰史》原先內容多有補充。而本著略去原增訂部分之第五篇〈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以〈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取代之。 本書特色 ★將柒、增訂部分第五篇的〈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刪去,以新的〈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補之。
根據可靠的史料,做出客觀的評價, 翔實分析唐玄宗與楊貴妃功過是非。 早期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但晚期因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玩樂,又誤信奸人如李林甫、高力士、楊國忠和安祿山,任由他們把持朝政,最後引發「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由鼎盛時期轉入衰弱時期。 唐玄宗李隆基(六八五-七六二),出生在神都洛陽,唐睿宗第三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 本書著重探討唐玄宗之所以成?盛唐君主的社會條件,揭示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生活的歷史緣由。從其生平,可以看到整個時代的風貌,展現各種各樣的?體集團、事件制度、經濟生活、方伎科學、宗?迷信、禮儀習俗、社會心理等等。至於史料的發掘,力求在廣度與深度上有所突破,總?異說,考辨事實,以求真為宗旨。 本書末章〈唐明皇與楊貴妃傳說的歷史〉,試圖?理形形色色的獵奇故事是怎樣編織起來的。其中,是假是真,略予說明。讀者由此會明白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流芳千古的歷史原因。 本書特色 ★本書運用豐富歷史資料,客觀真實地敘述唐玄宗的帝王生涯、歷史功績和過失,從中揭示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演變過程。 ★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介紹甚詳,對李、楊的愛情傳說,進行了系統的清理和分析。 ★如何評價唐玄宗以及楊貴妃,仍是唐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掌握史料關鍵,立論分析精采,破解玄武門之變真相。 觀點新穎,文筆流暢,重建唐高祖在中國歷史上的位置。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王朝的建立者,隋末天下大亂之際,他不露聲色,招兵買馬,積聚人才,當情勢成熟後,他揭竿而起,率眾起義,最終奪取天下。 李淵(五六六-六三五)是唐代開國帝王,對唐初政治、經濟、文化等有很大很大貢獻,但可惜沒能儘早處理繼承人問題,眼見太子李建成與各嫡子明爭暗鬥卻一再縱容,未加控制,最終引爆「玄武門之變」,讓位李世民,退居為太上皇。一般史書對李淵的記載,不如家喻戶曉的唐太宗、唐玄宗,加上古代文獻多半貶高祖、抬高太宗,對李淵一直未有公正評價。八○年代後雖有學者開始關注,但相較太宗、玄宗,唐高祖的研究顯得相形見絀。 本書忠於史料,參考各方學者研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評價唐高祖,糾正以往史籍對李淵的偏見,讓讀者了解他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及其應有的歷史地位。 本書特色 ★作者全面性對史料的掌握和參考非常完整,分析也很合理;而關於玄武門之變問題的闡述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本書觀點新穎又文筆流暢,值得一讀。 ★讓讀者正確認識唐高祖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及其應有的歷史地位。
毛澤東讓蔣介石丟了中國? 再現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風起雲湧, 揭露蔣、毛二人由和轉戰的關鍵成因! 對中國、亞洲以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蔣介石與毛澤東—— 自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以來,二人交鋒長達半世紀,研究蔣毛關係,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蔣、毛二人的爭雄,可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在大陸,為時二十二年(1927-1949),包括十年勦共戰爭、八年抗戰,以及四年戰後內戰,當中的八年抗戰,雖云合作,實則貌合神離,並未停止對抗。後期則分隔臺海兩岸,持續對抗的二十六年(1949-1975),撤退到臺灣的蔣介石仍意圖反攻大陸,而領著新中國的毛澤東則是一心想要解放臺灣,但最後都未能完成心願。 戰後蔣、毛一度握手言歡,何以瞬間消逝? 中國抗戰八年,國力消耗至大,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對內戰甚為厭惡。蔣介石乃順應民情,邀毛澤東至重慶會談,二人雖是握手言歡,但其實各不相讓,蔣求的是軍政統一,而毛志在平分天下。談到最後,國共內戰還是開打了。 美、蘇兩大強權介入對國共內戰產生何種影響? 美、蘇兩強本希望國共和解,但因為中國接收東北的問題,讓兩國發生利益衝突,美藉著門戶開放,助蔣「先圖關外」,染指東北;蘇則為獨霸東北,助共阻止政府接收,加劇國共衝突,和解無望。 蔣為何失去大陸?如何看待蔣、毛之間的爭雄? 環視整體局勢,對毛實為有利。毛為奪取政權,堅持武裝革命,蔣在被動形勢下,以戰逼和,毛則戰而不和。內戰打到第三年時,蔣已支持不住,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軍更是精銳盡失,無力再戰,加以經濟崩潰、通貨膨脹,人民痛苦已達極限,反蔣、倒蔣聲浪風起雲湧,蔣氏下野已成必然。綜觀二人之戰,就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而言,蔣氏皆不具備,其敗並非偶然。 非以成敗論英雄,蔣毛各有功過! 歷經內戰、抗戰,以及分隔兩岸的對抗,蔣、毛二人留下的歷史紀錄,有功也有過。兩人最大之功,是先後打倒軍閥和帝國侵略主義,同為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成為超級大國做了鋪路工作,不同的是,蔣為開路先鋒,毛則步其後塵。但就整體而言,以及事實的對比,顯然蔣的功大於過,毛則過大於功,至於定論,尚有待也。 近年由於局勢變遷及資料開放,較易出現客觀的研究,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利用蔣介石與相關重要人士之日記,以及國、共兩方已刊布之歷史資料為基礎,輔以大量民國歷史檔案文獻等,還原國共內戰背後的國際關係、社會脈動以及蔣、毛二人與國、共兩黨重要人士的權謀策略,引領讀者進入1945年至1949年的時光隧道。 本書特色 ★全新增修版!因應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新增〈蔣毛功過比較研究〉與〈蔣介石應變國難三大方針〉兩篇。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重新解釋蔣介石、毛澤東的歷史功過是非。 ★討論對日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瞬息萬變的中外情勢。 ★大量運用原始資料,客觀的論述,精密的分析,是研究民國史必讀之作。
毛澤東讓蔣介石丟了中國? 再現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風起雲湧, 揭露蔣、毛二人由和轉戰的關鍵成因! 對中國、亞洲以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蔣介石與毛澤東—— 自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以來,二人交鋒長達半世紀,研究蔣毛關係,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蔣、毛二人的爭雄,可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在大陸,為時二十二年(1927-1949),包括十年勦共戰爭、八年抗戰,以及四年戰後內戰,當中的八年抗戰,雖云合作,實則貌合神離,並未停止對抗。後期則分隔臺海兩岸,持續對抗的二十六年(1949-1975),撤退到臺灣的蔣介石仍意圖反攻大陸,而領著新中國的毛澤東則是一心想要解放臺灣,但最後都未能完成心願。 戰後蔣、毛一度握手言歡,何以瞬間消逝? 中國抗戰八年,國力消耗至大,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對內戰甚為厭惡。蔣介石乃順應民情,邀毛澤東至重慶會談,二人雖是握手言歡,但其實各不相讓,蔣求的是軍政統一,而毛志在平分天下。談到最後,國共內戰還是開打了。 美、蘇兩大強權介入對國共內戰產生何種影響? 美、蘇兩強本希望國共和解,但因為中國接收東北的問題,讓兩國發生利益衝突,美藉著門戶開放,助蔣「先圖關外」,染指東北;蘇則為獨霸東北,助共阻止政府接收,加劇國共衝突,和解無望。 蔣為何失去大陸?如何看待蔣、毛之間的爭雄? 環視整體局勢,對毛實為有利。毛為奪取政權,堅持武裝革命,蔣在被動形勢下,以戰逼和,毛則戰而不和。內戰打到第三年時,蔣已支持不住,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軍更是精銳盡失,無力再戰,加以經濟崩潰、通貨膨脹,人民痛苦已達極限,反蔣、倒蔣聲浪風起雲湧,蔣氏下野已成必然。綜觀二人之戰,就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而言,蔣氏皆不具備,其敗並非偶然。 非以成敗論英雄,蔣毛各有功過! 歷經內戰、抗戰,以及分隔兩岸的對抗,蔣、毛二人留下的歷史紀錄,有功也有過。兩人最大之功,是先後打倒軍閥和帝國侵略主義,同為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成為超級大國做了鋪路工作,不同的是,蔣為開路先鋒,毛則步其後塵。但就整體而言,以及事實的對比,顯然蔣的功大於過,毛則過大於功,至於定論,尚有待也。 近年由於局勢變遷及資料開放,較易出現客觀的研究,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利用蔣介石與相關重要人士之日記,以及國、共兩方已刊布之歷史資料為基礎,輔以大量民國歷史檔案文獻等,還原國共內戰背後的國際關係、社會脈動以及蔣、毛二人與國、共兩黨重要人士的權謀策略,引領讀者進入1945年至1949年的時光隧道。 本書特色 ★全新增修版!因應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新增〈蔣毛功過比較研究〉與〈蔣介石應變國難三大方針〉兩篇。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重新解釋蔣介石、毛澤東的歷史功過是非。 ★討論對日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瞬息萬變的中外情勢。 ★大量運用原始資料,客觀的論述,精密的分析,是研究民國史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