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 臺灣自由主義的奠基者與啟迪者 他用他的筆,對抗一整個時代的黑暗; 更用他的生命,為知識分子留下最鮮明的形象。 臺大版《殷海光全集》蒐羅殷海光先生所有中英文著作、文章、譯作、書序、隨筆、書信,是殷先生所撰文字最完整的紀錄。殷海光畢生筆耕不輟,或以筆言志,或藉紙抒懷,他的眾多文字遺產,既是自身思想言行的展現,也是後人理解探討他的生命思想的最主要依據。 正因為殷海光先生的撰述繁多,清查檢索,好似永無止境的學術工程。機緣巧合,編者從各種管道陸續發現殷海光的著述,尚未匯編,故特編印《殷海光全集‧補遺》,以彌補前此的闕失,履踐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總匯殷海光之一切著述的期望。我們更誠懇希望,學界方家繼續提供助力,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愈趨理想之境。 本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補遺」。收錄新始發現之殷海光先生著作,包括十五篇中文著作、兩篇英文著作及三封殷海光致夏君璐之書信;整理編輯之原則,率皆依循前例。 第二部分「殷海光先生著述目錄」。依初次發表年排序,編錄殷海光先生生平著作。發表時間相同者,依文章篇名筆畫順序排列;僅知發表年代、未知月日者,置於該年最末;僅知發表年月、未知日者,置於該年該月最末;撰作時間不詳者,置於本篇最末。 第三部分「《殷海光全集》簡目」。依序展列臺大版《殷海光全集》各卷目錄,以便查詢對照。
殷海光的思想世界,錯綜複雜,其變遷轉易的歷程,具體展現了深具自我反省能力的知識人,如何困心衡慮,始終求索無止。《光明前之黑暗》與《中國共產黨之觀察》這兩部書,就是殷海光青年時期為抗拒共產主義潮流的思想紀錄。《光明前之黑暗》完成於1945年,當時殷海光還是國民黨與蔣介石的支持者;《中國共產黨之觀察》完成於1946年(1948年出版),則已顯示殷海光開始思考如何以自由民主的理路,為「反共論述」另闢新渠的可能方向。這個階段的殷海光,尚未與國民黨政權決裂,卻已透露了他朝向自由主義道路前進的趨向。想要瞭解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知識人如何建構「反共論述」,這兩部書正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史料;想要探悉殷海光邁向自由主義之路的思想轉折,這兩部書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資料。
二十世紀上半葉,人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深感前景茫茫,特別是西方的知識菁英,對於西方文明的前景,更有諸多反思。殷海光翻譯德貝吾(J. G. De Beus)的《西方之未來》一書,正具有向國人介紹這波思想潮流的意義。本書共分十六章,分為三大部分,對西方文明的探討,層次分明。殷海光指出,德貝吾以歷史發展為經,以世界事象為緯,綜合建構文明發展的一般模型,以探討西方文明之現狀,估量西方文明現有的創造力,進而勾勒未來世界之景象,展望天下一家的可能。殷海光認為,因為德貝吾「採取視域是四進向的:從古至今,從西方世界到東方世界,無不論列」,所以,閱讀本書,「我們不僅得到歷史眼光,而且可以得到世界眼光」,深具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處處可見殷海光對內容的按語。這些按語,有長有短,如今讀來別有意義,例如第139頁,內文談到西方國家的自由可以應用到東方時,殷海光寫的按語為:「這才是解決東西癥結的高明方法。」其他如:「只有西方的生活方式才能給人類帶來高等的文明。設若全球實行「社會主義」,全人類一定低落而為蜂蟻。現在,我們正立於這一分水嶺上。」「這對於民主之培養,非常重要。」由這些按語,讀者可從中看出臺灣自由主義代表人物殷海光的關懷與專注之處,也可看出他那富有情感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