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無法馬上改變世界,但是我們能從改變自己做起。 當每個人都改變了的時候,這世界也就隨之不同了。 本書為【講理就好】系列第十本,以教育部創新品德教育6E為綱,洪蘭教授以她一貫的行動力化理念為實踐,告訴我們如何建立同理尚禮的社會,強化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典範學習(Example):從身旁親友到歷史人物到販夫走卒,都有可以讓孩子模仿效法、潛移默化的學習典範。 ․啟發思辨(Explanation):鼓勵孩子動腦筋,多聽多讀多問多思考。藉由對話與思辨讓他明白,最後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 ․勸勉激勵(Exhortation):除了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要讓他知道為什麼。激勵的線要留得長,風箏才飛得高;但勸勉的手要抓得緊,一旦偏歪也隨時有機會收正。 ․環境形塑(Environment):只有顧客想買,商品才賣得出去;只有孩子想學,知識才進得來。教育想成功,就要形塑一個知道他需要什麼的環境。 ․體驗反思(Experience):從心中的認同做起,打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產生感動。只要孩子能感同身受,這種感動會讓他一輩子受用。 ․正向期許(Expectation):以正面的教養讓他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只有快樂的孩子才會健康,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發揮所學。 【關於人生】 -人生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心放下,就活得快樂了! -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人會老,花會落,月會缺,但是要不要受苦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任何事取決於心態。 -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在於我們如何去界定它。 【關於人品】 -一個人只要有紮實的技術,不怕沒有工作,但人品是成功的關鍵。 -出社會後學校的分數一點也不重要,最後決定勝敗的是人品與能力。 -大部分人不需要高深的學問來就業,但是一定要有普通常識和進退應對的禮貌,事業才會順利。 【關於教養】 -大人只要講道理給孩子聽,讓他了解每件事的後果是什麼,孩子自然就會做出他的選擇了。 -父母不必急著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大人觀念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關於教育】 -孩子最終是用長處與別人競爭,何必管他的短處呢?在教學上不必再「截長補短」了,現在的關鍵是發展長處。 -求學本來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是這個「領進門」不是靠不停的考試,而是靠他從生活中去體驗。 -現代父母應該把補習的時間拿來讓孩子遊戲,因為大腦科學研究發現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 【關於閱讀】 -讀史不只是一種浪漫冒險之旅,它更是處處珠璣、擲地有聲的教訓。 -閱讀顯然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境界,啟發一個人的思想。 -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
在嘈雜紛亂的社會現實裡,想要講理談何容易? 但是講理卻是釐清紛亂的唯一利器。 凡事依理而行,講理就好,天下自然就無事。 洪蘭教授從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角度,透過一則則的故事,點出人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與迷思,讓處於資訊爆炸社會的我們,能用「有理」的態度去應對和反思,其中更蘊含如何去面對人生種種課題的生命智慧。 【科學之理】 ․對任何資訊,我們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的能力,才不會上當 ․輕鬆的心情、樂觀的態度是長命百歲的祕訣,沮喪、憂鬱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精神病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而是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有不正確的看法 ․讀書會改變大腦,增加大腦的本錢,大腦的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 【人生之理】 ․青春美貌雖然會隨著歲月流逝,但是換來的應該是智慧、成熟 ․人生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如何包容它,把它同化,納入自己體系,使自己日子過得下去,恐怕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的一件事 ․自尊必須來自別人對你的尊敬,而別人對你的尊敬只有來自你的人格完整與表現卓越 ․人敢作夢,夢想才會實現,沒有夢想的人是機會來敲門都不懂得去開門的 【教養之理】 ․讓孩子自由的發展,使他的才能得以發揮,才是教育最高的目的 ․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孩子的行為要從小就好好培養,一旦形成壞習慣再來更正就很困難;矯正所費的力氣,遠超過原來教導的工夫 ․胎教最重要的不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而是要讓母親心情愉快 【閱讀之理】 ․讀書就是從別人的經驗中換取自己常識的最好方法 ․書本是個無聲的老師,從書中,可以接觸到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人物,透過書中人物經歷的「感同身受」,可以培養同理心、同情心與是非的判斷 ․面對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唯一的武器,便是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取別人研究的成果 本書特色 洪蘭教授從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角度,透過一則則的故事,點出人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與迷思,讓處於資訊爆炸社會的我們,能用「有理」的態度去應對和反思,其中更蘊含如何去面對人生種種課題的生命智慧。
本書集結了洪蘭教授在聯合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遠見、天下等專欄文章,以洪蘭教授對於近年來的社會現狀,抒發自己對於親子相處、教養、教育現狀、時事、神奇的腦、溝通力、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事件所引發的種種感想,激發出父母與兒女、師長與學生,甚至是政府與人民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改變。 增訂版增加13篇新文章,並刪去較舊的篇章,新增數篇新文章,如 :〈沉澱心靈,反思自我〉;〈尋回基本的做人價值觀〉;〈給孩子適才適性的教育〉;〈多語學習,活化大腦〉;〈社會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誠信是一切的核心〉;〈別讓3C產品奪了你的人際關係〉;〈生命中強韌的力量〉等。 本書特色 增訂版增加13篇新文章,並刪去較舊的篇章。本書集結了洪蘭教授在聯合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遠見、天下等專欄文章,以洪蘭教授對於近年來的社會現狀,抒發自己對於親子相處、教養、教育現狀、時事、神奇的腦、溝通力、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事件所引發的種種感想,激發出父母與兒女、師長與學生,甚至是政府與人民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改變。
手握緊,線放鬆,風箏才有高飛的機會 多欣賞,少批評,看見孩子成功的笑容 沒有不能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許孩子美麗的明天 ~ ※人格的培養需從日常生活中建立合乎禮儀的待人接物方式,再從父母的身教言教中明辨是非,最後從書本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個緩慢的歷程,因為它需要經過內化才能成為孩子自己的人生觀。其實大部分補習的東西是零碎的知識,是他以後用不到的,與其讓孩子補得精疲力竭,何不停下來想一想他的人生要做什麼,確定了目標再走,可以節省許多冤枉路。 ※老師要教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們不成為社會的負擔,但不強迫他去學任何他不想學的東西,因為只要有學習的動機,他有一輩子的時光去充實自己,不急著一朝一夕。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不在於它疆域的大小,而在於國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養起。品德除了是非正義觀念、禮貌風度,還包括紀律,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也不會有毅力,無法貫徹始終做完一件事。紀律必須從小培養,因為人都好逸惡勞,若是沒有規範,很容易就鬆弛懶散下去。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生」,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 ※ 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請不要怕他輸在起跑點上,剝奪了他天賦的權利。 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能訓練他的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現代知識翻新得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收錄作者自2006~2007年發表於《國語日報》、《幼獅文藝》和金石堂《出版情報》上,關於閱讀、教育、教養等相關議題的文章。增訂版略有增刪,刪去較舊的篇章,新增數篇新文章,如 : 唯有群策群力才能有所突破;學會自理能力才是孩子學習的基礎;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機會等。 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和老師一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有實質的。希望這本書能夠讓父母看到閱讀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把它當作家庭娛樂,全家一起來閱讀。也希望我們的學校、社會、政府重視品格教育,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和行為。──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洪教授己翻譯了五十七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心智拼圖》、《天生愛學樣》、《教養的迷思》、《快思慢想》、《改變是大腦的天性》、《自癒是大腦的本能》等。 本書特色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本書集結了洪蘭教授在親子天下、遠見、天下、聯合報、國語日報等專欄文章,以洪蘭教授對於近年來的社會現狀,抒發自己對於親子相處、教養、教育現狀、時事、腦部激盪,以及生活中的事件所引發的種種感想,激發出父母與兒女、師長與學生,甚至是政府與人民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改變。 書內分為六輯,分別為「培養親子互動,就從讓孩子學會閱讀開始」、「教育不僅是教與育,還要懂得適才適育」、「教養是父母的課題,也是孩子成長的依據」、「人民離不開時事,必須懂得從中判斷與創造」、「活用你的大腦思考力,才能打造不失敗人生」、「生活處處是文章,也處處是學習」,共八十四篇文章,讓讀者從生活中反思自我與成長。 洪蘭教授認為,教養孩子應該首重閱讀,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才能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現。此外,對於腦力開發,洪蘭教授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她認為人的腦部只要透過思考、閱讀、語言學習,就會有所成長,並不需要過於強調或刺激。 如果您是一位家長翻閱本書就會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如果您是一位老師翻閱本書就會知道如何與學生共處;而如果您是位學生,更需要讓本書告訴您,如何成長與自省。 ※第一單元培養親子互動,就從讓孩子學會閱讀開始 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就是培養專注力、記憶力和觀察力;強調語言必須透過互動,才能有良好的學習效果,而親子共讀有利於孩子的腦力活化等。 第二單元教育不僅是教與育,還要懂得適才適育 好老師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目的不在製造天才,而在培養全人。學生應首重品德,而非功課;我們要用愛來激勵孩子。 第三單元教養是父母的課題,也是孩子成長的依據 男孩女孩的腦迴路雖不同,適才發展最重要;我們別急著將孩子跟人比較,要知道大雞也會慢啼。主動思考的閱讀與知識能改變孩子;當孩子心態正確,再讓他們學習獨立。 第四單元人民離不開時事,必須懂得從中判斷與創造 無論任何行業皆應認真投入,才能有所獲;企業界要禮遇人才,方能留住人才。珍惜現有的和平,保有未雨稠繆的危機感,展望未來才能保有國家文化。 第五單元活用你的大腦思考力,才能打造不失敗人生 孩子不急著開竅,懂得學習更重要,對疑問給予正確回答,啟發孩子的創意;環境可以改變心態,而心態可以影響他人。長期依賴科技,心智變會怠惰,多活用大腦,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 第六單元生活處處是文章,也處處是學習 天下的知識是無限的,但沒有文化的人活不長;要改變社會的不公平,先由自己做起。我們要勇於與眾不同,而不隨波逐流;使別人幸福才是唯一的幸福泉源。
洪蘭老師最想說,爸媽一定要懂── 智慧來自愛的臂彎,最重要的教育從家庭開始。 順其天性自然發展,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功起步! 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假藉各種樣貌,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身為臺灣極具影響力的教育與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釐清幼兒教育的本質,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有效的教養方法──阻止不理性的瘋狂追求聰明之舉,杜絕「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謬論氾濫,傳遞愛的訊息:教養的初衷在培育一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 大腦的發展不是「刺激越多越好」,主動學習,遠比被動訓練對大腦的發展更有助益;如果大腦還沒有準備好,教了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因為挫折感而打擊日後學習的信心。因此,不論是從懷孕起就給孩子「胎教」,或生下來就努力幫他「開發潛能」,都只是揠苗助長,既苦了父母,又害了孩子。 相對地,品德的教育不但比才智更重要,而且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因為習慣會成自然,成自然後就變成習性,讓孩子終生受用不盡。所以,寶寶就學前,最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他的生活習慣,不是逼他去學以後可以慢慢學的東西。 最好的學校,是充滿愛心的家庭;最好的老師,是懂得孩子需要的父母。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能力,順其自然,放對地方,使這個能力發展出來就是天才。如何教好你的孩子?柳宗元一千多年前就說過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我們常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對教不會的孩子說:「真不知你的腦袋瓜裡在想些什麼?」正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不但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會擔憂、焦慮,而且也常常會犯錯。 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以她的新書《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為我們揭開大腦運作的祕密,相信可以幫助父母親和孩子們在教育與學習上少走一些冤枉路,培養出快樂成材的孩子。 特別企劃「父母學講堂」有聲CD,釐清家長易混淆的教養迷思,幫助父母懂孩子的腦,更懂孩子的心。 (1)人不是基因的傀儡!所謂「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不要忽略成功背後的練習與辛苦。 (2)孩子的性別取向天注定:對性別的差異,父母應該順其自然,只要孩子成材,是個正直有用的人就好。 (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真的不需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爭先後,人生好似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 (4)聰明不等於成功:成功的人不見得最聰明,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質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 (5)「人笨沒藥醫」──人可以變聰明嗎?不論孩子先天的資質如何,只要後天好好教育,孩子至少有一半成功的希望。 (6)「壓力」不是動力,是破壞力:強大的壓力會永久性地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影響這些孩子以後的學習和記憶。 (7)需要做全職媽媽嗎?真正影響孩子依戀行為的是母親是否瞭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立即的反應,而不是她在家的時間長短。 (8)孩子不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度的個人空間,父母請為自己的人生而活,也留一個空間讓孩子為自己而活。 (9)欣賞比打擊更能幫孩子進步!看到孩子的長處,他便能有自信,有自信才敢去探索未知,才能茁壯成長。 (10)孩子愛打電玩遊戲,父母該怎麼應對?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讓他在功課做完之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適度地玩一玩,同時學會自制、自律。孩子在受到尊重後,才懂得自重。 【家教篇】 分析大腦和行為的因果循環,提供科學的解答和建議 洪蘭◎著;尹建莉◎主編 【身教篇】 解讀孩子成長階段出現的問題,打破傳統教育的迷思 洪蘭◎著;尹建莉◎主編 【父母學講堂】CD 掌握愛與紀律的平衡,教養路上更從容 洪蘭◎主講
<p> 海峽兩岸兩位教育專家洪蘭和尹建莉攜手合作,創作與整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解析成長的要素與教養的藝術,協助家長懂孩子的腦,更懂孩子的心,打造「父母學」的最佳指導手冊。<br /> <br /> 沒有命定的天才,只有教出來的人才。「三分天注定」強調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可以發揮的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突顯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說明教育雖非萬能,卻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家長把握好這七分,孩子的未來就大有可為。<br /> <br /> 第一部「家教」:懂大腦,教育更多元;懂原則,學習更自得──從大腦發育出發,提供科學的解答和建議,讓父母掌握養兒育女的圭臬。第二部「身教」:懂內心,相處更圓融;懂生命,人生更開闊──分析孩子的性格、才能、心智發展,針對成長階段出現的問題,以專業解讀,打破傳統教育迷思。<br /> <br /> 孩子的大腦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掌握這教育「四懂」,每個孩子都會是成材的好孩子。</p>
海峽兩岸兩位教育專家洪蘭和尹建莉攜手合作,創作與整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解析成長的要素與教養的藝術,協助家長懂孩子的腦,更懂孩子的心,打造「父母學」的最佳指導手冊。 沒有命定的天才,只有教出來的人才。「三分天注定」強調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可以發揮的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突顯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七分靠教育」說明教育雖非萬能,卻能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家長把握好這七分,孩子的未來就大有可為。 第一部「家教」:懂大腦,教育更多元;懂原則,學習更自得──從大腦發育出發,提供科學的解答和建議,讓父母掌握養兒育女的圭臬。第二部「身教」:懂內心,相處更圓融;懂生命,人生更開闊──分析孩子的性格、才能、心智發展,針對成長階段出現的問題,以專業解讀,打破傳統教育迷思。 孩子的大腦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掌握這教育「四懂」,每個孩子都會是成材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