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蒐羅民國初年眾多學人與聞宥先生往來之信札,其間不乏重要學人,如傅斯年、蒙文通、顧頡剛、陳寅恪、錢穆、董作賓等,透過他們的通信,可以知曉當時學界的某些訊息,極具史料價值。
一個半世紀以來,儒家思想面臨來自西方文化的嚴酷挑戰;但是在這種挑戰之下,它並未完全喪失生命力,反而歷經了一番徹底的轉化。由於這種轉化不止是出於對外在挑戰的被動因應,也是出於自覺的抉擇和定位,故可視為儒家思想的「自我轉化」。本書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問題角度來闡述當代儒學的這種自我轉化。作者認為:當代儒學在這種自我轉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其本質,即「內聖外王」的思想格局;這種思想格局在經過重新詮釋之後,可以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定向與批判的作用,同時維繫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本書也附帶介紹中國大陸學術界有關當代新儒學的研究情況,並對其初步成果加以評估。
袁鈞(一七五二—一八○六),清乾嘉年間浙江鄞縣人。治經力尊古訓,篤實謹嚴。嘗輯《鄭氏佚書》二十三種,七十九卷,葉德輝氏許為輯鄭氏學者中最為詳贍之書。又有《四明文徵》、《獻徵》、《詩徵》、《書畫記》、《近體樂府》等著作,對保存先賢著述及凝聚地域文化,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嘉慶初年,與錢大昭、胡虔、陳鱣等同在謝啟昆幕府助纂《史籍考》。阮元任浙江學政,有輯錄江蘇一省十一郡總集之構想,因袁鈞《詩萃》百卷已有成書,故以四明詩屬鈞纂輯。袁鈞著述甚豐,傳於世者僅《四明文徵》十六卷、《瞻袞堂集》十卷。《瞻袞堂集》的點校出版,必能對探究袁鈞之生平、經歷與著述,提供第一手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