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心女士(1882-1957),彰化人,受過私塾教育,17歲與長她1歲的林獻堂結婚,成為丈夫各方面的好幫手。在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過世後,成為林家女性的中心人物。生性仁厚,恤貧濟困,能為人排難解紛。喜歡旅行、看電影、大採購、吃美食。楊水心女士何時開始寫日記,不得而知。現僅存1928、1930、1934、1942共四年的日記,至為可惜。其中以1928年的日記最為可貴,這一年林獻堂沒有留下日記。日記中1928、1930年用臺灣長老教會通行的白話字、漢文書寫,夾小部分的日文;1934、1942年則大半用漢文書寫。日記最重要的是生活史與種種社會參與的記錄,在日治時期女性日記相當稀少的情況下,可說特別珍貴。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楊水心女士(1882-1957),彰化人,受過私塾教育,17歲與長她1歲的林獻堂結婚,成為丈夫各方面的好幫手。在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過世後,成為林家女性的中心人物。生性仁厚,恤貧濟困,能為人排難解紛。喜歡旅行、看電影、大採購、吃美食。楊水心女士何時開始寫日記,不得而知。現僅存1928、1930、1934、1942共四年的日記,至為可惜。其中以1928年的日記最為可貴,這一年林獻堂沒有留下日記。日記中1928、1930年用臺灣長老教會通行的白話字、漢文書寫,夾小部分的日文;1934、1942年則大半用漢文書寫。日記最重要的是生活史與種種社會參與的記錄,在日治時期女性日記相當稀少的情況下,可說特別珍貴。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臺灣歷史上原住民的圖像與文字描繪在中外文獻上並不少見,文字部分不論,圖像方面,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出現的「番社采風圖」最具代表性。杜正勝院士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一九九八年)一書,殆為迄今有關該系列圖冊最為人們熟知之解說性著作。此一圖像版本出現於清朝統治臺灣前期,所描繪的臺灣原住民不少是現今通稱的平埔族。清末另有一套三十六幅臺灣番俗圖,久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知之者極少,完整呈現其全部圖像,或深入加以題注解說之圖冊與專論,則尚未得見。兩年前因偶然機緣,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一圖冊的完整風貌,經初步瞭解,判定應係完成於清末同治、光緒之交的作品,圖中所繪原住民,多屬當時所謂的「生番」,代表清代晚期時人對臺灣「番俗」認知的圖像化,應有進一步研究之價值。
臺灣島因為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16 世紀以後成為西方航海國家、中國東南海上勢力、日本等來往東北亞與東南亞利益追逐過程中的重要據點,因此臺灣島史一揭幕就近入世界史的舞台,它既是中國海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海權史不可或缺的要角,更因此造就了臺灣歷史文化的複雜多元與獨特的本土特性。研究臺灣史,不能避免的必需與明清以來的中國史、日本帝國史、西方海上霸權史研究整體參照觀看。 因此,臺灣史研究的國際學術性格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無論在國際漢學界、日本的東洋史研究,乃至中國大陸的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的專業性與學術能見度,在在都還有不少值得本所同仁共同努力拓展的空間。我們現階段的人力仍感不足,經費也有限制,然自我提升與向外開拓、合作交流仍是未來研究與工作的重心。茲值臺灣史研究所成立二十週年。
黃旺成(1888-1979)先生的日記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七三年,中間缺一九一八、一九二○、一九三二、一九三八、一九四○、一九四四、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六九,前後共有四十九年,記述其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二月主要用日文寫作,之後以漢文為主,是目前僅見公學校教諭所寫的日記,也是一部擁有全臺性知名度的記者、評論家的日記史料。此外,《黃旺成先生日記》亦提供豐富的生活史資料,舉凡宗教、民俗活動、宗族史、娛樂史、讀書紀錄、詩友會、下棋,無不一一描寫。黃旺成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以他眼光所看、筆下所記的世界,讓我們在細讀之餘,貼近、了解那個時代,這對研究臺灣史的人而言,提供了活生生的背景、經驗。以此為基礎,從事相關研究時,更能掌握史料,詮釋史實,該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 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 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 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 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 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 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 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是台灣最珍貴的私人資料,誠如葉榮鐘所言,這部日記應該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它起自1927年,止於1955年,中缺1928、 1936年,前後長達27年,跨越日治、戰後兩個時代。 日記中除了家族歷史外,有豐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的資料;尤其是以他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如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新會,故本 日記不僅是林獻堂一生最重要的見證,也可補充官方資料的不足,史料價值極高。
面對近年來臺灣史研究出版物質量的迅速增長,如何適時提供正確的出版資訊與完整的文獻書目,進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實為深化二十一世 紀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基礎工作。 有鑑於此,本所於2004年7月正式成立後,便積極規劃《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的編輯出版,期能提供學界較完整的臺灣 史研究資訊。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每年七月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10年度為 本書第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