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松陽文集﹙第十集﹚,內容廣泛,蒐錄作者近期一○八篇文章,包含詩文藝哲、經史典故、軼聞傳說。全書篇章,作者讀者互相交流,風格獨特,意義非凡!
印度詩人與哲學家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被譽為東方「詩哲」,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以詩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本書由美籍華人邊棣執筆翻譯,包括中英文對照的泰戈爾短詩集《飛鳥》326首詩、《螢火蟲》256首詩和《泰戈爾短詩和警句》78首詩。
本書蒐羅作者日記的整理版。日記日記,顧名思義就是日日記之,記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做的、所說的,以記當天為主,偶爾,也可追記。至於內容的取捨,記啥寫啥,記多記少,那由日記主人決定,但堅持是最重要的。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不能算名副其實的日記,最多稱周記。印象中曾讀到過一位名人的一篇寥寥六字的日記:“今天無事可記。”其實這也是一種寫法,至少透露出日記主人百無聊賴的心情與無所事事的狀態。日記從沒規定一天一定要寫多少字,記多少事。日記應該是諸文體中最為自由的一種式樣。 日記,貴在日日記之,貴在真實記之。我總認為日記應該是給自己看的,準備給別人看的日記難免摻假。我們不一定模仿大人物,模仿社會名人的日記,看樣學樣地記之。日記是個純私人的東西,你願怎麼寫,就怎麼寫,如果你不拿出去發表,不拿出去傳播,寫什麼都是允許的,都是無罪的。最值得鼓勵的是真實,只要真實,記長記短,記多記少,發議論,談思想,都可以,保護日記的隱私權,也是社會開放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作者寫日記,當初並沒有考慮發表,後來養成了習慣,哪天不寫,就覺得似乎忘了一件事,有了強迫症,每天必寫。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這樣來的。
本書為松陽文集﹙第九集﹚,內容廣泛,蒐錄作者近期六十篇文章,包含詩文藝哲、經史典故、軼聞傳說。 呼友玩賞,與忘機友共對詩文,有如樵得樵、漁得魚,樂天真才是真快樂;共渡歲月,任日月來往如梭! 千古是非,閒來盡付漁樵話! 聽任疏狂,無事無非,悠然自得,快活煞!正是生平喜處! 直是: 一半兒寫詩文心滿意足,一半兒賞詩文眼笑眉舒; 大家笑哈哈的談詩文,悠閒逍遙,樂以忘憂,怡然自得! 註:忘機友:沒機心、不重名利、淡薄世事、以誠相交的朋友。
本書蒐錄了2022年─2023年美國華府作協旗下32位會員共70篇文稿,內容包含散文、小說、詩詞及遊記。 華府作協的精神是延伸海外華文文學的命脈,其宗旨有三: 1.增進華文文學寫作者與愛好者之間的文誼; 2.提高會員在華文文學寫作方面之興趣、技巧和素養; 3.所有會務及活動不涉及政治、宗教、商業及種族。隨時歡迎華府喜愛中文寫作人士的加入。 華府作協常規活動如下:(如有變動,以當時具體通知為準) ◇嘉賓演講:雙月最後一個週六 ◇寫作工坊:單月第一個週日;每年一屆,每年八月招生。 ◇華府華文作協網址:https://nacwadcweb.com/ ◇北美華文作協網址:http://chinesewritersna.com
〈群芳髓〉為你揭開第一古典小說〈紅樓夢〉沉沒近三百年的愛情秘辛。 這是一個神奇又感人的故事,男主角林之雲是個不折不扣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儘管他生長在臺灣,又有著日本方面的淵源,正因為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使他和聞名全球兩部文學著作〈紅樓夢〉與〈源氏物語〉的主人翁產生了精神上的靈遇,〈群芳髓〉現代傳奇就這樣發生。 ◆〈群芳髓〉故事大綱◆ 林之雲是一個生長在台灣又有著日本淵源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正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背景,使他和聞名全球的兩部文學巨著〈紅樓夢〉與〈源氏物語〉裡的主人翁產生了精神上的靈遇,〈群芳髓〉現代傳奇就這樣發生了。 小說前半部隱居落水山莊出身哈佛建築系的林之雲,為兒子林雨聲安排一個前往京都與杭州兩地的文學之旅,目的是探究一篇關於秦可卿翻案紅樓夢的驚世文章。京大華裔博士生藤原衣香與林雨聲夥同杭州浙大的日裔博士生唐小眉,為了解開藤原衣香的身世之謎,前往棲霞山上的法然寺﹙紅樓夢書中的水仙庵﹚,藤原衣香在棲霞山上回答唐小眉提出有關紅樓夢中的一些疑團,讓小眉感到豁然開朗。小說後半部透露了林之雲當年離開哈佛前往京都的理由,京大紅學家李振東將林之雲視為天人,林氏一席話讓李氏如醍醐灌頂。一心一意糾結在〈紅樓夢〉與〈源氏物語〉靈魂世界的林之雲,試圖釐清自身的雙重角色,並掙扎在藤原氏母女的疊影中尋找秦可卿的精神化身。林之雲不得不離開京都的理由,帶給藤原氏母女以及自身極大的痛苦。二十年後,藤原衣香從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成為舉世矚目的紅學家,在京都大學的學術論壇中,「秦可卿,賈寶玉永恆的戀人」這個標題震驚了全球,有人揮淚支持,有人群起攻之,藤原衣香與紅學家周教授激烈交鋒,周教授強烈質疑要求提出直接具體的證據,藤原衣香在無路可退的情境下將如何應對,全場屏氣凝神等待這位年輕學者的答案,全球華人與紅學專家也屏氣凝神等待這個答案!
本書由旅美文化人趙蘭潤女士以優美辭彙與深厚學養,精選譯介世紀詩人艾略特的詩作名篇,書中藝術插畫由旅美設計師梁佩鳳女士合力完成。
本書是作者以串珠的方式,將發表於博客的博文編纂而成。書中記述了作者從幼兒到青少年時期的一些生活片段和見聞。作者以自己不同年齡段的視角和眼光,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北方一個小地方的自然風物和社會生活場景。筆法細膩、簡潔,行文自然、流暢,同時對涉及到的一些方言俗語進行了釋讀,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方言研究價值。
本書為美國華裔藝術家梁佩鳳女士紀念先夫余顯利(Henry Yee)的散文集錦,余顯利先生於新冠疫情期間因病殞逝。梁佩鳳,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設計系。1972年到1987年多次參加上海美術館精選作品展。1989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同年去美國。1992年、2003年分別在洛杉磯舉辦個人畫展。1997年獲美國橙縣亨廷頓市最傑出畫家獎,作品被市府永久收藏。多幅作品被知名中外人士收藏。平時也喜歡寫文章,作品常刊登在美報刊雜誌。2015年出版“梁佩鳳畫集”及“真心隨筆”散文集。由美商EHGBook微出版公司出版,Amanzon.com總經銷。2023年為好友趙蘭潤女士編譯出版的“少年艾略特的詩選”畫插圖。梁佩鳳也是美國水彩畫協會會員;國際水彩畫家聯盟會員;美國橙縣華人藝術家協會永久會員;上海綠洲畫院畫師;曾任美國洛杉磯華人作家協會理事。
本書為美國華裔藝術家梁佩鳳女士紀念先夫余顯利(Henry Yee)的散文集錦,余顯利先生於新冠疫情期間因病殞逝。梁佩鳳,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設計系。1972年到1987年多次參加上海美術館精選作品展。1989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同年去美國。1992年、2003年分別在洛杉磯舉辦個人畫展。1997年獲美國橙縣亨廷頓市最傑出畫家獎,作品被市府永久收藏。多幅作品被知名中外人士收藏。平時也喜歡寫文章,作品常刊登在美報刊雜誌。2015年出版“梁佩鳳畫集”及“真心隨筆”散文集。由美商EHGBook微出版公司出版,Amanzon.com總經銷。2023年為好友趙蘭潤女士編譯出版的“少年艾略特的詩選”畫插圖。梁佩鳳也是美國水彩畫協會會員;國際水彩畫家聯盟會員;美國橙縣華人藝術家協會永久會員;上海綠洲畫院畫師;曾任美國洛杉磯華人作家協會理事。
本書選編趙鴻天詩集,包含365首詩作:初芽集 16首、追夢集 20首、循唐詩格律─絕句 52首、律詩88首、填宋詞詞牌 50首、和元曲之音 26首、抒自由筆意 8首、鴻爪雪泥 56首、地久天長40首等。
關山集(二),是筆者將多年來的中文古詩詞創作一部分(2016年6月之前),共計詩作152首,包含五律14首、七絕23首、七律100首,以及詞賦15首整理成冊,以書會友,希望燦爛的中國古典文化在海內外的華人世界中繼續得以傳承。本詩詞集全部採用中華新韻為韻律基礎。如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各方不吝賜教。
這本文集涉及到文學創作、長篇小説史、西方哲學、漢傳佛教和歐洲藝術等内容。作者將文集定名為《學苑漫步》,是希望能夠帶領讀者以輕鬆愉悅的心情瀏覽人類文化的珍貴寶藏。本書的文章大多由作者多年來的講座稿改編。這些講座都是學術普及性質的,旨在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裏瞭解一個特定學術領域:其基本内容、各個流派、思想傳承等等。這些文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文字簡練、語言親切。《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就傳統中長篇小説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大要素展開了討論。作者不僅介紹了遵循亞里士多德故事結構理論的西方小説,而且分析了同樣符合這一結構理論的中國古典名著。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强調僅僅平面塑造是不夠的,小説中的主要人物需要深度塑造。《長篇小説史話》概括介紹了長篇小説的各種類型和各種流派,以及曾經引領世界文學發展的優秀作品。《西方哲學漫談》涉及到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在現代哲學部分,作者介紹了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現實主義、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作者强調了現代哲學各流派反對理性至上和整體之上的特點。《略說佛教》簡述了佛教的歷史、基本教義,以及佛教東傳后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俄羅斯的繪畫藝術》和《淺談歐洲的古建築》屬於西方藝術史的内容。歐洲的藝術從文藝復興談到現代,古建築則包括了自西元前600年至19世紀末各歷史時期歐洲的名勝古跡。有鑒於西方藝術史中基本不談俄羅斯的藝術,作者對俄羅斯繪畫藝術的發展加以梳理,并分析了其落後於時代的歷史緣由。
《天涯風雲三部曲》是何曉曦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第一部《浪跡天涯》,講述那批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乘著改革開放的潮流,發生在中、美兩國的故事,橫跨半個世紀的留美華人的悲歡離合、情仇別恨、崢嶸歲月,在這裡漸次展開。第二部《天涯飄萍》,往縱深處講述主要人物的起伏跌宕的故事。第三部《天涯芳草》,基本上安家立業的移民第一代人的子女,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壤,在嶄新的天地立茁壯成長。◆這是《天涯風雲三部曲》第一部。◆在一九八零年代開始,乘著改革開放的潮流,國門大開,一批學養有素,生活經歷豐富的年輕人,相繼來到美國。他們之間的大多數,都進入美國的大學深造,也有一些人,為了謀生,沉浸在當地中餐館裡打工。盛、祁夫婦,出國前在大學任教,到美國後獲得博士學位,卻只得淪落在餐館打工,後來夫妻二人開了一間小餐館。端莊賢淑的薑曉娟,因為在國內時湊巧結識了美國闊佬、學者傑姆斯博士夫婦,得到對方慷慨資助,從而得以順利赴美進大學讀書。‘紅二代’樊一淮‘叛國投敵’,借用赴美當翻譯的機會‘出逃’。巫耀飛,一位山村教師的孩子,也通過瞞天過海的手段出現在美國。通篇故事,圍繞著這些留美華人漸次展開。他們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他們發展得究竟如何?終究如願以償、‘名利雙收’還是——?發生在中、美兩國的故事,橫跨半個世紀的留美華人的悲歡離合、情仇別恨、崢嶸歲月,在這裡漸次展開。故事以繁豐曲折的情節為鋪墊,試圖回答一直橫亙在人們心中的困惑與疑慮,那就是,為了什麼,那麼些原本在改開之後充滿了活力、衣食相安的年輕人,甚至包括許多中年人,都不惜拋家舍業,背井離鄉,以毅然決然的氣概漂洋過海,浪跡天涯?
《天涯風雲三部曲》是何曉曦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第一部《浪跡天涯》,講述那批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乘著改革開放的潮流,發生在中、美兩國的故事,橫跨半個世紀的留美華人的悲歡離合、情仇別恨、崢嶸歲月,在這裡漸次展開。第二部《天涯飄萍》,往縱深處講述主要人物的起伏跌宕的故事。第三部《天涯芳草》,基本上安家立業的移民第一代人的子女,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壤,在嶄新的天地立茁壯成長。◆這是《天涯風雲三部曲》第二部◆樊一淮、巫耀飛等主角還得延續下去,插進風姿卓越的俏佳人秦怡然的豐富多彩的故事。玉人不幸中途撒手,香消玉殞。竇律師在紐約,接納了小三,妻子是自我了結,還是慘遭他人謀害? “風帆”電腦,借籌畫在華爾街上市圈錢,結果卻走向了鯨吞國企巨額貨款,跑路撒丫子的江湖綠林套路。大衛、樊殷雷,艾米、安寧等洋插隊第二代,開始小荷露出尖尖角。烤鴨店老闆的元配,開辦了乒乓球館,不僅僅是謀生。任一品運用納米技術,在睡眠神經領域初戰告捷;圖書館的女詩人的著作開始為閱讀界所關注,……幾家老人來到美國生活。享受物質上的豐沛富裕?三代同堂,前呼後擁;二奶村人丁興旺起來。二奶們富貴無聊,平地生出許多是非,……那位褐風衣,神龍見首不見尾,有形無形的,無處不在。那是一種象徵與預示。男男女女,恩恩怨怨,生活,在具有七情六欲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中間,按部就班地展開,比方說,巫耀飛跟月季離婚了,續弦的是誰?戚霞的前途?樊一淮的婚姻? ……實實在在的故事很多。
《天涯風雲三部曲》是何曉曦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第一部《浪跡天涯》,講述那批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乘著改革開放的潮流,發生在中、美兩國的故事,橫跨半個世紀的留美華人的悲歡離合、情仇別恨、崢嶸歲月,在這裡漸次展開。第二部《天涯飄萍》,往縱深處講述主要人物的起伏跌宕的故事。第三部《天涯芳草》,基本上安家立業的移民第一代人的子女,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壤,在嶄新的天地立茁壯成長。◆這是《天涯風雲三部曲》第三部。◆改開浪潮中背井離鄉來到美國艱苦創業的男男女女,歷經艱辛困苦,在這片富饒卻又荊棘叢生的土地上立足,在不同程度上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們的後代,為新時期華人移民的第二代,得益於嶄新的氣候與土壤的滋潤護養,像那朝氣蓬勃的秧苗,茁壯成長。在新的生活中,在學業、就業,以及婚姻戀愛過程中,衍生出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新一代移民的父輩,在思維與行為舉止中,與根植與他們腦際裡的東方情結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比如說語言文化,飲食習慣,民族種族認同,乃至政治定向等諸方面。新一代移民,在很多程度上,摒棄了他們父輩心理上沉重的精神負擔與思想枷鎖。他們是鳳凰涅槃之後嶄新的一代。他們敢於否定父輩們陳舊的思維模式,從全新的角度,去認知與理解他們周圍的社會與生活。盛、祁二位的公子盛大衛與何學嫻喜結良緣,並在最後生子,是為第三代移民。樊一淮的公子樊殷雷竟然就與巫耀飛的女兒艾米結為伉儷。安靜的兒子跟黑人姑娘成婚,符月琴的兒子跟韓國女郎配對,計舜華與來自四川的姑娘兩情悅好……還有其他幾個移民二代,他們在學業、事業上的發展如何?在婚姻戀愛的路途上是否一帆風順?第一代移民行將老去,漸次地推出太平洋彼岸的天涯大舞臺。令人欣慰的是,浪跡天涯的人,成為天涯飄萍,後有來者。新一代移民,生活在天涯海角,天涯何處無芳草,芳草萋萋鸚鵡洲。他們,便是在異國他鄉茂盛生髮的離離芳草。
Roam is Zhang Guan,s third poetry collection after A Secret in a Distant Place and Train, Time and Imagination.The book describes not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dy, but the inside world of the mind. The author saw a variety of objects in his room and then he was deep in thinking and introspection about life.The book includes 11 parts. Every part includes 10 poems. Each poem is named by the item in his room.《漫遊(國際英文版)》是張冠創作的第三本詩集。詩集描繪的並不是身體的旅行,而是思想的旅程。作者在自己家裡,看到屋子裡面的各種物品後產生了對生活以及人生的反思與思考。詩集分為十一個章節,每一個章節有十首詩歌,每一首詩都以房間裡的物品為題。
抗日戰爭期間,廣州淪陷前逃難落籍香港的血性漢子盧漢强,深恨入侵日寇,日夜亟思從軍殺敵,保家衛國。只恨報國無門。香港陷日期間,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重慶中央政府軍統特務處派到香港為國府在戰後搶先英國從敗退日本人手中接收香港的秘密計劃作準備的地下工作特務王劍豪,兩人惺惺相惜,結為生死兄弟,使漢强全面捲入地下工作。期間着實成功的做了不少敵後的抗日工作。日本投降時和王劍豪悲見蔣介石為「剿共」需要英、美支持,不敢開罪英國,不惜放棄收復香港。更不忍飽受戰禍的內地蒼生,因國共內戰,繼續受戰火催殘,流離失所。便改從文化工作,鼓吹反對內戰,國共和談。然亦未得所希冀的結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奠定了日後國家分裂,陸台對峙各自為政的局面。盧漢强義膽忠肝,一生丹心彤彤。可惜見到祖國太平統一,能回籍廣州的宿願,未能實現,隨戰後多年壽終時長埋黃土。雖然心中長年若聞鄉土深處對他作出的呼喚,終於是回不了父家的孩子⋯⋯⋯。
這是人類至暗的時刻!這是生命尊嚴的偉大!這是人性勇敢的光輝!這是精神靈魂的閃爍!愛是人類不朽的主題,愛像光一樣就在那裡,如此美麗......。新冠疫情惡魔般詭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瘋狂突襲義大利倫巴第貝加莫收割人頭。瞬間80% 的老人成了這場災難最大的弱勢群體,許多人來不及被送進醫院就已經死在了家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失去的親人。沒有硝煙的戰爭啊,比戰爭場面還要慘烈!倆位倖存活著的老人,他們頓悟!與其戰戰兢兢的等死,不如勇敢從容淡定的生。他們互相鼓勵支撐,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他們更加懂得尊重生命,不離不棄生死相依,攜手奔赴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的戰地。他們渾身散發出捍衛人性偉大精神的光輝。病毒無情人有情,人類必須學會與災難共處,帶著災難前行!一場黃昏戀在21 世紀新冠疫情最猖獗之時,火熱的暖暖的燦爛綻放!
男孩進進出身於“紅色家庭”,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相對優越。1966年夏,中國大陸爆發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被進進視為親爺爺的省長包正清在批鬥會上遭“造反派”毒打昏迷,而後失蹤。中央文革小組嚴令徹查。進進的父母突遭逮捕,家被查封。寒風淩厲,饑腸轆轆,他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天地之間竟然找不到一角棲身之地。公安部門和造反派組成的聯合調查組似乎在追蹤進進逃亡的足跡。難道包爺爺的失蹤同進進的父母真的有關係?進進該如何擺脫無所不在的邪惡勢力給他和親人帶來的極大威脅? 《嚴冬》小說以懸念和生动緊湊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讀者亦可以身臨其境般地瞭解到那個時代的荒誕和瘋狂。前言1966年,一場政治運動把中國大陸推入長達十年的動亂。那時年紀還不大的我,經歷了整個社會狂熱、荒誕、痛苦和迷茫的全過程。把那個時代發生的故事寫下來,讓沒有這種特殊人生經歷的人們,特別是讓我們的後代瞭解這段歷史的想法,一直縈繞在我心頭。小說《嚴冬》中的人物和故事是虛構的。然而,這部小說有關歷史背景的內容,例如小說中提到的,當時推動這場運動的“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上的文章,以及其發表的日子都是真實的。不僅如此,小說中許多人物和事件都有原型。我把自己和不少同齡人的往事寫進了這部小說。《嚴冬》講述的是一個十歲孩子的故事。我希望通過一個孩子起伏的命運為讀者提供一個特別的視角,去瞭解那場改變了無數家庭的命運,撞擊億萬人心靈的“文化大革命”。我認同小說需要以故事為載體。我相信,讀者一定會被本書故事中的矛盾、衝突、轉折和懸念,乃至高潮所吸引。米蘭.昆德拉主張小說遠離意識形態,例如褒貶某種政治製度。他認為小說的精神在於對存在的探尋,而不是表明立場。對於他的主張我深表贊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個人閱歷的增加,我愈發認識到,不管身處何種社會,人們都有可能走向某種狂熱和極端,只是形式和程度會不同罷了。小說應該揭示人和社會非理性的存在,以及人類荒誕行為所造成的惡果。小說也應該彰顯善良與情義,智慧和慈悲,勇氣與正義。《嚴冬》這個故事既揭示了在狂熱的政治運動中,癡迷的群體和社會帶給個體與家庭的災難,也描述了在冷酷和蕭殺的嚴冬裏,溫情、正直和仁義散發出的光和熱。這本小說的寫作從計劃到動筆,從完稿到編校都得到我妻子張向歡的大力支持。在她的敦促下,我一遍遍地修改文稿。朋友呂行,李冰和程崗對文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我的大學同學和多年的好友,書法家白謙慎教授為本書題寫書名。梁驥教授為封面設計提供了技術幫助。在此一並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