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作者在揚智公司所出版第八種以「生命教育」為名的專書,共載有2007至2010三年間撰寫的十五篇論著。取前面作品為探究基礎,本書主要對焦於兩岸生命教育的實踐,以及成人生命教育的提倡,並賦與其教育哲學意涵。作者自許為崇尚自然的人文學者,本書所傳達的義理,遂標幟出「人文的自然」之「生命的學問」。
「品牌」可以是名稱(name)、標誌(sign)、符號(symbol)、口號(如提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會想到Nokia),或具上述元素的組合。品牌的功能除區隔競爭者與突顯自己外,其最終目的係提升消費者認知與促進購買。《殯葬生命教育》係作者於揚智所出版的生命教育系列論著第五種,其餘四種為《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護理生命教育──關懷取向》、《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維繫於其間的一貫寫作立場,便是作者擇善固執所標榜、異於主流官方論述的「華人生死學暨生命教育」。此一立場彰顯「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的精神,主張「中國人文自然主義」的「後現代儒道家」思想,推崇「知識分子生活家」的現世主義人生境界。用於殯葬活動,則提倡融匯「慎終追遠」與「反璞歸真」於一爐的「環保自然葬」,並建議殯葬管理以「賓至如歸」為服務標竿,盡量發揮非營利的公益理想。本書設定的讀者對象為殯葬業者及消費者,可做為大專層級的殯葬專業教育與通識生命教育教材。
本書是關於生死學與生死哲學諸問題的教科書。本書將從生死相關議題入手,論述人之「生命」、「生活」,及「死亡」問題,這三者構成了完整之「人生」;再進入到探討臨終者及遺屬之精神撫慰的問題,再敘述殯葬文化的問題,最後則是對生命教育的闡述。這是一種由「生」到「死」各問題依序展開論述的模式,希望給讀者一個較為清晰的邏輯線索,也儘量說清這世上最難講明白的生死問題。本書的基本任務是:不但要提出、闡述、解釋有關生死的諸面向的問題,更試圖去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本書不僅論述死亡學、生死學、生死哲學、生命教育等的知識,更希望讀者在研習的過程中能獲得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途徑和智慧。全書各章末尾都附有參考題及相關的參考書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之為線索進一步地深入學習。
本書將引領讀者進入歷史文化的殿堂,了解中國古代與現代先賢先哲是如何處理他們所面對的生死問題,又是如何進行他們的人生實踐活動,從中人們可以領悟到先賢先哲在生與死問題上的卓越智慧,從而更好地處理我們現代人所面對的生死問題。本書力圖將現實與歷史相繫,理論與實務並行,讓讀者不僅在理論上對『生』與『死』的問題有全面的了解,更希望讀者在讀完此書後,能獲得解決自我之『生死』問題的方法、途徑及對策,以真正消除我們面對的生存難題,既獲得『生』之幸福,又得到『逝』之安樂,是謂現代人『生死兩安』之最佳的生存品質。
本書係作者根據十多年講授生死學的經驗,內容取材國內外兼具,資料保持即時更新,深入淺出的編排,是能夠呈現台灣生死教育發展的一本教科書。主要的單元是結合以往醫學、宗教、社會、心理與倫理的整合觀點之外,特別增列一些和生活實務有關的主題,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喪葬服務、死亡關注等,為的是讓社會中的每個人更能夠擁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每單元除了列舉問題與討論之外,並提供相關網站幫助教學。各單元主題分別是死亡對社會產生的衝擊、生死大事、生命長短調、死亡教育、追尋生命意義、別闖陰陽界、生命回顧之旅、長壽俱樂部、失落與喪親之痛、臨終關懷、幽谷伴行──協助哀悼、一死值千金、死亡概念與發展、生命最後規劃、生命發展階段的死亡關注、自殺議題與防治等。
《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一書,是針對預定於2006年正式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師資培育而撰寫。選修課程共分為八門科目,基礎課程「生命教育概論」的內容,涵蓋了其餘進階課程最精要部分。
生命教育至少具有五種取向:倫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生涯教育、健康教育,《護理生命教育—關懷取向》一書,即是結合關懷倫理學及生死教育的專業生命教育著述。作者以應用哲學學者身分,長期與護理學進行知性對話。全書包含六篇文章,圍繞著應用哲學意義下的關懷倫理學與科學哲學加以發揮,希望彰顯護理科學的人文關懷精神。
本書將由現有的人類知識領域及其類別中的生命哲學、生命詮釋學、存在哲學與生命科學等的創獲,進一層論究生命教育在現今的科學人生、哲學人生,乃至一般俗人所懷具的自我人生觀中理應扮演的角色,以及該當擁有的地位。
《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為作者在2004年初所出版的「生命教育二書」第一輯,屬於學術論文結集。本書共蒐羅一篇引言及七篇論文,寫作時間皆在十年以內,可視為作者於過去十年間,對參與倫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等三種取向的生命教育之反思與考察。書中所探究的議題包括:生命倫理、基因科技、女性主義、宗教信仰諸方面,將有助於讀者瞭解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有關生命教育的實務應用討論,可參閱「生命教育二書」第二輯《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為作者在2004年初所出版的「生命教育二書」第二輯,屬於實務論文與主題文章的結集。本書分為學理篇典體驗篇兩部分,學理篇包括五篇實務論文、十篇一般論述,體驗篇則蒐錄相關主題文章十四篇,所有論文或文章皆寫作於生命教育在臺灣開始推廣至今的六年間。由於作者目前正在擔任中學師資培育工作,作品內容大多圍繞現行教育實踐而發。有關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探究,讀者可參閱「生命教育二書」第一輯《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
面對當代社會的各種亂象,如道德觀念式微、生命意義模糊等,實用與升學導向之教育體系似乎難以發揮撥亂反正之功能。有鑑於此,整合人生哲學、宗教思想以及道德理念各領域的「生死教育」便愈來愈受到各界所期待。為因應此一時代之需求,本書參照了教育部頒訂之「六年一貫生死教育單元重點」,共以十二個主題編寫,其主題性內容含蓋了生命的樂章、生與死一體交融、有呼吸就有希望、三業一生、信仰與人生、生命的情操、人際關係、明辨人生、大生命的使命、立體生命與生命的昇華等章節。
本書從對生命現象的覺察、生命意義的詰問、從認識自我生命到存在意義的展開以及生活、生命的拾穗等四個層面來探討;筆者企想從生命思想、生命意義的角度,來架構「生命教育」的有機體系;務期能兼顧學理和實務,既結合理論和實踐,以為當前的「生命教育」學程,提供一種可資參酌、反省暨批判的素材。
死亡時,何事會臨及我?我如何準備自己以面對死亡?天主教許可將屍體燒成骨灰嗎?在我死亡以後,何事會即刻發生?何謂瀕死經驗?其對來生有何說法?如果一人並非死於「大罪」,而是死於「小罪」,那麼,會有什麼事發生在他身上?煉獄是個地方嗎?一個人必須在那兒待多久?天堂與地獄真的是我們唯有的兩種選擇?在天堂裡,我們與三位一體上帝關係是如何?到底「靈魂之不朽」與「死者之復活」有何不同?耶穌的復活如何與我們的復活有所關聯?我們會如何復活?我們復活時還是男性或女性嗎?我們可藉哪些徵兆來辨別基督的二次來臨?誰是假基督?假基督的作為如何?會有最後審判嗎?我們應如何理解「新天新地」??在本書中,神學家范彼得就死亡、瀕死及與其有關的實在,如煉獄、輪迴、審判、天堂、地獄與救贖等提出常見的問題。作者以其清晰與富洞察力的回答,為經常令人混淆和臆測的論題,賦予所需之清晰與平衡。本書綜合聖經、註釋理論、傳統及當代神學,幫助讀者對死亡與瀕死形成正確的當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