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以平凡人的眼光,從其大半生的生活淬煉中,凝聚成文字,訴說親情掌故、鄉居瑣事、人情冷暖、柴米油鹽、應對進退與積極向上的種種,從而演繹出質樸簡練的筆觸,幻化成一篇篇宜古宜今的醒世文章。看似平淡無奇,細細品味,隨個人閱歷之不同,每見其不同真滋味。 這次收集在本書中的篇章,都是近年發表在各報章雜誌的作品,分成〈故鄉的月〉、〈醬油拌飯〉、〈用心良苦〉等三輯。在〈故鄉的月〉裏,作者透過不同的故事,來闡述美濃的過去與現在,只希望透過這樣的書寫,能為美濃的改變,留下最真實的見證。在〈醬油拌飯〉裹,都是發生在你我身邊溫馨感人的趣事,有笑有淚,期盼讀者能從字裏行間中讀出趣味。在〈用心良苦〉裏,是作者將自己身邉的所見所聞,以通俗平易的文字表達出來,都是很陽光、很勵志的故事,希望能為讀者帶來一絲啟發。
武則天坐天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如果蔡英文能夠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在任內和對岸簽訂和平協議,則中華民國跟廿二個邦交國能夠維持主權國家的地位,兩岸之間能夠保持和平良好的關係,台灣人民可以在世界各地發揮台灣精神;蔡英文也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舉行「蔡習會」,兩岸將進入良性的制度之爭,這是「上籤」。 如果她只想用「中華民國憲法」當擋箭牌,走「華獨」的道路,則兩岸關係將進入「冷和平」時期。如果台灣的邦交國喪失殆盡,則「中華民國」將喪失主權國家的地位,屆時台灣最多只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一個類似有「聯邦州憲」的「自治區」,這是「中籤」。 蔡英文的「下下籤」,則是「掛中華民國的羊頭,賣心理台獨的狗肉」,放任教育界以雙重「自我殖民」的論述,繼續荼毒下一代;甚至動用御用學者,修改教科書,把台灣下一代的精神意識改造成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國民」。如此一來,即使她能夠繼續高坐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內辦公,其格局終究祇是「日本殖民地政府」的一個「總督」而已。
智慧的流傳 探討語言和文化的關係,已經不是什麼新的風氣,它幾十年前就有人在討論了,所不同的是今人越來越傾向擴大研究的範圍和採用較為精密的研究方法。遺憾的是,對於語言和文化兩個範疇的劃分仍不夠合理,以及該如何通過後現代理論的考驗而營造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也不見一套可取的說詞。這在本書都給予必要的解決和審慎的推測,可以當作思考同類課題的新指標。 智慧的流傳,靠語言、靠文化,文化的形成,就是每個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科學技術或是社會風氣;而語言的記載,除了了解和推演文化的變動之外,也會因為不同的記庫方式,而有著出入;本書介紹的,是如教導學習者如何更減少這些出入和審慎的推演 作者簡介 周慶華 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有: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一九九三年)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一九九四年) 《文學圖繪》(一九九六年)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一九九六年) 《佛學新視野》(一九九七年) 《語言文化學》(一九九七年)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一九九七年) 《兒童文學新論》(一九九七年) 《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 《新時代的宗教》(一九九九年)
後現代 本書所界定的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傳統的批判,強調多元論、不確定性、變化、邊際化、差異、語言遊戲等特徵。而後現代主義涉及各種領域,從文學到藝術,從音樂、舞蹈到電腦,從政治到經濟,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以至於大學的高等教育等等,無不滲透著後現代的革命精神。 本書所探討的領域包括文學、美學、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繪畫、政治、經濟、國際關係、科學及高等教育(大學),每一章的作者對該領域的後現代理論及其發展情形均有扼要的介紹,試圖藉由短短的文字描述能引發讀者對「後現代」的興趣,加深對後現代思潮的理解。 編者簡介 陳俊榮(孟樊) 陳俊榮,以筆名孟樊行世。台灣嘉義人。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台大法學博士候選人。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擔任過報社編輯、主筆及報紙專欄作家。長期任職於出版界,曾任時報出版公司主編、桂冠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及聯經出版公司企劃主任,並曾任教於輔大、文大等校。 現為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司總編輯,掛名主編「文化手邊冊」系列叢書,同時任教於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學研究所,並為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委員。 著作/《大法官》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後現代併發症》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台灣世紀末觀察》 《台灣出版文化讀本》 《台灣文學輕批評》 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 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生智一九九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