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門結合理論與實驗的知識,一般給人的印象是艱澀難懂,使得許多人對數理學習不感興趣。通識教育強調為非本科系學生而設計,科學類的課程內容比起專門科學較為淺顯,更容易親近。經營通識教育十多年的「通識在線雜誌社」,為此特別精選二十篇通識科學文章,邀請各領域專家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科學知識輕鬆融入生活。 本書從科學原理到跨學科的應用,分為「科學原本面面觀」、「探索生命的奧祕」、「生活中到處見科學」、「科學與藝文相交流」四大類,從中探討黑洞的產生、現代物理與哲學、細胞生長與凋亡、奈米粒子對環境的風險、漫畫微積分等議題,提供教師在科學通識教學時的教材選擇,讀者亦可一窺科學奧祕,作為科普入門的絕佳書籍。
*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醫師曾說「疾病的療癒,是透過自身的自癒力,醫生只是從旁協助而已。」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90%人體內的病痛,只要自癒力的功能正常。 *美國著名的Andrew Weil醫師在他的著作《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一書中表示,自癒力就是人體內醫術高明的醫生。 目前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約有三百四十萬人,其中失智失能或需要照護服務的人約一百一十五萬,當我們在照顧這二成失智失能或需要照護服務者時,是不是也別忘了另外的八成長者呢?若能減緩進入失智失能或需要照護服務的年限,也就能以更積極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提升當事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降低社會資源的負擔。 社會上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放在病後的照護,雖然仍然不夠,但是如果新增的病患人數不減緩下來,將來照護問題會比現況嚴重百倍,這個問題大家可曾思考過。 作者以提升人體自癒力為工作目標,希望以更積極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提升當事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降低社會資源的負擔。因此藉由這本書推廣自癒力的觀念,期待看到更多「自癒力」的種子在社會各處發芽、成長、茁壯。
通識教育源自於西方,早期臺灣在八○年代推行時,大致循著美國大學曾實施的經驗發展:如「經典教育」、「核心課程」。由於「通識教育」一詞的概念,有著許多分歧與複雜的看法:常與博雅教育互通,甚有別於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若要發揮通識教育的意涵,必須先探本溯源、瞭解其脈絡。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指引,挑選十五位百年來的哲學大師,包括杜威(Dewey)、馬克思(Marx)、斯賓塞(Spencer)、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Hutchins),以及二十世紀哲學家阿多諾(Adorno)、赫斯特(Hirst)、哈伯瑪斯(Habermas)等人,從傳統古典與現代的對話中,探討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通識教育觀的轉向、全球化下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與模式,看當代的哲學家如何看待這些議題,本書是理解通識教育思想之最佳選擇書籍。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內涵中具有跨領域的成分,是未來課程發展之趨勢。但如何上一堂通識課?繼上一本收錄二十一門通識課程,作為教師的教材選擇。「通識在線雜誌社」再次精心挑選二十門通識課程,同樣提供第一線的實務經驗,協助不同背景及學科的教師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本書橫跨四大知識領域,從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中探討漢字文化與藝術、歷史與思想、物理學與創意思考、自然災害與永續發展、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等跨領域的通識課程。文中除了闡述如何設計一門好的通識課外,並附有圖表輔助,提供一般讀者或想要經營通識課程的教師參考,值得讀者研讀的通識教材。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數位化的時代,如何成為一位具有「知識競爭力的人」?過去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人們需要從專業知識裡獲得一技之長。隨著社會的轉變,在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具備跨領域的知識。「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並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推動高教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基礎。 長期深耕通識教育的「通識在線雜誌社」,有鑑於課程內涵對翻轉教育的影響性,特別精心挑選二十一門曾在100~101學年度,獲得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計畫」補助的績優課程。從課程理念到教學實務,有系統地規劃設計每門通識課程,希冀能鼓勵更多教師投入。 本書橫跨四大知識領域,從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中探討希臘羅馬神話、詩與當代生活、人類與環境、政治與民主、性別與法律、媒體與社會、生物科技與倫理等跨領域的通識課程,分別由來自全國十八所大專院校的教師,累積多年實務經驗撰寫而成。文中除了闡述如何設計一門好的通識課外,並附有圖表輔助,提供一般讀者或想要經營通識課程的教師參考,值得讀者研讀的通識教材。
錄像,是一種生活表徵,代表著生活的態度。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挖掘出生命的精華;在不起眼的角落,如何察覺細微處的亮點;作者就是憑藉這樣的意念,從專業領域、相關政策和社區關懷等面向,搭起閱讀的橋樑,跨越不同的領域,廣納各方的智慧與經驗,針對地域方面的特質,從生態環保、人文歷史、文化創新的個個面向,注入前瞻性的思維,導入可變逆的想法,除了讓北投保有自身特色外,更希望能走出開創性的新局面。 《社區醫師的生涯錄像》是洪德仁醫師長期在社區服務,透過整合性的健康服務,為市民朋友的健康把關,他也積極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環保生態、社區產業等,以一位醫師的角色,能夠有這樣多元跨領域的參與,的確難能可貴。這本書就是洪醫師他長期在台北都會區的邊陲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健康營造、健康城市等工作的一個合輯。他帶給學生和志工深刻的感動、長遠的影響在在都引發讓人深刻的影響。
《主動思考:貼近數學的心跳聲》呈現多位在職中學數學老師的設計案例,他們都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為目標,意圖將原本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轉變成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序列設計、實驗、反思與修正。透過師培者、同儕和學生的相互激盪,形塑出可行的教學活動序列,並促成自己的專業成長之歷程。 藉由這些設計案例,本書說明:(1)教師如何利用隨手可得材料為起點進行設計,例如,學生經驗中的迷思或困惑,教學資源中的試題或遊戲,數學知識中的公式或性質……等材料;(2)教師如何將這些材料轉變成學生為主的活動內容,例如,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趣味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建構與檢驗的操作活動,引發學生主動建構、觀察、轉換和反思的探索或臆測活動……等;(3)教師如何從師培者、同儕與學生處獲得回饋,並促成改變與成長。這些現場教師的設計經驗,可以提供給所有數學教師參考,特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者,可從模仿或修改這些案例著手,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啟夢卡的設計原理緊扣夢想起飛卡,依然是以後現代思維作為輔導脈絡。啟夢卡配合夢想起飛卡將是職涯輔導的完美組合,透過夢想起飛卡的激發,在充滿盼望與憧憬的美好氛圍下,啟夢卡帶領大家進入更實際的夢想歷程,引導人實現生命中奇特的天命。 除了生涯探索外,啟夢卡亦可以作為潛意識探索的工具,若配合賞夢手札的個人靈修,可以達到讀夢的效果。 啟夢卡不只可以幫助別人,也是一套適合自己玩的卡牌,可以依照操用手冊進行自我探索,若有任何疑問或興趣,歡迎密切注意心波力幸福書房粉絲頁上公告張波麗老師的實作工作坊。 願所有人都有夢,並且能實現夢想,創造奇特的人生!!! 卡牌內容 啟夢卡牌包含圖卡、文字卡、桌布、及一本操作手冊,可依需要個別使用,或混合使用。 一、圖卡 共32張情境卡 二、文字卡 共四色,90張 ●跳、走、騎、跑、爬、攀、滑、排、說、唱、喊、比、畫、雕、搏、編、裁、剪、打、拍、捏、揉、搥、敲、飛、握、寫、洗、按、割、搖、栽、釣、澆、灑 ●獨立、一起、合作、配合、規律、 變化、傳統、重複、固定、穩定、 分工、彈性、自由 ●海、陸、空、室內、室外 ●領導、設計、執行、企畫、操作、 配合、整理、分類、登錄、栽種、 接洽、聯繫、安排、攝影、諮詢、 訓練、教育、協談、繪製、指揮、 彈奏、表演、解說、示範、清理、 宣傳、行銷、管理、會計、辯護、 審判、審查、出納、人事、研發、 採購、研究 三、桌布 1.請結合左側卡字,與上方圖卡,說一個奇特的故事。最好這個故事裡有你…… 2.說完這個故事後,你會給這個故事什麼標題?如果有一個很知心的朋友在旁邊,會跟你說什麼? 3.如果故事可以改寫,你會怎樣改編? 卡牌使用方法 一、看圖說故事 (一)我的生命故事 1. 依照下列方式選一張情境圖卡放在桌布圖卡區,張數不限。 (1)你將來想要的工作情境 (2)你將來想要的生活 (3)你很有感覺的圖卡 2.看圖說故事:在圖中,你看到什麼?你在圖中嗎?哪一個?在做什麼?說說看 例如:我在這張圖卡中是旅行者,在導遊的帶領下觀看世界奇景。我常常工作繁忙,而且是關在辦公室裡,能夠出去玩是我的夢想,而且每次出去玩之後,我都大開眼界,之後對於工作也更有勁…… (二)賞夢、說夢、欣賞夢 1. 情境圖卡中是否有跟夢境很像或有關的圖片,如果有,請挑選出來置於圖卡區,張數不限。如果沒有,請用口頭敘述…… 2. 在你的夢境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什麼?(圖卡中有嗎?) 並請說說看此畫面給你的感覺及印象深刻的原因。 例如:我腦海中出現一幅圖畫,……,我感到很震驚,因為這畫面曾經出現在真實生活,那時候我正在經歷一件很不可思議的冒險…… 3.印象深刻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什麼? 例如:想到一部電影、想到童年、想到某一個人、想到一件事…… 4.你會給這個夢下什麼標題? 5.如果夢可以改寫,你會怎樣改寫? 二、主題式探索 (一) 我的未來不是夢 1.如果你將來找工作,你會想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工作?如果情境圖卡中有類似的情境,請挑選出來 2.看圖說故事:在圖中,你看到什麼?你在圖中嗎?哪一個?在做什麼?說說看 3.你所知道的職業中,有哪些工作的情境跟你選的圖卡很像?在什麼地方看過? 4.為何選這個工作情境?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例如:我媽媽常常生病,我們到了醫院常常不知所措,很焦慮,媽媽希望我以後在醫院工作,做什麼都行…… 5.如果你將來真的在這個地方工作,你覺得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跟以前或現在有何不同? 6.從今天起你要做什麼、採取什麼行動,可以達到此夢想? (二)飛向夢想 1.如果你將來找工作,你會想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工作?如果情境圖卡中有類似的情境,請挑選出來 2.看圖說故事:你在圖中嗎?哪一個?在做什麼?說說看 3.在這個圖中,你所做的事,可以從字卡中選出來嗎?字卡有四種顏色,請把選出來的字卡依照顏色類別放在方格中 4.你所知道的職業中,有哪些工作的情境跟你選的圖卡很像?在什麼地方看過? 5.如果你能順利在這個理想的情境工作,你的人生會有什麼收穫? 6.從今天起你要做什麼、採取什麼行動,可以達到此夢想? (三)尋找奇夢之旅 1.請從所有字卡中選出自己將來的工作生活中,最喜歡的部分 例如:喜歡「飛」、「跑」、「說」、「演」、 「自由」、「獨立」、「戶外」、「表演」、「示範」…… 2.所有喜歡的字卡中,覺得自己做的好的有哪些? 3.說說看,那些做的好的字卡,曾經留下什麼記憶深刻的故事? 4.根據這些做的好的字卡,在情境圖卡中找找看,是否有相關的圖?如果有挑出來放在圖卡區 5.請結合左側字卡,與上方圖卡,說一個奇特的故事。最好這個故事裡有你…… 6.說完這個故事後,你會給這個故事什麼標題?如果有一個很知心的朋友在旁邊,會跟你說什麼? 7.如果故事可以改寫,你會怎樣改編? 8.從今天起你要做什麼、採取什麼行動,可以達到此夢想? 三、團康破冰 (一)猜猜我的工作是什麼? 1.團體成員每個人隨機拿一張情境圖卡,或是真的根據自己的工作選一張情境圖卡,讓其他人猜 2.也可以如上述方法,但每個人不亮出自己的圖卡,而是透過口頭描述,讓其他成員猜 (二)故事接龍 團體成員隨機抽一張字卡,可以同色、或不同色,然後根據字卡上的文字做故事接龍 (三)看圖選字 將所有字卡攤在桌面上,由一人挑選一張情境圖卡置於其中,其他人根據該圖卡,每個人選出一張字卡,每人分享為何選擇的理由 四、深度探索~尋找真實的自我 《啟夢卡》與《夢想起飛卡》、《人格九型卡》及《賞夢手札》都是幫助人自我瞭解的工具,只是從不同角度與不同意識層次進行。 《人格九型卡》幫助自己認識性格的特質與優勢,此部分可以引導人思考內心的行為動機與處事風格,並可以探索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 《賞夢手札》可以引導自己探索內心深處的情感與糾結,對於處理內在衝突有很大的幫助。 《夢想起飛卡》幫助自己整理內在的價值觀(所看重的事物)及能力強項,並引導自己思考重要他人對自己的影響,裨益自己掌握人生大方向喔。 《啟夢卡》更具體引導自己探索喜歡的職涯環境,以及探索工作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可以幫助自己擬定行動計畫。 我們期待各位卡牌夢想家透過以上所有工具找到自己的夢想,並創造屬於自己奇特的夢想,開啟豐富的人生旅程。
人格九型卡是以人格九型理論為基礎所編製的卡牌,可用於個人與團體進行自我瞭解與生涯探索工作時使用,用桌遊的方式進行人際交流也頗有樂趣。 人格九型卡內容如下: 本卡牌主要由意志、情感與思考三大組型構成,每一組型分成健康、普通與壓力(不健康)狀態,共3 x 3 =9 組,每一組別再分為核心與相關特質兩類。在玩牌的過程為了方便記錄,本卡牌附有空白統計表供使用。 為了幫助玩牌者深入探索自己,另有人生三問卡與心中法官卡,適合在玩牌之後進行自我探索。 有關人格九型理論,歡迎參閱《在愛中看見你我—人格九型與親密關係》一書。
夢想起飛卡片書 是一套牌卡+一張底布+操作手冊放在一個收納盒所組合成的產品。 夢想起飛卡乃融合了生涯理論以及後現代輔導思維所設計,提供教育界、輔導界、社工領域與人力資源相關機構使用,無論是當作活動熱身或是輔導媒材,都能有效引發會談話題,促進會談雙方關係。 「夢想起飛卡」內容: ●一張底布:一面印有簡介;另一面只有底圖,請使用此面操作牌卡。 ●四套子牌:分別為「情境牌」、「價值牌」、「才調牌」及「能量牌」。 (一)情境牌:六個能引發體驗共鳴的情境,有助破冰;共6張,每張牌各自對應到一個環境類型。 (二)價值牌:幫助玩牌者探索自己的生涯價值觀。 (三)才調牌:幫助玩牌者探索自己的能力強項。 (四)能量牌:針對玩牌者的夢想提供激勵的祝福語詞。
張之傑教授以從事科普、研究科學史知名。 張教授的科普作品,以文筆流暢、條理清晰、富含人文精神著稱。書名「白話科學」的立義是:文言難懂,翻成白話就容易懂了,本書猶如科學的白話文! 作者以文學之筆,加上科學史學家的視野,縷述新聞中常出現的科學熱點,可說是進入科學領域的鎖鑰。您非但可以輕鬆地讀懂,還可以讀出趣味。 本書包含10篇正文,除了第一篇〈與您談科學〉,其餘9篇都搭配1~2篇相應的科幻小說。 讀完任何一篇正文,譬如讀完〈與您談流感〉,您或許因為過於專注而有點累了,這時兩篇相應科幻小說〈死亡記事〉和〈SB病毒2023號〉正等著您呢! 張教授是台灣科幻先驅之一,他的科幻作品科普性強,有些可歸類為科學小說。 您品著香茗,或啜著咖啡,輕鬆地讀完刻意搭配的小說,您不能不拍案叫絕:「原來科學可以這樣談!」
.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醫師曾說「疾病的療癒,是透過自身的自癒力,醫生只是從旁協助而已。」 .日本外科名醫岡本裕在他的《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中說,自癒力可以處理90%人體內的病痛,只要自癒力的功能正常。 .美國著名的Andrew Weil醫師在他的著作《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一書中表示,自癒力就是人體內醫術高明的醫生。 目前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約有二百五十萬人,其中需要臥床或照護服務的約五十萬人以上,當我們在照顧這二成的失能或失智者時,是不是也別忘了另外的八成長者呢?而臥病需要他人照護的人數每年以六千人的速度逐步增加,若能減緩進入失能或失智的年限,也就能以更積極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提升當事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降低社會資源的負擔。社會上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放在病後的照護,雖然仍然不夠,但是如果新增的病患人數不減緩下來,將來照護問題會比現況嚴重百倍,這個問題大家可曾思考過。 作者以提升人體自癒力為工作目標,希望以更積極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提升當事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降低社會資源的負擔。因此藉由這本書推廣自癒力的觀念,期待看到更多「自癒力」的種子在社會各處發芽、成長、茁壯。
《記事詩》是一本會旋轉轉的詩集 讀者在閱讀這本詩集時會隨著作者心境的起伏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首首的詩歌 這是澳門設計師的巧思 心隨境轉的詩集是開學的首次嘗試 希望讀者會喜歡 -------------他沒有裝訂錯誤 人浮於事,這是一部寫於而立之年前後的詩集,簡單得不必歸類的個人抒情史。繼《輕度流亡》之後,我依然認為詩歌必須保持私密性,卻逐漸感受到詩歌最有效的記錄性被時間所沖淡。即事書寫,不是全然如實的記錄,而是對各種生活經驗作一種因地制宜,有始無終的時空過渡。 邢悅追憶童年與信仰,「聚燃於時間與記憶最偉大的枯枝」;各種悲歡與生命意識的復甦,「在萬物的腳跟前,意識疼痛的針孔中/只有鮮花才能穿越土地」;各種追憶與生活的境遇,在漫長而古老的節奏裡。
宋尚緯 堅持沉默與抒情兼具批判,比詩人的上一本詩集寫得更加進步,也更為涉入所有生活相關的事物,諸如社會、情愛,與各種情感,是一本沉默厚重且抒情的詩集。 陳政彥 無論是召喚歷史的古老畫面、軍旅行伍的荒謬日子或者只是尋常不過的生活片段,在謝予騰一貫抒情語氣底下被一一柔焦,彷彿我們總是念念不忘的美好/風景。 林餘佐 讀予騰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種屬於日常生活的詩意,在日子的夾縫裡予騰將意象調度,讓我們看見清澈的詩句。在輯二「兵疫」的作品最令我玩味,予騰在軍營中以柔軟的詩意來抵抗鋼鐵的紀律,這樣的詩句來自於身心深刻的體會,予騰提煉生活的雜質留下了屬於他自己的意義。 辛牧 謝予騰是翻譯夢境的高手,透過詩句,他將感情的漂泊說給黑夜去聽。 蔡淇華 當生命卡彈 讓謝予騰的詩為你擊發 證明對愛,從未棄守 蘇紹連 新生代詩人群中,謝予騰書寫的題材寬廣,創作技巧紮實,美學容納度大;他在寫實/想像/敘事/抒情之間開闢詩的沃土,種植了新生代詩壇最為繁茂的詩林。 丁威仁 「如果有新鄉土小說,就應該有新鄉土詩,那麼予騰可以說是新鄉土詩的代表詩人,在他的筆下,所有文字會隨著他的主題變化出不同的風姿,無論批判嘲謔,還是一往情深,都是如此的精準,而土地在他的筆下,既新且舊,既現代又傳統,二元對立的辯證,竟能消弭矛盾而融合,非名家作手之質,無法達成。在新世代作家中,予騰是我心裏的首選。」 嚴忠政 謝予騰的文字像是在處裡電影的尾聲,他已經能把尾聲剪輯為所有影子的反擊。
芳香療法和香藥草可以療癒身心,讓人恢復元氣。 本書將告訴您如何開始讓生活過得更有活力。 開啟通往香氛世界的大門,讓您簡單成為芳療達人! 本書是一本兼顧理論與實務應用的芳療書籍,書中詳列數種植物精油之介紹,並提供適用於人體的各種症狀之精油舒緩配方。 作者編撰本書之最大目的與期許,是希望藉由本書的問世,能讓有志於從事芳療工作之從業人員培養出獨立調配精油配方之能力,進而成為專業之芳療師。 除了專業的芳療知識及精油調配介紹外,並專章介紹按摩手法,分別針對身體各部位做詳盡之圖示說明,希望讀者能將芳療廣泛運用於美體護理中,以充分的達到芳香療法之目的。
笑話人生 自小我的記憶力就不好,獨獨對笑話過目不忘,想起兒時記憶,也大都是好笑的居多。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二還有高一的數學老師,都很喜歡講笑話,他們講的笑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但上課內容我在當次段考前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不但喜歡聽笑話,還喜歡講笑話,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個交卷,為了要去佔搖搖椅。在搖搖椅上我仔細想著要講的笑話或有趣故事,並靜心等待其他同學交卷後也上來搖搖椅。等人數湊滿六個,我就開始掌舵,把搖搖椅搖得好快好高,讓每個同學都下不去,這時候,他們就只好聽我說故事了。 這樣的天賦,對我後來教學很有幫助,學生聽課聽得疲累了,偶而穿插幾個小笑話,就會讓他們樂不可支,完全忘記上課的辛勞以及英文的困難。我很快地成為受歡迎的老師。而學生也因為老師的「身教」影響,漸漸習得幽默的本領,在課堂上恣意揮灑,這些後來就成了我的笑話題材。 三年前我住在內壢,每天要通車到北投上班,搭車等車轉車的時間每天至少三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做什麼好呢?我一開始用來讀書,但發現車上讀書會暈眩,就試試用手機上臉書,但,光是看別人的發文,還不夠排解天天三個小時的空檔,於是我開始寫在車上、在課堂上還有在記憶中發生的趣事。 想不到一寫下去,反應很好,每天都有很多人發送交友邀請來。我曾經連續好幾天都收到上百個交友邀請,所以很快地,五千個好友的額度就滿了,溢出去變成追蹤人數,短短幾個月,追蹤人數上萬。 這嚇壞了我,但也大大鼓勵了我,我開始更用心注意周遭發生的趣事,更努力回想過去的趣事,學生們則因為看到自己會被老師寫上臉書給上萬人看,也很認真用最幽默的方式和我互動,於是源源不絕,幾乎天天有笑話可以貼。 事情發展到這裡,我想大概也就這樣了。沒料到,有天許赫先生留言給我,說要幫我出一本笑話集。我大感驚訝,原來,我可以出笑話集嗎? 原來,生活上那些小事,是可以變成書的! 但這還不是笑話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我在臉書上貼笑話的這些日子,有個男人很經常來按讚,並且在我的故事底下,也留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類似故事,呼應我。一來我覺得找到同類,他也是個幽默的人,二來覺得他很有恆心,持續寫這麼多字回應我,後來,這個人就成了我的男朋友,情路極其坎坷的我,終於遇見一個可以溫暖快樂相處的人。 某次上課,我因為又病又累又匆忙,沒有準備笑話,就滿懷歉意對學生們說:同學對不起,老師今天有特殊狀況,沒有笑話可以講,請大家原諒。 學生們說:老師,不用啦,妳來我們就很高興了。 我正感動於這句話時,他們又緊接著說下去:因為,妳本身就是個笑話… 當個笑話,有圓滿的笑話人生,真是一件幸運的事。 我很感謝上天給我這樣的天賦,也很感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給我幽默的家教,謝謝生命中每個和我共同製造笑話的長輩、朋友和學生,感謝許赫先生慧眼識笑話,感謝開學文化施榮華小姐編輯的辛勞、插畫家朱孝慈先生畫的插圖、斐類設計製作的封面、小河影片後製,以及靜謐時光樂團提供封底影片音樂。感謝我親愛的男友吳東晟先生願意收留我,並和我切磋出更多的笑話。 感謝每個幫助過我的長輩及朋友們,你們豐富了我的生命
《在愛中看見你我》記錄了許多愛的歷程、愛的對話。為了與讀者一同探索愛的課題,本書也選擇了一些影片,透過劇中人物讓我們見識到上帝創造的每個人的獨特性,及每個人對愛的渴求與表現的不同。 作者本身以心理學的根基解讀人格九型,並且由此探索不同性情的人對愛的需求與互動,因此副標題為人格九型與親密關係。為避免太過於理論,書中嘗試用電影劇情加以解說,使所要闡述的概念更具體化,也使得讀者更容易了解。《在愛中看見你我》是一本簡單實用的書,當你透過它了解了九型人格,不但能透澈地讀懂他人,還能幫助自我進行蛻變和成長,從而在戀愛婚姻、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性格優勢、成就美好未來。
集結一萬個鼓勵的共同創新遊戲,帶你進入大稻埕的創新進行式 新書+蠢事DVD 感謝超過一萬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促成這本書與創新遊戲的發生,CAMPOBAG試圖從這個遊戲裡面,發現各種不同未來的可能性,去連結每個人的獨特價值,一同創造這片土地的更好未來。很幸運的,能夠和第一次寫書的四貓與第一次拍紀錄片的David共同完成這個遊戲的建構,他們親身經歷了整個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也讓我們相信只要給與身邊的人機會,鼓勵他們去嘗試原本不敢嘗試的行動,就能更進一步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與熱情,或許這就是目前臺灣暫時所遺忘的創新勇氣,也可能是臺灣接下來要邁向更好未來的關鍵。也感謝其他兩位計劃共同發起人,一同參與了Bring Art Go 創藝基金發起計劃,可以讓這個影響力持續不停的擴散出去,不只是一萬人,還有機會讓十萬人或是一百萬人,一同彼此鼓勵,相互給與機會,讓這樣的正向創新的文化在臺灣生根茁壯,更進一步讓每個人心底的熱情種子強大,成為自己也成為別人的天使。
本書編寫的規劃初衷,是針對一些具有數學意義的日常生活用語,說一點相關(而且或許也是有趣)的數學故事。摘錄一段書中關於九九乘法的介紹: 《韓詩外傳》大都以趣聞軼事進行道德說教 ── 運用數學來說教,倒是挺新鮮的事。這個故事大意是說,齊桓公要招攬人才,過了很久才來了一個人,把九九歌獻給齊桓公以顯示才學,齊桓公嘲笑他說:「九九歌也能拿出來表示才學嗎?」那個人(鄙人)回答:「九九歌確實不算甚麼才學,但是如果連這樣您都能以禮相待,那麼,還怕高明的人才不會接連而來嗎?」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九九歌在古代中國就已廣為流傳,成為一般人皆可學習而不足為奇的常識了。 在全書31篇的文章中,作者本著這個初衷,企圖在這些或許習焉而不察的用語中,說一點另類的故事,使其中相關的數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溫故而知新!這在數學知識活動中永遠都值得嘗試,希望也能帶給讀者意想不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