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球」是從小陪著我們長大的運動項目,上了中學因安全因素而中斷了這段樂趣,卻總是讓人感到不捨與懷念。而今,因為「躲避盤」的問世,讓這美好的回憶得以延續。 「躲避盤」是由尼龍及泡綿組成,所以打到頭也不會痛,不必怕被打到、也可以放膽伸手去接,因為沒有任何危險性,以此來進行類似躲避球的比賽活動,男女老少均樂予參與。 「躲避盤賽」是一項在日本引起轟動的團體比賽,一場比賽動輒數百隊角逐錦標,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上手容易、趣味性高、男女同場、非常安全、過程緊湊、戰況激烈、場地不大、器材簡單。目前國內也正如火如荼地在推展這項運動,且技術水準已與日本並駕齊驅;希望能有更多的學校、社團來嘗試這項安全好玩的新潮運動。
本文的目的在於闡述太極拳修煉的理體與修煉方向的掌握,這兩個主題從〈太極拳如是我聞〉、〈人行道上〉、〈讀李雅軒的一封信〉、〈用心練太極拳〉四個篇章可以獲得釐清及解答。
哲學是一種從表象到裡象的過程,彰顯可見與隱含的真實,是一種特殊的覺察與觀看之道,同時也是攸關身心靈的實踐之道。 本書內容的編排,主要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術期刊的文章介紹,第二部分則是國際研討會的遊記。期刊文章又分別以「形上學」、「知識論」、「價值論」、「身體論」、「宗教論」以及「其他」等六個向度呈現。國際研討會遊記,是個人從2003年第一次參加IAPS起,至去年2008年為止,所參加共六次的研討會心得所組成。 走入「運動哲學」的感覺,可以用「愉悅」+「智慧」來形容,甚至演變成個人對運動哲學的理念。現代社會從事運動人口很多,產生的運動經驗也很多,運動的意義也歷經國族訴求、健康訴求、休閒訴求、競技訴求等不同範疇,然而,運動哲學的中文書卻是不多。本書的目的希望能呈現運動世界的人文風貌,為運動哲學這塊領域,增添一些個人的觀點與心得,期待你也來一趟結合愉悅和智慧的運動之旅。
本書內容理論實務兼備,共分三篇十章。 發展篇為第一章運動競賽的發端與演進,第二章運動競賽項目形成與發展,第三章現代奧運會競賽規模之發展;研究篇為第四章台灣競技運動之重點項目,第五章台灣國際運動競賽成績,第六章台灣競技運動之法規與政策;實務篇為第七章運動競賽制度,第八章舉辦運動競賽,第九章參加運動競賽,第十章運動競賽安全。 著作出版本書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協助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運動教練,充實及提升有關「運動競賽」的專業知能;二是提供各大學或研究所開設「運動競賽」、「運動競賽實務」、「如何辦理運動賽會」、「運動競賽研究」等相關課程之必修書目,以及準備報考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運動教練甄試之必備資料。
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淺要的介紹運動生物力學的定義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重心的概念、定義與實驗上的求取方法;第三章除了介紹測力板儀器的基礎原理外,內容主要針對幾項搭配測力板實驗的基礎運動生物力學理論探討,即透過實際實驗操作的方法驗證運動生物力學領域中一些重要的基礎概念。 在每一個實作練習中皆包含了四個部份(一)基礎理論:介紹此實驗中包含或欲驗證的基礎生物力學之理論、原理與現象;(二)實驗設計:介紹欲驗證此基礎生物力學之理論、原理與現象時可進行的實驗方式;(三)實驗結果:透過實際實驗獲得結果數值以供讀者在進行模仿實驗時有可參照的範例數值,並解釋各數值所代表的意義;(四)分析討論:將實驗所得之結果與欲驗證的基礎生物力學之理論、原理與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以此架構貫徹此書,使讀者在閱讀此書後習得幾項運動生物力學領域中重要的基礎理論,與測力板儀器的實驗方法。
這本由Jowett和Lavallee所編輯的《運動社會心理學》內容十分吸引人!它不但網羅近代許多知名運動心理學者如Alan Smith、 Ronald Smith、Frank Smoll、 Albert Carron、John Duda、 Sally White、 Herbert Marsh、 Robert Vallerand 和Maria Kavussanu等著名學者之外,也網羅了近代許多新秀,如兩位主編Sophia Jowett 和David Lavallee,波蘭籍的Artur Poczwardowski、希臘籍的Nikos Ntoumanis、 Spiridou Vazou、西班牙籍的Isabel Balaguer、中國大陸的姒剛彥教授,也邀請如斯洛伐克、荷蘭等國學者參加撰寫。 其內容除近代盛行的成就目標理論、自我概念、運動領導、團隊凝聚力、自我效能、自我呈現和社會支持之外,更擴及一些新興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題如3+1Cs教練─選手關係、人際溝通、青少年同儕關係、自我設限、父母教養與生涯轉移、熱情、運動道德,和跨文化議題。 並且在內容的陳述上從理論的介紹到實際研究文獻回顧與分析,以及研究方法和實務應用等,不但資料完整而且內容深入淺出,鉅細靡遺,可以說是一本對於運動心理學、社會學、方法學和教育學有興趣者必備的一本優質參考書。
中國武舉創於唐武則天長安2年(702年),至清光緒27年(1901年)廢止。中國武舉與科舉有密切的關聯,進而產生武人仕進、衝破重文輕武及民間武才培養的功能,促使武舉自唐代延續到清代牽動著士人的心。中國武術與軍事有密切的關聯,進而產生保鄉衛國、鏢局行業形成及健身表演娛樂的功能,作為傳統體育的武術能滋生繁衍青春不老,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中國武舉與武術的交融,在民間社會人們的思想層中潛藏著通儒教養、民族精神、俠義精神及依附融攝的特質,模塑了中國社會中習武者的價值取向與文化心態。中國武舉與武術對現代體育的影響,在維繫社會安定、制度規章建立為其正面的影響;在離異體育本質、武術發展質變上為其負面的影響。
本書以田徑運動為主軸,介紹其體育教材、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運動裁判等資料。其目的是為了協助學校體育教師、教練、準教師、準教練,充實及提昇體育教材教法與訓練的專業知能;並可提供教育學程體育師資班修習的必讀書目,以及準備報考各級學校體育教師甄試之必備資料。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導論,第三章至第十一章為田徑項目內的九大教材,分別為:短距離跑、中長距離跑、起跑、接力跑、跨欄跑、跳遠、跳高、鉛球、標槍等。教材內容包含:簡史、教材技術、教材教法、訓練法、裁判法。 本書著重實務,作者擔任體育教學、體育教材教法、體育教學實習、運動訓練法已有三十年年資,目前仍持續運動與比賽,如羽球、馬拉松、鐵人三項、游泳,又曾擔任運動技術系系主任四年,協助朱木炎榮獲奧運會金牌,實務經驗豐富,著作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堪值體育教師、運動教練、教育學程的準體育教師、運動選手、準運動教練人手一冊。
本書分成五個部分:運動現場篇、運動身體經驗篇、東方運動哲學篇、運動倫理學篇、以及運動文化研究篇。 「運動現場篇」收錄的文章,大致上是從作者的真實體驗出發,進入理論的創作、生涯的建議、生命的回顧或球場經驗的分析描述。 「運動身體經驗篇」收錄的文章,大致以身體論述作為主軸,涉及東西方身體意蘊、節慶身體、山難身體、身體現象學、舞蹈身體、文化身體、以及運動員的身體回溯等,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文類。 「東方運動哲學篇」收錄四篇文章,都是從東方哲學如釋家、老莊、易經或傳統養生的立場,談論運動和哲學的關係,太極拳經常成為這類論述的主題,是一個很可以深入探討的現象。 「運動倫理學篇」也收錄四篇文章,涵蓋了運動教育、競技行為、物種對待、及運動禁藥的倫理學探討,所提出的倫理議題,是從事運動的人經常遭遇的。 「運動文化研究篇」收錄的七篇文章,我是以大眾文化、街舞文化、運動競技文化、街頭籃球、運動適能文化、女性與運動等為根據歸類的,它們大部分對各種不同運動文化的發展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析論、期待或批判。 本書是國內首度聚合運動哲學和人文思考學者共襄盛舉而成的文集,它的歷史意義,在勇敢的踏出第一步,期待能提供國人瞭解當今國內相關研究的概況,激發更多的創作慾望。
「運動社會學導論」是一本對於學生最具競爭力的導讀。本書的結構運用跨領域的研究方法環繞著運動學研究核心: 學術觀點、社會融入、商業化與跨國的內容與比較等內容。本書將提供讀者: ˙導入由於運動發展與消費而逐漸多元且複雜的組織、政治與社會內涵中。 ˙聚焦在權力與社會不平等議題及其促成運動參與及推廣成功的關係。 ˙強調逐漸發展中的運動商業化與規範的重要性。 ˙點出跨國比較分析對於瞭解問題與提出解決之道的重要性。 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提供了一個針對運動發展議題的入門的觀點、主要論點,辯論焦點與研究主題的定義,並且近一步提供了研讀該領域的方向。本書將為教授運動社會學的老師提供一個權威性的介紹,並且針對想要擴增豐富的研究視野的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內容。
本書彙集國科會專案研究成果及優秀博碩士論文計十二篇,內容涵括組織領導、運動贊助、媒體公關及休閒運動等議題,皆為當代運動管理學之重要課題與發現,應可提供產、官、學界在策略研擬、學術研究及體育行政與管理實務操作應用之參考。 此外,本書之研究主題同時掌握運動管理學未來的研究趨勢與重點,不僅可引領學術研究之方向,亦提供具體應用之典範。
台灣運動教育學會致力於運動教育研究工作,繼《運動教育學》與《運動教育學研究法》之後,再度出版《運動教育學研究法(續)》。 包含九種質化與量化的研究法,依序為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電話訪問調查法、測驗量表法、文獻資料分析法、統合分析法、紮根理論研究法、辯證法以及相關研究法;全書由九位體育研究所博士生執筆,具體介紹九種研究法之應用與實施步驟,足為運動教育研究必備之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