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台灣關於村上春樹的研究現況雖然是琳瑯滿目,但這些中文論述都偏向零篇單札或感性隨筆,並沒有較完整的中文論著,因此距離解讀村上春樹的世界還有一大段距離。故本書欲借村上的小說世界來建構一個有機的「村上春樹」;透過其小說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人物心理和情節結構等方面,勾勒出「村上春樹」的具體面貌,進而知 悉其所以吸引人之處,而如此吸引力的背後又是如何與人的心靈何社會脈動有著相同的頻率。此間採用小說的基本元素:意象、人物、情節和主題等為媒介,以「文本分析」和「文獻探討」為大要,再輔以精神分析和結構主義的方式來探討。本書的章節架構包括:緒論、意象與寓意、人物形塑、情節結構與時空背景、主題意識及結論。
本書特色本書共分兩篇,第一篇係對波普的基本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重建;所謂「基本哲學」,乃是指西方哲學中最為核心的三科: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從「常識實在論」到「科學人本論」,波普的基本哲學透顯出他一以貫之「開放的哲學理路」和「批判的治學精神」,本書第一篇即在強調此點。第二篇係對波普獨特的「唯實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建構;所謂「唯實哲學」論點,乃是指他對「真理」、「理性」和「實在」三個哲學問題所抱持的觀點。以追求真理來落實人生,波普不但從宇宙看人生,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去洞悉宇宙、詮釋人生,第二篇即在凸顯此點。 本書行文時為扣緊波普的理路,盡可能以他的著述、論文,以及訪談錄為依據,在他的作品脈絡內找尋相互匯通之處,以組成一整體架構。因此採隨文附註的形式,在分析和引述的句尾,冠以書名或篇名簡稱及頁數,參考文獻則列於書後,閱讀時請前後參照。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後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現任哈佛大學安.羅森博格英美文學與語言講座教授。1990年出版由他主編的《民族與敘事》(Nation and Narration),1993年出版個人論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巴巴的理論著述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回響,為幾乎所有從事後殖民理論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廣闊的論域,也為文學與文化批評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間。巴巴的「模擬」、「混雜」、「矛盾狀態」、「文化差異」、「文化翻譯」、「少數族化」和「本土世界主義」等概念也在批評界廣泛流傳使用。但對同一理論家,學界竟然存在著如此針鋒相對的觀點,無疑是頗為人稱奇、也頗令人費解的。那麼巴巴到底是何許人也?讀完本書,相信您心中會浮現出一個更為豐滿的巴巴的形象,對他的理論架構也會有一個更加全面而客觀的理解。
本書從布希亞前後期兩個階段的思想發展進行述評,對布希亞加以「生平考古」,概述了《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境》等著作所展現的社會批判理論,尤其重點介紹了布希亞「符號決定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和他的「知識分子」觀,從而為這位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論家作了一次「思想畫像」。 後現代主義思潮或後現代性話語無疑已經成為當今全球學術文化界的一個顯眼話題,當代法國思想家布希亞從幕後走向幕前,在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話題形成聯繫在一起。 本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當布希亞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運用符號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進行分析,從而未當代的社會批判理論做出一定的理論貢獻之時,布希亞在全球乃至在他的本土幾乎沒有什麼聽眾和讀者﹔然而到了80年代,當他轉變理論立場之後推出的幾部著作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後現代主義話語產生共鳴時,布希亞立即被奉為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
史碧娃克 史碧娃克,因翻譯德希達的《論書寫學》而聞名歐美學界,在當代美國思想文化論壇的大師行列之中,她的身分和位置有幾分特殊,首先,她是一位女性,一位有著第三世界背景,而卻長期生活工作在第一世界的女性知識份子,其次,她的學術思想和理論建樹,很難用某種單一的名稱來予以描述和界定。 自七○年代中期以來,她一直以解構主義為理論武器堅持不懈地從事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批評研究,試圖在西方眾多宏大話語夾縫中尋找和確定「少數者話語」的主題及其應有位置,充份展現她多元的批判立場和理論視野,和銳利的批判鋒芒和活力。本書試圖從她那紛繁複雜的著述中整理出一條清晰脈絡,意欲在這本小書裡對史碧娃克的理論思想和學說著作一精淺的整理和評價,希望能讓讀者對其思想有一基礎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權且是拋磚引玉,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有更詳細、更深刻的史碧娃克的專著問世。 作者簡介 曹莉,女,一九六零年生於江蘇揚州,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學術成果有:翻譯《覺醒》、《紅樓夢探源》第五卷(吳世昌著)、《美國文學名篇選讀》等等,近年來潛心於西方文論、當代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和女性文學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哈伯瑪斯 當代德國開創性的哲學流派,分屬以弗萊堡大學為中心的「現象學運動」,以及以法蘭克福大學為中心的「批判理論」,其中又以哈伯瑪斯最為活躍,他除了致力於開創自己的哲學主張外,也積極地吸收德國學界之外的各類思想。 哈伯瑪斯不遺餘力地介入種種的學術論戰,由其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性思考,彷彿想經由這種方式去操練批判理論的題目,旨並藉此考驗自己理論的適切性。 哈伯瑪斯的社會學思想籠罩目前德國思想界,有不少專家學者譏評他並不真懂得哲學或社會理論,這顯然不夠公允,我們可以說,哈伯瑪斯不是一個好的「學者」,這從他對別人理論的誤解或任意的批評可以看得出來,但是,他肯定是一位頂尖的思想家,端看他在論著中嚴密又有條理的論證可以證明這點。 「溝通行動」可以說是哈伯瑪斯個人的哲學標誌,也可視為是二十世紀歐美哲學的總結。 作者簡介 曾慶豹,一九六六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中原大學人文社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著有《哲海拾貝》。
拉岡 這是一位活了波瀾壯闊八十年的學者,畢生精力都在重新解讀佛洛伊德,為「回歸佛洛伊德」的口號而努力不懈,然而,拉岡更著重於探討潛意識本身,加上唯心主義的傾向,使其理論較佛洛伊德的學說更加晦澀艱深,而他怪異的性格,以及善玩文字遊戲的作風,使得這位當代精神分析大師,在西方思想界中的褒貶不一。 從拉岡一生致力重新解讀佛洛伊德來說,稱他為一位精神分析家是不為過的,但就拉岡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影響來說,拉岡受結構主義方法論影響最大,也對結構主義思潮貢獻最大,所以,我們可以同意波娃、庫茲韋爾和杜聲鋒等學者的意見,把拉岡的理論稱為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然而這並不排除在他的理論中也包含著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和論釋學。 無論如何,探究人的心靈畢竟是一件艱辛危險的事情,掌人生走到疲軟無力地垂下頭,或是發覺到頭來不過是孑然一身而已,這時各人心中微小隱秘的聲響,或許較一些總是叫囂不已的理論主義,來得更加真實貼切。 作者簡介 王國芳,1968年7月生,山東濰坊人,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該校博士生,曾任教於山東濱州師範專科學校,參編《心理學教程》等著作三部,發表《結構主義與精神分析學》論文多篇。 郭本禹,1964年3月生,安徽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南京大學哲學碩士,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該校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先後編著、合著、參編《西方心理學史論》、《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幼兒德育吞蒙的理論與實踐》。
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為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對於分析哲學的兩大流派──邏輯經驗主義、日常語言哲學具重大影響,因而使他成為本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維根斯坦研究現已為一門顯學,他的思想在英語系國家相當廣泛流行,且維根斯坦一生所寫下的千萬字筆記,彌足珍貴,提供了後學研究的基礎,本書作者對此作了扼要的解說,希望藉由他的推介,引導入門者打開維根斯坦的堂奧,並進而使維根斯坦的思想得以流傳於當代東方社會。 作者簡介 趙敦華 江蘇南通人,一九八二年初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同年九月赴比利時魯汶大學高等哲學所學習,先後獲哲學學士學位、哲學碩士學位,一九八八年七月以《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對話:分析哲學問題之起源與發展》(英文)為題,透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旋即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 現任北京大學教授、西方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哲學系及宗教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哲學工會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等職。 出版著作有:《基督教哲學一千五百年》(一九九四)、《卡爾‧波普》(一九九二)和《勞斯〔正義論〕解說》(一九八九)等,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羅逖 羅逖,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倡導的反再現論和後哲學文化觀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圍,越出了美國國界,而且其所指出的問題具有世界性的普通文化現象的意義。 羅逖的哲學為未來世界多元化現實提供了很好旳哲學論證,蘊含著一世界和平主義的理想,並預示了東西方文化在更加廣泛的範圍之中,是有實現融合的理論前景和實際可能性存在的。 鑑於羅逖是一位目前仍然健在而且十分活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仍然在發展之中,我們只能對他已經完成的思想作出評述。本書系統性地介紹羅逖哲學在今日世界花園裡引起的爭論,並且說明其顯得令人信服的原因,本書從幾個方面予以探討:羅逖哲學的印象、羅逖的反再現論、羅逖的後哲學文化觀、羅逖的社會理想理論,最後,並對羅逖哲學給出了一個整體評價,作者認為,羅逖向我們呈現了一個未來哲學的新形象-擬文學的哲學,台灣知識界有必要好好認識這位當代重量級的哲學思想家。 作者簡介 張國清,一九六四年生,浙江浦江人,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部講,杭州大學現代西方哲學博士生,曾在《哲學研究》等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共有三十餘萬著譯文字問世。
傅柯 傅柯,一位孤獨、古怪、追求自由、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勤於思考與寫作,著述豐富,思想更是獨具魅力。 傅柯對知識結構進行的考古學和系譜學分析是針針見血的;他研究了癲狂、疾病和知識型等問題,因而發現精神病學和瘋人院誕生的祕密,揭露了現代人道主義的虛偽,也發現在思想史上存在著「知識型」的結構性變遷;他關心犯罪與性慾問題,在這二個領域中,他更詳盡而深刻地揭示了經驗、知識、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傅柯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戰後法國的哲學界,並為整個世界的哲學和人文科學掀起了衝擊浪潮。本書對傅柯思想的全貌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是一本極佳的「傅柯學」入門書。 作者簡介 楊大春 四川省蓬安縣人,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先後就讀於西川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杭州大學哲學系、一九九二年六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杭大哲學系講師。與人合著《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一書,並發表論文多篇。
李歐塔 李歐塔,當今法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促進後現代哲學的形成與發展,且推進文化後現代主義的開展。他的文化後現代主義風潮刮遍了全球,深深地影響著歐洲人的思想風貌,更為全球知識分子帶來了蕩滌現代文化的衝激浪潮。 他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推波助瀾作用,可說並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的破壞性後果;對台灣知識界來講,他更是一位不能不認識的重要思想家。本書對他的前後期思想,做了相當完整的爬梳。 作者簡介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 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 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生智一九九七)一書。
德希達 本書在探討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理論和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德希達關於Deconstruction的有關觀點,根據不同情況,我們用了「解構主義」、「解構批評」、「解構理論」來譯解Deconstruction一詞。 德希達,因開啟解構理論而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譽,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他的解構理論廣泛地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中堅人物,他把人們的理智生活推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他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知識的重要部份,因此,要把握當代西方文化的時代特徵及走向,就應當了解德希達的思想...。 德希達著作本身,思想怪異,風格多變,在這樣一本小書中,要全面而客觀地把握他是有難度的,況且,在後現代和解構語境中研究德希達,必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期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概略而基礎的認識,作為進入德希達繁複思想的堂奧之前的引領。 作者簡介 楊大春,四川省蓬安縣人,西元一九六五年出生。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杭州大學哲學系,一九左二年六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杭大哲學系副教授。著有《解構理論》,與人合著《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一書,同時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