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長安君於翰海茫茫中偶遇佳作,未識汝之名姓、年月幾何、所歸何方。然,汝以高山、川流、青史填詞,忽而豪氣騰霄、放浪踏歌;忽而鶯啼婉轉,絲絲入扣。妾謹以拙句和之,賦詩於柳絮、於細雨、於情意。這本詩集收錄了大約100首近體詩和曲子詞。作者虛構了一個詩人角色,自己則作為讀者與戀慕者,以擬唱和的形式創作,虛構的詩人先填一闕詞或寫一首詩,戀慕者再和以另一首詩,並附上簡短的詩評。虛構詩人的詩詞辭彩更疊,意象在古道長亭,薰風夢幻和花木間閃爍跳躍,攜帶著豪放和婉約兩種詞風的韻味,瀟脫和浪漫交纏得不露痕跡。她則時而數言賞析,時而和詩一首,用詩的語言,細絲般串起詩歌的背景故事,引領請者的思緒在古詩詞與現代詩文中穿行,於欣賞詩詞中受益於文學滋養,並怡逸情懷。
《長亭‧短亭》──曹旭博客詩選,這本詩集精選自作者多年來發表於博客的作品,並特別收錄了部分精彩評論,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詩歌背後的情感與智慧。曹旭的詩,就如一泓自由流淌的水,無拘無束,隨心所至,難以捕捉。他以詩歌為載體,去追尋那一群散落在時間與情感歧路上的「羊」——那些隨風而逝、難以復返的心緒與片段。詩歌成為他幻想與還鄉的方式,將江南的煙雲水氣灌注於字裡行間,滋養著他深植於生活的靈感。透過詩,曹旭與自然對話,感受花草的細語、蟲豸的律動,並以此來傾訴對親人、生活、詩歌的深情。他的一生讀詩、教詩、論詩,用詩記錄歷史與生命的軌跡。詩歌於他而言,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生命的證明與存在的印記。這本詩集是他與世界、與時光、與歷史對話的回聲,將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用詩精準地定位。
人生如夢,歲月如歌。人生的意義存在於生活,而貫穿於生活始終的認識,則是人生的靈魂。 試圖用詩歌的形式做文字飲,記錄平凡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認識,給回首往事留下一抹痕跡。這即是詩人《臥木枕石集》作者的初衷。 詩是生命和時代的演譯,作者從業經歷有農、工、林、醫、教等,曾經有過學生、知識青年、農民、工人、醫生、教師等的身份。 作者不善言語,喜用比較少的語句來表達意思;生活上力求簡單儉樸,主性靈,愛好讀書和旅遊,賦閑山居,寫詩為樂,本書為其作品集,見證了作者的人生歷程,也見證了時代印記,一本好詩,值得一讀。
本書作者吳露芳,其袓父吳嘏字汝純,是前清秀才、名醫和日據時東石港區長。其學行德望為人尊崇;父親吳溪字翼州,國學醫術也負聲名。作者受家學淵源薰陶,愛好繪畫及寫詩。 作者相關詩作很多,尤其在「壽峰詩社」交流情感與創作,致力於推展古典詩,與詩友創辦了高雄友聯詩會、若水書會。期間,也曾受邀到中國,進行古典詩的切磋,榮獲獎項,作品被發表於海峽兩岸的詩刊中。 走過,總想為傳統文化續存其命。作者半生埋首在古典詩裡,數十載的老友、風景、故人、當代史實史事,一一集結,成就了《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一書。 你還在尋找什麼,本書將開啟你對古典詩詞的另類風貌 一本值得您賞味的古典詩集 來自南方「吳黑詩人」人生百態之作 雋永當代經典名家與時代人物德行 聖嚴法師、星雲大師們的身影…… 雲門舞集之美、李奇茂畫風詠頌、詩壇苦行僧周夢蝶…… 探訪藝文界 前北美館館長黃光男、傅抱石、董陽孜…… 天地自然間的暢飲 詩裡的田間小路、千山大壑、如夢如醉 欣賞作者個人獨特的 詩與書法、意趣素描、攝影作品 本書除了是一部吳露芳個人作品集外,也是當代的民間史料專書,值得詩好與相關研究者收藏。
不敢把你美妙的歌聲比作夜鶯 我的國度沒有夜 只有門框 和 地窖尚未成熟的 阿貝渦旋 Dare not compare your beautiful voice to nightingale There’s no night in my place Only the doorframe, and what having yet to mature in the cellar, Abbe Vortex. 本書由三種元氣混血組成: 十四行詩源於義大利,有小詩小歌之意。初不限十四行後定型為十四行,傳入英國之後,結構改變,分為3 段四句加最後兩句。最後的兩句通常為反意或合饋。現代則較自由不為行數押韻所限。 俳句源於日本,在第一次戰後漸在歐美流行,古俳有字數季節限制,今俳我較重於意境,不足以成詩的短句。 散文那就是較細節的述陳,比較囉唆的感觸。 用中英對照,其實不盡然對照,用英文描繪的,譯中不盡其意,用中文為詩,英文也都幾難通釋,中英文,讀者惟自賞之。
田園是快樂泉,還是磨人精?接觸農務後發現「作物生智慧,田園有乾坤」,詩集創作本於此;雖說「年少寫詩因熱情衝動,熟年寫詩似輕浮賣弄」,熟男大叔無須爭鋒,只是心中有夢;種田本無趣,且看鄉野腐儒:「亂搞農民—葉蕉官」的香蕉栽種經驗中,在遭逢數個天災後,創作出饒富意境的農耕詩,以及台灣俚語詼諧筆調創造出的火花。
拙作《汪洪生詩集》含詩一萬餘首,寫作跨度近四十年,計六十卷。內容上,秉持騷雅之旨,獨舒性靈,關注心志靈魂,書寫人生體驗,富哲學思辨及宗教情懷,出入基督教、道教、佛教及儒家之間,融會貫通,裁以己思,積極向上,催人奮進。形式上,融通近體詩、詞、散曲及現代詩,摸索並創造出一種自由浪漫且流暢清美的新的詩歌體式,大多可以哦唱,頗具美感之體驗及表現。
福建詩人林仕榮的詩集《時間的痕跡》,或可做為瞭解大陸現代詩歌寫作狀況的途徑之一。該詩集精選了作者2013年至2015年間創作的170首短詩,共分5輯。每輯的寫作風格各具特色,這是在詩集出版中少有的現象,由此也說明了作者寫作的多面性與技巧的成熟性。 詩人林仕榮在自序中說:「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認知記錄,所有的過程,都是時間的痕跡。」詩集中會有一部分的詩歌存在閱讀障礙,對此,林仕榮說:「就是要讓閱讀的速度慢下來。」不要急著去活,也不要急著去死,生命的過程就是時間的痕跡,詩人邀請讀者自己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