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名森,福建泉州南安人。鄭成功七歲時,入學校讀書,於十五歲時考取秀才,後拜錢謙益為師,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此時正逢明末多事之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天下風雲突變。其父鄭芝龍先是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後被清廷誘降。鄭成功拒不投降,他招羅舊部,並焚燒儒服,以表明棄文從武的決心。從此以後,他從翩翩儒生公子變身為統兵將領,常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成為明末重要的抗清力量,一度率領船隊北伐,後來在廈門海戰中力挫八旗精銳,揚威海上。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兵橫渡臺灣海峽,趕走了佔據臺灣的荷蘭人,結束荷蘭在臺灣三十八年的統治。收復臺灣一役,使鄭成功聲名遠播。
蒙古中統三年(一二六二年),郭守敬北上上都開平,向剛剛登上大位的忽必烈提出六項水利建議。從此,他的一生再也沒有離開過「水」。西夏治水,修復引黃灌渠八十條,灌田九萬餘頃;實現永定河引水和白浮泉引水,解決了元大都城市發展和綜合供水的需要,奠定了北京城市供水的歷史格局;開通惠河,成為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的第一人。水利之外,郭守敬還精於天文和儀象。他改進並創製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景符、窺几等一批處於世界先進水準的儀表,提議並親自開展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他和王恂等一起花費三年半時間,編修了代表當時世界天文學研究最高水準的《授時曆》,繼承古術而「改正七事、創法五端」,使各年閏月和二十四節氣準確安排,日蝕、月蝕的日期、時刻與見蝕情況得到準確推算。郭守敬在科學技術上創造了許多個「世界第一」,成為十三世紀中國和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貫穿整個清代,有一個雷姓建築世家,他們一家八代人投身清朝最高等級建築的設計工作,許多皇家建築,如宮殿、皇陵、園囿、壇廟、府邸、衙署、城樓、點景工程等,都曾由雷氏家族主持或參與設計建造,其遺留下來的作品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設計者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雷氏家族祖居江西永修,是當地有名的建築世家。清代初期,雷家進京的第一人是雷發達,他憑藉精湛的木工手藝,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廣泛參與到皇家宮殿與園林的營建之中,為雷氏家族的興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他的兒子雷金玉開始執掌清朝皇家建築的最高設計建造機構——樣式房,直至清朝滅亡前夕,雷家的子孫雷聲澂、雷家瑋、雷家璽、雷家瑞、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雷獻彩等人都相繼執掌樣式房,所以雷氏家族就被譽稱為「樣式雷」。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祖籍河北欒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傳世的文章、軼事極多,詩詞更為一代宗匠,難有匹敵。 嘉祐二年(一?五七年),蘇軾進士及第。神宗朝,蘇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一?八?年),因新黨與舊黨的黨爭牽連,蘇軾於湖州知州任上被捕,繼而入臺獄,此為著名的「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高太后執政,蘇軾先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元祐八年(一?九三年)後,哲宗親政,重新啟用新黨執政,蘇軾又遭貶黜,暮年被貶於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蘇軾獲大赦北歸,途中病逝於常州。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這個江南長大的女孩,在一九六三年以北大歷史系畢業生的身分正式來到敦煌,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再也沒有離開。為了敦煌,樊錦詩隻身遠赴缺水斷電的內陸小城;為了敦煌,樊錦詩曾與家人分離了整整十九年,也虧欠了兩個孩子許多;為了敦煌,樊錦詩在艱難時刻無法一直陪伴家人,只能聽著九層樓的風鈴聲,獨自懷鄉……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她憑藉紮實的專業基礎,從危險的蜈蚣梯頂端一點點地開始考古工作,與同事們並肩清理流沙,直到後來和莫高窟人以科技手段保護石窟,守護敦煌,如今推出數位電影《千年莫高》、《夢幻佛宮》,及「數字敦煌」上線,盡可能地留存下每一幅珍貴的壁畫與文物資料。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是中國的驕傲,敦煌文物和經卷的流失卻令人心痛不已。樊錦詩說過:「你對它有深深的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
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為官三十一年,清正廉明,深得民望。周敦頤的一生,無論是為人、為官,還是為文,總是用自己的高尚行為踐行著自己的思想,並使兩者達成了高度統一,成為後人競相仿效的典範。在哲學思想領域,周敦頤上承孔孟,下啟程朱。他吸收佛、道思想並形成自己的理學體系,宣揚其「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論和主靜、順理、誠心、無欲的人生觀。他一生留下的文字不多,詩文加起來也不過六千餘言。他最為重要的作品有《太極圖說》、《通書》,以及流傳千古的名篇〈拙賦〉、〈愛蓮說〉等,後經朱熹闡發,構成龐大的思想體系,影響極為深遠。這也奠定了周敦頤作為湖湘文化的源流宗師、中華理學開山鼻祖的地位,他被後世尊稱為周子。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著名詩人,河東蒲州猗氏縣(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太原祁縣,晚年官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年少及第,官太樂丞,因「舞黃獅子」之禍而外放濟州,一生際遇跌宕起伏,曾出使塞外,也曾入嶺南知南選。在人生的後半段,經歷了張九齡罷相、長安陷落等打擊之後,王維出世之心日盛,於藍田輞川別業半官半隱,隱居之作出世之氣愈濃,往往透露出靜照獨往、清空寂滅之感。 王維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中的代表,有著極高的詩歌藝術成就,開創了山水詩情景交融、自然寫意的審美意趣,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一筆。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學識淵博。司馬遷深受父親的影響,對道家思想頗有認同。但他最服膺孔子,深信孔子「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立名思想,希望能夠效法孔子,寫出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傳世著作。最終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鉅制《史記》。 《史記》,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改變了以往歷史記載以時間、國別為中心的寫法,第一次以人為本位元來記載歷史,表現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史記》也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他開創的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例,為後世史家所遵循。《史記》被西漢劉向、揚雄譽為「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種實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省黃岡縣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地質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他還是中國地球科學和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大半輩子都在中國的大地上奔波和尋找,親手取得了中國地質情況的眾多第一手資料,掌握了中國地質變化的祕密,在地質科學上做出了一項又一項偉大的貢獻: 他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河的遺跡,推翻了西方學者們曾做出的「中國沒有第四紀冰河」的結論。他還根據幾十年的實踐和研究,創建了地質力學理論,並和其他的中國科學家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為中國找到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許多大油田;除此之外,他也為國家開採地下水、開發地熱能、地震預報等許多重要工作,付出了一生的智慧和心血。
袁隆平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研發團隊領導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三百公斤上升到九百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二○○六年四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衛星發射起步晚,但進步速度驚人。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航太大國,發射的衛星總數躍居世界第三位,來自中國的星光已經灑遍全世界。 這個豐功偉績不是憑空而來,在它背後,是無數中國航太專業人員的日夜辛勤工作,默默奉獻。在每一次成功發射背後,都飽含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克困難、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而整個中國航太發展歷程,就是一段中國航太專業人員滿懷壯志,為國爭光、自強不息、頑強拚搏、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歷史。 這段歷史中,有無數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國航太科技事業的傑出代表,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的故事。跟著他的足跡,去瞭解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歷成。
屠呦呦是著名藥理學家、二〇一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也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女科學家。 一九六九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了一項抗瘧藥的研究任務,是代號為「523」的科學研究項目的一部份。屠呦呦受命帶領這個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經歷了至少一百九十次失敗。為了獲得真實有效的實驗結果,屠呦呦和同事們還以身試藥,有同事戲稱自己是新時代「嘗百草」的「神農」。一九七一年,屠呦呦帶領課題組,從草藥的有效部份中提取了一種叫「青蒿素」的成份,並證實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藥性瘧疾具有特效。這一重大發現,為中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了局面。只不過,這時候她還不知道,她的發現,將成為人類抗瘧疾研究路上的一塊里程碑。神奇的青蒿素問世四十多年來,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用一株綠色的小草改變了世界,而她自己,仍然樸素、靜默得像一株普通的小草。
鍾南山,廣東廣州人,生於江蘇南京、長於貴州貴陽及廣東廣州。中國醫學家、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長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呼吸道病,二○○三年起中國歷次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領軍人,尤以在廣東省防治二○○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傳染病聞名,他領導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動接收SARS患者,並找出了類固醇療法。鍾南山自二○○四年起關注肺炎與霧霾的關連,二○一二年三月、二○一三年三月中國人大會期期間積極向媒體宣傳霧霾議題。二○二○年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爆發,八十三歲的鍾南山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主理。媒體這樣評價他:八十四歲的鍾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鄧稼先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鄧稼先從事核武器研究這些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研究工作都是親身參與、把關、最後拍板定案的,甚至很多方案是他親筆寫的,但他卻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在中國進行的四十五次核試驗中,鄧稼先三十二次親歷現場,十五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八年、為國奉獻、犧牲自我。他還在臨終前用盡生命最後的氣力寫了一份建議書。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發表聲明,鄭重宣佈:中國暫停核試驗!建議書的具體內容至今還是祕密。對這份建議書的價值,參與研發的科學家于敏與胡思得在回憶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們在既定目標下,越過核大國佈下的障礙,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時,無不從心底欽佩稼先的卓越遠見。」
黃大年,廣西南寧人,中國地球物理學家。一九九二年,黃大年被選送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二○○九年十二月,他響應中國的「千人計畫」,捨棄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級研究員、項目經理、研發部主任以及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的名譽和地位,毅然回國,組建吉林大學暨吉林省「移動平台探測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並擔任主任,帶領他的研發團隊重點研究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就像「透視眼」,能探清地下深層的礦產、海底的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價值。黃大年團隊打破了國外對這類高端裝備的長期壟斷和對中國的禁運,敲開了「地球之門」,為中國的「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空白。 由於多年的忘我工作,積勞成疾,黃大年患膽管癌住進了醫院,可他打著點滴,還在給學生答疑解難。二○一七年一月八日,只有五十八歲的黃大年因醫治無效逝世。
陳景潤,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童年處在一個動盪的時代,為了躲避戰爭,全家人輾轉多地。難得的是,不管處境如何,重視教育的父親也沒有讓孩子們中斷學習。陳景潤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體會到,只有勤勤懇懇,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穫。 陳景潤不擅長與人交流,即使在家裏,他也少言寡語。慈愛的母親擔心這個孩子太過木訥,今後難以生存。父親卻說,放心吧,他以後會有出息。父親深知,這個孩子雖外表柔順,但內心無比堅定,做事踏實而專注,有著不畏困難的堅強與決心。果然如父親所說,中學時的陳景潤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大學時他選擇了數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從此走上了為數學奉獻一生的道路。幾十年後,陳景潤在一個沒有電燈的六平方公尺小屋裏,用紙和筆演算出了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1+2」,為世界所矚目。以陳景潤姓氏命名的「陳氏定理」至今無人超越。
太空人是指接受空間飛行訓練後,指揮、操縱或搭乘太空載具的人員。太空人是開拓宇宙之路的先鋒,作為一名太空人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高深的學識水準、非凡的工作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 一九九八年一月四日,十四位通過層層選拔的飛行員,成為中國第一批太空人。而等待他們的,是上百個學習課程和訓練項目,有航太醫學、地理氣象學、高等數學、自動控制等基礎理論課程,還有離心機訓練、震動訓練、野外生存訓練等訓練內容。在之後的二十年裏,他們都有持之以恆的努力與堅定不移的決心!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太空英雄;也有至今尚未飛入太空,但一直為夢想努力不懈的英雄。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一〇〇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因部下參與匈奴內訌,受到牽連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並宣稱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蘇武在那裏歷盡艱辛,經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爲食,但他出使時所持的漢節卻從不離身,天長日久,節上的毛全都脫落了。即使這樣,仍未動搖他對漢朝的心志。 昭帝即位後,匈奴於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派使者向漢王朝請求和親。方獲釋回漢。蘇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時尚在壯年,回國時已經鬚髮盡白了。爲了表彰他不辱漢節的功績,昭帝封他爲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宣帝時,被賜爵關內侯,後復爲右曹典屬國。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爲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張良,字子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出色的謀略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的主要生平事蹟。秦末大亂之際,張良也組織義軍抗秦。本想投奔景駒,路上遇見劉邦,便歸從了劉邦。張良足智多謀,在歷史上留下諸多佳話。他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奇計百出,功不可沒。在降宛取嶢、入主關中、鴻門脫險、燒燬棧道、聯合諸侯對抗項羽、銷毀分封六國印信等歷史事件中,都少不了張良的獻計獻策。張良追隨劉邦南征北戰,最終幫助劉邦推翻秦朝,戰勝強楚,奪取了天下。集謀略家與政治家於一身的張良,他的智慧、品德和功勳,令其青史留名。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但關於老子的歷史真實身份說法並不統一,司馬遷的《史記》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記載,只是大約給出了一個可能,但是老子在道家學派的身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老子主張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治,讓一切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 老子天賦異稟,勤思善悟。他師從隱世高人商容,從商容的「齒舌之問」中悟得「貴柔守弱」之道。老子入周都為守藏室史後,潛心於浩瀚的典籍之中,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了豐厚的養份,以不斷完善自己的大道學說。周王朝禮崩樂壞之後,老子心灰意冷,遊歷諸國,傳播其哲學思想。晚年隱居於沛地。至西出函谷關時,老子應弟子尹喜之求著書立說,留下五千言,被後世稱之為《道德經》。
有這樣一群姑娘,她們是充滿活力與自信的運動員。她們經歷了重重考驗,以頑強的意志、不屈不撓的精神贏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她們就是中國女子排球隊。 她們,讓「女排精神」成為中國的一面旗幟,振奮了民族精神,「女排精神」給中國當時的社會注入了信心。看著女排姑娘們一次一次的飛身魚躍救球,一次一次帶傷參加比賽,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一直擴散到各個行業,影響了一代人。 「女排精神」的核心不是輸贏,而是我們一起盡全力拚搏!幾十年來,「女排精神」一直散發著耀眼的光輝,感動和鼓舞了無數人。它讓我們知道,只要頑強拚搏,永不放棄,不管條件多麼艱難,不管對手多麼強大,都可以不斷超越自我,創造輝煌。 也許,你是個體育迷,那你在這本書中會瞭解一群運動員、一支球隊在成長的道路上要迎接怎樣的挑戰,又該怎樣戰勝自己,浴火重生,取得勝利。 也許,你是一個心懷夢想卻不知該怎樣努力的孩子,那麼這本書會告訴你那些光彩照人的成功者背後的付出。不平凡的成績,來源於一次次看似平凡的訓練。 也許,你正面對難以克服的挫折,心情低落,那麼這本書中的人物會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帶給你激勵,為你的內心注入正能量! 郎平,朱婷,惠若琪……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有著怎樣生動曲折的故事,有著怎樣溫暖動人的情感,有哪些趣味十足的小細節,讓我們翻開這本書,去一一領略吧!
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促使西域五十多個小國重新歸附漢朝,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 縱觀班超一生,他少有大志,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很受漢明帝、章帝、和帝三代皇帝的賞識,是「明章之治」軍事、外交成果最重要的締造者之一。在鎮撫西域三十一年的過程中,他充份發揮了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重振漢室聲威,使西域各國再度內附,更令西域各國仰慕漢朝文物,爭相派遣子弟使臣來華。並團結西域各國,擺脫匈奴侵擾,兩度重開都護府,恢復西域與漢長期以來的政治、經濟的往來,打通西域要道,溝通中西文化,貢獻鉅大,為後世所尊崇。
錢學森,一九三四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由於他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命運也隨之轉折。一年後,錢學森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來轉到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在那裏他為匈牙利出生的教授、彈道飛彈之父馮.卡門擔任助手。一九三九年獲得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一九四〇年代與一九五〇年代初他參與了研發長程導彈的計畫。 一九五〇年,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幹員搜查錢學森的住所之後,錢學森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聯邦調查局指控他參與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很可能是共產主義信仰者。美國政府決定取消他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並受到監視,歷經五年於一九五五年才回到中國。 一九五八年起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太計畫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太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七部,論文三百餘篇。
王選,漢字雷射照相排版系統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研製出的漢字雷射排版系統為中國的新聞、出版過程的數位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從一九七五年開始,王選主持的計畫跨越當時日本的光學機械式二代機和歐美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階段,開創性地研製當時世界上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照相排版系統,針對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資訊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晶片,首次使用控制參數描述筆畫特性的方法,並取得歐洲和中國的相應發明專利。這些成果的產業化和應用,開創了漢字印刷的一個嶄新時代,引發了中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中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
剛剛十五歲的華羅庚對數學有著強烈的興趣,而且勤奮好學。少年華羅庚從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和一本從老師那兒摘抄來的只有五十頁的《微積分》開始,踏上了通往數學勝境的崎嶇道路。 一九三○年,華羅庚的一篇數學論文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清華大學算學系系主任熊慶來正好看到了這篇文章,「不拘一格」的把只有初中畢業文憑的華羅庚從江南小鎮聘請到了清華大學。後來熊慶來又選送他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數年後,也就是在一九三八年,華羅庚學成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當時年僅二十八歲。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華羅庚畢生以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獻身於國家和人類的科學事業。
豫劇藝術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注定繞不開「常香玉」這個閃閃發光的名字,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常香玉出生在黃河邊上一個貧苦的家庭,幼年時隨母親上街要過飯,還差點給人家當了童養媳。童年的苦難造就了香玉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走上戲曲之路的常香玉也非常勤奮好學。 常香玉勇於創新、借鑒,不僅將豫東、豫西、祥符、沙河、高調等五大豫劇聲腔派系熔於一爐,而且廣泛採擷了河南曲劇、越調、京劇、崑劇、河北梆子及河南墜子等劇種和曲藝的聲腔技巧,形成了獨具風采的常派藝術。在七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常香玉視藝術為生命,「戲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座右銘,她始終懷著熾熱情感,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戲曲藝術,也對國家熱愛付諸了實踐中。
玄奘,本名陳禕。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六二九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終於回到了長安。之後玄奘將西行求法的所見所聞,撰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了古代西域、中亞、南亞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和文化,既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也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史史料。 玄奘在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下,潛心譯經十九年,系統而高質量地翻譯了佛教經論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取得了中國佛教翻譯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翻譯的佛教經典,豐富了中國佛教的文化寶庫,對中國佛教史、哲學史、思想史的影響十分深遠,也推動了佛教融入中華文化。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廉頗出生的年代,趙武靈王已經去世了,此時的趙國雖然沒有明顯的頹勢,但是國力在漸漸減弱。西方的秦國經過商鞅、秦惠文王、秦昭王的發展後,儼然成為了西方的大國,而東方主要是由齊國主掌。在這樣的局勢下,廉頗憑藉著勇敢、堅毅而聞名於各諸侯間,在攻打燕、齊、魏等國家時,可謂是戰功赫赫。面對強秦壓境時,廉頗受命於危難之際,總能夠沉著應戰。 司馬遷之所以以廉頗為記敘之首,並非因他功勳最著,是因為廉頗為官時間最久,以他為主線便於敘述趙史,以補《史記‧趙世家》。但最重要的是廉頗胸懷坦蕩,勇於承認錯誤,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胸襟。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仍用筆醮黃泥在牆上練字。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又得法於張旭,五十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文如其人,字也如其人。 顏真卿見證了大唐由盛轉衰,開元之治、安史之亂。也見證了唐詩從盛唐之豪邁轉入中唐之平實。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從不阿於權貴,曲意媚上,以義烈著名於當時。 殉國後,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顏真卿既展現了士大夫的風骨,在他的書法裡也蘊藏著家國情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力量削弱,漢朝扶持親漢的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各部,邊境穩定。在此基礎上,王昭君的和親無疑促進了漢匈關係的進一步穩定發展,帶來了長達幾十年的百姓安居樂業、邊境和平的局面。同時,她的和親出塞,也帶去了漢族的生產技藝及文化器物,促進了漢匈之間的文化交流。 說起王昭君,人們自然會聯想起「昭君出塞」的故事和後世文人對她的種種評說。本書以相關史籍記載為基礎,以漢匈之間交往、征戰數百年的歷史為背景,輔以合理的歷史想像,塑造了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王昭君形象。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以走進那段歷史時空,邂逅那些鮮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