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有點無聊?有點官腔?讓我們幫你撕開課本,仔細檢查它們究竟寫得怎樣?六位臺大師資生結合教學理論與課堂現場觀察,批判性分析高中公民課本中的性別、經濟、政治等議題,從邏輯、論述、提問、排版各面向著手,針對既有教科書內容提出具體建言。這本書將「撕」開教科書、「思」考教育實踐,全方位深度剖析,絕對是在意公民素養的你,不可錯過的一本公民思辨書!為什麼公民課要學經濟?我們的公民課很「缺德」嗎?在臺灣的民主實踐,除了投票以外,還有哪些方式?小學讀社會,國、高中念公民,可是,這個我們如此熟悉的科目,真的有辦法讓我們成為一位好公民嗎?還是說,這些課程只是讓大家「背多分」,一但到了現實生活中,就把學校教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108課綱上路多年,現在的高中公民課究竟在上些什麼?這些內容真的能夠培養出學生所需要的素養嗎?想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讓我們「撕」開公民課本,一起找出答案!教科書既承載著教育理想,也須考量市場需求與教學實用性。本書將從教科書編排的核心邏輯、圖文論述、提問框架及視覺設計等面向,綜合分析各版本特色,逐一解剖教科書內深藏的門道,確認教科書是如何引導學生看待自己、看待社群、看待國家、看待世界。在深入解析的同時,亦搭配作者群的教育背景和實務觀察,給出實際建議與教學時應注意之事項。這本書超適合: V希望讓教育內容更完整的第一線教師 V在意新世代素養培育的家長 V不滿足於課本內容的學生 V想知道現在的課本長怎樣的臺灣人
2024 年,是台灣正式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基本介紹請見註)滿十年的日子。十年不算短,也稱不上長,但足以讓我們停下腳步,回頭問問自己: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真的聽見孩子的聲音了嗎?下一次,你或許不想再錯過。這本書每一篇文,不是從條文、教條或統計資料開始,而是從一個個現場的畫面與真實的提問開始。我們想要記錄——也想陪你一起反思——兒童權利在台灣這十年的實踐旅程,是怎麼走來的?「都是為你好」的時代過了,現在該輪到孩子說話了。孩子不是一開口就說得像個大人,但那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太習慣忽略、太少學會聆聽兒童的聲音。這本書,是關於《兒童權利公約 》的參與權,寫給願意放下「大人都懂」姿態的人。從台灣的校園、家庭、法庭、社會運動到他國案例,12 篇文章、4 個章節,拆解兒童表意與參與權的真義——你會看到孩子如何用他們的方式說話,也會看到大人和制度如何慢慢學會聽懂。✔️ 如果你是家長:這不是教你怎麼「管孩子」,而是邀請你,一起成為一個更懂對話的大人。✔️ 如果你是老師、社工或陪伴者:書裡有故事、有框架、有做法,幫你打造真正兒童友善的空間。✔️ 如果你在體制內工作:這本書讓你看見兒少參與制度的真實困境與改善方案,不只修法,更要改文化。請想像:當你在忙、在累、在下班後滑手機時,孩子走過來,輕聲問:「我可以跟你說一件事嗎?」你會怎麼回應?你準備好,聽他們說話了嗎?本書的初衷,是希望進入台灣兒少不同處境,重新梳理兒少的表意與參與權的實踐。唯有當大人願意真正理解這項權利的精神,並且從態度到制度,逐步改變,我們才有機會打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心說話、自在被聽見的社會。在前言與結語之外,本書共有 4 章,由 12 篇文章組成。你會看到政策與制度的縫隙,也會看到孩子自己如何努力撐開參與的空間。你會讀到學校、家庭、安置機構、法院與部落的故事,也會認識在第一線與國際上的大人們,如何學著放下控制,陪兒少一起長大。這本書不只是份指南,而是一本打開更多對話的紀錄。我們把不同現場的觀察、掙扎、轉變與提案,整理成五個方向:從釐清權利的核心概念,到揭露兒少發聲的障礙,再到紀錄兒童實際參與的案例、探索讓成人怎麼設計友善兒少的制度,最後提供可實踐的工具與評估架構。第一章〈打開「兒童權益」的禮物盒〉,我們邀請你重新認識《兒童權利公約》,一起釐清兒少表達與被聆聽的權利。我們從最源頭的基本觀念開始,思考「表達意見」與「被聆聽」之間的微妙差異,也說明為何這不只是兒童的權利,更是成人的責任,;同時,也證立好好說話與真心被聆聽,是打造兒少未來的重要基礎。第二章〈兒權喊半天,兒童真的能發聲嗎?〉這邊,我們走進學校、安置機構與家庭的現場。你會看見,我國看似已經建置兒少參與公共議題的管道,但參與發聲的過程,卻像是一場障礙賽,兒少需要突破重重難關才能發聲。家庭、學校、兒少安置機構究竟是如何成為了兒少的生命難題,值得我們細細思量。第三章〈不同場合,進擊的兒童!〉呈現的是行動中的兒少力量。包括面臨 108 課綱實施的第一屆學生,把做為白老鼠的不滿,化為力量到成立「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EdYouth),發揮對教育政策的影響力;2019 年全球氣候行動下的台灣少年,如何面對阻力,採取氣候行動;另外,黃靜盈、鄒新猷、楊昀臻三位作者,共同書寫兩篇系列文章,這三位作者都是從兒少代表,一路成長成為培力者,因此經歷了身分上的轉變,這三位作者內省他們的心路歷程和矛盾,也親身見證目前兒少參與的侷限性。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從被動到主動、從個人發聲到組織群力的生命轉變,也體現了兒童不只是權利的擁有者,更是改變社會的行動者。第四章〈一起來當支持兒少表達的大人〉,將焦點轉向「如何設計更友善兒少的舉措」。從苗栗苑裡的兒童參與式預算、花蓮光復的攝影敘事計畫,到蘇格蘭的兒少議會制度,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其實早就準備好,只差大人是否願意鬆開手,是否提供資源陪他們走那一段。尤其,我們在這個章節收錄了幾個實用工具與參考架構,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反思的紀錄,也是一本能被實踐使用的手冊。你會在文章當中看到幾個實用框架,包括「兒童友善環境四大原則」、「Lundy 模型:兒少參與四要素」、以及「UNICEF 兒少參與階梯」──這些工具都是協助我們評估、設計並調整參與機制的好幫手。在此特別感謝本書每一位參與的作者。有人用自己的生命經歷說話,也有人從長年服務現場的觀察中出發。這些文字,有的來自過往的傷痛,有的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改變。但不論是哪一種,每一篇文章都希望陪你一起看見:當兒少試著走進公共領域、實踐參與權時,他們經歷了多少努力與掙扎。我們更期盼,這些被看見的障礙,能夠被認真討論,進一步被拆解與移除。唯有真正站在兒少的視角,重新思考參與的制度與作法,才能讓孩子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也能擁有話語權並找回主體性,讓我們的法律與政策,一步步實踐世代正義。在你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想邀請你,帶著一點好奇、一點耐心,放下一點點捨不得放下手機的猶豫——沒關係,你可以先隨意看看目錄,找到有眼緣的章節,你就打開看看。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們在那篇場域裡的表現,比你想像的還要真誠、還要有力量。而我們大人,所需做的第一件事,其實很簡單——就是靜下心來,開始聽。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書吧。
「蘇打綠」為什麼要變成「魚丁糸」?所謂「取樣」跟「抄襲」的界線到底在哪裡?我可以自己使用工具,為「AI 孫燕姿」發行新歌嗎?翻唱、演出、DJ播放自己的愛曲,到底應該要跟哪些單位取得授權?在動人旋律背後,需要考慮的法律問題無處不在,要如何在保護自身權益的同時,避免誤踩法律坑?本書作者、知名音樂產業法律顧問、同時身兼音樂創作者身份的吳沛恆,將利用法學專業及產業經驗,透過十堂精實法律課,帶你破解音樂產業常見難題。本書透過實際案例解析,深入淺出剖析作品權利歸屬、合約協商等音樂產業會遇到的法律難題,搭配精美圖表將生硬法律概念清晰呈現。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還能看到許多音樂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辛酸血淚),無論你是創作新手、藝文工作者、產業老鳥,還是一位純粹的音樂愛好者,都不妨放一本在工作桌備用,隨時隨地翻閱保平安。本書獨家收錄10篇來自「沒有新歌的唱片行」主理人詹宏翔(小風)、饒舌歌手熊仔Kumachan、DJ Rainbowchild、饒舌歌手老莫ILL MO、音樂文字工作者王信權、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林浩立、經紀人左光平、Dear Musik執行長張凱特、DJ 與文字工作者陳涵、音樂產業媒體《22 世紀衛星》創辦人暨主編Brien John等一線音樂工作者的專業分享,從實務角度補充創作與產業的深度見解,讓你不僅學會法律,更看懂音樂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