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的求善的實踐中,幸福往往緊緊相隨,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讓社區大學的理念和實踐,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價值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讓外界看見社大如何以公共利益為本,肩負起教育改造與社會重建的任務。看社大如何透過社會行動學習、有深度的學習,成為中層的公共實踐力量。社大願攜手各界,一起相放伴、共學,一起成為幸福的推手。 第一部 社大教與學的方法論 我們不僅在一起學習,也學習如何在一起/李易昆 第二部 地方知識學 地方知識作為社區大學的天命/林崇熙 第三部 社大建制化與反思 建制化是不斷自我調整的辯證過程/蔡傳暉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挖掘自1999–2018年,最貼近永和在地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故事,呈顯屬於永和的常民文化與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回看這二十年來,永和在台灣歷史洪流中走出的軌跡、留下的印記、發生的改變,並以此展望這座城市與台灣社會的未來。
1998年9月28日,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誕生了!許多懷抱改革理想的年輕人,熱情地投入社區大學,參與社會改造。相較於主流社會的汲汲營營,社大的教師與學員,普遍有著一種單純的理想性格,學習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重心。本書記載著這一群人的故事,以及這一群人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值得珍惜的生命樣態,與新的學習風貌。 回顧20年前的〈社區大學開鑼宣言〉正式宣告:「我們認為知識必須從學院中解放出來,使成為全民的資產,不能對平民大眾學習的可能性預設成見,阻斷其學習機會。」本書正是從理念面和實務面述說了文山社大一路走來的堅持和調適,並朝向社大2.0邁進。
不論你有沒有接觸過社大?你對社大了解有多少?除了開課之外,你知道社大還有社團嗎?本書收錄了十所社大的十個社團故事,它就像一扇窗,讓你窺見社大的精采,但它也像十扇窗般,讓你同時看見十所經營風格完全不同的社大,充分顯現出社大的多元性。 十個社團,十種態度,本書詳實記錄社大師生與社大經營團隊,透過合作及實踐,學習參與社會、鬆綁刻板、集體發聲、鬧中有人的歷程,具體展現了社區大學倡議的「知識解放」、「公民社會」兩大核心價值。藉由這本書,你不僅能了解社大的理念與成人教育的精髓,更得以進一步認識我們生存的環境,以及在臺灣各地喧譁、奉獻的人們。
這本書的作者陳藹文小姐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北投社大及北投文化基金會的網頁中,把過去十幾年關於農業的事蹟給耙梳出來;加上從十幾年前,藹文開始參與社區大學以及台灣農業市集的經驗等,加以整理而成。所以當你看這本書時,就好像在看一本充滿人及田園的北投農業史,也好像在看到一個台灣農業市集的縮影,看了第一篇就會讓你想要繼續看下一篇喔! ---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校長 ---台北市產發局局長 謝國清 陳藹文小姐曾經參與過社區大學的工作,也熱衷於農業市集,跟北投社大謝校長為舊識,在謝校長的號召下,熱誠主動的參與青菜底呷農業市集,並以最細膩的觀察、流暢的文筆,紀錄農友的故事,也記錄農事耕作的點滴,讓我們感受到農友和土地互動的生命哲學,也學習到健康安全耕作的重要性,對於社區要持續發展永續農業,臺北市要發展讓市民微笑安心的農業耕種,奠定重要的基礎。 ---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洪德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中的每個場景都值得親身體會,就如二崎農場的美景和炭窯;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他們我們可以更貼近生命的土壤,了解孕育生命的土,讚賞他們對生命韌性的土直。 ---綠色陣線協會理事長 吳東傑 流浪到北投的藹文,在北投社大的世界裡,採集了桶柑與羅蔓的故事,志工與農友的表情,四季花卉與有機蔬果,大樹、竹林、還有草山與發煙的溫泉,文字也像是某一種地熱,將現實開裂成一個蟲洞,透過農業進行一種獨特的穿梭行旅。 ---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 馮小非 在這本城市農業的具體實踐經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許許多多在地農友的熱忱與歡樂笑顏,我們相信這份熱情一定可以穿透紙背,直接傳達每一個閱讀者一份觸臨耕植的心中渴望。 ---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局長 林崇傑
這絕對不只是一本介紹人工濕地以推廣生態教育的書, 這還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看學姐如何從生態園區工作中發生的小事自得其樂, 挖掘 自然對日常生活的啟發, 除了種香草之外, 更種出 半本生活實踐的日記…… 看不甘於單獨工作的學姐, 如何發揮馬克吐溫筆下頑童湯姆的 巧智,聲聲招喚夥伴們自願一起工作, 只不過湯姆最後得到一顆蘋果, 學姐卻老是要做點心給夥伴們吃……她也很想色誘他們來工作就好, 不必做點心…… 再看看寸土寸金的永和水泥城市裡, 竟然有一片珍貴的人工溼地, 裡面活生生走出來一個驕傲的穿著雨鞋, 扛著鋤頭, 悠閒又有態度的都市農婦身影……. 學姐的大學同學說: 從「學姐的店」 到「永和社大步道社」 …… 她是一個 生活哲學家……
鄭美里,新聞學士、文化人類學碩士、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曾任女書出版、中時副刊等媒體與文化出版工作;在社區大學、民間社團帶領寫作班、讀書會、成長團體逾15年;擔任萬華社大編採社指導老師獲頒台北市教育局優良教師;生命敘說樂齡課程「故事串起來的人生」獲全國社大特優課程;讀書會「書蠹俱樂部:讀書會的魅力與動力」獲台北市社大「特優」社團;企畫、主持「女書文化夜沙龍」講座,訪談多位女性創作者談創作與生命;著有《女兒圈》(1997)、合寫《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2006)、主編《遇合:外省女性書寫誌》(2008);連續四年受邀至靜宜大學所主持的教育部全國大專通識教育計畫「經典閱讀與生命書寫」跨校研討會擔任講席,分享帶領生命書寫之寫作團體的經驗;預計出版《動手寫生命故事:兼及寫作團體的帶領》(2014) 常民書寫的時代來臨這本結集了二十多位作者的生命故事書註記了一件事實─寫作並不專屬於少數人。回首前塵,書寫使我們了悟:生命縱有艱難,終究亦釀成了甘美。那些擦不去、忘不掉、教人留戀的記憶啊,請回來!追隨著印記、痕跡和線索,讓它們在溫柔的光暈裡,慢慢顯影......二十幾位學員的生命故事,但讀起來並不喧譁,卻像是一條支流密佈的河水,每條支流有各自的起伏跌宕,待匯入生命大河時,一切顯得水平如鏡。而當人們蹲下來凝視水鏡中的倒影時,不再驚慌,不再自憐,更懂得同理,學會寬容,知道生命不是一場幻覺,值得細細回想,用心寫下。林慧君/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二十年前我注意到有一種寫作班,不以文學獎為導向,不以寫曠世名著為目的,只藉文字寫作,釋放壓抑的情緒,整理、發現、挖掘心靈深處的潛藏情結,與自己和解,與家人和解,與過去和解,與社會與這個世界和解,勇敢地告別意識的桎梏,向未來邁進。 古羅馬詩人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是的,藉由寫作,我們重新活了一次,並且在重生中,找到新而真誠的自己。再活一次,真好。果子離/作家
本書收錄了國內多所社區大學具有代表性的教學經驗與實踐論述,由教授學術、藝能與社團課程的多位講師聯合執筆,作者多為早期就投入社大現場至今,亦有近幾年深度參與者。本書企圖整理若干社大辦學的現場實踐經驗,從中提出有助於各地社大辦學者共同思考的問題。本書的定位不在於提供解答或是成果發表,而是透過反思的力量,促進更多的對話,帶動對社大可能性更豐富的想像。本書傾力描繪一幅多彩的教學風景,具體呈現「知識解放、催生公民社會」的社大教學現場實際樣貌,為台灣成人教育打開一扇全觀視野的窗。
十種屬於社大社團的創意玩法 知識解放的力量,不在廟堂,而在民間! 從第一所社大成立迄今,台灣已有84所社區大學,範圍不僅擴及全台,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本書分享了十所社大的社團活動,這些社區大學在經費、人力皆有限的狀況之下,憑藉著社大工作人員的巧思、學員的熱情以及在地鄉親的情義相挺,每每玩出令人讚嘆的教學成果與社團發展。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社團個案真正完美;細究其經營與推展方式,也一定有值得再商議之處。然則民間辦學,特色就在於靈活與創意的展現,以及對於實驗性及理想性的持續追求。社大社團該怎麼玩,永遠是一個開放性的命題,等待著有識者一起來互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