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相萬千,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紋身 —— 一如女子,一如眾生。」 「關於紋身關於香港女性,我想越過偏見與理論,遇見人,聽她們說故事。」 「紋身」,一如「港女」,本來不帶褒貶的兩個名詞,在現今香港卻被賦予太多污名。與其迴避或者切割,何不站出來重奪話語權?於是,身兼出版策劃、作者與編輯的李慧君,與享負盛名的八十後紋身師Jodic Chan(墨舞紋身工作室)攜手合作,走訪我城的紋身女子(包括at17成員林二汶),聽她們訴說成長故事、身體經驗、親密關係、與家人的隔閡和諒解,以及這一切一切,如何化為皮膚上的斑駁圖案。另外,更特別邀請曾為Beyond、LMF拍攝的資深攝影師張志偉,為每個受訪女子留下紋身光影,多角度呈現她們的真我形象。希望大家在列女群像之中,在紋身以外,看到愛和希望、看到勇氣、看到自由的可能。
《殘疾資歷》是本土第一本由精障者主導,嘗試不以純醫學視角和健全主義角度探討「精神病」的書。 殘疾資歷愈深,所謂資深,即是運用自身殘疾經驗至成熟,轉化為社會各層面革新的資源,豐富殘疾意義:運用越成熟,越不殘疾。人人也有資格詮釋殘疾,敍述自身的殘疾經驗。讓我們把由專業者主導的殘疾詮釋權歸於大眾。 在資本主義社會,建立資歷架構無非是為了向上流,得到資格證明,然而在「殘疾資歷」中,資深康復者卻成了最大的諷刺,因為「精神病康復者」其實亦屬於殘疾。在同情與勵志的故事中,他們的殘疾經驗總被視為負累。「我想說的是,並非要成為正常人才叫做資源,而是直接面對殘疾經驗的形成,單單書寫經已是一種資源,可以引起別人共鳴,互相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