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字有多種解釋,其一是蜥蜴的“蜴”。蜥蜴是古代一種動物,其膚色隨環境而改變,與環境顔色相同,爲保護自身不受侵害。這說明《易》的本義是變化,順應時代環境而變化。東漢易學家鄭玄定義《易》有“變易、不易、簡易”的“三易”之 說。作者認爲這“三易”的主題是“變易”。因爲宇宙萬事萬物 遵守一定的規律發展和變化, 這是“變易”;然而變化是世間唯 一不變的法則,這就是“不易”;變化要適應時代的需求,與時 俱進,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簡易”。歷代易學家,無論何宗何派,都把《周易》視爲變經。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和需要,挖掘 發揮其變化思想,不同時代賦予《周易》不同的生命力,爲時代 服務。 時代不同,解讀《周易》 也不盡相同。還因爲《周易》抽象的卦爻符號和特簡練的古字詞,有的字多音多義,又無標點符號,使讀者難讀難懂成爲天書。這給後人閱讀時,留下豐富的思維空間和廣闊的想像餘地,這是《周易》基因造成的。因此歷代易界學者,各抒已見,有些問題至今爭論不休,沒有定論,好像《周易》出的考試題,只給出框架,讓後人充填空白,却沒有標準答案。解讀《周易》可比喻寓言盲人摸象,孔子解讀《周易》寫了《易傳》,人人都有話語權,百家爭鳴,形成“周易演義”(此名稱是作者定義的)。作者把自己解讀《周易》的心得體會作爲“磚”,沒引入《易傳》,只想咀嚼《周易》原汁原味;但是選錄了大量不同的解讀 作爲“玉”。抛磚引玉,書名爲《周易演義》、創新。去年已出版,閱此書可博覽群書。本書《周易演義續集》是其姊妹篇,除了“磚”,全部更新更豐滿,格調也變。
作者幼讀聖賢書,特重《易經》,蒙父親教誨,傳承宋明理學、陳(白沙)王(守仁)心學一脈,對摶、雍、周子、二程、朱子、白沙(陳獻章)、陽明之學,無所不讀。學易之初,即以《周易本義》為本。朱子將《大學》重整,認係「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將《論語》、《孟子》,及《禮記》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為一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宋朝後《四書》地位逐漸超越傳統之儒經。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至於《本義》,作者認係弟子之門生所編撰,猶如《論語》等書,係朱子講學心得,由門生筆記所輯錄。內容雖有闡發,但多「未詳」之辭,顯係朱子未曾講述,或弟子門生未及紀載,未敢妄述,但亦有可觀可學者也。 作者曾編印《周易兩讀》一書,其次序如下:縱讀從程子《易傳》,橫讀從朱子《本義》。 程、朱二書編次不同。然細觀《本義》編法,卻非如此。分別為《周易序》、《圖目》、《周易九圖》、《卦歌》、《分宮卦象次序》、《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上下經卦變歌》、《筮儀》、《周易上經》、《周易下經》、《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但於上、下經文部分,又有不同:《乾卦》次序為《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爻象辭》、《文言乾》。《坤卦》次序為《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爻象辭》、《文言坤》。 坤卦以下各卦,皆從坤卦次序。而《繫辭》後之《文言》,悉併入《乾》、《坤》兩卦中。《周易兩讀》則將《文言》編入《繫辭》後,成為完整的《六翼》、《六傳》:《繫傳上》、《繫傳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與《本義》不同。 因本書為學《易》者必讀、成為《易學必讀》書,因此增補校訂《本義》內容,特於《本義九圖》中下功夫,校訂其中不足,並將科學研究心得編入。以天文科學解讀先後天八卦,空前突破,為《易》學研究注入新義、新解,實乃莫大研究成果,作為恢宏聖賢之道,闡釋術數文化之一助耳。 作者一生蒐藏數千種線裝古籍,其中天學、《經》、《易》學為大宗,《周易本義》版本達十餘種。本書編次又有不同,重編《本義》次序,將《乾卦》次序與其他六十三卦同,於《爻辭》下加入《爻辭象》,使全書一致,以便於研閱。又於《繫辭上下》之後加入《文言傳》,雖與《乾》、《坤》兩卦《文言》重複、實為方便查考而編入,使《六傳》連貫一氣,不作切割,成為一種新版本《周易本義》。《兩讀》與《本義》在一九八○年初版,分大小開本兩種,再版八次,印量共萬冊,成為易學、學易之必讀書,大專中文系與研究所兩冊書成教本與參考書,是中華文華文化重要資產。
《周易》是中國古代幾乎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闡述宇宙間天地萬事萬物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如何去應對。充滿智慧和哲理,是指導人生的寶書,被列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從漢代開始被列為科舉考試重要科目。中國古代有不知《易》不可稱為將相之說。日本在明治維新組閣規定,不知《易》者,不得入閣。十七世紀以來,被譯成拉丁文、英德法文等,傳到世界,受到好評,獲得讚譽。 本書共三章。第一章閱讀本書必備的基礎知識;第二章白話解讀《周易》古經六十四卦原文並選編不同見解的例子;第三章選《易傳》作參考。 本書是新時代解讀《周易》,有創舉。首創《周易演義》選錄不同見解《周易》的書,作為例子,筆者未加任何評論。首創提出乾坤二卦的用九爻和用六爻的位置,並解讀爻辭為什麼在此位置。這些都是至今至此尚未有,空前。若認為不傳統,請諒解這是《周易演義》,合乎邏輯、哲理與現狀,開闢一條新思路。
結合產官學界智慧經驗.替國土規劃、都更問題解套「都市規劃」的好壞,攸關都市的發展與國家的競爭力,當今21 世紀的都市發展,已在國際化、自由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隨著時空的推移,都市規劃的專業性、普及性與觀念、內容及方法等,皆已不斷地加強、改進與創新。《都市規劃與區域發展》即是作者吳惠巧博士特別為學習「都市規劃」課程的授課教材,內容異於傳統的「都市規劃」教科書以規劃為主。除了依照教育部規定的「認知」、「技能」、「情意」教學原則,分為三大部分:第壹篇的「認知基礎篇」介紹「都市規劃」的核心內容;第貳篇的「技能運用篇」是在「都市規劃」基礎上,運用在「都市更新」、「新市鎮開發」、「土地變更」、「土地開發」的範疇;第參篇的「情意素養篇」針對臺灣特殊又棘手且難以根本治理的「違章建築問題」、「宗教土地問題」進行探討,並論述「社區發展」的區域發展內涵,最後在上述基礎上,探討「房地產投資」的課題。因此,這是一本概念性的「都市規劃」教材,結合理論與實務,超越「都市規劃」的學術領域,結合案例,目的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與傳授相關的人文素養之創新的「活用教材」。本書所撰寫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經過請教相關領域的政府官員、業界專家及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都很熱誠地協助此書的定稿;因此,這是一本結合產、官、學三方面領域之智慧與經驗的大學用書。且全書內容綱舉目張,條例縷析,實務與理論並重,實為國土及都市規劃界值得推薦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