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坐天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如果蔡英文能夠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在任內和對岸簽訂和平協議,則中華民國跟廿二個邦交國能夠維持主權國家的地位,兩岸之間能夠保持和平良好的關係,台灣人民可以在世界各地發揮台灣精神;蔡英文也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舉行「蔡習會」,兩岸將進入良性的制度之爭,這是「上籤」。 如果她只想用「中華民國憲法」當擋箭牌,走「華獨」的道路,則兩岸關係將進入「冷和平」時期。如果台灣的邦交國喪失殆盡,則「中華民國」將喪失主權國家的地位,屆時台灣最多只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一個類似有「聯邦州憲」的「自治區」,這是「中籤」。 蔡英文的「下下籤」,則是「掛中華民國的羊頭,賣心理台獨的狗肉」,放任教育界以雙重「自我殖民」的論述,繼續荼毒下一代;甚至動用御用學者,修改教科書,把台灣下一代的精神意識改造成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國民」。如此一來,即使她能夠繼續高坐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內辦公,其格局終究祇是「日本殖民地政府」的一個「總督」而已。
本書從衝突預防概念切入,探討當前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包括東協區域論壇、東協擴大國防部長會議、東亞高峰會等,對區域安全秩序建構的特殊意涵。以東協模式為運作基調的制度特質,使區域多邊途徑有助於改善亞太安全環境,產生結構性衝突預防效應,但卻阻礙了發展即時降低緊張情勢、化解衝突風險的直接衝突預防措施。前瞻未來,除了持續推動預防外交以提升直接衝突預防功能之外,「架構」途徑有助於建構威脅預防的區域安全秩序。
本書探討兩岸的核心問題,包括認同、主權、治權、互信,以及和平協議等。作者從歷史脈絡、政策論述、憲法、國際法、國際關係、中華文化等多個層面進行析論,是認識兩岸核心問題必要的參考著作。本書是作者繼《兩岸主權論》、《兩岸統合論》、《全球化與兩岸統合》、《統合方略》一系列兩岸著作後的最新力作,也是繼《兩岸政治定位探索》、《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後再一本深入探討兩岸核心問題的專著。
本書從「症候」的形成與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展出中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對文本的審視、閱讀和建構是如何可能的,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症候」是如何通過研究者的研究過程中被表現出來,並且對意識形態、文本或是隱藏在研究者背後所有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制約和建構提出反思。「症候」的形成可以是時空因素的制約,也可以是研究語境的制約,甚或就是研究者個人的因素。因此,在「症候」的制約下,研究者研究出來的成果,並不是代表一種絕對的真理或答案,而是可以具有百家爭鳴似的討與對話的空間。
本書特色本書共分兩篇,第一篇係對波普的基本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重建;所謂「基本哲學」,乃是指西方哲學中最為核心的三科: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從「常識實在論」到「科學人本論」,波普的基本哲學透顯出他一以貫之「開放的哲學理路」和「批判的治學精神」,本書第一篇即在強調此點。第二篇係對波普獨特的「唯實哲學」論點進行釐清與建構;所謂「唯實哲學」論點,乃是指他對「真理」、「理性」和「實在」三個哲學問題所抱持的觀點。以追求真理來落實人生,波普不但從宇宙看人生,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去洞悉宇宙、詮釋人生,第二篇即在凸顯此點。 本書行文時為扣緊波普的理路,盡可能以他的著述、論文,以及訪談錄為依據,在他的作品脈絡內找尋相互匯通之處,以組成一整體架構。因此採隨文附註的形式,在分析和引述的句尾,冠以書名或篇名簡稱及頁數,參考文獻則列於書後,閱讀時請前後參照。
目前海峽兩岸分別各有一部「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部憲法都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上。唯有承認「一中兩憲」的政治實現,海峽兩岸才能以「對等政治實體」的地位,展開平等協商;才能借助歐盟經驗,建構兩岸間穩定的和平關係架構;才能化解兩岸間眾多的政治爭議,並找到轉化中國的力量。
本書從日本對外政策的歷史經驗與廣島的軍事角色為主軸,時間涵蓋明治至昭和天皇時期,共劃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明治天皇的軍事改革、尊王倒幕及明治天皇的軍事成就;第二個部分集中在日本內部有關國家路線的爭辯,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有關「和」、「戰」爭論及雙方的觀點;第三部分主要焦點在戰後的日本、日本的未來,及全球化與日本的政策選擇。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後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現任哈佛大學安.羅森博格英美文學與語言講座教授。1990年出版由他主編的《民族與敘事》(Nation and Narration),1993年出版個人論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巴巴的理論著述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回響,為幾乎所有從事後殖民理論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廣闊的論域,也為文學與文化批評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間。巴巴的「模擬」、「混雜」、「矛盾狀態」、「文化差異」、「文化翻譯」、「少數族化」和「本土世界主義」等概念也在批評界廣泛流傳使用。但對同一理論家,學界竟然存在著如此針鋒相對的觀點,無疑是頗為人稱奇、也頗令人費解的。那麼巴巴到底是何許人也?讀完本書,相信您心中會浮現出一個更為豐滿的巴巴的形象,對他的理論架構也會有一個更加全面而客觀的理解。
本書由反思與重構全球化下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下手,分析在全球化下應當如何看待人類處境與時代發展的問題。 同時結合後殖民論述,探討在全球化架構下,後殖民論述的實際應用與應識面對的幾個論述上的盲點,包括思想文化的互動雜交,企業管理的多元模式以及殖民與解殖的辯證發展。 書中企圖通過對全球化架構與後殖民論述的結合,以辯證思維和多元因果來解構和取代傳統二元對立與單線因果的思維邏輯,為全球化的現在與未來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與論釋的面向。
本書的重點在說明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對喀什米爾之爭的原因和經過,分析美國自冷戰時期以來對印、巴兩國政策的目的和演變,指出美國常隨其全球戰略的變動而調整對印、巴兩國的政策,但始終面臨下列的難題:既需要重視印度,又不能忽視巴基斯坦;既無力化解喀什米爾之爭,又無法阻止兩國發展核武和飛彈,導致南亞數度有核武之虞。
本書從布希亞前後期兩個階段的思想發展進行述評,對布希亞加以「生平考古」,概述了《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境》等著作所展現的社會批判理論,尤其重點介紹了布希亞「符號決定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和他的「知識分子」觀,從而為這位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論家作了一次「思想畫像」。 後現代主義思潮或後現代性話語無疑已經成為當今全球學術文化界的一個顯眼話題,當代法國思想家布希亞從幕後走向幕前,在很大程度上與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話題形成聯繫在一起。 本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當布希亞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運用符號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進行分析,從而未當代的社會批判理論做出一定的理論貢獻之時,布希亞在全球乃至在他的本土幾乎沒有什麼聽眾和讀者﹔然而到了80年代,當他轉變理論立場之後推出的幾部著作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後現代主義話語產生共鳴時,布希亞立即被奉為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
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審視新時代下的兩岸關係。在資訊化、全球化時代,我們不能再局限於用傳統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台灣與中國,必須要用一種辯證式的、具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兩岸的未來,才能突破現階段兩岸之間的僵局,從兩為兩岸關係找到一個新的發展發向。
本書為描述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深入刻劃了冷戰後美國社會發展的特點,並由此出發探討了全球化時代唯一超級大國的經濟擴張、軍事戰略和人權外交,對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係的今後走向也進行了深入思考。
絕不同歸於盡 自已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已的手裡;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但在大環境中,往往就有些不自覺的因素,在無形中,影響到你我的命運,所以必須睜大眼睛、豎起耳朵,用冷靜的腦袋和智慧來判斷。 本書表達上雖難免有主觀的用語,但所鋪陳卻都是客觀的事實,其推論如「兩岸的和戰關係,將成為影響全球歷史變化的中心」,就是無須太久便可印證的、前瞻的真知灼見。足證本書極具研閱的價值,因為它關係到我們共同命運的掌握;我們又豈能不明辨是非,大聲說出我們絕不與它們「同歸於盡」? 作者簡介 鄭浪平。 一九五一年生,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主要媒體資深記者。著作有《一九九五年閏八月》、《中日戰爭史》等書。現為著名政治評論員。 余保台。 一九五八年生,在美國獲得工程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的大學。
兩岸的問題 本書為前瞻性研究,也可以算是作者對兩岸政府的「國是建言」。本書的獨特性在於為兩岸在「統」、「獨」、「維持現狀」之外找尋第四條路,主張兩岸以「統合」的方式迎向未來,是目前華人社會第一本從理論架構提出「兩岸統合」的專著,也完整地交待了作者對兩岸關係的整體系統思維。 本書的完整性在於作者從國際法、國際政治、兩岸政策、政治社會學的認同、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與政治經濟學的經濟發展、統合理論、歐洲統合經驗、民意表達方式等各個層面作了全面與詳盡的探討。 本書的學術創見性在於提出了「整個中國」、「第三主體」、「重直性重疊認同」、「兩岸財」、「我群主義」等概念與理論基礎,並對兩岸未來的可能發展,包括簽署《基礎協定》、國際代表性、成立相關共同體等如何兼顧兩岸人民共同利益各方面提供出了具體而客觀的意見,值得關心兩岸未來人士參考。 作者簡介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現任教於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並任外交部外講所講座。 著作/《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 《兩岸統合論》 《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 《兩岸主權論》 《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件》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側重在對中國大陸的探討,包括對意識型態、黨政、民族主義、經濟、教育、軍事、外交方面作介紹與論述。 第二部分則針對兩岸關係討論,包括國際間對兩岸地位的看法、兩岸的基本政策、兩岸交流體系的建立、交流秩序與協商、社會、經貿、文化等交流,以及兩岸與港澳。 在議題上,本書完整的將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結合起來討論,以俾通盤認識;在分析角度上,從國際、台北、北京三個面向進行分析,以助全面了解。 在立論立場上,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事實與爭議性的問題做清楚的呈現,以供自行判斷;在教學自修上,提供相當多的問題與討論,以利共同研討。 本書的完備與客觀性,使其值得作為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教學與參考專書。 作者介紹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研究所博士。 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現任教於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並任外交部外講所講座。 李英明 彰化縣人,現任政大東亞研究所教授。
貝爾 作為「意識形態的終結」的爭論的始作俑者、作為宣告後工業社會來臨的預言家、作為西方當代文化卓越批評家、作為後現代主義爭論浪潮的鋒頭人物,丹尼爾‧貝爾無疑是當代社會科學領域中最負聲望的社會理論和思想大師之一。「當代大師系列」絕對少不了這一位社會學的重要人物。 但是貝爾得到的誤解似乎多於瞭解,本書對貝爾個人的著作、理論均有詳盡精闢的論述,對引起人爭議的「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及「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論題,做了客觀中肯的評介,為關心當代文化及社會情勢人士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王小章 王小章,浙江德清縣人,一九六六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現為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貝爾》、《潛意識的詮釋》、《當代中國社會越軌行為研究》(副主編)、《心靈、自我與社會》(譯著)等,另有論文二十餘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心理科學》等雜誌。
和平使者與紅星 從冷戰、後冷戰、邁向二十一世紀三個時間序列,探討美國對中國政策中心思維的變與不變,並論及美國與兩岸三角關係的演變,是一本從宏觀思維面論述此一主題的專著。 美國一向以國際間的和平使者為自居,二十世紀後半,東亞地區的國際氣氛十分緊張,尤以南、北韓和中國大陸與台灣為最;為了維護「老大」的名望,美國政府和聯合國之間,對於這個地區的政策可說是千變萬化;無論是合縱還是連橫;是經濟支緩還是第七鑑隊,都是是美國的一個策略。 本書以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為討論主軸,並將焦點放大而不局限於單一思考,以圍堵、交往、戰略夥伴的方向去思考,美國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場。 作者簡介 張亞中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曾在多校任教,現兼職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著作/《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 《兩岸主權論》 孫國祥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政治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