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來暢銷全球本書一向被視為世界三大經典哲理散文之一。影響每一代學人的知識巨著人是自然界中很脆弱的東西,所以他是一根蘆葦,但他因為會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無窮,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在這本書裡可以發現,人生一切悖論的答案。如果你有什麼事情想不明白,不如翻開它。這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每一句話都可能改變你的生活。《思想錄》是帕斯卡的代表作,而該書又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稱為「法國第一部散文傑作」。一向被視為世界三大經典哲理散文之一。它是一部博大精深、充滿睿智的哲理散文經典。書中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問題,處處閃現思想的火花,更有許多提問和警句發人深省。全書集中反映了帕斯卡的思想理論,作者繼承和發展了理性主義傳統,對人的本性、世界、人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西方思想史上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作者簡介: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6.19~1662.8.19),法國神學家、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教育家、氣象學家,1670年出版《思想錄》(Pensées),強調人的思考和社會意識對人的影響,這裡強調了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人就像蘆葦一樣脆弱,但因有思想而偉大。
《老子》《列子》兩部書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代表性著作。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神農二皇,到了春秋時,老子總結先賢的智慧,提出了無為無不為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形成。此後列子、楊朱、莊子、鵑冠子等人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深人而普遍的主張,使得道家思想不斷地發展壯大。因此,道家思想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長期占有一席之地,與正統的儒家思想既互相競爭又互相融合。本書把《老子》與《列子》兩部著作編在一起重新譯注出版,是考慮到兩者內含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繼承關係。古來研究道家思想的人,通常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討論,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單從文章內容上來看,《莊子》一書中的不少簡章均有可能摘自於《列子》,兩書中重複的內容,僅寓言故事就達到了《列子》的四分之一。所以,拋開《列子》來談論道家思想,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總體來說,《列子》一書的思想,在《老子》「道」 的基礎上,有所繼承,有所發展。特別是在宇宙生成論與政治主張方面,兩者反映出來的觀點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在研究道家思想時,有必要把這兩部書放在一起參考閱讀。 這樣既能對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有深人的理解,又能比較全面地考察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流變情況。
尼采哲學思想的誕生地一部探究美學歷史、思考生命意義的經典之作尼采知道什麼是哲學,而這種知道是稀罕的。唯有偉大的思想家才擁有這種知道。―—海德格《悲劇的誕生》一書主要從兩個問題出發,其一是探究人類文化的本質,指出現代文化所存在的弊病,其二是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尼采在書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的二元對立。他認為希臘悲劇源於酒神世界觀和日神世界觀的碰撞,對希臘悲劇的本質做出了不同的、全新的解釋。而書中提到的日神代表的是一個理性的幻象世界,為人們製造美好表象、減輕存在所帶來的痛苦,免於直面殘酷的現實。而酒神所對應的是非理性的、放縱的現實世界,讓人們在迷醉中回歸自然本體,歸於原始的統一。尼采所要尋找的是兩者之間的一種平衡,唯有藝術世界方能維持此種平衡,而悲劇藝術也可成為解救存在之痛的良藥。
人類的精神家園,自然文學的典範。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開山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連續三十一週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遲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寂靜的春天》給人類描述了這樣一個有可能會到來的寂靜世界,這裡沒有鳥,沒有蝴蝶,也沒有蜜蜂。書中有關農藥對人類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預言,不僅遭到與之有利益關係的生產和經濟部門的激烈攻擊,而且也給社會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憾。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術語、引用文學作品的方式、抒情散文的筆法,讓文章讀起來更加有趣。歷時四年,透過親自觀察、取樣、分析,才成就了這部作品,瑞秋.卡森因此被譽為「環保運動之母」。
從治學弘道到教書育人,從人生哲學到治國理政,從反思歷史到認識萬物,孔子的智慧鉤深致遠,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以中庸為方法,引導人們建設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軸。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 《論語大學中庸》此次整理,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很全面、很細緻、很通俗易懂的解讀,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
本書是從尼采的大量作品中精挑細選出富有哲理的精彩名言。尼采素有狂人之稱。他敢言人所不敢言的大氣魄,可說是典型的悲劇英雄;而日後這些話語,的確證明了他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見。今日我們讀來,仍深覺他的論述真是句句珠璣、針針見血,頗具如雷貫耳的警惕作用。最後套用他的一句話―—凡是能吸入我著作中氣息的人,他就知道,這是高崗上的空氣,會使人精神煥發的!尼采簡介: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15~1900.8.25),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
叔本華是十九世紀德國的天才哲學家,唯意志論的開山鼻祖,人稱悲觀大師,叔本華哲學也是一種內容深刻,令人深思的哲學,他從其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出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惡」,以哲人的敏銳和無畏道出了他身處的那個社會與時代的悲劇性、荒誕、虛偽與不幸,對諸如世界、人與人格、生命、名位、痛苦、解脫等等令人困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耐人尋味的見解,或許人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不得不面對他所探討的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流派的先驅和主要代表之一,他為唯意志論奠定了比較完整理論體系,影響著後來尼采的權力意志說、存在主義、結構主義以及佛洛伊德心理學等的產生和發展。五四時期,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傳入我國,甚至一些進步思想家如魯迅,也一度受到它的影響。本書收集了叔本華有關論人生、品格、哲理、人與人類、藝術、情愛、幸福等問題的格言警句,文筆流暢,思路清晰,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是人類哲學發展中閃耀的恆星,告訴我們如何看待人生,這些思想理念永遠值得人們去思考探索。叔本華簡介: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2.22~1860.9.21),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主義的創始人,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
一部影響了包括尼采、華格納、湯瑪斯.曼的哲學巨著。叔本華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作出了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了全人類而寫的。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認識本質,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質。要說服一個人就必須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如果我們把人作為整體來看,並且只強調它最顯著的特徵,那它的確是一場悲劇;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的細節,它又有喜劇的性質。幸福只是痛苦的減輕,而無法清除,只是伴隨著幸福在逐漸減輕的過程。幸福的本質依然是痛苦。當一個人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幸福的時候,那麼,他是痛苦的。
兩位猶太教的拉比在交談―— 「智慧與金錢,哪一樣更重要?」 「當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為何要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卻不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學者、哲學家老是在討好富人,而富人卻對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態呢?」 「這道理很簡單啊!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人卻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知道金錢的價值,才會去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價值,才會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態。但笑話明顯的調侃意味又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這個內在悖謬之上: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錢的價值,為何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得金錢呢?知道金錢的價值,但卻只會靠為富人作事而獲得報酬。這樣的智慧又有什麼用,又稱得上什麼智慧呢? 相反,富人沒有學者之類的智慧,但他卻能駕馭金錢,卻有聚斂金錢的智慧,卻有通過金錢去役使有智慧的學者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這種智慧,沒錢可以變成有錢,沒有「智慧」可以變成有「智慧」,這樣的智慧不是比金錢,同時也比「智慧」更重要嗎? 兩千多年以來,猶太人屢屢作為精明、貪婪、吝嗇的人格化形象出現於文學、戲劇和其他民族的諺語之中。猶太人同錢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猶太人與錢互為象徵。事實上,有關猶太人擁有巨額財富從而可以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的說法,卻一直盛傳不衰!但猶太人除了金錢之外,在亡國流散於世界各地的兩千多年以來,其不被消滅,不被同化,還能建立新的國家,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等優秀的民族,豈是只能以「金錢動物」來衡量? 世界各國各民族中都不乏精明之人,這是毫無疑義的,雖則相互比較起來自然還有個程度的不同,但對精明本身的態度卻大不一樣。中國人不可謂不精明,能精明到發明「大智若愚」的程度,可以說精明已臻於極境,然而,正是從「大智」需要「若愚」可以反窺出在中國人的心態中,精明是一種適宜於在陰暗角落中生存的物種,中國人的典故中多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訓誡,共同反映出「精明」在中國文化心態中多多少少有點像個丑角,而猶太人則大大不同―—它是主角! 猶太人不但極為欣賞和器重、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的欣賞、器重、推崇,就像他們對錢的心態一樣。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種自在之物,精明可以「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這當然不是說,精明可以精明得沒有一點實效,而是指除了實效之外,其他的價值尺度一般難以用來衡量精明,精明不需要掩掩遮遮,精明可以堂而皇之拿上枱面,憑這種理性的思維,猶太人被列為優秀的民族就可當之無愧! 猶太人熱中於賺錢,這是人所皆知的事! 不同的是,猶太人對賺錢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也就是始終把賺錢看作是一件極為平常、極為正常的事,既沒有對錢敬之如神,也沒有惡之如鬼,更沒有又想要錢又羞於碰錢,伸手拿錢之際眼睛卻故意飄向別處。 錢乾乾淨淨、平平常常,賺錢堂堂正正、大大方方。以這樣的心境,猶太人賺錢時就出奇地隨意自在,理所當然。 猶太格言―—世上最沉重的東西是什麼?囊空如洗的荷包是也。以及―—塞滿物品的袋子固然很重,囊空如洗的袋子更重。 有關金錢方面的猶太格言和諺語,真是不勝枚舉—― ‧金錢乃人生大事也。 ‧有錢未必美滿幸福,沒錢卻是百事悲哀。 ‧錢、錢、錢。如果沒錢的話,我們就要活不下去。 ‧錢、錢、錢—―《聖經》普照光明,金錢投以溫暖。 ‧世上有三大要事:錢、錢、錢―—此言如何? ‧金錢十分重要―—錢無論怎麼骯髒,終究也是去污的肥皂。 ‧金錢強而有力―—錢幣聲響,惡言即止。 ‧金錢再多也不嫌重―—覺得荷包沉重難負者,未曾有之。 ‧《塔木德》如是說―—軀體靠心,心靠荷包。 ‧ 看不起錢的人,也會被錢拋棄。 總之,錢是好東西,莫要擺出一副假道學面孔,嫌棄金錢骯髒,說它腐化人心使人墮落。其實比起金錢,人乃高高在上,豈可渝為因錢而墮落的懦弱者? 本書以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散逃難的長遠過程中,融合並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智慧精髓,用來開創自己的生存空間。以融合和實踐各民族優秀之智慧為基礎,猶太人在生存、處世、生活、財富、經商、談判、婚姻、教育、信仰、幽默等方面創造並發展成屬於自己獨特又非凡的猶太智慧。這就是猶太民族發展過程中最為偉大、最為神奇的力量。
著名的猶太教拉比—―摩雪斯.伊雪爾斯(十六世紀的古拉卡人)年紀尚輕時就喪妻。於是他就在亡妻的墓前敘述了一段誰都會感動的哀思追悼文。不久以後,他就到岳家要求岳父,讓他娶亡妻的妹妹過門。不過,岳父卻拒絕了他,而老人家的理由是:「對於亡妻,能夠說出那麼無懈可擊的追悼文的人,乃是對妻子沒有真正愛情的狡猾之輩!」你看,這是多麼睿智的一席話!說到「猶太人」,人們很容易就把他們同「錢」與「智慧」聯繫在一起,猶太人幾乎成了錢與智慧的代名詞了。猶太民族對整個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能看到猶太民族的傑出人物。共產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著名詩人海涅,這些人物的名字人們都早已耳熟能詳了。在經濟領域中,猶太人更是出盡了風頭,被稱為歐洲第六大帝國的締造者羅斯柴爾德、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股神沃倫.巴菲特、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新聞大王約瑟夫.普立茲、華爾街金融巨頭約翰.摩根……他們都是取得成功的猶太人,他們都是絕頂聰明的猶太人,但他們並不是超人,也如同你我般的出自平凡,那麼使他們獲取成功的力量來自哪裡呢?猶太人那種神奇力量的祕密,與其歷經五千年的「傳統性教育」有關。猶太人約在二千年前失去了國家,在這段長久的時間中,一直沒有祖國的庇護,而流浪於全世界,但他們也從各種迫害及異族所給予的屈辱中,學會了生存和戰勝一切的商業法則。要人們去理解猶太人由逆境中所獲得的商業才能,這或許是件很困難的事。然而,這個比任何民族都要艱苦的少數民族,卻能建立全球性商業基礎,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曾有研究猶太人的專家認為支撐猶太文明的有三大支柱:(一)以猶太文化傳統為主體的民族認同感;(二)以猶太教為紐帶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三)以家庭為基礎、猶太會堂為核心的社團網路。也許就是,猶太文明是古老的,它在與其他文明互相碰撞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同時又在與其他文明的交融中改造了自身,而不斷向前奔去。在長年的漂泊流浪中,在大遷徙中,苦難和艱辛迫使猶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他們認為財富可以被帶走,惟有智慧和知識永不流失,知識比金錢重要,而智慧則比知識更為重要,這正是這本傳世之書形成的主要原因。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猶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逝的溫情與魅力的偉大東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閃耀在寂寞的清晨,那是對於人類靈魂永恒祕密的充滿無限激情的探索。」讀一本書很容易,懂一本書就必須下一些工夫,去思考、去探索,要了解猶太五千年的智慧,你就必須用心去開啟那扉智慧之門!塔木德簡介:《塔木德》是一般所謂的猶太法典,是最重要的猶太教經典,詳細規範了猶太人在信仰與生活上的各個層面,直到今天,《塔木德》仍是猶太人律法的主要依據。
一本暖心的哲學故事書。 妙趣橫生的哲學故事,包羅萬象的人生哲理。 在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哲學的滋養。 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很普遍和很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愛因斯坦。 談及哲學,很多人都認為它是一門深奧難懂、枯燥無味的學科,實際上這種想法有失偏頗。哲學不是高貴的奢侈品、不是煩瑣抽象的教條主義,更不是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哲學是教人如何正確思考問題、認知世界、瞭解自我、超越自我的動力之源。它自從誕生以來,一直與我們形影相隨,時刻指導著我們的三觀,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狀中認清方向。當然,哲學有哲學的高深性,這一點毋庸置疑,除此之外,哲學可以由一個個故事組成,因為哲學家們為了闡釋自己的思想與理論,必須透過一系列的例子來進行證明。 在哲學中產生的故事,或者說為哲學服務的故事,與普通故事的區別在於:哲學故事可以給我們啟迪,可以讓我們從中悟出道理,可以為我們迷茫的人生點燃一盞導航燈。讀懂哲學故事,其實就是一次自我的心靈洗滌。所以說,哲學雖然不能烘烤麵包,但可以使麵包增加香醇味。 人生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有欣喜必然有挫折、有成功必然有失敗、有付出必然有收穫……任何事物均存在對立面。當我們彷徨、迷惑時,哲學無法把困境從我們身邊趕走,但哲學故事必然會為我們指引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勇敢地走下去,我們便能逐漸認識到,生命的過程不在於得到多少或失去多少,而在於我們的心靈是否充盈。蘇格拉底是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人影響至深,他是雅典有智慧的人,當他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時,他坦然面對,毫不畏懼,這就是哲學的力量。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從不取悅上流社會,從不沽名釣譽,即便無米下鍋時,依然活得灑脫自在,這就是哲學給他帶來的快樂。 因此,從某一角度而言,哲學是提升我們認知的助產士,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均讓我們從中受益。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合理、辯證地去看待發生在自身或周邊的事情,可以提高我們的個人認識,反之則僵化思維,開時間的倒車。 本書從哲學(生命中一場美麗的邂逅)、觀點(時間能證明對與錯的博弈)、智慧(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等八個方面探討哲學本身、哲學對人類的影響、哲學對人的幫助。書中以精彩有趣的哲學故事為基礎,輔以理論知識,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享受精神的盛宴。相信您閱讀本書後,心靈將不再貧瘠、視野將不再狹窄、信念將不再飄搖、理想將不再模糊,像智者一樣,幸福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尼采美學和哲學里程碑式的作品, 滲透著哲人的睿智、噴湧著詩人的激情,是一本經典之作。 尼采假借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模仿聖典的文體,說出自己的哲學思想。 本書用言形式表達了尼采的系列思想,其中充滿反諷、雙關、隱喻、暗示、象徵、影射等文藝手法,採用了戲劇敘事的藝術技巧,是一部充滿勇氣和憂傷的青年之作,不像一般宗教書那樣枯燥乏味,卻是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散文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橫掃了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奴役,譜寫了自由主義的人性壯歌,在這部書裡,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於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異彩虹,這是一部為所有人而不為任何人的書,是尼采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三十六計》這部別具特色的兵學名作,雖然至今沒有確切的年代和作者可考,在我國、甚至全世界卻影響極大。而且,因為它是以三十六個人們所熟知的成語作為計名,易懂易記,便於應用,所以它比其它任何一部古代兵書都更具有群眾性,可說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國際知名漢學家、瑞士的勝雅律說:「中國人開闢的智謀學―—《三十六計》,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在這個天地裡,充滿著知識可樂,我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點滴,已深感其味無窮,現在可以說是欲罷不能。」可見,《三十六計》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也是全人類巨大的精神文化財富。《三十六計》全書按計名排列,分為六個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個套計中又包括六個具體的計謀。在「六六三十六」條計謀中,第一、三、五套計為陽數之計,是處於優勢時運用之計;第二、四、六套計為陰數之計,是處於劣勢時運用之計。古代的兵家無不重視計謀,認為:「將之道,謀為先。」《孫子兵法》中更強調:兵者,詭道也。」儘管眾多兵家如此推崇「詭道」,但沒有一家像《三十六計》這樣具體詳細地對計謀進行如此集中的總結。在三十六計中,每一計都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並且計與計之間相輔相成,變化無窮,可以藉此推演出更多更奇的祕計。因此,《三十六計》屬於古代兵家詭譎之謀,是一部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專講謀略勝敵的一部奇書。由於其「顯示了人類普遍的行為方式」,所以又被稱為「運籌帷幄的訣竅」、「成功之路的鑰匙」、「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三十六計》所包含的謀略思想博大精深,書中所反映的奇謀方略不僅適用於軍事領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不僅對軍事鬥爭克敵制勝提供了最佳的制勝套路,在政治舞臺、商海競爭、外交談判,甚至賽場奪冠等當中,也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如果說「兵不厭詐」是軍事鬥爭中的突出特點,那麼,施計用謀就可說是爭勝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縱觀古今,那些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其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固然令人讚歎,令人羨慕,說到他們的發跡,卻無不是借助於他們忍常人所不能忍,想常人所想不到,幹常人所不敢幹。而且,每一個成功人士總是有幾手絕活或高招,在最關鍵的時刻能夠將競爭對手一拳擊倒。就像科學技術屬於全人類,它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一樣,雖然很多人嘴上將《三十六計》歸入旁門左道,甚至對「計謀」一詞諱莫如深,認為施謀用計是陰謀家、野心家、政客們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之術而嗤之以鼻,但每每到了關鍵時刻,總是不自覺地將《三十六計》當成最後的「撒手.」甩出來。這是因為「計謀」的本質是一種思惟形式和行為模式,它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善惡之別。究竟是「善」還是「惡」,完全由運用者的「心術」是否純正而定。因此,《三十六計》並不是「小人」的專利,也不為「兵戰」所獨有,它已經成了每一個想以智謀打開人生局面者的「祕密武器」。「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在《三十六計》中,無處不見一個字―—「變」。正是因為這個「變」,才使得每個人在指揮藝術、處世之道、經商智謀和駕馭世事等方面,顯得那麼富有靈活性、機動性和創造性。「兵不在多,而在精。」競爭取勝的招數不在多,而在管用。相信在你人生發展的重要關頭,《三十六計》必然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你戰勝對手,獲得最後的成功。本書立足於全方位詮釋《三十六計》,揭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潛力和威力,以使它能為每一個渴望成功者鋪就―—「三十六級臺階」。
產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不朽名著――《孫子兵法》,是中國璀璨的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其影響極其深遠,無論在中國軍事史上,還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都佔有崇高的地位,享有「東方兵學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經」等美譽。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謀取勝,是東方「謀勝」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所包含的軍事思想是一個廣博精深、觀點嚴謹的體系。孫子把戰爭看作是關係軍隊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主張慎重對待,反對輕舉妄動。在戰略上,他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力求全勝;在作戰方針上,他主張速戰速勝;在作戰形式上,他以「伐謀」、「伐交」為上策,而以「伐兵」、「攻城」為下策;在具體作戰行動中,他主張要充分做好準備,要「知彼知己」、「避實而擊虛」,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在治軍問題上,他十分重視和強調將帥的作用,提出了「智、信、仁、勇、嚴」這選拔將帥的五條標準,並提倡「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主張愛護士卒、善待俘虜;在軍事「地利」問題上,他強調用兵因地形而制勝,強調各級指揮員必須既掌握天時,又要把握地利;在軍事心理上,他強調「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等等。 正是由於《孫子兵法》散發著謀略和智慧的光輝,歷來為謀略家、戰略家和軍事家所推崇。毛澤東即為其中之一。 毛澤東是如何從一個農子弟成長為一個戰略家呢?當年,「左」傾路線的領導者為了排擠和打擊毛澤東,在《革命和戰爭》等刊物上多次發表文章,從理論上對他進行批判,說他「把古代的《三國演義》無條件地當作現代戰術;把古時的《孫子兵法》無條件地當作現代戰略;把半個世紀以前的曾國藩視為兵法之寶。」到了廿世紀60年代,毛澤東還多次談及:「當時,黨內有同志說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著兩本書打的,一本是《三國演義》,另一本是《孫子兵法》。」這種說法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從紅軍初創伊始到中共建政,毛澤東指揮作戰並取得勝利的一套戰略戰術,就巧妙而成功地吸取了中國傳統兵法,特別是《孫子兵法》的優秀遺產。一九四九年5月1日下午,毛澤東與柳亞子先生泛舟昆明湖。由於幾天前渡江戰役剛剛結束,解放軍百萬雄師跨過長江,直搗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南京,柳亞子先生興奮地問毛澤東打仗有什麼「妙計」?毛澤東回答:「我打仗並沒有什麼『妙計』。如果說有,那就是孫武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有人說:東方人重「謀」,西方人重「力」。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奠定了「以謀制勝」的思想,而《孫子兵法》更是被全世界公認為東方謀略的「勝經」。正是這個緣故,它早已突破了「軍事」的界限,備受世界各國政治家、外交家、經濟學家、企業家以及科學界、體育界的青睞。 著名的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都把《孫子兵法》列為培養經理人員的必讀教材,並要求校內學生背誦部分章節。其它像微軟公司、通用電氣、西門子、諾基亞、易立信等跨國公司也都非常重視從《孫子兵法》中尋求競爭制勝的方略。 素有日本「經營之神」美稱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談到其成功的祕訣時,毫不掩飾地說:「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孫子兵法》乃是松下成功之法寶,本公司全體人員必須對它頂禮膜拜!」 二○○二年在韓、日所舉行的足球世界盃期間,全世界的足球迷在為「森巴舞」的出色表演如癡如醉的同時,紛紛探究其制勝的奧妙,巴西隊再次親吻「大力神」世界盃的祕訣何在?對此,巴西國家足球隊主教練斯科拉里對媒體直言不諱地表示:「《孫子兵法》是巴西國家隊在世界盃上取勝的指南,我將繼續努力實踐它上面的思想。」 另外,對《孫子兵法》的強大威力,西方人似乎看得更清楚,認識也更深刻。法國海軍上將拉克斯特指出:「《孫子兵法》所描述的那些方法和計謀,既適用於小的戰爭,也適用於重大的政治抉擇。所有領域的領導人,包括從企業領導人到政治家和軍隊統帥,都會發現,它對自己很有用處。」 美國學者喬治在《管理思想史》一書中寫道:「今日,雖然戰車已經過時,武器已經改變,但是,運用《孫子兵法》思想,就不會戰敗。今日的軍事指揮者和現代經理們若仔細研究本名著,仍將受益終身。」 對此,國人在為老祖宗留下的這件「瑰寶」自豪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從眾多應用《孫子兵法》而大獲成功的名人中,汲取點幫助自己步入成功的養分呢?
《塔木德》凝集了十個世紀,由兩千餘位學者對自己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發掘、思考和提煉,是整個猶太民族生活方式的領航圖,是滋養自此之後世世代代猶太人的精神源泉,是其他民族的人走進猶太文化,接觸猶太智慧的一扇必經之大門。直到今天,猶太人還在孜孜不倦地研讀《塔木德》。許多人除了每天早上閱讀一段時間之外,安息日更特意安排幾小時的學習時間,其態度之認真,有時三個小時只學了十幾句。但猶太人認為:「只要理解了這十五句(任何十五句),又能把握其要義的話,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經驗更為豐富。」凡逢家庭共同進餐或朋友來吃飯,席間一定要找些塔木德的話題來探討且交流一下。而學完一卷《塔木德》更被視為一件大事,往往特意請親友們來大大慶賀一番。《塔木德》已經成為猶太人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猶太人的靈魂和主宰。《塔木德》全書約四十卷,分為六部:一、農事、二、節日、三、婦女、四、損害、五、神聖之事、六、潔淨與不潔。全書共一千二百頁,字數二百五十萬,重達七十五公斤,歷經十個世紀(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由二千餘個學者的研究成果構成。《塔木德》在猶太教諸經典中的地位僅次於《托拉》。「托拉」是音譯,意譯就是「律法書」,而且是指「成文律法」。而《塔木德》作為「口傳律法」,正好與之相應。《塔木德》就是對《托拉》的闡發、釋義、補充和實施。著名的《塔木德》作者之一亞乃拉比說過――假若《托拉》是一些固定不變的公式,它就不能存在下來。所以,摩西曾向上帝懇求說:「宇宙之主,請將關於教義和律法中每個問題的終極真理賜予我們。」上帝的回答是:「教義和律法中沒有先期存在的終極真理。真理是每一代權威注釋者中,大多數人經過思考而得出的判斷……」「真理是每一代權威注釋者中,大多數人經過思考而得出的判斷。上帝是真正的「百家爭鳴」的倡導者。神的存在本已使得人們在意見分歧時,一個人的意見不可能凌駕於其他人的意見之上,何況上帝還自願將自己的最終裁決權擱置,放手讓人們去「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搞「一家作主」的理論壟斷。何等明智的上帝,何等明智的拉比,何等明智的《塔木德》!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種明智,《塔木德》才能兼收並蓄的容納了對《托拉》的各種解釋,也才能在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同時,保存各種觀點,保存各種流派,保存它們所代表的各種發展可能性和他們所蘊涵的各種智慧基因。一個屢屢被人稱為頑固守舊的民族,卻屢屢為人類做出各種開創性的成就,甚至貢獻出與其人數不成比例的世界級極端優秀分子,這就是因為猶太民族特別善於保存其智慧基因,以適應不同環境,迎接新的挑戰的秘密!《塔木德》真正是猶太民族的一個智慧基因大寶庫!
《韓非子》分爲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部政治學鉅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霸權,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了敘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闡述了一些國君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老子》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向君王的上書。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架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遣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爲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書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面的名著,在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孟子》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併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是孟子所撰寫的一本書。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了《孟子》一書,全書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兩章,內容主要是記述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實行仁政。 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於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更規定要從「四書」中選題目,所以任何讀書人都必須熟讀《孟子》。
說易 「易」就是變易、變革,《易經》提倡變革,並指導人們去應對變革、引領變革。《易經》上說:「改命,吉。」這就是讓人們勇於改變自己的命運。 「易」就是容易、簡單,《易經》將一切還原為簡單,指導人們用簡易手段獲取勝利。《易經》上說「匪夷所思」,就是說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可以簡單化解。 「易」就是交易、交換,《易經》指出:沒有失去就沒有擁有,我們必須學會交換。《易經》上說:「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就是說只要我們善於動用天地四方(即「六位」)的資源,就可換取成功的自由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東門,立著一塊巨大的長條青石。上面鐫刻著《易經》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字體堅硬如鐵鑄龍蛇,熠熠生輝。 這就是著名的清華校訓,每一位到清華學習和參觀的人看到這句鐫刻在青石上的校訓,都會為這種濃郁的氣氛感染。在清華的西校門裡面,還立著來自《易經》的另一句名言:「人文日新。」 為什麼清華大學會如此信奉《易經》,把它的名句當做校訓、格言?這是有其傳統的。早在西南聯大時期,這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已經是它的校訓。幾十年來,清華人以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成為一股公認的社會力量,在政界、學界、經濟界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領頭作用。 清華的力量來自「自強不息」的《易經》精神,清華的力量源自《易經》。 不僅如此,我們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曾受惠於《易經》,《易經》的自強不息精神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財富。 以往人們提起《易經》,以為它是本算卦的書。其實,《易經》主要不是在講算卦,而是講如何奮鬥成功。它是一部偉大的哲學書,一部偉大的成功學經典。 《易經》的精華即在於它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幾千年來,《易經》深邃而直白的智慧不斷指導我們走向成功。 時代變了,但社會進步的規律不變;在中國大地成功者不斷湧現,但成功的規律不變。清華如果喪失了「自強不息」精神,將不再是清華;中國如果喪失了「自強不息」精神,將不再是中國。 《易經》的自強不息精神是中國的巨大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元氣所在,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智慧之源。 就在此時此刻,而不是遙遠的明天,我們必須更好地運用《易經》去創業,去獲取成功。 本書特色 重新認識《易經》的偉大智慧,以最淺顯的白話和案例來說明詮釋最深奧的道理,配上插畫圖解,更特別的是還有闡述如何將「易經」活用在現代生活,幫助人具體改進做事的方法與手段,成為走向成功的智慧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