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依據小讀者的心理特徵和智力發展與適合的文字來創作,不但要用白話來寫,使兒童易懂,內容也要有趣味,不和時代脫節! 魯迅提出「以幼者為本位」的口號,從此中國兒童文學才逐步從成人本位轉到兒童本位。 五四運動以前,中國兒童平時閱讀的書籍是什麼?答案是:四書、五經。本書以「被發現的兒童─中國兒童文學拓荒史」為題,一般人都會懷疑五四與兒童文學有何關聯,無法將五四運動與兒童文學聯想在一起。殊不知,中國現代的兒童文學乃發源於新文化運動的五四時期,在中國文學發展演進過程中,它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革命運動。 想一窺中國兒童文學的起源嗎?想瞭解五四時期現代文學大師們對兒童文學的挹注有多少嗎?這本書將為您解答。 本書特色 探討魯迅, 周作人, 茅盾, 冰心, 葉聖陶, 鄭振鐸等人對兒童文學的貢獻
歐巴馬政府要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逐漸增長的影響力,美國要重新奪回他在亞太地區的地盤。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本書特色 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在這資訊紛雜的社會中 看馬森層層卸下文化表象的桎梏 讓思維破繭而飛 人類在無文化的狀態是最自由的,但也是最沒有意義的。文化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意義,為人類的生命賦予了某種目的,同時也就形成了某種束縛。正如繭之於蛹,既保護了蛹之生存,卻也限制了蛹之發展。蛹變而為蛾,勢必破繭而出,始可生存。也有無能破繭而出的,則只有窒息而死。 ─馬森 《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解析了文化和生活息息相關之餘,卻也可能為思考模式帶來限制。書中從文化的角度分析經濟、資產階級、性別、民主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社會議題,反思如何掙脫文化枷鎖,靠自身的創造力與思維開創全新的發展。 本書特色 作者馬森為知名戲劇家、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曾兼任《聯合文學》總編輯,並曾任教於多所知名大學,包括台師大、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及維多利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等。 文化研究長期以來皆為熱門題材,本書觀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 點出文化思維未發展與突破帶來的阻礙,並反思如何掙脫文化的束縛,為社會開創更具發展性的未來。
《中國娼妓史》是研究中國娼妓問題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其原因在於作者吸收社會科學的新思想,將娼妓從社會史的視角加以研究。 作者把娼妓史分為五個階段:巫娼時代(殷商)、奴隸娼妓與官娼發生時代(先秦兩漢)、家妓及奴隸娼妓駢進時代(魏晉南北朝)、官妓鼎盛時代(隋至明代)、私人經營娼妓時代(清以降)。而不以朝代為界限,是視野更寬廣更別出心裁地的分期,展示各個階段發展的特色。 作者重視各個娼妓時代的歷史成因,廣泛地從政治、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多層面地探討,為後來研究者指示了明確的方向。例如「唐代進士與娼妓」、「唐代娼妓與詩」、「宋代娼妓與詞」、「元代娼妓與曲」等,開了日後文史界在研究「青樓文學」這一熱門話題,奠下紮實的基礎,作者開山之功,實不可沒。 本書博稽史傳,甚至各種不易見的類書、筆記小說、札記,引證詳贍;方法近於「以詩證史」,從此可見不同時代人民的生活、禮俗、信仰與心態。雖專論「娼妓」,卻不囿於「粉白黛綠,燕語鶯聲」,並兼及文學史與社會史的視野。 本書特色 1.以朝代羅列,從最早的殷商時代之巫娼開始考據,細數中國歷代在娼妓問題上種種舉措。 2.揭露不同時代恩客們的冶遊事蹟,也描述娼妓們為了吸引客人而競相追求流行。 3.容括文學史料及海外研究,提出關於廢除娼妓問題之精闢見解。
尋根中國歷史脈絡 解開統獨的死結 在過去三千年的王朝更替中,中國人自有一己的悲歡生涯,中國文化也呈現了相當明確的自足性,無須外力的救援與輔助。但自從西方強勢文化入侵以後,這種固有的常道在價值觀念的動搖下忽然變得可疑了。首先動搖的是君主政治,其次受到衝擊的是小農經濟。君主政治不能再滿足受了西方民主思潮洗禮的知識分子的需要,小農經濟也無法饜飽嘗過工業產品甜頭的一般小民的慾求……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的政治歷史出發,分析當代中國在君主政治的體制下,如何面對民主思潮之衝擊。馬森以敏銳的觀察力,指出中國在邁向民主道路時,所面臨之困境,並探討如何擺脫根深柢固的帝王文化,讓民主思維不僅止於萌芽,更能深根茁壯。
國共兩軍 系出同門 都源於黃埔! 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紀念鉅獻,探討接受現代化軍事教育的第五期生,如何為不同信仰走向分裂,形成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的兩強陣營,進而引發連綿烽火,從此改變海峽兩岸人民六十年的命運。 本書根據檔案史料、生平傳記、圖書刊物、個人回憶、家屬供稿及資料資訊梳理整合,對黃埔軍校2418名第五期生進行了諸如社會影響、家族淵源、經濟基 礎、文化素養、出身背景、人文地理、戰爭機遇、軍旅歷程、將校任官、成長概貌、政治歸宿及歷史詮釋等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之考量、分析與研究,形成47 個專題表格,整理輯錄數百名知著名第五期生傳記及其軍官照片,以及各項專題論述。這是一部頗具史料價值與現實意義的黃埔軍校研究著作。 本書特色 1.今年是黃埔軍校九十年,校友必備收藏。 2.國共內戰、軍史研究者的重要歷史材料。
「極權統治下的『改造』……是無效的。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有人在堅守著心中的光明,絕不屈服,也拒絕合作。張先癡先生說,他們選擇了『換一種活法』:『從騙局中逐步清醒,開始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那種從伏地跪拜中重新站立的自我解放,那種重塑自我、重塑尊嚴的驚世駭俗,可以讓我們自豪終生』。……本書裡所顯現的人性的尊嚴,堅韌,自由與純淨,讓我想起自己在讀張先癡第一本勞改回憶錄以後,所寫下的一句話:『人的天性,人的良知,是任何力量與體制也「網」不住的』。這也就是張先癡先生前後兩本回憶錄的共同主題吧。」 錢理群,〈歷史在繼續〉,《格拉古實錄──勞改回憶錄之二》序 作為《格拉古軼事──勞改回憶錄之一》的延續,本書不僅紀錄了「勞改」期間的右派血淚史,更提供了當年勞改犯人「必備」的《勞改犯人守則》的珍貴影像,現在讀來荒謬可笑的條文,卻是當年勞改犯人們不得不遵守的,如鐵一般的紀律。 從歷史的荒唐、盲目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教訓?喧囂瘋狂已過半世紀,重新反思「現代」的社會,我們能否說自己進步了?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 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 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如何讓台灣的閩、客、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五大族群得以共存共榮 天者,日月星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韓愈〈原人〉 台灣面對多元族群,如何具備韓愈所標榜的作為主人之道,或如英國學者T. H. Marshall所倡議的公民權概念,正考驗著這居於「福爾摩莎」人的集體智慧和人文素養。在社會政策規劃時,必須及早加以重視,並發展出適切的積極措施。 本書特色 以「族群相對論」的思維,著眼「多元族群」為經、「社會工作」為緯,構思建構助人專業於多元族群中的思路與作為。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 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 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本書特色 本書由多個大眾媒體的火紅現象切入,抽絲剝繭,深入地分析了這些在網路或電視上爆紅的人事物的成因與背景。
「叔本華以清新的話語,向我們展現了意志世界中的人生圖景,以坦誠、直率、強有力的智慧來洞悉人生全部的重大問題,直面痛苦、悲觀、絕望。他不僅把哲學從本體論、認識論轉向了人學、人生觀,並且把個體對生命的體悟賦予了抽象思辨的哲學,使之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讓人感到平易親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叔本華的哲學,就是他自己的表現。」本書以輕鬆平易的文筆,帶領讀者走近叔本華,體察智慧在生命活動中的痛苦與歡樂、鬥爭與寧靜、苦惱與解脫、迷惘與追求、沉淪與抗爭,一同思索人存在於此生此世的價值與意義。
二○一一年,時值胡適先生(以下敬稱省略)一百二十歲誕辰紀念,翌年則為胡適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瞻前顧往,胡適的生命旅程與思想世界,在二十世紀中國/台灣的歷史脈絡裡都有獨特的貢獻;與胡適相關的思想理論遺產,無論成敗得失,更是我們可以汲取無盡的「思想資源」。 為了紀念與闡揚胡適象徵的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至十七日,召開了「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胡適研究」的第一線學者,以寬廣的視野,回顧闡釋胡適畢生追尋的理想、價值和意蘊。本書集結了與會學者的智慧心得,既展現了「胡適研究」的最新成果,也為我們追索探究胡適遺留的豐富精神遺產,提供了無窮的思想動力。
語言伴隨著人成長,從無到有,實際上是慢慢浸入人的血液、骨骼、肉體,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是比思維和思想更深層的東西,思想本質上是語言的延伸。本書主要討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文學的影響,特別是討論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討論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還討論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文論的影響。對一些重要的語言現象、文化現象比如「新名詞」現象、「新話語」現象、「字思維」問題、「人文精神大討論」問題、「文化衝突」問題、「讀古書」問題等進行了分析,對一些話語如「啟蒙」、「救亡」、「風骨」進行了語言學分析。本書特色本書主要討論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文學的影響,特別是討論古代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討論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二期生處在國共合作、北伐風雲、抗戰烽火等歷史時期在國共兩黨擔當重任,成為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中華民族軍事進程與革命史本書依據檔案史料、生平傳記、親友回憶、家屬提供史料以及各類型文獻,對黃埔軍校四百五十二名二期生,進行社會影響、家族淵源、經濟基礎、文化素質、出身背景、人文地理、戰爭機遇、軍旅歷程、將校任官、成長概貌、政治歸宿及歷史詮釋等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之分析與研究,形成三十個專題表格以及各項專題論述,輯錄三百十五名黃埔二期生傳記及歷史照片。以完備的史料、精密的表格統計,扎實呈現黃埔第一期生的整體樣貌,是研究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及現代中國軍事的重要著作。
只有具有偉大理想的人才具有世界公民的資格只有具有廣闊胸懷的人才可以成為世界公民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實托邦」,這不是一個好的世界,但卻是一個給人希望和鼓舞的世界。當大多數人有了跟其他人共用一個「天下」之感的時候,就進入「全球公民社會」,「全球公民社會」就是天下一家,就是世界大同,就是共產主義。從孔子的大同世界觀,到孫中山的大同主義,再到經濟與政治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公民社會,作者從理論層面、現實層面重新闡釋世界大同的理想;在經濟一體化、政治民主化、生活趨同化的現在,引導出共產主義應以何種面貌體現其精神。而只有具有偉大理想的人,才具有世界公民的資格;只有具有廣闊胸懷的人,才可以成為世界公民。本書特色從宏觀面論述地球村的現代社會如何實現共產主義、世界公民的可能。
從「民眾教育館」看1927-1937中國社會的變遷!民眾教育館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教育的中心機關,前接北洋政府時期通俗教育館,後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館、圖書館,繁盛時曾推廣至全國各地。在國民政府時期,民眾教育館成為成為政府對鄉村生活進行干預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社會精英們以教育改造社會的一個典範。本書著重分析了近代民眾教育館的發展歷程、內部管理、社會功能與文化性格等問題,指出民眾教育館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遷的特定產物,其活動既體現出國家、政府與鄉村社會的關係,又反映出新的鄉村社會力量與舊鄉紳在基層社會中權力爭奪,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將民眾教育館的設置動機、內部管理與實際效果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邏輯體系。
《民主的困惑》,介紹普京第二任期和梅德韋傑夫任期俄國民主化的新動向,特別是在主權民主論下出現一黨獨大的現象,顯出後共產主義國家民主化之維艱。民主化的俄羅斯,不再是依靠馬克思列寧的意識形態,而是要在市場機制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新反思。他們都要追求一個美好的明天,但也要從過去和當下的歷史教訓中,發現新的自己與新的世界。
轉型後的俄羅斯,不再依靠馬克思列寧的意識形態,而要在市場機制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新反思。他們都要追求一個美好的明天,但也要從過去和當下的歷史教訓中,發現新的自己與新的世界。《從集權到民主》,反映俄國的葉利欽時代和普京第一任期俄國民主化的多種面貌。俄羅斯走向民主起於戈巴契夫解構集權,結束冷戰,開始引進普世價值;俄羅斯真正民主化則是從葉利欽掌權之後開始的。俄羅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將本國歷史、文化、社會意識、民眾接受等具體因素,反對照搬西方民主道路和外部強加給俄國西方民主概念。自普京登上俄國總統寶座,開始一系列整頓工作,採取許多措施,強調俄國特色,加強從上到下的垂直集權體系,撤銷民選地方首腦,反對全盤西化,提出「主權民主」理論,防止西方國家干涉俄國內政。從「普世民主」到「主權民主」,就是俄國從後蘇聯或者後共產主義國家過度到民主社會正在走的路。本書評論和描述的事實,就是這個過程的見證。下一步,俄國將會走向由中左和中右兩黨爭取掌權的政治體制。
周有光、張中行、何茲全、楊憲益、任繼愈、何兆武、林斤瀾、文潔若、資中筠、李學勤、林毓生、葉秀山、楊天石、杜維明、董秀玉、錢永祥、楊奎松、陳平原、王曉明、劉小楓……這本書訪談了上述這二十人,他們是中國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 作者陳潔親身採訪與記錄他們的口述史,帶領讀者跟著她「讀人」,她不僅使勁挖掘這些人的故事,聽他們說什麼,還包括了捉摸他們為什麼說這些,為什麼這麼說。 本書不僅展現這二十位知識分子的人生與經歷,更書寫出這些人所構成的中國當代知識史。 本書特色 周有光、張中行、何茲全、楊憲益、任繼愈、何兆武、林斤瀾、文潔若、資中筠、李學勤、林毓生、葉秀山、楊天石、杜維明、董秀玉、錢永祥、楊奎松、陳平原、王曉明、劉小楓── 他們是中國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們人生與經歷,就是當代中國知識歷史。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為警察而撰寫的「憲法與人權保障」教科書,並參考國家考試憲法命題大綱中的「憲法原理原則」撰寫,以「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為全書主要內容。憲法人權教育可以作為國民通識教育來看待,憲法教育亦應致力培養警察「尊重人權」的觀念,使其能與時俱進,具備民主社會中「執法者」所需要的基本素養。修習本書有助於培養憲法通識與人權意識,對於準備國家考試亦有輔助的功能。
本書依據檔案史料、生平傳記、親友回憶、家屬提供史料以及各類型二手文獻,對黃埔軍校706名「第一期生」進行社會影響、家庭淵源、經濟基礎、文化素養、出身背景、人文地理、戰爭機遇、將校任官、軍旅歷程、成長概貌、政治歸宿等面向的分析與研究,作者製作138個專題表格,輯錄525名第一期生的歷史照片以及各項專題論述,以完備的史料、精密的表格統計,扎實呈現黃埔第一期生的整體樣貌,是研究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及現代中國軍事的重要著作。
婦女解放的鬥爭目標從來就不是「男性」,而是「性別壓迫」。今天的「男女平等」是女性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社會實踐,也是爭取社會和男性對自己人格價值的真正認同和正確評價的政治活動。而這同時也是衡量社會和人類解放程度的天然準尺。畢竟男權專制在把女人異化為女奴的同時,就意味著男人的母親、妻子、姐妹和女兒都是奴僕,那男人自己還能是「自由人」嗎!對此,馬克思早已有言在先:「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就社會性別關係而言,可說:女性的自由發展,是男性和整個人類自由發展的條件!
本書立足於近代中國世俗化轉型的歷史背景,透過對五四時期新道德觀的研究,試圖回應如下問題:第一,當功利與快樂成為這一時期新道德觀的基礎,五四時期是否提供了現代道德的價值標準?還是因為價值超越性的喪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第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現代社會,透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以期應對世俗時代的價值多元化挑戰,那麼,在五四時期的新道德觀當中,德性與倫理之間又形成了怎樣一種關係?在五四過去將近一個世紀的今天,透過對近代中國思想史的「重新問題化」和對五四新道德觀的自我理解,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世俗時代的價值命題,為多元現代性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末期活躍的學者型社會思想家潘光旦,在接受優生學、社會學、性心理學等新興學科時表現出怎樣的特徵?在接受這些學科並作出開創性貢獻之後,他結合這些學科內容和中國社會的實際闡發了哪些具有獨到見解的社會思想?這些社會思想在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和文化建設上具有怎樣的意義?這些以前鮮為人知的內容將是本書著力探討的問題。
長期研究當代大陸文學與文化思潮的知名學者樊星,在本書暢論中國人的五四情節、「自由主義」「革命浪漫主義」「民粹主義」在當代的發酵與影響、「小資」「知青」「五七族」「新生代」等族群命名的文化思想史意涵、對於「毛澤東」「魯迅」「文化大革命」揮之不去的記憶與論述。逐一揭示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文化思想的嬗變更迭。
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自1989年起實施已逾20年,成為歐盟對外執行為時最長的制裁。中國與歐盟儘管在2003年即已同意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但武器禁運仍具體而微彰顯兩大強權間,欲進一步深化合作存有障礙,無法成就完整之伙伴關係。中國抗議武禁是歧視、過時的政策,強烈要求解除;歐盟則搖擺於人權、經濟及安全等因素爭論不休。2005年6月後解禁案擱置,實質冷凍。從歐盟對中武器禁運,可以窺見後冷戰時期中歐互動模式、利害關係、戰略著眼,及歐盟在安全、外交決策制定及執行上遭遇的挑戰。本書亦專章檢討台灣於解禁立場說明及權益爭取之作法與成效,提供施政建議。全書引據豐富,另實際訪談歐洲戰略學者、歐盟執行武禁之政府官員。對探討歐盟戰略、中國崛起之研究者,係極具價值之參考文獻。全書內容依序分為七章,各章節概要如下:第一章 引言: 主要闡述全書撰寫動機、目的,作通盤介紹。第二章 背景: 冷戰後新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動、歐盟與中國相互的外交政策、歐盟對台海情勢的觀點、中國與歐洲關係發展的縱向敘述。第三章 演進: 將1989 至2010 年間,歐盟對中武禁發展劃分為3 個階段,俾突顯各階段之特點。第四章 特性:介紹武器禁運一般特性,以及歐盟對中武禁與眾不同之處、複雜難解原因。第五章 評析: 從各方立場、正反辯論及影響因素,深入評析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第六章 前景: 分別自可能解禁與維持禁運的原因探討前景。第七章 結論: 從歐盟、中國-歐盟、美國-歐盟、中國-美國四個面向相互對照,提出研究發現及建議事項。附錄加入兩份作者赴歐洲工作期間,與解禁案有關政府官員及智庫學者會談紀要。其一係綜合多次與歐盟成員國承辦武器禁運及軍備管制幾位官員之談話摘要;其二是與荷蘭智庫「國際關係學院」(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學者專就解禁案進行之會談紀錄。
清代學術興盛,此時的文人對明代以前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歷代之大成。但鑑於明末的政治腐敗與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偽,致使清代學者多留心經世致用的學問。也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使得清代學者提出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導致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出實事求是的樸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本書為文化哲學著作,作者將所有文化現象收在筆底,按其功用與特點分成三類:制度文化、工具文化和習俗文化;一般所說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本書稱為工具文化。 作者主張:制度文化約束人,把人規則化;工具文化教育人、提高人、解放人,把人「文化」化;習俗文化顯示人,團結人,把人族群化、符號化、慣性 化。制度文化是戴在脖子的項圈,它時刻提醒你,按照一定的規矩辦;工具文化是別在口袋裡的鋼筆,它既表明你有文化,你也隨時可以把它拿出來,寫出你的心得、感想;習俗文化是插在胸前的徽章,人們一看見,就知道你是哪裡人,要做什麼事。之所以稱「圈層論」,係指以人的自我解放為軸心,按各自作用的大小,成一個同心圓,由裡向外,作用遞減。
全書分為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兩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部分。 近代會黨部分以檔案為中心,集中闡釋了太平天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歷史軌跡、代表人物以其與時代潮流的互動作用。 民間信仰部分以經典為中心,研討了近代以來至抗戰爆發這一歷史時段普通民眾的社會心理、價值傾向與倫理觀念,並對華北、華中以及江南等區域進行了重點探究。
本書認為西方式的民主不足以作為兩岸政權競爭的評比標準,而必須以兩岸政府對人民的服務績效來評判優劣,這才是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作者在書中以兩岸政府近年應變天災的具體作法為例,逐一比較,試圖為兩岸關係提出新的努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