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基村戰役是諾曼第登陸後盟軍與德軍一場實力相當的戰役,此役最終導致德軍裝甲王牌—魏特曼的陣亡,並對往後戰局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對於大部分二戰軍事愛好者而言,諾曼第戰役期間的波卡基村之戰是一場耳熟能詳的著名戰鬥,可是如果真要問及它的詳細經過以及具體的作戰細節,恐怕有不少人會為之語塞。如果要論及這場戰鬥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整個戰役的影響,恐怕國內外的諸多軍迷和專家更難以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事實上,正是這場在規模上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戰鬥,差點就令德國軍隊在和盟軍的較量中過早地輸掉了整個諾曼第戰役。
自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是日本與俄羅斯兩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當時的滿洲地區(即中國東北)所爆發之戰爭。戰後日本成為近代第一個通過大規模戰爭打敗歐洲的亞洲國家,也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及取得在朝鮮、滿洲駐軍的權利,令俄國於此的拓展受阻撓。本社自三年前開始即陸續有系統地蒐羅並報導此役,以期讀者能更瞭解此役相關背景、戰役過程,及對未來歷史發展之重大影響。自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是日本與俄羅斯兩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當時的滿洲地區(即中國東北)所爆發之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引起了俄羅斯的不滿,俄羅斯為獲得不凍港旅順,控制我國東北地區,聯合法、德對日施壓,最後中國給日本白銀3000萬兩作為「贖遼費」贖回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逼日還遼不久,俄羅斯便以「還遼有功」為藉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後來,又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而日本經過10年備戰,實力大增,又與英國締結了英日同盟,決心在東北地區捲土重來,建立霸權,取代俄國在東北的地位。雙方戰爭以海戰(仁川海戰)開始,也以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結束,而陸上戰場是清朝本土的滿洲地區,而清朝政府卻被逼迫宣佈中立,甚至為這場戰爭專門劃出了一塊交戰區。戰後日本成為近代第一個通過大規模戰爭打敗歐洲的亞洲國家,也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及取得在朝鮮、滿洲駐軍的權利,令俄國於此的拓展受阻撓。此戰影響所及,除讓日本大幅擴張其侵略亞洲的基礎與企圖,俄國的失敗,則導致發生了1905年俄國革命,停止在遠東的擴張計劃;亦對中國、朝鮮之未來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本社自三年前開始即陸續有系統地蒐羅並報導此役,詳細述說了日、俄、朝鮮等國的發展背景與當時國際外交政治角力,及雙方戰略部署、戰役過程,以期讀者能更瞭解這對未來歷史發展影響達四十年之遠的重要戰役。
西元1937年7月7日夜間,華北古城北平郊外盧溝橋頭的幾聲槍響,一個被壓迫、被欺侮了近百年的古老民族終於從麻木、從睡夢中被震醒了。四萬萬五千萬條喉嚨用不同的口音喊出了同一個聲音:「抗日救亡!」、「抗日圖存!」一場規模空前、壯烈空前的民族自衛戰爭終於開始了。北平、天津的戰鬥還只能算是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真正把幕布完全拉開的則是在上海,在這座中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