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家庭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展開全面式的探討,說明如何從家庭教育乃至個人生活循序漸進地落實現代化、人文化、適性化的教育活動。★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校長、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葉立誠老師,首次聯合撰著,各從專業領域說明如何培養生活素養,以此邁向有品德、有品味、有品質的人生。家庭生活是:凝聚親人溫情以為創造血脈相連的天地;學校生活是:琢磨璞玉以為發展自我造福人群的準備;社會生活是:傳承文化以為孕育相輔相成的和諧社會。家庭如果能充分發揮「中流砥柱」的角色,將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希望,這也是社會面對今日家庭的期待。《家政教育與生活素養》是探討與研究「家庭與家人等相關事務」的諸種生活教育及管理工作,以家庭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開展,涵蓋精神與物質基本技能的層面,統整家庭生活、消費與管理、環保教育、生命教育、兩性教育、工作與休閒、合作與自主等內涵,以使學生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消費抉擇能力、資源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與關懷尊重能力、多元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落實人文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以促進個人、家庭的幸福生活及社會的祥和與關懷等方向,以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
從「客廳即工場」、「媽媽教室」、「消除髒亂」的小康計畫,到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社會趨勢、推動關懷弱勢、落實志願服務的共好社會,讓人人都有權利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時光推移,當實踐大學伴隨社會的發展,邁向「耳順之年」的輝煌歲月即將到來,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2017年恰逢五十周年,實踐大學二水家政中心深耕社區達四十五年。大學、協會、中心三位一體,傳承  謝東閔先生的精神與理念,共同攜手於社區教育的推展,服務桑梓,長期深耕,以發揮社會公益價值。 本書作者長期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以親身見聞佐證,彙整多年來社區建設的成果所留下可供借鑑的資料,希望啟發社會大眾於社會發展務實的作為,積極朝向「典範永續」,為邁進「共好社會」而一齊努力。 本書特色 1.長年參與社區發展工作的葉至誠教授,以親身見聞,彙整社區建設歷年精彩成果。 2.本書附贈珍貴影音資料,完整內容一次呈現。
▍劉鳳苞《南華雪心編》,以文解《莊》,體例完整,文筆優美。 ▍王先謙《莊子集解》,以佛儒解《莊》,考證文字,提出己見。 ▍從清朝著名經學家的注《莊》研究,帶您快速進入莊子的思想世界。 劉鳳苞與王先謙為清代中晚期的人物,二人為同科進士、至交好友,皆受清代桐城派影響,且同時注解《莊子》,他們注解《莊子》的方式並不同。劉鳳苞《南華雪心編》以文學的方式注解《莊子》,為清代以文解《莊》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莊子集解》,以集釋、考據的方法注解。本書以此二人注《莊》為研究對象,除了探析他們的治《莊》成果外,並欲以探知在同時代、同受桐城派影響之下,二人治《莊》之異同,同時了解二書在清代《莊》學中的地位。 本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介紹劉鳳苞、王先謙的生平及二人交誼,與桐城派的關係及注《莊子》的歷程。二、析論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及王先謙《莊子集解》論《莊子》的章旨、章法、文法、語言表現、散文之藝術表現、義理思想。三、《南華雪心編》與《莊子集解》的注解特色與二書之比較。 本書特色 ★清代注解《莊子》的集大成者──劉鳳苞、王先謙,澈底分析兩人的研究成果。 ★道家經典《莊子》是現代人強化心靈的實用準則,透過本書引導,更深刻的理解《莊子》的內涵。
打破彼得‧杜拉克與大前研一的分析預測! 中國不會分裂!「M型社會」不會發生在兩岸! 從兩岸關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全面預測兩岸發展下一個三十年。 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曾提到中國在十年內將會分裂;日本趨勢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指出日本中產階級將逐漸消失。然而,這樣的論述是否適用於台灣與中國? 本書作者長年研究華人社會,深入瞭解華人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民族性,提供一個不同於許多趨勢分析家的觀點分析。包含中國是否在未來一、二十年內產生分裂?中國經濟何時將超日趕美?兩岸統獨爭論何時休止?兩岸的民族主義是否將被全球化經濟瓦解?本書提出一個又一個論理依據,全面預測兩岸社會的各種發展趨勢,供關心兩岸與華人發展的讀者思考。 本書特色 作者長期觀察研究社會,針對多個華人社會的現存議題深入剖析,提出不同於現有趨勢分析的觀點,全面解析華人社會在面對急速的世界發展時,應該何去何從。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所衍生的各項問題陸續出現,臺灣社會的挑戰也日益嚴峻,需要國人用更高的視野與全新的思維規劃出更完善的照護策略。本書以「社區長期照護」為題,首先介紹社區長照的基本概念、探討人口老化與社區長照的關係,再引入世界各先進國家的長照經驗作為參照,最後追溯臺灣在長照領域的發展沿革、社區長照現況與未來的立法和政策願景。 本書特色 ※先進國家怎麼做長照?臺灣目前的長照現況又是如何?在臺灣即將推動「長照2.0」的當下,本書將是您理解長照議題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玄學與儒學為中華文化的主要思想,儒學以四書五經為主,主要用於生活;玄學則以老子《道德經》為主,主要用於自性。李憲鳴(雲子),師承老子思想,融合玄學與儒學,並將兩者學說合而為一。期盼藉由自然的玄學定律,教導讀者依循培德、修道的心,將人的生活意識裡一切印象拋棄,回歸重拾自性的清靜,不再受限於人性思維,而沉淪於人生苦海之中。   本書以作者自身所悟,透過淺顯易懂的經典之理與讀者分享,包含仁心、善念、崇尚自然、無私無欲、知足等結合知識與常識的經驗短文分享,期許讀者從心開始播下智慧的種子,從新學會生活的藝術,讓忙碌於生活的現代人開始簡單生活。 本書特色 1.本書中融合作者對「玄學」與「儒學」兩大中國哲理,重新將老子《道德經》中諸多觀念闡釋,盼讓世人真正理解老子理念,有別於一般單純以語意去做解釋論述。   2.以淺顯的話語詮釋經典之理,印證於日常生活,讓讀者易讀易懂。
表面上,華人的歷史似乎是全世界唯一從上古延續至今的文明,但這種長期的連續,實質上都是斷裂的,華人世界的整個人文科學、社會哲學乃至政治體制與金融體系都在不斷的歷經重整。   本書從華人世界的十大面向切入,包含政治、城市、族群、社會結構、文學、經濟等,說明其各面向之所以產生斷裂之觀點與問題,並由「斷裂」的概念作為討論華人世界的基點,提出華人社會應如何敉平斷裂,撫平華人的不確定感與不安定感,尋找解決華人世界各種層面的斷裂之道。主張跳脫原有的思考結構,真正認識現實中存在差異與確實存有不可能達成的共識,再進一步去接受它,讓華人跨越台海之路、統獨之路、藍綠之路、左右之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路,以及跨越悲情與民族主義之路,供身為華人與關心華人社會的讀者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看見希望與幸福。 本書特色 針對多個華人社會的現存的議題一一剖析,解析華人社會在面對急速的世界發展時,到底該何去何從,為作者積累多年的社會觀察心得。
銀髮族正全面衝擊政治、經濟與社會! 年金破產?!人口結構驟變?! 高齡化趨勢不可避免,該如何維繫社會保障、因應需求? 老年人該何去何從? 迎接老年社會已成為時代趨勢,你不得不準備! 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新議題,老年社會學隨著社會變遷也成為重要的新興研究領域。當高齡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時,我們必須以新的角度看待老人與老化。 老人的生命不是只有養護和照顧,老人需要的是機會和空間。所以更積極的老年政策應該是引導社會如何看待老人的政策,塑造老人認同的有利條件。當我們正快速迎向高齡化社會,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醫藥衛生保健照護等各民生需求,銀髮族都將成為各行各業服務的重要對象。同時伴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老年社會政策及制度亦須有所建置因應。 本書援引美國、日本與歐洲等多國的統計資料,並結合台灣在地的高齡議題研究,具體介紹了高齡化社會的社會學現象與特徵,並探討高齡化社會所出現的人口、健康照護與社會教育等相關議題。在長照議題逐漸受到注目的今日,這將是讓您了解高齡化社會的必備書籍。 本書特色 *長年關注高齡化與老年人議題的專家葉至誠教授帶你認識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衝擊 *超過50張詳細圖表,帶你釐清高齡化社會關鍵問題。
雲子的理念:教導眾生透過研習《道德經》,授予先天修持之法,宇宙自然然大道之真理,修持自性與天地同在,倡導老子的「天人合一」,即是所謂:「以後天之體修先天之性」,內修道,外修德,成就自性回歸致虛極。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中華本土文化中,玄學與儒學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思想,儒學以四書五經為主,主要用於生活,玄學則是以老子【老子道德經】為主,主要用於自性。 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以他的宇宙觀和思維方式,提出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慧見卓識,是中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所以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自然即道,道即是萬物之母。 古今中外研究老子的著作無數,見解各別,讓讀、學者不知什麼才是老子道德經的真義。 李憲鳴先生在輾轉的人生經歷中,洞悉了宇宙自然真理,了悟了【道】,以自身所悟還原當時老子悟道的意境,在本書中融合了玄學與易學兩大哲理,以不同層次談【老子道德經】,讓世人能真正了解老子所要傳達的理念,同時也能體悟到【道】的浩瀚與厚德。 本著作有別於一般以文字的解釋論述,是學者、文化者、修道者及各行各業各階層級,不可不讀再讀及珍藏。 本書特色 本書中融合了玄學與易學兩大哲理,以不同層次談【老子道德經】,讓世人能真正了解老子所要傳達的理念,同時也能體悟到【道】的浩瀚與厚德,有別於一般以文字的解釋論述,是學者、文化者、修道者及各行各業各階層級,不可不讀再讀及珍藏。
社區高齡健康促進是一項綜合性科學的實踐,強調科際整合,以自然科學(如醫學、護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營養學、藥理學、流行病學)、和行為科學(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為基礎的實踐知能。並運用各種相關的知識,進行社區的推展,以促進高齡者健康增進,減少醫療照護的困擾。   簡言之,是站在應用的層面,從社區健康促進的角度,發揮「多用保健-少用健保」的成效,增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及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