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在法律制度中,版權制度和創造力特別是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創造力關係最密切,但只有顧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版權制度才能夠促進創造力。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審視現存的版權制度是否能夠反映現實各方的利益及需要,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對創造的需要。 《版權、網絡和權利平衡》圍繞互聯網環境下版權的合理使用、使用者的權利和地位、權利的濫用和平衡、網絡侵權盜版與網絡服務商的責任等角度,探討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版權制度在這些方面的立法和司法改革,進而探究在互聯網環境下版權如何能夠達到最佳平衡,並更大限度激發社會的創造力。本書共八章,分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版權的平衡、濫用與合理使用;第二部分側重探討網絡侵權與責任認定。
本書是首部關於中國的拉拉(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社群與政治的民族志研究。在多年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本書集中討論上海的拉拉們如何在一個否定女性性自主權的文化中自處,以及在同性慾望與強調家庭和諧及強迫婚姻之間掙扎。作者解讀了包括「華人寬容傳統」在內的中式恐同話語,揭示異性戀正統主義如何將其要求強加於同志主體之上。作者將「公共正確政治」視為一種新的同志實踐,在中國式管控下,建立同志的生存策略和自我認同。本書結合了作者自身的酷兒經歷和堅實的研究成果,詳盡刻劃當今中國都市的女同志社群與政治的現狀,為關於同性關係、恐同、出櫃政治及性管治的全球探討和辯論作出了寶貴貢獻。
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何式凝與曾家達對情慾、親密關係、同性戀、權力,以及身份認同等議題非常關注,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發表了有關文章。這些研究報告和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在學術期刊裏發表,但許多研究對象卻是香港的華人,這些議題更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所以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以中文出版,期盼能創造更廣闊、包容和開放的討論空間。兩位作者更希望讓精英論述能融入生活世界的討論裏,從而豐富生活世界的體驗,令這種思維在生活世界裏更流通。這本書結集了兩位作者在回望自己曾走過的學術路程中,在不同階段的轉變、調整和反思。本書共分四部分,包括身體、身份認同與權力、多元性關係及慾望。
《憲政.中國》收錄了作者在不同報章發表關於中國憲政的文章,並加入詳細論述與新的資料,分析中國憲政的發展。第一部分是全書的基礎,介紹憲政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檢視中國曾經歷的立憲運動及現今中國共產政權的憲法觀。第三部分提供理論的分析,探索現代化與管治體制的正當性的關係,以及現代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以此建構一套理論框架,勾勒出憲政體制的發展軌跡。第四部分進一步分析其他推動憲政發展的因素。第五部分分析近年中國的法治建設,並審視其憲政成果。第六部分就近年衝擊中國共產政權的社會事件,評析中國憲政發展的現狀。第七部分以《零八憲章》及其草擬者劉曉波被囚及獲獎為引,進一步剖析中國憲政的前景。最後以政權模式、管治的正當性、現代化、文化轉變之間的關係作結,闡述它們對中國憲政發展的影響。
《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新路向:學習與評估》一書,是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者,為了配合近年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進行中學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改革,以及2007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佈中文科評估發展的新方向而撰寫的。目的是為強化教學及促進學習,並為中文新課程五份試卷及校本課程的評估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作者簡介岑紹基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學部主任。羅燕琴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林偉業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鍾嶺崇曾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任教。
有關商人與政權關係、商人參政研究,中外成果甚多,但能以商會、商人團體作個案來討論的,還不多見。清末中國因施行商法,商人地位被肯定,有學者認為由於商人支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亦等於中國資產階級 (bourgeoisie) 革命成功,這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過去學者對中國商人「階級化」和硬套「資產階級」之標籤,也是不對的。有關商人的代表性、政治地位等問題,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對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 曾否在中國出現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政府對商人的管理和控制、商人參與政治等問題。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對政治改革的訴求,有關民間商會地位問題,又重新引起了關注。到底,商人是熱心公益、愛國?還是唯利是圖、喜歡投機?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本書收錄共七篇文章,都以商會為討論對象,並與國家政權的關係來進行分析的。本書附有〈中國商會、商人團體史研究文獻目錄〉,收錄中、英、日文資料約五百條。
中國商會的起源與清末中國頒布商法關係密切,商會網絡出現的原因在於連結不同地域、行業、族群之間的商會。中國的商會從清末起已形成細密的網絡系統,足見商人的高度組織能力,與有管理學家批評中國人只「強於關係」而「弱於組織」顯然不符。本書共收論文八篇,書末附有〈香港及海外華商會、華商團體史研究文獻目錄〉近二百條。本書討論的對象,主要為商人和商會網絡,另論及商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都以不同的商會為研究個案。本書論述的區域,包括中國本土的天津、北京、河北、上海、廣州、汕頭、香港以及海外的日本。論述的主題,涵蓋商人網絡、商會及商人團體的組織結構及其社會、經濟功能等。本書各論文的議題,多為過去學界未被注意者,正可補足目前商會史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