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卦,所謂「咸更勝於感」,「無心之感」講究彼此默契已入更高境界。咸卦艮下兌上,艮為山,兌為澤,山上有澤,澤性下流,能潤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以山感澤,稱之「咸」。同時「艮」是少男,是剛;「兌」是少女,是柔,少男禮下少女,有剛柔交感之意。咸是無心之感,象徵無心的感應,這是異性之間必然也自然的現象。北宋的超級美少女李清照,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騷動著開封的年情學子。我們來看看她的愛情。
〈剝〉卦,上卦艮山,下卦坤地,卦象就是高山依附於大地,有土石剝落之象,諭示「剝爛侵蝕」,全卦闡明事物發展過程中「剝除自我」的事理,也論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的時刻」。陽氣將盡,處在剝奪、剝落、浸蝕的時候,是不利於有所前往。在〈剝〉的理解中,看到柳如是風塵女子,她如何以豪放之情,讓生命的高度與她最尊敬的南宋詩人辛棄疾,愛國熱忱等溫。讓生命的純粹與她最崇拜的巾幗英雄粱紅玉,不讓鬚眉的精神同映輝。
在易經有一卦〈蠱〉,說得是「懲弊治亂,謹始慎終」的道理,理得是「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的時刻,要如何「整飭修治」。〈蠱〉卦的蠱字,從字形上分析,器皿中生了蟲子就叫蠱;糧食中長了蟲子也是蠱。在《易經》裡,女人迷惑男人、大風吹落山木都叫蠱,都屬同類的事物。蘇東坡說:「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謂之蠱;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謂之蠱;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之蠱」。道光帝要林則徐來幫他「整飭修治」。
〈損〉卦,上卦艮山,下卦兌澤,澤在山下,澤卑山高,卦象就是澤自損以益山高,諭示「減損」之義,全卦揭示事物有時必須在某個方面,作一定的減損才能獲益,也強調「自損不善」的修養,尤其應自損其私欲以利於公理,自損於身家以益天下。青年玄奘28歲即踏上西行,被困,被擒,險象環生。看他如何面對在劫難逃的生死一線,也看他如何絕處逢生。孤影西征十七年,東歸之時,44歲中年了,他如何懷著複雜的心情?遊子還鄉。
〈剝〉卦,上卦艮山,下卦坤地,卦象就是高山依附於大地,有土石剝落之象,諭示「剝爛侵蝕」,全卦闡明事物發展過程中「剝除自我」的事理,也論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的時刻」。陽氣將盡,處在剝奪、剝落、浸蝕的時候,是不利於有所前往。在〈剝〉的理解中,看到柳如是風塵女子,她如何以豪放之情,讓生命的高度與她最尊敬的南宋詩人辛棄疾,愛國熱忱等溫。讓生命的純粹與她最崇拜的巾幗英雄粱紅玉,不讓鬚眉的精神同映輝。
《易經》有一卦〈遯〉,說得是「退而隱之」的道理,理得是「有所不為」的論述。在群雄爭戰不休世局混亂之際,劉備尚未三顧茅廬之前,年青的孔明瞭解為了看清局勢,最好的方法,就是退而藏之,隱身在黑暗的角落,不躁動,不可為。我們來理解27歲的孔明,學習他在養晦之際,要收斂自己的鋒芒,藏好自己的稜角。天有陰晴,世有亂治,事有可為不可為,還不可為之時,就是〈遯〉。
《易經》有一卦〈謙〉,說得是「屈躬下物,先人後己」的道理,通過「謙」獲得吉善的義理。東方朔從他22歲就陪伴在漢武帝旁,他滿腹經綸但是治國安邦之言卻不多;他放浪形駭,又疾惡如仇;漢武帝對他百依百順,群臣卻看他無舉足輕重。在漢武帝朝中,許多大臣與將軍,還有包含皇后在內,他們被戮、被迫自殺、被謫、被刑,而東方朔70歲壽終正寢。謙,不是卑下,不是低調,不是裝笨,而是智慧地以弓腰姿態展現自己的巨大。
《易經》有一卦〈旅〉,說得是「顛沛流離,安然為先」的道理,理得是「失其本居,勢渙情疏」的論述。李白終其一生不停地在旅途中尋覓,有時狀似悠閒恬適,有時卻有生命顛沛的窘迫,他有高調的入世理想,卻不時出現不如歸去的退隱心態。我們細細地認識這位偉大的詩人,他驛動旅行的人生。李白身處「旅道」,不以自身安定為考量,憑著瀟灑不羈的才氣,他選擇走顛陂的旅途,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他。
《易經》有一卦〈豐〉,說得是「廣博盛大,豐盛充盈」的道理,理得是「極盛易衰,豐餘則溢」的論述。郭子儀出現在歷史書冊裡,他已經60歲。看到郭子儀屢屢站在勝利的高峰,他清楚功高震主的危險,所以,屢失兵權他不怨懟,讒言中傷他不申冤。郭子儀知道這些都是過程。古人的哲學觀:不求盈滿,不求豐富過剩,郭子儀的問題是:他的功名過剩了,而且已經盈滿了,他要如何「未窮而變」?而不要「在已衰之際再求變」,他有答案!
張良是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替劉邦平天下,建立漢朝。據司馬遷記載,他「狀貌如婦人好女」;卻能「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幫助劉邦建立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儘管張良受封「留侯」,卻選擇急流勇退。他「乃學辟穀,道引輕身」,遠離名利去做道家信徒,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張良一生如何在取捨之間展現智慧,讓曾教授告訴您!
劉伯溫,一生聰明絕頂,精通兵法、天文、文學,為明太祖獻策,謀略堪比張良,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多次歎為「吾之子房也」的政治家,是明代開國元勳中最傳神也最廣為人知的一位。 撇開鄉野奇譚繪聲繪影的傳唱,自小才華出眾的他如何甘願隱居田野、韜光養晦;又如何能大志出山、助天下英雄謀劃決策,為大明朝奠定基石;伴君如伴虎的劉基,在多疑善忌的皇帝身邊,如何能淡薄自守不逾分際,劉伯溫持分有度的人生智慧將為您揭示。
1. 作者雅士培(K.Jaspers,1883-1969),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之一。 2. 雅士培的「文化軸心理論」,認為人類各文化在800-200B.C.之間,不約而同出現典範人物,使人類進入思想上的新階段。其中以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為主要代表,合稱「四大聖哲」。 一、《四大聖哲》簡介: 1. 作者雅士培(K.Jaspers,1883-1969),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之一。 2. 雅士培的「文化軸心理論」,認為人類各文化在800-200B.C.之間,不約而同出現典範人物,使人類進入思想上的新階段。其中以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為主要代表,合稱「四大聖哲」。 二、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的生平: 在兩次波希戰爭(490,480 B.C.)之後,但經歷婆羅奔尼撒戰爭(431-404B.C.),表現勇敢。為雅典公民,追求正義。自稱受精靈(daimon)啟發,每日上街與人聊天,探求真理。後來受人猜忌,誣告他「不信城邦神明,腐化雅典青年」,被判死刑,飲鴆而死。 三、思想背景: 當時有兩種思潮:自然哲學與辯士學派。前者脫離人生,後者走向虛幻。 四、生命內涵: 1. 坦承無知,將使真理顯示:蘇氏依循人心對真理的嚮往,以對話方式「與人個別交談」,剝除偽知,覺察無知,體認真知,指出「知德合一」,「知識即是回憶」。 2. 信仰傳統神祇與城邦法律:以純真(naïveté)心態,像孩子一般,立足於此一信仰,持續探討。人要勇敢地活下去,有如確知「善」存在一般。 3. 聽從內心的精靈之聲:在個人的具體情況中,可得知「不准」做什麼事。 五、重要心得: 1. 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2. 朋友,你對智慧與真理如此冷淡,對靈魂的最大利益漠不關心,難道不覺得可恥嗎? 4. 善人不會遭遇惡事,他的生命不會被諸神所忽視。 5. 今後你們仍當一如往昔,按照你們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 敏隆講堂‧四大聖哲‧授課大綱‧2015/09/30 6. 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的生命,而是走向「善」的生命。 六、對後代的影響: 1. 柏拉圖(Plato,427-347 B.C.)的理型論。 2. 西方心靈的特色:重視思辨,由對話到辯證,開放心態,肯定超越界。 3. 對世人的啟發。
生活在紊亂的世間,要取得內心的平衡安適,我們往往更加外求、更加急躁,反致愈加忙亂,不知所往;其實更該觀照自身,返璞歸真,透過圓融廣博的古人智慧涵養在現代社會中的迷惘心靈——讓我們重回最初的課堂上,在鏗鏘有力的言語中,回憶與恩師對談的過往,浸沐於陳怡安教授懇切的引導中,重新咀嚼「踐行」的真道……
西方現代哲學家在這二百年之中,給了我們什麼啟發?或者,我們要選擇哪些哲學家,向他們學習重要的觀念?西方哲學史上所謂的「近代」,止於黑格爾(1770-1831);自此以後即可稱為「現代」,值得我們深入了解的哲學家至少有以下幾位: 一、從叔本華到尼采:焦點由德國唯心論的「理性至上」,轉向「意志唯一」, 要追求生命的發展,要追求勢力的擴張。生之勇氣足以震懾人心。 二、從齊克果到海德格:這是存在主義的路線,以個人的「存在」為核心,清晰洞澈人生意義,再將其安立於「存有」的永恆基礎上。 三、從柏格森到德日進:宇宙是「生命衝力」的貫注,人生是創新向上的過程,在道德與宗教方面最能突顯此一契機。 四、從卡繆到勒維納斯:從「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肯定了個人與群體的關係;進而體察自己與「他者」的微妙聯繫,讓人深思不已。
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易經。孔子為中等智慧人士解說易理,所以「論語」為人人熟知。老子為高等智慧人士解說易道,以致「道德經」常被說為玄學;五千字都認識,卻不知其真正用意。其實老子對炎黃子孫的影響非常深遠,可說是「日用而不知」。解讀老子的生活智慧,大家必然心領神會,對自己的言行有深一層的認識。「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聽來有些迷惑,實證起來,則非常切合實情。上善若水,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水十分相近,得到好處,默不吭聲,稍有委屈,喊得很大聲,人人都知道,可惜做不到。孔老並重,才能知行合一。
孫子兵法有兩本,一本是孫武寫的,又稱《吳孫子》,另外一本是孫臏寫的,又稱《齊孫子》。自隋代之後就長期失傳,直到1972年才重新出土,再現光芒。孫臏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減灶誘敵,打敗龐涓,獲得全勝。驗證孫臏兵法是現代工商企業面對強敵競爭的最佳智庫。
尉繚子兵法可以說是春秋戰國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兵法、姜太公六韜兵法、黃石公三略兵法與鬼谷子兵法的總結。尤其以豐富的實戰案例分析、佐證其必勝的策略,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是兩岸企業追求百戰百勝的必修經典。
戚繼光在嘉靖年間,平定肆虐東南沿海的百年倭患,成為威震東瀛的一代戰神。戚繼光除了戰無不勝之外,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以寡擊眾,傷亡最少:台州之戰打敗數倍於己的倭寇,九戰皆捷,斃敵五千五,僅陣亡二十,這是最值得現代企業學習的策略智慧。
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都是湖南人,都是讀書人,都在太平天國氣勢如虹、大清岌岌可危的時候,挺身而出,反敗為勝,成為締造同治中興一代名將與一代名臣。 曾胡左三人兵法策略各具擅場,而其務實與負責更是企業最重要的精神,無論高階主管或初入社會的企業人,曾胡左都是最佳學習典範。
人類文明所以能不斷進步,是因為我們總能承先啟後,從學習前人的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持續增進解決問題的智慧與能力。而所謂「經典」歷久彌新的價值也在於此。 然而,往往因為時空乖隔,古人卓絕的智慧也常淹沒在這「深奧難解」的經典中,讓現代人難以一窺其堂奧。 而當傅佩榮教授以深入淺出、清晰易懂的方式,逐一揭開這隱晦難解的文字面紗,總不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原來經典潛藏的智慧光芒,是如此地貼近人性,這些古人的諄諄教誨,更是指引人生,解決生命問題的最佳良方。 長期沉潛鑽研國學的傅佩榮教授,擁有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的學位,他以西方嚴謹務實的治學方法來窮究探研中國哲學的深層意涵,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的見解。不管是孔孟老莊,儒釋道、諸子百家、西方哲學等諸多言論,他總能信口道來,親切有味,像把古人、哲人請到面前和您聊聊天,原來人生歷程的種種,也總能在這經典中找到您的答案。 本書特色 西方近代哲學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的腳步,隆重登上舞台。從培根的《新工具》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展開思想的新頁,歷經理性論與經驗論的對峙激盪,再由康德統宗會元,成其系統,到德國唯心論的黑格爾畫下句點。 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哲學界新人輩出,踵事增華,形成脫胎換骨的全新格局,啟發並主導了西方文化的演變方向,進而對世人產生廣泛的影響。没有近代哲學,則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最多只是風起雲湧的即興之作,難以促成人類心靈的覺悟與具體改變的行動。我們將以提綱挈領的方式,介紹近代哲學的關鍵人物及其思想。(傅佩榮)
本書特色 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中庸多鼓舞勸勉之語,為儒學之堂奧就儒家關於人類生命的本真狀態,與文的完美境界的理解,給予透徹的開釋與發揮,熟讀此書幸福永駐,深信終生受用不盡,無可置疑。
第一講:從希臘哲學到基督宗教第二講:奧古斯丁的哲學體系第三講:中世紀特有的哲學問題第四講:多瑪斯哲學及其後續發展本書特色西方中世紀從公元第二世紀到第十五世紀,綿延1300年。這段期間經常被稱為「黑暗時代」,究竟是怎麼回事?人類在尋求「智慧」時,總是要求獨立思考,好像理性可以解釋及解決一切問題,但事實並不如此樂觀。理性有其限制,而人的生命卻顯示全方位的需求,因此宗教從來不曾在歷史上絕跡。中世紀融合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引發新的思想潮流,使理性與信仰之間的衝突、矛盾、折衷、協調,清楚浮上檯面。它造成了什麼結果,塑造了什麼心態,啟發了什麼觀念,又為西方哲學帶來了什麼難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傅佩榮)
內篇:1.逍遙遊 2.齊物論 3.養生主 4.人間世 5.德充符 6.大宗師 7.應帝王外篇:8. □母 9.馬蹄 10.胠篋 11.在宥 12.天地 13.天道 14.天運 15.刻意16.繕性 17.秋水 18.至樂 19.達生 20.山木 21.田子方 22.知北遊雜篇:23.庚桑楚 24.徐無鬼 25.則陽 26.外物 27.寓言 28.讓王 29.盜跖30.說劍 31.漁父 32.列禦寇 33.天下本書特色探尋人生智慧無盡的泉源道家又稱「老莊哲學」,由莊子發揮老子思想,可謂淋漓盡致。約而言之,可得四點:(一)與自己要安;(二)與別人要化;(三)與自然要樂;(四)與大道要遊。位居「六大才子書」之首的《莊子》是我們思索及探尋人生智慧無盡的泉源。
第一講 神話、宗教與城邦生活第二講 從哲學起源談到蘇格拉底第三講 柏拉圖的豐富心靈第四講 亞里斯多德及其後續發展本書特色西方思想的源頭,在希臘哲學。聽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個名字,好像他們揭示了「愛智」的理想,洞見了生命的本質,可以指引我們何去何從。值得深問的是:希臘哲學是怎麼產生的?在那小小的愛琴海四周,如何閃現一系列動人的思維?理性所能抵達的極致境界是什麼?這樣哲學對西方文化,以至人類文化,又有什麼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存思這一類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希臘哲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