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台灣超人氣犯罪心理學家親身觀察、動人記敘,犯罪邊緣的曖昧、扭曲之心,以及機微難解的人性!犯意只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他有罪、我無罪?銀髮犯罪人、男大生妨礙性自主……各種法律邊緣的人倫故事,在善惡之間每個人都有苦衷。受刑人、受害者與家屬們的命運交纏,我們該如何看待犯罪以前、贖罪之後的罪與罰、抉擇與原諒?◆關於在柵欄後老去……每一個銀髮犯罪人,都是一本縱貫生命的敘事書。坐牢就像是生命中最後的蓋棺論定,徹底否定了高齡初犯一生的努力與付出。更殘酷的是,時間並不會站在他們那邊,隨著收監期間的持續,這些高齡初犯要面對老死在監獄中,或是無法出監參與至親好友離世的緬懷過程。這些心理上與人際上的剝奪,才是高齡初犯心中難以承受的重擊。◆關於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性犯罪除了對被害者的身體帶來傷害外,對於被害者的心理更是形成難以復原的貶低與自責,加上來自社會炎涼的責備被害者歸因,讓性犯罪成為最接近惡魔,也最接近人性極惡的重大犯罪。沒有人希望自己深陷犯罪漩渦,也極力避免自己變成犯罪被害人,努力「明哲保身」。這種心態反過來就變成責備被害者,成為壓垮被害者最重的那根稻草:「妳一定是沒有做好自我防備……難怪妳會遇害!」聽起來似乎是關心提醒,但每句話其實都是嚴厲責備、情緒勒索,讓被害者陷入自我苛責、自我毀棄的漩渦中。◆關於「我回來了!」如果人生可以重開機……事實就是,現行的矯正制度下,幾乎所有受刑人都會回歸社會,成為更生人,重新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對你來說,與其知道如何承接或協助更生人,你一定更想知道:更生人會不會再次犯罪?這種降級標籤讓我們在面對更生人的時候,不禁懷疑:「他以前會這樣犯罪,現在會不會呢?」【本書特色】那些不應該發生,卻真實發生,不該被遺忘的事。★人生為何走到這一步?最具臨場感的犯罪紀實:身為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接觸犯罪收容人及更生人。作者和犯罪人互動,將他們的人生歷程如跑馬燈般呈現,娓娓道來的同時也不免好奇唏噓,他們為什麼會走到這等境地?★犯罪是本性?發人深省的反思:犯罪之心只有一念之差,柵欄兩端誰才是真正的罪人?你我都可能理智斷線或踩線犯罪:被陷害背黑鍋成了金融罪犯、為了讓子女返鄉探視故意犯案、更生人得不到家人信任賭氣再犯、校園中不起眼的男大生竟是偷拍狼佯裝悔過……此外,如果鄰居或親友中有更生人,你願意接納他、再相信他嗎?本書描繪罪的樣貌、犯罪的本質,以及犯罪故事中沒說完的事,帶給讀者不同的視角與思考。犯罪,這些偏離常軌的心跳聲,是平穩社會中的異端,是社會慢性病的延伸,當然,也可能是你我未來最無奈的境遇。好評推薦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黃致豪 資深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唐福睿 律師/導演法律白話文運動
每天共浴27年的母女,為什麼最後只有一個人能活? 真實的人生,比虛構的故事更驚悚!今年最震撼人心的一本書! 日本現象級話題書!讀者溫度計上千則書評,真實社會事件引發全國性討論! 探究家庭之傷的紀實大作,震撼又令人心痛的故事! 2023年日本百大暢銷話題書!《達文西》雜誌非文學類排行榜第四名 針對童年傷害、過度教養、情緒勒索、求助管道,讀者寫下各種感想,並寄予獄中女兒無限的祝福。 當家人使你的人生失去選擇,當愛成為永遠無法掙脫的束縛, 當母親成為一種病,當家庭成為巨大的傷, 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罪行,卻引爆了無數的熱淚與共鳴! 家庭這種傷、情緒勒索、母親這種病、童年創傷…… 最寫實、最血淚斑斑、令人動容,療癒無數受創者的案例! 「我打倒怪物了,總算可以鬆一口氣……」 2018年3月,滋賀縣守山市野洲川的河畔邊,找到一具沒有四肢和頭部的屍體。屍體嚴重腐敗,分不清是人類還是動物。經過警方搜查,發現那是當地一位58歲的婦女。婦女和丈夫分居20多年,有個31歲的女兒,母女倆一起生活。過去就讀升學名校的女兒,受到母親高壓脅迫,重考九年醫學系仍落榜,在看不到盡頭的重考生涯,身心受創,最後崩潰弒母。對女兒來說,母親是不可能掙脫的束縛,是囚禁她整個人生的牢籠。 後來警方以棄屍罪嫌逮捕女兒,並展開一連串審訊,最終突破女兒心防,坦承弒母。 在審訊過程中,母女之間的種種遭遇與回憶一一展露人前…… 「她拿水泥磚砸爛我的手機,我覺得她砸爛的不是手機,而是我的心。我沒辦法再忍下去了……」 「我和母親的心結,是多年來的積怨造成的。母親對我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和恨意,這些負面情緒沒人化解得開,即便到現在也是一樣……」 「這一切非要等我們其中一方死亡,才會真正結束。」 曾擔任司法記者的筆者,到獄中採訪女兒,透過30封書信交流,共同撰寫這部驚心動魄,最後卻讓人得到安慰與療癒的紀實作品。
這個世界還很新,你願不願、敢不敢,為他做出決定?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在驚濤駭浪中,突破黨禁、成立政黨。當時臺灣依然處於戒嚴時期,所有黨外人士都被政府監視與監看,更無集會自由,究竟民進黨是如何在圓山飯店──這個傳說中布滿國民黨特務的情報重鎮,宣布創黨?面對創黨後的關鍵十日,當時創黨的關鍵人物,是如何從抱著被抓捕的心理準備而勇敢挺身,轉變為摸著黑暗中的一絲火光邁向民主政治之路? 如今,三十五年已悄然無聲地過去,許多創黨元老也一一辭世,當年曾一起打拚的種種史實就快被時間沖散;本書歷經籌畫多年的訪談與蒐集史料,以當時身為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召集人游錫堃的視角,述說當時才三十八歲的宜蘭農村子弟是如何展現對這片土地的熱情,和夥伴們為創黨奔走不遺餘力,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也無所畏懼地為臺灣民主政治挺身而出。 透過這本書還原當年,讓生來就享有民主自由果實的我們也能明白,手裡握有的自由,是從如此多前人的不自由爭取而來,也希冀曾一同為臺灣自由民主之路努力的人,莫忘初衷。 民進黨創黨三十五週年,在當時的風起雲湧中,我們一同感受希望,喚醒心中的勇氣。 本書特色 ★四面八方的暗湧不斷襲來,該如何在這黑暗的時代中,尋找那一絲微光?臺灣曾經是沒有記憶的地方,但民主前輩的身影我們不能忘,現在火炬在我們手上,你是不是有勇氣抓緊他、傳承他、大步向前? 名人推薦 ★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院長/游錫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專文推薦 ★游錫堃、陳菊、周清玉、尤清、謝長廷、邱義仁、王家驊,圓山組黨的見證者──口述歷史獨家收錄,帶你進入衝破黨禁的驚心動魄、關鍵十日。
黑暗過後,盼望與光明終將到來 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這些暗室裡的女人們,真真切切存在於台灣的角落 翻開紙頁,你將聽見那微弱的呼聲,理解那永難磨滅的痛楚 請與她們並肩同行,成為照亮陰暗的那道光! 被賣到妓院的少女一天至少要接二十個客人。繳不出二十支牌,初犯挨罵,再犯就要拖到地窖受到殘暴的體罰,有的會被吊起來打,有的則是被迫脫光衣服挨打,甚至還有生吞蟑螂的不人道處罰…… 十五歲的時候,爸爸對我性侵害,我懷疑十四歲就自殺獲救的姊姊也一樣。這件事持續五年,他每天都要。後來我住校,但只要一回去,他就要…… 我那時候是高中生,一大早出門搭公車去上學,我沒有化妝,而且戴著眼鏡,那天很冷,我還穿著厚厚的衣服,突然就被人拿刀抵住,被強押到地下室性侵…… 施暴的丈夫不僅用腳踢打她的身體,還用沉重的機車鎖猛力敲擊她的頭顱,導致頭殼破裂出血,住院縫了好多針。可是她猶然期待,施暴的先生有機會改變…… 這些故事或許只是新聞上的一分鐘畫面、報紙上的一小格篇幅,但卻是她們,一輩子的陰影。三十年來,勵馨基金會從一個小小的據點,成長為十七個事務所的全台在地服務,始終站在弱勢婦幼的身邊。 從陪伴庇護、倡議立法到監督施政,勵馨起念於一個能為不幸少女遮風避雨的中途之家,然而,在這些臨床服務中,他們看見僅止於保護服務是不夠的,必須從防堵犯罪的前端著手。於是成功倡議了保護兒少的專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也帶動國際間對童妓問題的重視。倡議修正和制定「防暴三法」,讓受暴婦幼的人身安全獲得公權力保護…… 這本書記錄了勵馨這一路披荊斬棘走過的足跡,也匯聚了許多人性故事,有陰暗亦有光明。但願掩卷嘆息之餘,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受苦之人的那道光。 【本書特色】 ★勵馨基金會為雛妓、被家暴少女及婦女發聲,永遠站在關懷的第一線。本書不僅是其三十年來披荊斬棘的心路歷程,更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完整紀錄。
來自臺灣的第一位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二十五年在地體悟! 展望未來、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奧地利是你不能不認識的國家! 奧地利,這個印象中僅有音樂、巧克力跟阿爾卑斯山的小國,深藏的實力和故事卻令人驚豔。它與臺灣一樣擁有愛恨交織的歷史背景,却善用各種地理資源與外交優勢。全世界的重量級國際組織紛紛駐地於此,經濟實力也毫不遜色,不斷創造燦爛耀眼的能量。奧地利是臺灣最好的借鏡,也是豐富自身國際影響力的最佳讀本。 楊佳恬在十三歲那年為了圓夢,獨自前往奧地利學習音樂,這一待,就待了超過二十五年。從一個「從臺灣來學音樂的小留學生」,變成了「擁有臺灣背景的新奧地利之女」,她在奧地利看到了什麼? ▍家庭 全家出遊是休假的首選!放下平日所有的身分,專心做「家人」。奧地利人非常注重家庭生活,為了累積共同的回憶,常常攜家帶眷出門玩。有多常?一年數次為期一到兩個星期的家庭旅遊,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教育 奧地利教育部明文規定,老師在口試時發現學生說錯答案不宜直接糾正,也不能告知正確答案,必須用提示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思考,雖然耗費時間,卻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社會 「平日逛街,假日逛櫥窗」是奧地利人的購物習慣!在奧地利,一到週末所有商店都是大門深鎖,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讓他人犧牲休息為你服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休息皇帝大」,要我假日上班?才不要! ▍國際 奧地利從一個強大的帝國,變成了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小國,但仍靠著強大的外交團隊及優良的地理位置,讓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在這裡設立總部,讓世界不敢忽視它的存在! 誰說小國不可以偉大?不論是奧地利或是臺灣,在大國林立的國際間,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往前走,面對挑戰的時候,那昂首的姿態,都值得你我驕傲! 在奧地利,你會發現…… 成績不是唯一 念書固然很重要,可是好好生活以及發展其他技能也一樣重要!奧地利的學生除了要念書,還要學會做家務、做一桌好菜、懂得替自己安排休閒活動、規畫自己的生活等,也就是,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臺灣的謙遜教育在這裡是非常不禮貌的 在奧地利人眼裡,當別人覺得你很棒,你就要尊重他的看法,如果你因為謙虛而否定讚美,對方還會誤以為你覺得他不夠資格讚美你!所以,聽到讚美就大方接受,說「謝謝」就對了! 五金行是奧地利最熱門的商店 奧地利人非常熱愛五金行,這源自於他們從小就學習什麼都自己來。椅腳壞掉不能丟,自己修;門鎖壞了,自己換;想要一架飛機,自己造!要說每個奧地利人一定都有什麼,「工具箱」絕對是正確答案! 在這本書裡,楊佳恬將用在地生活超過二十五年的視角,帶領讀者發現超乎想像的奧地利!
最有力量的聲音,管碧玲首本自傳! 從父親贈送的一把吉他,體會了失業的痛苦與就業的滿足, 於是在從政路上,她沒有一刻忘記肩負的責任。 理直氣和,是她揭發不公的堅持 一期一會,是她服務選民的態度 公平正義,是她終生追求的理念 她要讓熱愛的高雄成為一個因夢想而閃耀的城市! 小學時,字正腔圓、臺風穩健的她是愛國演講比賽的常勝軍;高中時,她和同學曾為了瞻仰蔣介石遺容蹺課北上,並在靈前悲傷痛哭;大學後,她卻看到了隱藏在黨國教育背後的殘酷真實,於是她的政治細胞開始覺醒,從此走向了另一條道路。 從小家境貧困的她,發現了從政後的自己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因為媽媽的米湯與爸爸的吉他,讓她深刻體會民生經濟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於是她懷抱著初衷,看見了千百種弱勢者遭遇的困難和痛苦,感同身受,並竭力改善。用女性特有的溫柔,用出身失業家庭的同理,為弱勢發聲,為貧困找出路。 在因緣際會下,出生臺中,在臺北成家的她,在高雄展開了政治生涯,她對高雄始終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從擔任高雄市局處首長到成為民進黨首位女性高雄市區域立委,一路打破限制,逐步實踐公平和正義的理想。在她的生命故事裡,我們看到一位女性政治人物的真情流露,從隱身家庭到走向人群,血液裡的熱情與公義讓她在從政之路上越走越有自信,她要用這份堅持改變高雄,一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 蔡英文總統、日本育成會理事長 久保厚子 動容推薦 ★ 陳節如為了腦傷的孩子,從一個平凡家庭主婦邁步成為弱勢權益推手。她將對孩子的小愛轉成改變環境的大愛,一路披荊斬棘。這是最勇敢堅毅的為母之路,也是一份顧己及人的寬廣之愛。 ★ 從書中可一窺台灣四十年來社會福利環境與制度的轉變。 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改變只靠一個人就能成就。為了愛,我願竭盡所能,為你開出一條看得見光的道路。 陳節如,她的孩子在幼年時因意外腦傷,成了一位智能障礙者,從那天起,她的世界一夕轉變。所有母親對孩子的平凡期待,對她來說,都成為一輩子不可及的奢求…… 一般父母擔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她的孩子連上學都不是應有的權利,必須拚命爭取。明明連自理都需要協助,卻收到了兵役通知。眼看著長大成人,卻沒有獨立成家的期盼,只希望不造成手足的負擔……這些智障者家庭共有的困境,或許鮮有人知,或許乏人問津,但卻是真實存在的痛楚。 她看見這些家庭們就這樣帶著哀傷,各自在艱困的環境中孤獨地行走,甚至走不下去,成為一個個社會版上的悲劇。於是,她決心成為那個改變。 原本只是個平凡家庭主婦的她,決心集結所有微小的力量,堅信只要不放棄,終將匯集成穿石之力。這三十多年來,她推動了無數弱勢權益法案,爭取屬於他們的權利,喚回了應有的尊嚴。她更促成了「中華民國智障者家庭總會」的成立,讓同樣的家庭得以集結成力量,然後她設置了「育成社福基金會」,讓身心障礙者在庇護工廠裡學會謀生,得到肯定。 她不僅為自己的孩子找回了尊重,更為眾多身心障礙者開創了未來的道路。那道路不再黯淡無光、不再坎坷難行。因為這份沒有極限的母愛,前方終於出現了一線光亮,不再絕望。
★篤信政治該使人和睦的姚立明,打破臺灣族群對立高牆的真情告白! ★特別收錄:姚立明×吳念真 跨界感動對談 我不是先知,也無力扭轉乾坤,甚至花了三、四十年,才一路摔摔跌跌地爬過省籍、藍綠的高牆。 終於明白,只有傾聽,才能理解,唯有理解,才能接納。 一部鈕承澤導演的《軍中樂園》,讓柔情鐵漢姚立明潸然淚下; 一部魏德聖監製的《KANO》,讓犀利醫師柯文哲淚灑人前。 兩個在不同家庭背景下長大的台灣之子,觸發情感的開關或許截然不同, 但對這片土地的愛卻都是真實存在。 不一樣的時空背景,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鄉情懷。 這是你從未見過,屬於臺灣外省第二代最真實的生命經驗。 政治,最遙遠卻又最親近的事。那些檯面上的人物來來去去,距離我們,彷彿是永遠也觸不到的遙遠天界。但政治,卻又是眾人之事,衣食住行與之息息相關,甚至,還牽引著最親密的情感共鳴。 過去,我們總聽見許多人的口裡掛著外省人、本省人,宛若一條鮮明的界線,把人們一分為二。甚至連交友往來,這條界線都是一道抹不去的障礙。 然而,數十年過去了。不論當初來自何地,現在我們都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脣齒相依。那麼,或許我們該從理解開始,聽聽來自各個族群的情感與過去。了解了各自的那些過去,打破高牆,才能攜手共創現在,也才能有共同的未來。 「使人和睦」是姚立明此生最大的心願。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曾經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同時也勇敢地邁出步伐,在理性、包容的態度下展望這座島嶼,因為,我們早已是一家人。
★我們和小英的第一本攝影集,我們用五感感受選舉、體驗台灣。「我在這裡,我在小英的攝影集裡,我曾經陪小英走過一段路。」不管小英認不認識照片中的每一個人,都真心感謝大家一直同在。這是我們一起攜手走過的旅程,也是關於我們的故事。這本書的出版不是要去回憶選舉的激情,而是試圖隔著一段距離,再次凝視這些人們的真誠。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個真誠的故事,這些真誠的故事不斷地在台灣各個角落發生,它們也許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是,它們的良善默默地把台灣撐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值得讓我們繼續為它犧牲奉獻的地方。這些旅程教會了我們一些,唯有親自踩踏過這片土地,才能懂得的事。謝謝一直同在的每一個你,用熱情打開彼此的眼界,並一起用真心繼續守護可愛的台灣!
最平易近人的道家經典 安頓身心的哲思與啟示 東方的《伊索寓言》 列子是誰? 列子,名禦寇,大概是春秋時代受道家影響很深的人物,深受黑暗政治的迫害,生活貧困,但並不輕易接受權貴的周濟。他非常痛恨壓迫人民的政府組織和政治行為,但又無力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生靈,於是退隱到鄭國的圃田(在今河南中牟縣的西南),獨善其身。 列子師事壺丘子林、老商氏,與伯昏無人、伯高子為友,也常跟周王朝的關令尹喜討論學問。有御風而行的本領,在傳說中近乎神人。 列子的事蹟,散見於先秦典籍,但是大部分是引述來作該書的陪襯,所以列子給後世的形象相當模糊。再加上司馬遷的《史記》並未為列子立傳,所以有人懷疑列子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但在《莊子》《戰國策》或《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具體的事蹟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