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媒體《報導者》×漫畫家Ning Lu★ 房市演化影響居住水平,困居鳥籠成為社會現實資永遠追不上飆升的房價、政策修法未竟無法遏止炒房,房市演化翻轉地貌,房屋從棲身的避風港變成資本競逐的戰場,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想擁有自己的家已成為天方夜譚。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深入炒房產業鏈、走訪10坪千萬小宅,記錄台灣當代年輕人面對無法負擔的房價、只漲不降的租金,沒有選擇的進入「小宅時代」。當經濟面可負擔的居住空間逐漸降至底線,更無從談起生活品質,台灣人對「成家」的想像是否已逐漸受困於鳥籠般的狹小天地?──編輯室報告──高房價下的小宅住屋時代炒房產業鏈隨著暴漲的房價翻新升級,低門檻高報酬的炒房模式吸引大批投資客,因應政策轉變下的對策層出不窮,房價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然而大多數人薪資永遠追不上房價,退而求其次的小宅進入購屋市場,步步退讓的居住水平成為當代青年現實。《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專文分享台灣住屋報導歷程,在高樓間隙書寫社會現況。──報導漫畫 Graphic Journalism──鳥籠時代漫畫家Ning Lu以獨有的細膩筆調,結合報導記錄的影像故事與記者訪談,手繪當代青年面對成家平凡而深刻的煩惱與困境。因為渴望建立一個家,而離開家,卻有沉重現實如高樓矗立,阻擋在夢想成家的道路上。──深度新聞 In-Depth Reporting──10坪千萬小宅、6坪套房育兒──鳥籠時代的青年居住圖像《報導者》記錄政策改變下房地產型態的樣貌,深入探查投資客群體,如何自成生態鏈帶動炒房產業;實際走訪建案看屋現場,以實際案例及歷年數據解析不動產交易現況;深度訪談當代青年面對買屋的無奈與實際生活樣貌。──新聞幕後 Story Behind the Story──記者手記:我們眼裡的鳥籠現場漫畫家手記: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的時代報導團隊從自身的經驗出發,道出大多數人對成家的想望與面對的困境,存款追不上頭期款、看房條件越降越低……議題貼近生活,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艱難選擇。漫畫家Ning Lu也記錄對此次議題的共感與體會,思考如何藉由媒材的轉化,在沉重的現實下觸動青年世代的心。
★獨立媒體《報導者》X漫畫家廢廢子★當代親密關係的時代切片,勾勒各式親密關係樣貌★深度新聞X報導漫畫X影像故事在當代社會中,親密關係正經歷著劇變,年輕人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人際疏離與焦慮。面對這種孤立,人們對陪伴、情愛、撫慰、支持的需求,卻始終不變。這種背景下,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追蹤了出租情人、掛睡、交友App、女優棚拍、矽膠娃娃等現象,這些新興的親密關係形式背後,反映出現代人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安頓方式,在寂寞中探索著各種形式的慰藉方法,而關於浪漫的想像與現實,是多元又充滿變動的進行式。「寂寞經濟」現象的出現,似乎正在向我們展示現代人正在探索與傳統不同的新型親密關係模式。報導團隊展開專題式的訪談與田野,高壓的工時和資本主義的影響,促使人們更加傾向於嘗試商業化的、網路世界中的無體溫親密關係。左滑再見、右滑喜歡,在尋求和嘗試不同形式的親密關係後,人們如何達到自我安定的最佳狀況?在出租情人的契約中,又是如何體驗溫存的親密感?與以往不同的社會連結,在社會學者與作家的觀察下,析解出怎麼樣的社會現象變化?《報導者事件簿》再推出003「無體溫關係」,詮釋這個牽涉網路科技、親密關係、寂寞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並改編受訪者口述經歷,深度探討「無體溫關係」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社會趨勢。──編輯室報告──道德教條外的無體溫關係本次主題探訪多種當代親密關係的新面貌,人們的感情關係該怎麼建立?為何擁有讓人體貼與安全的親密關係,已經是奢侈的妄念?記者採訪各行各業的個案,挖掘人們透過無體溫的物件和網路數位工具尋找慰藉的多樣方式;我們該怎麼理解人們從真實的人際關係漸漸退縮,甚至退場?怎麼認識人類在情感經營與親密行為上出現的劇烈地殻變動?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專文梳理社會現狀且提出傳統框架外的反思。──報導漫畫 Graphic Journalism──陪伴|娃娃漫畫家廢廢子與《報導者》團隊合作,從閱讀專訪內容與攝影素材與開始,根據記者實際採訪現場的經歷與觀察,以漫畫形式改編成展現現代多元親密關係現狀的共鳴故事。──深度新聞 In-Depth Reporting──「無體溫」親密關係──雲端與現實的情感低度連結《報導者》深入且廣泛採訪各類型受訪者、社會學家、作家,橫跨疫情前後,從親密關係、網路科技、文化、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在「深度新聞」篇章裡,挖掘並記錄台灣網路原生世代所發展出來的多元陪伴文化。──影像故事 Photo Essay──收錄攝影記者林彥廷的攝影圖籍,以圖像方式述說真人矽膠娃娃展售和修復現場的樣貌。──新聞幕後 Story Behind the Story──記者手記: 我們如何在感情之海中踽踽前行?漫畫家手記:寂寞的感覺是什麼呢?報導團隊以後記方式呈現報導以外的採訪趣事及觀察:人與人的關係始終在改變,而隨著陪伴需求而生的服務,是否紓解親密關係不易經營的焦慮?漫畫家廢廢子書寫下自身的共鳴與觀察,以及對網路與現實人際關係差異的體悟。
十七世紀的史賓諾莎曾說:「人應該力求用自己的頭腦思索,盡可能在自己的思想中找到永恆。」薩依德曾提及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說這是「英文中第一部完完全全呈現思想熱情的長篇小說」。英美世界的年輕人是熟悉這書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熟悉這獨立自主與思想熱情。本書作者寫作《思想的政治學》的核心價值,即是指向民主與科學,並鼓舞著正在形成中的社會良知——那是在我們社會的靈魂作坊裡,尚未創造完成的「國民性」良知。本書選文・亞里斯多德德性優越意識批判・諾貝爾經濟學獎到新自由主義・美國歐巴馬總統的重建公共領域・從傳統走向開放的貴族托爾斯泰・停留在單一民族國家的羅爾斯正義論・走出新自由主義困境的韋依義務論・走出地下室悲劇的卡拉馬助夫少年・古希臘史詩精神的韋依思想・真善美的人文主義者薩依德
★獨立媒體《報導者》X漫畫家森森★深度調查X報導漫畫X影像故事★漫畫家實地考察,細筆勾勒山林樣貌★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環境報導獎、卓越經濟報導獎雙重優勝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審美與罪行的地下產業鏈。調查團隊從在地踏查與訪談開始——親自走進山林目睹被切鋸的木頭傷痕、怵目驚心的紅漆,嗅聞盜伐後空氣中尚未散去的木頭香味;深入加工廠,了解地下市場的收藏家們對台灣木頭情有獨鍾的理由。以山林為家的原住民為什麼會選擇破壞自己的居住地?如同亡命之徒的逃跑移工黑工問題?地下市場對於木頭的需求是什麼?森林護管員的工作職責與困難?政府該如何調整政策,才能真正回應守護山林第一線的護管員需求與減少盜伐案件的發生?《報導者事件簿》再推出新專題,完整收錄這個牽涉司法、警政、文化、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並改編受訪者口述經歷,以深度調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新聞。──編輯室報告──山林如一面鏡子, 投射人們的生存與欲望本次主題深入探訪盜伐議題,記者親至山林與工廠,循線串起不為人知的地下產業鏈,為什麼關注此議題?面對目前司法仍無法遏止的罪行,是什麼樣的心情讓他們擁有如此大的動力,走遍各地尋找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報導者》主編兼採訪主任張子午以專文道出心路歷程。──報導漫畫 Graphic Journalism──森林傷痕漫畫家森森與《報導者》團隊合作,從閱讀報導素材開始,森森跟著記者親自上山感受、看見盜伐後現場與訪談巡山員,根據受訪者口述經歷改編痛心與傳承的故事。以原住民巡山員之眼,看見利益與慾望交織的迷霧森林。──深度調查 In-Depth Investigation──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橫跨近一年時間,《報導者》深入採訪司法、警政、文化、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在「深度調查」篇章裡,收錄完整文字報導,並根據時間的推進修整更新內容,記錄下台灣全面禁伐滿30年 後的山林現況,還原神木從山上到平地交織的軌跡。──影像故事 Photo Essay──收錄攝影師余志偉挑選的專題照片,以圖像方式敘說產業背後的故事並記錄第一現場樣貌。──新聞幕後 Story Behind the Story──記者手記: 看見巨木底下的傷痕與情感漫畫家手記:從城市走入深林調查報導團隊以後記方式呈現報導以外的採訪趣事及感受:深愛森林的人們,何以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子?漫畫家森森也寫下本次從都市走進山林,看見被砍伐的巨木時難以言語的震撼心情。
★ 獨立媒體《報導者》X漫畫家柳廣成 ★ 深度調查+報導漫畫+新聞攝影 ★ In-Depth Investigation:揭開那些被消失的真相 ★ Graphic Journalism:台灣媒體嘗試「報導漫畫」精彩力作 內容簡介 耗時整整8個月,《報導者》深入調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議題,調查報導團隊跟著外籍生走進校園,卻發現他們課後去處是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報導者》目睹了一個個抱著希望來台的留學生,是如何成為陷入債務漩渦的黑工。 調查報導團隊一一揭開被消失的真相。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過程的錯誤是如何開始的?掮客/仲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理應照顧留學生的大學怎麼變成討債主?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政府該如何改善制度,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 選在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報導者》再推出全新系列《報導者事件簿》,完整收錄這個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真實事件,以深度調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新聞。 ──編輯室報告── 關於《報導者事件簿》,我們的想像與期待 選在2022年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報導者》推出《報導者事件簿》系列,收錄報導漫畫與深度調查專題。為什麼選擇以報導漫畫作為敲門磚?為什麼關注留學黑工的議題?《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以專文娓娓道來。 ──報導漫畫 Graphic Journalism── 困在隧道的青春:在台烏干達學生的血淚故事 漫畫家柳廣成與《報導者》團隊合作,經閱讀大量訪談資料、反覆討論、拆解新聞事件後,以漫畫再現那些難以重現的黑工現場。所有內容皆取材改編自真人真事。 ──深度調查 In-Depth Investigation── 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 耗時整整8個月,《報導者》深入採訪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留學黑工」跨領域議題,在「深度調查」篇章裡,收錄完整文字報導與新聞攝影,記錄下台灣技職與高教政策下的重要事件。 ──新聞幕後 Story Behind the Story── 做調查報導,沒寫出來的永遠比寫出的還多。 在這個篇章裡,調查報導團隊以問答的方式談談那些沒有在報導中呈現的感受和「看見」。漫畫家柳廣成也寫下自己面對這篇「創作以來難度最高的」報導漫畫時的心境。以及,還有新聞主角、烏干達學生們的親筆來信。
《苦勞網》五年的專欄文章集結出版,徹底批判婚家國族連續體! 對於同性婚姻與性別保護主義等議題,提供「支持」與「反對」之外的視角。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到新左派酷兒思維,從西方性別論述到晚清民初的毀家廢婚知識生產,本書希望透過這些思想途徑,分析並理解當代的性/別生命提問。 輯一 從「置疑婚家國」為起點 輯二 重啟性/別戰場 輯三 叩問新正常與唯婚權同志主義 輯四 旁若的世界,無終點的歷史 本書分為四輯,並非按照發表時間的線性時間順序,而是依照論證的主題與相關事件,集結為四個叢結與區塊(bloc)。第一輯「從『置疑婚家國』為起點」泰半還原了2013年底以單次專題為出擊方式的文章群。在此處可以看得出,我們的論述養料來自於幾個嵌合於性/別政治與階級鬥爭的思想軸線:馬克思主義對再生產領域的梳理與批判,蘇俄理論家柯倫泰(Alexandra Mikhailovna Kollontai )意圖解體婚姻家庭與情慾單一性的「一杯水主義」,接合台灣娼妓女性主義與酷兒性權的冷戰女性主義對婚家國連續體的置疑。 在第二輯「重啟性/別戰場」與第三輯「叩問新正常與唯婚權同志主義」,作者們通常在第一時間就啟動了文化政治戰爭機器的介入與對峙,劈穿讓深受二十多年來國家女性主義治理的群眾感到舒適但空泛的語言,拒絕唯性別(但恐懼激進的性與不合體面的生命型態)代議份子的普遍主義。從這兩輯的題目可揭示,類似的恐懼與服順於文明現代性的主體造就了一股被膨脹的嬌貴氣勢與指控趨勢(the tendency of accusation)。過去五年來的臺灣儼然是(非正典的)性、國族(我族-牠者)、後冷戰意識型態、勞動者-資產主義民主制的多重戰場,在性別治理的大旗之內,諸多的不服從者成為被厭斥的「非台灣不公民」。 最後一輯「旁若的世界,無終點的歷史」提供了一些設想與思辨,既是故事亦是理論,反身看待層疊交錯的諸現實與權力戲局。在這些文章,包括敘述幼年的奇幻(fantastic)情慾記憶、不堅持「生命值得活」但也認真思考非虛無主義的出路、詰問以保護幼兒主義為基礎的跨物種政治之人類能指(humanity as signifier )、探究白色恐怖共產黨人的血與(去小確幸)之愛,乃至於在科幻誌怪文類尋找超生命(extra-life)的雕塑琢磨。在此,我們希冀能逐漸蝕穿這些森然但本質脆弱的疆界,與世界的各種狀態從事慾望的博奕。 本書特色 在此書,我們希冀能打破貌似堅不可摧的疆界,與世界百態從事慾望政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