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金石堂、城邦讀書花園、TAAZE讀冊」選書◎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性暴力有別於其他暴力的特質之一,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企圖自殺或是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書中涉及真實性暴力案例之描述*願我們能一起理解,並尋找改變的可能。◎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王玥好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屏瑤 作家法思齊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昭如 作家《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顧燕翎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好評推薦《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批判相關論述之際,仍能展現學術反省的真誠開放,為知識去殖民的研究做出貢獻。讀者或許未必都能同意書末對於「如何打造出一個沒有性暴力世界」的理想與做法,但無論如何,本書提供了諸多犀利且清明的洞見,為至今仍受困於性暴力的幽黯世界,提供一點希望的亮光。——陳昭如,《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該羞恥的是那些性侵犯」——2024年法國馬松性侵案被害人吉賽兒因配偶及多人性侵害而站出來抵抗的勇氣,震撼許多人。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球性暴力史的觀點,堅定且溫柔地闡述從社會運動、司法審判、法律變革及至呼籲如何創造無性暴力的世界,同時敘及臺灣從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草案到刑法修正夫妻間性自主權的歷程。本書對於從事性暴力防治運動的改革與實踐者而言,是沉靜的省思,也是驅動改革的力量。——王如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倫敦大學柏爾克教授於本書中,即嘗試從各個面向去檢視全球各地之性暴力問題,並同樣認為性暴力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建構。於是,對抗性暴力,從來就不應僅從法律的面向著手,而更應該將焦點放在整個社會的性別文化。對抗性暴力,亦非專屬於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等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之責任。Wherever we are situated,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為減少這個社會上之性暴力貢獻心力,且亦唯有如此,始有可能建立一個「rape-free」的世界。——法思齊,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在《恥辱》當中,柏爾克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精心探究各種不同個人與團體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努力」,以便打造出一項強大、全面而又必要的干預方式,能夠適用於多種不同情境,並且總是注重連結與關懷。她的分析與省思極為嚴謹,然而又以溫柔而毫不動搖的態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重新想像以及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策略,以便創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拉萊希,倡議人士、社區組織者、社會正義顧問暨教育者柏爾克提供了一部性暴力跨國史,並且呼籲建立一種縱橫主義式的團結以終結性暴力。這部全面性的著作援引世界各地的案例與報告,顯示性暴力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這部著作是一項勇敢無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暴力陳述,從眾多區域和語言當中擷取例子,針對暴力的正常化和其去政治化的版本提出質疑。——巴特勒一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一項範圍最廣泛的政治檢視之舉。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於個人意見的尊重、她把各地情況的細微末節和世人對強暴的承受方式連結在一起,以及她堅持所有人與所有性別在「充滿性傷害的世界」裡都同樣脆弱的觀點。在打造更美好也更安全的世界這項奮鬥當中,對於想要把消除強暴放在第一位的人士而言,將會是一本必讀著作。——羅絲,著有《論暴力以及以女性為對象的暴力》歷史學家柏爾克的這本重要著作……通過將嚴謹的歷史和理論分析與世界各地的抗爭故事結合起來,本書將幫助所有為無性暴力世界奮鬥的人——因此,它將成為學者和活動家們無價的資源。——《醫學、衝突與生存》有一些書本應該不必被寫出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它們卻往往是最為迫切需要的。柏爾克的新書正是如此,這本書探討了全球性的性暴力歷史。顯然,恥辱並不屬於受害者,而是屬於那些長期允許這類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機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這本書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至關重要。柏爾克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一些如何創造無強暴世界的建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建議。——《BBC 歷史雜誌》本書以其全球視角的膽識和極高的可讀性,成為了一部充滿同情和信念的學術作品。柏爾克基於數十年的研究,並以歷史學家全知的眼光探討了一個或許被稱為「及時」的主題,然而實際上這早已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各種地理、文化和時代中,性暴力的現實始終是對人類缺陷與殘酷的發人深省的提醒。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著作,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現實,並幫助我們想像一個無強暴的未來。——李懷瑜,活動家、強暴倖存者,《生命暗章》和《共謀》作者
全球語言學權威、《劍橋英語百科全書》主筆克里斯托,告訴你英語如何能在短短50年間成為全球最強勢的語言。 ◎ 美國英語協會指定必讀,討論英語全球發展的語言研究經典。◎ 台灣即將邁入「雙語政策」必備參考書◎ 2025全新收錄「論AI」篇章◎ 作者為大英帝國勳章得主、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英國文化協會傑出成就獎得主。◎《劍橋英語百科全書》作者、權威語言學家告訴你英語崛起的關鍵因素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這個說法無所不在,而且太過理所當然,我們很少會去思索這個現象的成因。我們可以在國際新聞中聽到各國領袖都說英語,在世界各國隨處可見英語標誌和廣告,旅館或餐廳都通英語,也會提供一份英文菜單。 但是,把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並非全球最多,世界上甚至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完全不使用英語。那麼說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世界通用語言如何形成? 世界通用語言的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首先,有許多國家將此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並在政府及教育體系中當成溝通媒介。其次,該語言在許多國家的外語教學中擁有優先順序。 此外傳播與運輸科技的進步,讓國際學術和商業團體對世界通用語言的需求更為迫切。多國人士共同參與的複雜交流,唯有使用共同語言才能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直接的溝通需求也促成了世界通用語言成長的環境。為什麼是英語,而不是其他語言? 一種語言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和文法特性與文化偉大程度完全無關,而是由該語言使用者的政治力量來決定,再由靠經濟強國的力量維持並擴展。二十世界初期,經濟的發展以全球性的規模運作、例如國際行銷及廣告的劇增、學術及高等教育升級的國際研究環境,幾乎是單方面透過新美國經濟強權促進並維持的。 此外,英語系國家對外國政府的語言教學政策提供最多財務、媒體及高等教育機構方面的資源,使非英語使用者在工作與國際交流中漸居劣勢。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則自然而然在世界上取得有力的地位。 英語未來能維持現在這種地位嗎? 英語在全球的擴散,以及對其他語言的影響,這兩者的關聯,在近年引起激烈的爭論。作者也提出英語在全球普及所造成的在地語言和文化問題,例如弱勢語言被淘汰,導致特殊的民族文化整個消失,或各族群母語遭受外來語破壞,導致年輕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低落等。最後就全球的現況,探討語言發展的未來,提出種種可能與展望,例如抗拒英語的潮流、英語分裂的可能、新英語的產生等。 AI在今日戲劇化的進展,令完全不懂彼此語言的人可能用母語直接彼此交流,是否會降低世界通用語言的的需求,導致未來人們完全不需要學習世界通用語言?這將是當下的我們亟欲獲得解答的問題。專業推薦呂佳蓉(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謝舒凱(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鍾曉芳(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台灣語言學學會第13屆理事長、國際語言學組織常設委員大會台灣代表)
用生態的力量讓螢火蟲在都市公園現蹤◎第一本台灣都市生態復育全紀錄◎耕耘復育三十年,楊平世第一本都市公園生態說明書如何讓螢火蟲在都市現蹤?大安森林公園如何成為復育台灣魚木、台灣萍蓬草等原生種植物的基地?公園總給人蚊子很多的印象,但大安森林公園為什麼不會有這個問題?台北是台灣人口最稠密的城市,現在的水泥叢林以前曾有螢火蟲飛舞,但在都市化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在被稱為台北之肺的大安森林公園,正有人為螢火蟲重新打造乾淨的水源、減少光害,讓這塊市中心的大片綠地增添夜晚的微光。從山邊的一個小水漥開始:永建生態園區台北文山區永建國小現址原本只是一個看似單純的水窪,但在興建前現地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那竟是有四百年以上歷史的馬明潭古濕地。經過生態教父楊平世與共同調查學者的努力,保留下一塊與永建國小共生的濕地,重新變成完整的生態系。打造台北之肺:如何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在成為台北之肺前,大安森林公園裡的樹總是長不高,颱風一吹就倒,原本的人工生態池更因為鷺科鳥類棲息嚴重優養化,還充斥外來種魚類。以永建生態園區為起點,楊平世與新成立的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找出讓公園中樹木難以扎根的原因,改善生態池的鳥島問題,更嘗試在公園裡復育曾經在這裡出現過的螢火蟲。螢火蟲回來了,然後呢?本書以位於台北市的永建生態園區與大安森林公園為例,詳細介紹生態復育如何從環境調查開始,一步步重建原有的環境。但是生態復育,不僅僅只有一開始的棲地營造,後續的追蹤與維護都相當重要。本書也收錄大安森林公園與難纏的大理石紋螯蝦之戰,以及在疫情期間風靡全台的鳳頭蒼鷹直播,展示生態復育之後的經營。
用生態的力量讓螢火蟲在都市公園現蹤◎第一本台灣都市生態復育全紀錄◎耕耘復育三十年,楊平世第一本都市公園生態說明書如何讓螢火蟲在都市現蹤?大安森林公園如何成為復育台灣魚木、台灣萍蓬草等原生種植物的基地?公園總給人蚊子很多的印象,但大安森林公園為什麼不會有這個問題?台北是台灣人口最稠密的城市,現在的水泥叢林以前曾有螢火蟲飛舞,但在都市化的過程中逐漸消失。在被稱為台北之肺的大安森林公園,正有人為螢火蟲重新打造乾淨的水源、減少光害,讓這塊市中心的大片綠地增添夜晚的微光。從山邊的一個小水漥開始:永建生態園區台北文山區永建國小現址原本只是一個看似單純的水窪,但在興建前現地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那竟是有四百年以上歷史的馬明潭古濕地。經過生態教父楊平世與共同調查學者的努力,保留下一塊與永建國小共生的濕地,重新變成完整的生態系。打造台北之肺:如何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在成為台北之肺前,大安森林公園裡的樹總是長不高,颱風一吹就倒,原本的人工生態池更因為鷺科鳥類棲息嚴重優養化,還充斥外來種魚類。以永建生態園區為起點,楊平世與新成立的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找出讓公園中樹木難以扎根的原因,改善生態池的鳥島問題,更嘗試在公園裡復育曾經在這裡出現過的螢火蟲。螢火蟲回來了,然後呢?本書以位於台北市的永建生態園區與大安森林公園為例,詳細介紹生態復育如何從環境調查開始,一步步重建原有的環境。但是生態復育,不僅僅只有一開始的棲地營造,後續的追蹤與維護都相當重要。本書也收錄大安森林公園與難纏的大理石紋螯蝦之戰,以及在疫情期間風靡全台的鳳頭蒼鷹直播,展示生態復育之後的經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何我們會恐懼陌生人,排斥外來者? ◎榮獲美國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表彰其提倡多元、反種族主義之價值◎榮獲伊莉莎白•揚•布魯爾獎,表彰以心理分析拓展對各種歧視偏見之理解◎彭博新聞社2021年度好書入選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猶、恐同、伊斯蘭恐懼等歧視傾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一種稱之為仇外情結(Xenophobia)的心理。排斥與自己不同者,或對外來陌生事物感到恐懼。此種心態與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21世紀後越發嚴重,隨著全球化、金融危機、中東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以及中美洲移民向美國前進,西方領導人承受巨大壓力。社會上也出現針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墨西哥人和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的極端仇恨言論。川普兩度當選總統、英國脫歐、新冠肺炎期間的排斥亞洲人現象,都可說是上述現象之回應。有人用經濟角度來解釋這些仇外行為:資源遭到瓜分、利益受到剝奪,所以才會排斥外來者。但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仇外的理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與政治、社會、心理密切交織的結果。*舊概念新詞彙:仇外情結的誕生「仇外情結」自古有之,但這個詞彙真正浮上台面卻在19世紀末。當時遠在東方的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事件,於是歐洲人將精神醫學界發明的「恐外症」(仇外情結)拿來解釋中國人的行為。他們譴責這種心態,卻沒想過是因自身的殖民侵略才造成此一後果。等到愈來愈多「外來者」從殖民地移入歐洲本土,「仇外情結」才轉為歐洲人對外來移民的排斥,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用語。「仇外情結」也與種族隔離、歧視相結合,19世紀的人認為這有利於族群存續,也是人之本性,沒想到卻替20世紀兩次大戰的殺戮埋下伏筆。*人為何會產生仇外的心理本書不僅爬梳仇外情結的歷史,也進一步討論仇外情結的產生過程,以及與歐洲百年來思潮的關係。「仇外情結」可能起自19世紀媒體報導遙遠異國的負面形象或是原始社會的野蠻,繼而在眾人心中植入了「刻板印象」,並透過不斷渲染而與「恐懼」情緒綑綁。「仇外情結」也可能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啟動,將負面情緒「投射」在「他者」身上,用以擺脫內心的衝突。歐洲理性主義認為人是「獨我」的存在,這與後來興起的民族主義,只關注我族、排斥他族同步發展。而本書將透過康拉德、佛洛伊德、沙特、波娃、法農等人的作品與思想,探討此一心理的演變。*捲土重來的仇外情結今日,全球面臨極右派勢力興起,仇外情結再次回歸,但並非是21世紀,或在2016年才突然出現,其實20世紀末就已悄悄開始。當冷戰結束後,過去仰賴共同敵人凝聚「民心」的美國或俄國都面臨了內部群體的矛盾衝突,而製造他者並加以排斥成為失去共同敵人後的出路。於是,今日世界的排斥難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甚至階級對立問題,都可以從仇外情結找到源頭。本書作者為信仰希臘東正教的阿拉伯裔美國人,除了長期面臨認同問題外,13歲時父母的故鄉黎巴嫩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原本寬容、多元的國家,一夕間鄰居變成了陌生人,陌生人變成了敵人,社會被恐懼和仇恨所淹沒而解體,加上20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讓他決定去探究「仇外」這個古老的問題。他期望人類能夠破除這種仇外心態,因為人類演化史告訴我們的,克制排外的攻擊行為有利於合作,並建立複雜安全的社會。學會面對陌生人其實不只是維護自己安全的問題,其實也是促進個人與社會可以發展、整合、進步的關鍵。這樣的思考的轉變也是仇外情結的解方。◎專業推薦杜坤峰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洪世謙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雅雯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助研究員戴遠雄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國際好評喬治‧馬卡里以優雅的筆觸和熱情的信念,深入剖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一種深植於人類歷史的頑疾,這種頑疾嚴重威脅著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良善。——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作者馬卡里挑戰了普遍的認知,提出我們對陌生人的懷疑並非天性使然,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他深入探討了其根源,指出這往往肇因於歷史上頻繁的暴力事件……這趟跨越精神病學、生物學、文學和歷史的探索之旅,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Stephen L. Carter,彭博新聞社年度好書透過揭示150年來仇外心理的發展軌跡,這本寫作精湛的著作有助於指引我們如何對抗這種現象。——Rachel Newcomb,《華盛頓郵報》基於畢生投入的精神病學研究和深厚的歷史學研究,喬治‧馬卡里讓我們對仇外心理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激發我們積極行動,共同對抗這一威脅。——Kwame Anthony Apphh,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會長深入剖析了這種對新事物、不同事物和他人恐懼背後的心理、社會、哲學和生物學等多方面的根源。——Christopher M. Doran,《紐約書評》喬治‧馬卡里表明,仇外心理在當今世界依然根深蒂固,就如同這個詞語首次被創造出來時一樣。他深入剖析了我們對外人的恐懼,如何成為許多仇恨行為的深層原因。這本及時且論證清晰的著作,為我們理解當今全球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Pragya Agarwal, 《Sway: Unravelling Unconscious Bias》作者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何我們會恐懼陌生人,排斥外來者? ◎榮獲美國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表彰其提倡多元、反種族主義之價值◎榮獲伊莉莎白•揚•布魯爾獎,表彰以心理分析拓展對各種歧視偏見之理解◎彭博新聞社2021年度好書入選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猶、恐同、伊斯蘭恐懼等歧視傾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一種稱之為仇外情結(Xenophobia)的心理。排斥與自己不同者,或對外來陌生事物感到恐懼。此種心態與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21世紀後越發嚴重,隨著全球化、金融危機、中東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以及中美洲移民向美國前進,西方領導人承受巨大壓力。社會上也出現針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墨西哥人和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的極端仇恨言論。川普兩度當選總統、英國脫歐、新冠肺炎期間的排斥亞洲人現象,都可說是上述現象之回應。有人用經濟角度來解釋這些仇外行為:資源遭到瓜分、利益受到剝奪,所以才會排斥外來者。但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仇外的理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與政治、社會、心理密切交織的結果。*舊概念新詞彙:仇外情結的誕生「仇外情結」自古有之,但這個詞彙真正浮上台面卻在19世紀末。當時遠在東方的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事件,於是歐洲人將精神醫學界發明的「恐外症」(仇外情結)拿來解釋中國人的行為。他們譴責這種心態,卻沒想過是因自身的殖民侵略才造成此一後果。等到愈來愈多「外來者」從殖民地移入歐洲本土,「仇外情結」才轉為歐洲人對外來移民的排斥,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用語。「仇外情結」也與種族隔離、歧視相結合,19世紀的人認為這有利於族群存續,也是人之本性,沒想到卻替20世紀兩次大戰的殺戮埋下伏筆。*人為何會產生仇外的心理本書不僅爬梳仇外情結的歷史,也進一步討論仇外情結的產生過程,以及與歐洲百年來思潮的關係。「仇外情結」可能起自19世紀媒體報導遙遠異國的負面形象或是原始社會的野蠻,繼而在眾人心中植入了「刻板印象」,並透過不斷渲染而與「恐懼」情緒綑綁。「仇外情結」也可能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啟動,將負面情緒「投射」在「他者」身上,用以擺脫內心的衝突。歐洲理性主義認為人是「獨我」的存在,這與後來興起的民族主義,只關注我族、排斥他族同步發展。而本書將透過康拉德、佛洛伊德、沙特、波娃、法農等人的作品與思想,探討此一心理的演變。*捲土重來的仇外情結今日,全球面臨極右派勢力興起,仇外情結再次回歸,但並非是21世紀,或在2016年才突然出現,其實20世紀末就已悄悄開始。當冷戰結束後,過去仰賴共同敵人凝聚「民心」的美國或俄國都面臨了內部群體的矛盾衝突,而製造他者並加以排斥成為失去共同敵人後的出路。於是,今日世界的排斥難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甚至階級對立問題,都可以從仇外情結找到源頭。本書作者為信仰希臘東正教的阿拉伯裔美國人,除了長期面臨認同問題外,13歲時父母的故鄉黎巴嫩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原本寬容、多元的國家,一夕間鄰居變成了陌生人,陌生人變成了敵人,社會被恐懼和仇恨所淹沒而解體,加上20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讓他決定去探究「仇外」這個古老的問題。他期望人類能夠破除這種仇外心態,因為人類演化史告訴我們的,克制排外的攻擊行為有利於合作,並建立複雜安全的社會。學會面對陌生人其實不只是維護自己安全的問題,其實也是促進個人與社會可以發展、整合、進步的關鍵。這樣的思考的轉變也是仇外情結的解方。◎專業推薦杜坤峰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洪世謙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雅雯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助研究員戴遠雄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國際好評喬治‧馬卡里以優雅的筆觸和熱情的信念,深入剖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一種深植於人類歷史的頑疾,這種頑疾嚴重威脅著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良善。——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作者馬卡里挑戰了普遍的認知,提出我們對陌生人的懷疑並非天性使然,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他深入探討了其根源,指出這往往肇因於歷史上頻繁的暴力事件……這趟跨越精神病學、生物學、文學和歷史的探索之旅,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Stephen L. Carter,彭博新聞社年度好書透過揭示150年來仇外心理的發展軌跡,這本寫作精湛的著作有助於指引我們如何對抗這種現象。——Rachel Newcomb,《華盛頓郵報》基於畢生投入的精神病學研究和深厚的歷史學研究,喬治‧馬卡里讓我們對仇外心理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激發我們積極行動,共同對抗這一威脅。——Kwame Anthony Apphh,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會長深入剖析了這種對新事物、不同事物和他人恐懼背後的心理、社會、哲學和生物學等多方面的根源。——Christopher M. Doran,《紐約書評》喬治‧馬卡里表明,仇外心理在當今世界依然根深蒂固,就如同這個詞語首次被創造出來時一樣。他深入剖析了我們對外人的恐懼,如何成為許多仇恨行為的深層原因。這本及時且論證清晰的著作,為我們理解當今全球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Pragya Agarwal, 《Sway: Unravelling Unconscious Bias》作者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何我們會恐懼陌生人,排斥外來者? ◎榮獲美國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表彰其提倡多元、反種族主義之價值◎榮獲伊莉莎白•揚•布魯爾獎,表彰以心理分析拓展對各種歧視偏見之理解◎彭博新聞社2021年度好書入選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猶、恐同、伊斯蘭恐懼等歧視傾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一種稱之為仇外情結(Xenophobia)的心理。排斥與自己不同者,或對外來陌生事物感到恐懼。此種心態與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21世紀後越發嚴重,隨著全球化、金融危機、中東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以及中美洲移民向美國前進,西方領導人承受巨大壓力。社會上也出現針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墨西哥人和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的極端仇恨言論。川普兩度當選總統、英國脫歐、新冠肺炎期間的排斥亞洲人現象,都可說是上述現象之回應。有人用經濟角度來解釋這些仇外行為:資源遭到瓜分、利益受到剝奪,所以才會排斥外來者。但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仇外的理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與政治、社會、心理密切交織的結果。*舊概念新詞彙:仇外情結的誕生「仇外情結」自古有之,但這個詞彙真正浮上台面卻在19世紀末。當時遠在東方的中國發生了義和團事件,於是歐洲人將精神醫學界發明的「恐外症」(仇外情結)拿來解釋中國人的行為。他們譴責這種心態,卻沒想過是因自身的殖民侵略才造成此一後果。等到愈來愈多「外來者」從殖民地移入歐洲本土,「仇外情結」才轉為歐洲人對外來移民的排斥,甚至成為一種流行用語。「仇外情結」也與種族隔離、歧視相結合,19世紀的人認為這有利於族群存續,也是人之本性,沒想到卻替20世紀兩次大戰的殺戮埋下伏筆。*人為何會產生仇外的心理本書不僅爬梳仇外情結的歷史,也進一步討論仇外情結的產生過程,以及與歐洲百年來思潮的關係。「仇外情結」可能起自19世紀媒體報導遙遠異國的負面形象或是原始社會的野蠻,繼而在眾人心中植入了「刻板印象」,並透過不斷渲染而與「恐懼」情緒綑綁。「仇外情結」也可能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啟動,將負面情緒「投射」在「他者」身上,用以擺脫內心的衝突。歐洲理性主義認為人是「獨我」的存在,這與後來興起的民族主義,只關注我族、排斥他族同步發展。而本書將透過康拉德、佛洛伊德、沙特、波娃、法農等人的作品與思想,探討此一心理的演變。*捲土重來的仇外情結今日,全球面臨極右派勢力興起,仇外情結再次回歸,但並非是21世紀,或在2016年才突然出現,其實20世紀末就已悄悄開始。當冷戰結束後,過去仰賴共同敵人凝聚「民心」的美國或俄國都面臨了內部群體的矛盾衝突,而製造他者並加以排斥成為失去共同敵人後的出路。於是,今日世界的排斥難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甚至階級對立問題,都可以從仇外情結找到源頭。本書作者為信仰希臘東正教的阿拉伯裔美國人,除了長期面臨認同問題外,13歲時父母的故鄉黎巴嫩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原本寬容、多元的國家,一夕間鄰居變成了陌生人,陌生人變成了敵人,社會被恐懼和仇恨所淹沒而解體,加上20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讓他決定去探究「仇外」這個古老的問題。他期望人類能夠破除這種仇外心態,因為人類演化史告訴我們的,克制排外的攻擊行為有利於合作,並建立複雜安全的社會。學會面對陌生人其實不只是維護自己安全的問題,其實也是促進個人與社會可以發展、整合、進步的關鍵。這樣的思考的轉變也是仇外情結的解方。◎專業推薦杜坤峰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洪世謙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雅雯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助研究員戴遠雄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國際好評喬治‧馬卡里以優雅的筆觸和熱情的信念,深入剖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他憑藉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一種深植於人類歷史的頑疾,這種頑疾嚴重威脅著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良善。——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作者馬卡里挑戰了普遍的認知,提出我們對陌生人的懷疑並非天性使然,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他深入探討了其根源,指出這往往肇因於歷史上頻繁的暴力事件……這趟跨越精神病學、生物學、文學和歷史的探索之旅,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Stephen L. Carter,彭博新聞社年度好書透過揭示150年來仇外心理的發展軌跡,這本寫作精湛的著作有助於指引我們如何對抗這種現象。——Rachel Newcomb,《華盛頓郵報》基於畢生投入的精神病學研究和深厚的歷史學研究,喬治‧馬卡里讓我們對仇外心理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激發我們積極行動,共同對抗這一威脅。——Kwame Anthony Apphh,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會長深入剖析了這種對新事物、不同事物和他人恐懼背後的心理、社會、哲學和生物學等多方面的根源。——Christopher M. Doran,《紐約書評》喬治‧馬卡里表明,仇外心理在當今世界依然根深蒂固,就如同這個詞語首次被創造出來時一樣。他深入剖析了我們對外人的恐懼,如何成為許多仇恨行為的深層原因。這本及時且論證清晰的著作,為我們理解當今全球政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Pragya Agarwal, 《Sway: Unravelling Unconscious Bias》作者
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金石堂、城邦讀書花園、TAAZE讀冊」選書◎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性暴力有別於其他暴力的特質之一,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企圖自殺或是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書中涉及真實性暴力案例之描述*願我們能一起理解,並尋找改變的可能。◎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王玥好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屏瑤 作家法思齊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昭如 作家《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顧燕翎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好評推薦《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批判相關論述之際,仍能展現學術反省的真誠開放,為知識去殖民的研究做出貢獻。讀者或許未必都能同意書末對於「如何打造出一個沒有性暴力世界」的理想與做法,但無論如何,本書提供了諸多犀利且清明的洞見,為至今仍受困於性暴力的幽黯世界,提供一點希望的亮光。——陳昭如,《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該羞恥的是那些性侵犯」——2024年法國馬松性侵案被害人吉賽兒因配偶及多人性侵害而站出來抵抗的勇氣,震撼許多人。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球性暴力史的觀點,堅定且溫柔地闡述從社會運動、司法審判、法律變革及至呼籲如何創造無性暴力的世界,同時敘及臺灣從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草案到刑法修正夫妻間性自主權的歷程。本書對於從事性暴力防治運動的改革與實踐者而言,是沉靜的省思,也是驅動改革的力量。——王如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倫敦大學柏爾克教授於本書中,即嘗試從各個面向去檢視全球各地之性暴力問題,並同樣認為性暴力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建構。於是,對抗性暴力,從來就不應僅從法律的面向著手,而更應該將焦點放在整個社會的性別文化。對抗性暴力,亦非專屬於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等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之責任。Wherever we are situated,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為減少這個社會上之性暴力貢獻心力,且亦唯有如此,始有可能建立一個「rape-free」的世界。——法思齊,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在《恥辱》當中,柏爾克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精心探究各種不同個人與團體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努力」,以便打造出一項強大、全面而又必要的干預方式,能夠適用於多種不同情境,並且總是注重連結與關懷。她的分析與省思極為嚴謹,然而又以溫柔而毫不動搖的態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重新想像以及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策略,以便創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拉萊希,倡議人士、社區組織者、社會正義顧問暨教育者柏爾克提供了一部性暴力跨國史,並且呼籲建立一種縱橫主義式的團結以終結性暴力。這部全面性的著作援引世界各地的案例與報告,顯示性暴力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這部著作是一項勇敢無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暴力陳述,從眾多區域和語言當中擷取例子,針對暴力的正常化和其去政治化的版本提出質疑。——巴特勒一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一項範圍最廣泛的政治檢視之舉。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於個人意見的尊重、她把各地情況的細微末節和世人對強暴的承受方式連結在一起,以及她堅持所有人與所有性別在「充滿性傷害的世界」裡都同樣脆弱的觀點。在打造更美好也更安全的世界這項奮鬥當中,對於想要把消除強暴放在第一位的人士而言,將會是一本必讀著作。——羅絲,著有《論暴力以及以女性為對象的暴力》歷史學家柏爾克的這本重要著作……通過將嚴謹的歷史和理論分析與世界各地的抗爭故事結合起來,本書將幫助所有為無性暴力世界奮鬥的人——因此,它將成為學者和活動家們無價的資源。——《醫學、衝突與生存》有一些書本應該不必被寫出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它們卻往往是最為迫切需要的。柏爾克的新書正是如此,這本書探討了全球性的性暴力歷史。顯然,恥辱並不屬於受害者,而是屬於那些長期允許這類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機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這本書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至關重要。柏爾克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一些如何創造無強暴世界的建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建議。——《BBC 歷史雜誌》本書以其全球視角的膽識和極高的可讀性,成為了一部充滿同情和信念的學術作品。柏爾克基於數十年的研究,並以歷史學家全知的眼光探討了一個或許被稱為「及時」的主題,然而實際上這早已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各種地理、文化和時代中,性暴力的現實始終是對人類缺陷與殘酷的發人深省的提醒。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著作,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現實,並幫助我們想像一個無強暴的未來。——李懷瑜,活動家、強暴倖存者,《生命暗章》和《共謀》作者
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金石堂、城邦讀書花園、TAAZE讀冊」選書◎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性暴力有別於其他暴力的特質之一,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企圖自殺或是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書中涉及真實性暴力案例之描述*願我們能一起理解,並尋找改變的可能。◎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王玥好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屏瑤 作家法思齊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昭如 作家《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顧燕翎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好評推薦《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批判相關論述之際,仍能展現學術反省的真誠開放,為知識去殖民的研究做出貢獻。讀者或許未必都能同意書末對於「如何打造出一個沒有性暴力世界」的理想與做法,但無論如何,本書提供了諸多犀利且清明的洞見,為至今仍受困於性暴力的幽黯世界,提供一點希望的亮光。——陳昭如,《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該羞恥的是那些性侵犯」——2024年法國馬松性侵案被害人吉賽兒因配偶及多人性侵害而站出來抵抗的勇氣,震撼許多人。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球性暴力史的觀點,堅定且溫柔地闡述從社會運動、司法審判、法律變革及至呼籲如何創造無性暴力的世界,同時敘及臺灣從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草案到刑法修正夫妻間性自主權的歷程。本書對於從事性暴力防治運動的改革與實踐者而言,是沉靜的省思,也是驅動改革的力量。——王如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倫敦大學柏爾克教授於本書中,即嘗試從各個面向去檢視全球各地之性暴力問題,並同樣認為性暴力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建構。於是,對抗性暴力,從來就不應僅從法律的面向著手,而更應該將焦點放在整個社會的性別文化。對抗性暴力,亦非專屬於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等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之責任。Wherever we are situated,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為減少這個社會上之性暴力貢獻心力,且亦唯有如此,始有可能建立一個「rape-free」的世界。——法思齊,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在《恥辱》當中,柏爾克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精心探究各種不同個人與團體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努力」,以便打造出一項強大、全面而又必要的干預方式,能夠適用於多種不同情境,並且總是注重連結與關懷。她的分析與省思極為嚴謹,然而又以溫柔而毫不動搖的態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重新想像以及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策略,以便創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拉萊希,倡議人士、社區組織者、社會正義顧問暨教育者柏爾克提供了一部性暴力跨國史,並且呼籲建立一種縱橫主義式的團結以終結性暴力。這部全面性的著作援引世界各地的案例與報告,顯示性暴力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這部著作是一項勇敢無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暴力陳述,從眾多區域和語言當中擷取例子,針對暴力的正常化和其去政治化的版本提出質疑。——巴特勒一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一項範圍最廣泛的政治檢視之舉。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於個人意見的尊重、她把各地情況的細微末節和世人對強暴的承受方式連結在一起,以及她堅持所有人與所有性別在「充滿性傷害的世界」裡都同樣脆弱的觀點。在打造更美好也更安全的世界這項奮鬥當中,對於想要把消除強暴放在第一位的人士而言,將會是一本必讀著作。——羅絲,著有《論暴力以及以女性為對象的暴力》歷史學家柏爾克的這本重要著作……通過將嚴謹的歷史和理論分析與世界各地的抗爭故事結合起來,本書將幫助所有為無性暴力世界奮鬥的人——因此,它將成為學者和活動家們無價的資源。——《醫學、衝突與生存》有一些書本應該不必被寫出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它們卻往往是最為迫切需要的。柏爾克的新書正是如此,這本書探討了全球性的性暴力歷史。顯然,恥辱並不屬於受害者,而是屬於那些長期允許這類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機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這本書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至關重要。柏爾克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一些如何創造無強暴世界的建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建議。——《BBC 歷史雜誌》本書以其全球視角的膽識和極高的可讀性,成為了一部充滿同情和信念的學術作品。柏爾克基於數十年的研究,並以歷史學家全知的眼光探討了一個或許被稱為「及時」的主題,然而實際上這早已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各種地理、文化和時代中,性暴力的現實始終是對人類缺陷與殘酷的發人深省的提醒。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著作,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現實,並幫助我們想像一個無強暴的未來。——李懷瑜,活動家、強暴倖存者,《生命暗章》和《共謀》作者
亞洲勞工法權威馬靜如+32位國際企業法務,聯手教你化解職場大小糾紛,讓你上班安心,職場生存必備! ◎ 王牌律師用白話文帶你輕鬆了解艱澀的法律條文◎ 從就職到退休,你一定遇得到的32個職場法律問題◎ 新增疫情後遠距上班須知、老年二度就業之法規探討◎ 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所長)、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文推薦 • 公司藉故罰錢、扣薪水、扣假怎麼辦?• 老闆以「責任制」為名,深夜訊息不斷、假日還叫我進公司?• 上級的職場霸凌與精神虐待,該要如何應對? 這些學校裡不會遇到的情形、卻是出社會最要緊的第一堂課! 為「想好好上班的你」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在台灣,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上班族,但「好好工作」卻常是一種奢求。本書將以上班族最需要了解的法律《勞動基準法》為基礎,賦予您職場法律力,讓你從容面對職場衝突,在協商中取得有利的位置。 從試用期到退休後,職場法律問題一本通 本書以一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為主角,將他甫獲公司錄取直到退休為止的各個階段,化為32個篇章說明與上班族最常遇到的切身問題,像是約聘轉正職、加班、請假、簽同意書、性騷擾、組織工會、發明專利歸屬、年終獎金、退休金的計算等問題,以易懂的故事方式呈現,也針對每章的情節配備32位國際人資或法務專家,為讀者說明該案例的重點與注意事項。 新增「遠距上班」、「無理扣薪扣假」、「職場霸凌與歧視」、「二度就業」篇章 因疫情關係,上版(2018)至今的社會結構已有很大的變化,全新修訂版針對目前社會的實際狀況,增加討論遠距上班的新規定,並針對打工族在「較無制度的公司」可能遇到的扣薪、扣假、罰錢、賠償的糾紛增加相關的討論。此外還有職場霸凌與歧視的定義,以及如何因應?老年二度就業要注意什麼?除了釐清大眾誤解或曲解的狀況,也教你正確應對職場勞資糾紛,安心地好好上班、好好下班。 專業推薦法律白話文運動(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百科Legispedia(法律知識共享平台) 同業好評在解答各種形形色色的勞工問題時,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皆從勞工的訴求及公司人資部門的處理兩個面向,直接而明確地提供法律意見及律師叮嚀,並摘錄相關企業人的心得與建議。綜觀本書,可說是一本包羅萬象的企業勞工寶典。──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主持律師) 馬律師以她自己親身處理過的案例為背景,改編成故事後附上法律解說,並加上實務界人士的經驗分享後集結出書,代表的不僅是馬律師及國際通商同事努力的心血,更可由這些案例中,讀出台灣社會變動的軌跡,以及勞動法學界試圖在保護勞工與企業發展間尋求平衡的努力。──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所長)
亞洲勞工法權威馬靜如+32位國際企業法務,聯手教你化解職場大小糾紛,讓你上班安心,職場生存必備! ◎ 王牌律師用白話文帶你輕鬆了解艱澀的法律條文◎ 從就職到退休,你一定遇得到的32個職場法律問題◎ 新增疫情後遠距上班須知、老年二度就業之法規探討◎ 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所長)、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文推薦 • 公司藉故罰錢、扣薪水、扣假怎麼辦?• 老闆以「責任制」為名,深夜訊息不斷、假日還叫我進公司?• 上級的職場霸凌與精神虐待,該要如何應對? 這些學校裡不會遇到的情形、卻是出社會最要緊的第一堂課! 為「想好好上班的你」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在台灣,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上班族,但「好好工作」卻常是一種奢求。本書將以上班族最需要了解的法律《勞動基準法》為基礎,賦予您職場法律力,讓你從容面對職場衝突,在協商中取得有利的位置。 從試用期到退休後,職場法律問題一本通 本書以一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為主角,將他甫獲公司錄取直到退休為止的各個階段,化為32個篇章說明與上班族最常遇到的切身問題,像是約聘轉正職、加班、請假、簽同意書、性騷擾、組織工會、發明專利歸屬、年終獎金、退休金的計算等問題,以易懂的故事方式呈現,也針對每章的情節配備32位國際人資或法務專家,為讀者說明該案例的重點與注意事項。 新增「遠距上班」、「無理扣薪扣假」、「職場霸凌與歧視」、「二度就業」篇章 因疫情關係,上版(2018)至今的社會結構已有很大的變化,全新修訂版針對目前社會的實際狀況,增加討論遠距上班的新規定,並針對打工族在「較無制度的公司」可能遇到的扣薪、扣假、罰錢、賠償的糾紛增加相關的討論。此外還有職場霸凌與歧視的定義,以及如何因應?老年二度就業要注意什麼?除了釐清大眾誤解或曲解的狀況,也教你正確應對職場勞資糾紛,安心地好好上班、好好下班。 專業推薦法律白話文運動(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百科Legispedia(法律知識共享平台) 同業好評在解答各種形形色色的勞工問題時,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皆從勞工的訴求及公司人資部門的處理兩個面向,直接而明確地提供法律意見及律師叮嚀,並摘錄相關企業人的心得與建議。綜觀本書,可說是一本包羅萬象的企業勞工寶典。──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主持律師) 馬律師以她自己親身處理過的案例為背景,改編成故事後附上法律解說,並加上實務界人士的經驗分享後集結出書,代表的不僅是馬律師及國際通商同事努力的心血,更可由這些案例中,讀出台灣社會變動的軌跡,以及勞動法學界試圖在保護勞工與企業發展間尋求平衡的努力。──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所長)
亞洲勞工法權威馬靜如+32位國際企業法務,聯手教你化解職場大小糾紛,讓你上班安心,職場生存必備! ◎ 王牌律師用白話文帶你輕鬆了解艱澀的法律條文◎ 從就職到退休,你一定遇得到的32個職場法律問題◎ 新增疫情後遠距上班須知、老年二度就業之法規探討◎ 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所長)、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文推薦 • 公司藉故罰錢、扣薪水、扣假怎麼辦?• 老闆以「責任制」為名,深夜訊息不斷、假日還叫我進公司?• 上級的職場霸凌與精神虐待,該要如何應對? 這些學校裡不會遇到的情形、卻是出社會最要緊的第一堂課! 為「想好好上班的你」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在台灣,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是上班族,但「好好工作」卻常是一種奢求。本書將以上班族最需要了解的法律《勞動基準法》為基礎,賦予您職場法律力,讓你從容面對職場衝突,在協商中取得有利的位置。 從試用期到退休後,職場法律問題一本通 本書以一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為主角,將他甫獲公司錄取直到退休為止的各個階段,化為32個篇章說明與上班族最常遇到的切身問題,像是約聘轉正職、加班、請假、簽同意書、性騷擾、組織工會、發明專利歸屬、年終獎金、退休金的計算等問題,以易懂的故事方式呈現,也針對每章的情節配備32位國際人資或法務專家,為讀者說明該案例的重點與注意事項。 新增「遠距上班」、「無理扣薪扣假」、「職場霸凌與歧視」、「二度就業」篇章 因疫情關係,上版(2018)至今的社會結構已有很大的變化,全新修訂版針對目前社會的實際狀況,增加討論遠距上班的新規定,並針對打工族在「較無制度的公司」可能遇到的扣薪、扣假、罰錢、賠償的糾紛增加相關的討論。此外還有職場霸凌與歧視的定義,以及如何因應?老年二度就業要注意什麼?除了釐清大眾誤解或曲解的狀況,也教你正確應對職場勞資糾紛,安心地好好上班、好好下班。 專業推薦法律白話文運動(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百科Legispedia(法律知識共享平台) 同業好評在解答各種形形色色的勞工問題時,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皆從勞工的訴求及公司人資部門的處理兩個面向,直接而明確地提供法律意見及律師叮嚀,並摘錄相關企業人的心得與建議。綜觀本書,可說是一本包羅萬象的企業勞工寶典。──陳玲玉(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主持律師) 馬律師以她自己親身處理過的案例為背景,改編成故事後附上法律解說,並加上實務界人士的經驗分享後集結出書,代表的不僅是馬律師及國際通商同事努力的心血,更可由這些案例中,讀出台灣社會變動的軌跡,以及勞動法學界試圖在保護勞工與企業發展間尋求平衡的努力。──黃瑞明(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前所長)
人際關係、孩子的成長、日常溝通、自我形象、注意力、情緒、隱私, 會因為科技而有什麼改變? ◎網路心理學家獻給AI時代的人生指南◎探討數位時代人格發展的第一本書◎特別收錄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導讀 艾瑞克森在二十世紀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認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重要他者與危機,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現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深入影響生活,科技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世界,但不免會帶來更多與社會互動帶來的問題。 「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本書作者卡斯凱特一開始也像大部分網路世代的家長一樣,喜歡在臉書和Instagram上分享與女兒的互動,除了基本的照片外,也包括針對各種主題的有趣問答。這些愉快的紀錄讓她收獲朋友的「讚」還有各種回應,卡斯凱特也以為孩子覺得把這些記錄下來很棒。直到孩子十歲那年告訴她:「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 社會心理科技人生九階段——從「性別揭露」派對到數位遺產作為一個網路心理學家,卡斯凱特主要關懷網際網路相關情境下的心理影響與發展。她在本書中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從受孕開始,直到生命結束後分為九個階段。她也透過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如果你也對以下問題有疑惑,請務必翻開本書,了解每個人生階段中科技的影響: 除了隱私,在臉書上「曬小孩」有什麼其他隱憂?每天覺得「我就爛」,有多少是臉書和IG的問題?有一天離開人世,留在電腦和網路上的個人資料和資產要怎麼處理?
人際關係、孩子的成長、日常溝通、自我形象、注意力、情緒、隱私, 會因為科技而有什麼改變? ◎網路心理學家獻給AI時代的人生指南◎探討數位時代人格發展的第一本書◎特別收錄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導讀 艾瑞克森在二十世紀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認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重要他者與危機,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現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深入影響生活,科技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世界,但不免會帶來更多與社會互動帶來的問題。 「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本書作者卡斯凱特一開始也像大部分網路世代的家長一樣,喜歡在臉書和Instagram上分享與女兒的互動,除了基本的照片外,也包括針對各種主題的有趣問答。這些愉快的紀錄讓她收獲朋友的「讚」還有各種回應,卡斯凱特也以為孩子覺得把這些記錄下來很棒。直到孩子十歲那年告訴她:「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 社會心理科技人生九階段——從「性別揭露」派對到數位遺產作為一個網路心理學家,卡斯凱特主要關懷網際網路相關情境下的心理影響與發展。她在本書中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從受孕開始,直到生命結束後分為九個階段。她也透過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如果你也對以下問題有疑惑,請務必翻開本書,了解每個人生階段中科技的影響: 除了隱私,在臉書上「曬小孩」有什麼其他隱憂?每天覺得「我就爛」,有多少是臉書和IG的問題?有一天離開人世,留在電腦和網路上的個人資料和資產要怎麼處理?
人際關係、孩子的成長、日常溝通、自我形象、注意力、情緒、隱私, 會因為科技而有什麼改變? ◎網路心理學家獻給AI時代的人生指南◎探討數位時代人格發展的第一本書◎特別收錄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導讀 艾瑞克森在二十世紀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認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重要他者與危機,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現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深入影響生活,科技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世界,但不免會帶來更多與社會互動帶來的問題。 「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本書作者卡斯凱特一開始也像大部分網路世代的家長一樣,喜歡在臉書和Instagram上分享與女兒的互動,除了基本的照片外,也包括針對各種主題的有趣問答。這些愉快的紀錄讓她收獲朋友的「讚」還有各種回應,卡斯凱特也以為孩子覺得把這些記錄下來很棒。直到孩子十歲那年告訴她:「媽媽,我不喜歡你在臉書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對話!」 社會心理科技人生九階段——從「性別揭露」派對到數位遺產作為一個網路心理學家,卡斯凱特主要關懷網際網路相關情境下的心理影響與發展。她在本書中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從受孕開始,直到生命結束後分為九個階段。她也透過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如果你也對以下問題有疑惑,請務必翻開本書,了解每個人生階段中科技的影響: 除了隱私,在臉書上「曬小孩」有什麼其他隱憂?每天覺得「我就爛」,有多少是臉書和IG的問題?有一天離開人世,留在電腦和網路上的個人資料和資產要怎麼處理?
創造網路的重要法條是否將毀滅網路?◎檢視網際網路本質,探討《數位中介服務法》前必讀◎了解網路自由與資訊戰爭、網路霸凌如何取得平衡的第一本書沒有這條法案,YouTube、Facebook、Wikipedia、Twitter,甚至Google評論都不可能出現。但它也包容了詐騙廣告、網路霸凌、虛假訊息、資訊戰爭,甚至真實兒少色情……網路自由,保護的是誰?二○二二年,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試圖通過《數位中介服務法》,這條法案讓監管機構有權力對網路上的言論與內容採取法律行動,引起各方激烈討論,引起軒然大波。不只是台灣,現今所有國家都在面對管理網路內容與衍生責任的問題,而網路看似難以究責的特性其實來自美國《通訊端正法》中的第230條。沒有這條法案,我們現在所知的網路世界也不會存在。網路平台的迅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態,這條法案的未來也懸於一線……什麼是美國《通訊端正法》230條?這條法案用精簡的文字為網路平台提供了堅實的保護,讓它們不需要對使用者創造的內容負責。在法案的保護下,網路平台成長茁壯,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2018年,包含YouTube與Facebook在內的美國前十大網站中就有六個極度依靠使用者產生的內容獲利。230條保護了誰?這條法案保障自由的反面也默許了對於資訊安全、甚至人權的侵犯。有人被假冒身分而遭受網路攻擊,有人因為匿名資訊而名譽受損……甚至,近幾年甚囂塵上的資訊戰也可以說是因此法案而成為現實。作為法律與資安專業人士,作者海軍學院副教授傑夫‧柯賽夫在本書舉出相當多法案判例,標示對這個法案的詮釋與利用如何反過來傷害原本共享的網際網路。自由與安全之間:網路治理的兩難網路已經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在兼顧言論自由的前提下保護使用者,避免傷害?」作者嘗試在全書論證中尋找解答,並在最後提出了他的觀察與建議:針對最忍無可忍的案例,列出精確的保護的例外,打造網路企業應負的責任。本書記錄《通訊端正法》230條從誕生到成為「護網神山」,再到近日因各式霸凌事件與資訊戰爭引發的各種質疑。在真正迎接《數位中介服務法》之前,這本書是所有對網路治理有興趣的人都必須要讀的一本書。推薦江雅綺 海洋大學海洋政策研究所教授何吉森 台灣數位匯流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周冠汝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陳映竹 亞太網路治理論壇(APrIGF)多方利害關係人小組成員葉志良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秘書長
創造網路的重要法條是否將毀滅網路?◎檢視網際網路本質,探討《數位中介服務法》前必讀◎了解網路自由與資訊戰爭、網路霸凌如何取得平衡的第一本書沒有這條法案,YouTube、Facebook、Wikipedia、Twitter,甚至Google評論都不可能出現。但它也包容了詐騙廣告、網路霸凌、虛假訊息、資訊戰爭,甚至真實兒少色情……網路自由,保護的是誰?二○二二年,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試圖通過《數位中介服務法》,這條法案讓監管機構有權力對網路上的言論與內容採取法律行動,引起各方激烈討論,引起軒然大波。不只是台灣,現今所有國家都在面對管理網路內容與衍生責任的問題,而網路看似難以究責的特性其實來自美國《通訊端正法》中的第230條。沒有這條法案,我們現在所知的網路世界也不會存在。網路平台的迅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態,這條法案的未來也懸於一線……什麼是美國《通訊端正法》230條?這條法案用精簡的文字為網路平台提供了堅實的保護,讓它們不需要對使用者創造的內容負責。在法案的保護下,網路平台成長茁壯,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2018年,包含YouTube與Facebook在內的美國前十大網站中就有六個極度依靠使用者產生的內容獲利。230條保護了誰?這條法案保障自由的反面也默許了對於資訊安全、甚至人權的侵犯。有人被假冒身分而遭受網路攻擊,有人因為匿名資訊而名譽受損……甚至,近幾年甚囂塵上的資訊戰也可以說是因此法案而成為現實。作為法律與資安專業人士,作者海軍學院副教授傑夫‧柯賽夫在本書舉出相當多法案判例,標示對這個法案的詮釋與利用如何反過來傷害原本共享的網際網路。自由與安全之間:網路治理的兩難網路已經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在兼顧言論自由的前提下保護使用者,避免傷害?」作者嘗試在全書論證中尋找解答,並在最後提出了他的觀察與建議:針對最忍無可忍的案例,列出精確的保護的例外,打造網路企業應負的責任。本書記錄《通訊端正法》230條從誕生到成為「護網神山」,再到近日因各式霸凌事件與資訊戰爭引發的各種質疑。在真正迎接《數位中介服務法》之前,這本書是所有對網路治理有興趣的人都必須要讀的一本書。推薦江雅綺 海洋大學海洋政策研究所教授何吉森 台灣數位匯流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周冠汝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陳映竹 亞太網路治理論壇(APrIGF)多方利害關係人小組成員葉志良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秘書長
創造網路的重要法條是否將毀滅網路?◎檢視網際網路本質,探討《數位中介服務法》前必讀◎了解網路自由與資訊戰爭、網路霸凌如何取得平衡的第一本書沒有這條法案,YouTube、Facebook、Wikipedia、Twitter,甚至Google評論都不可能出現。但它也包容了詐騙廣告、網路霸凌、虛假訊息、資訊戰爭,甚至真實兒少色情……網路自由,保護的是誰?二○二二年,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試圖通過《數位中介服務法》,這條法案讓監管機構有權力對網路上的言論與內容採取法律行動,引起各方激烈討論,引起軒然大波。不只是台灣,現今所有國家都在面對管理網路內容與衍生責任的問題,而網路看似難以究責的特性其實來自美國《通訊端正法》中的第230條。沒有這條法案,我們現在所知的網路世界也不會存在。網路平台的迅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態,這條法案的未來也懸於一線……什麼是美國《通訊端正法》230條?這條法案用精簡的文字為網路平台提供了堅實的保護,讓它們不需要對使用者創造的內容負責。在法案的保護下,網路平台成長茁壯,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2018年,包含YouTube與Facebook在內的美國前十大網站中就有六個極度依靠使用者產生的內容獲利。230條保護了誰?這條法案保障自由的反面也默許了對於資訊安全、甚至人權的侵犯。有人被假冒身分而遭受網路攻擊,有人因為匿名資訊而名譽受損……甚至,近幾年甚囂塵上的資訊戰也可以說是因此法案而成為現實。作為法律與資安專業人士,作者海軍學院副教授傑夫‧柯賽夫在本書舉出相當多法案判例,標示對這個法案的詮釋與利用如何反過來傷害原本共享的網際網路。自由與安全之間:網路治理的兩難網路已經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在兼顧言論自由的前提下保護使用者,避免傷害?」作者嘗試在全書論證中尋找解答,並在最後提出了他的觀察與建議:針對最忍無可忍的案例,列出精確的保護的例外,打造網路企業應負的責任。本書記錄《通訊端正法》230條從誕生到成為「護網神山」,再到近日因各式霸凌事件與資訊戰爭引發的各種質疑。在真正迎接《數位中介服務法》之前,這本書是所有對網路治理有興趣的人都必須要讀的一本書。推薦江雅綺 海洋大學海洋政策研究所教授何吉森 台灣數位匯流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周冠汝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陳映竹 亞太網路治理論壇(APrIGF)多方利害關係人小組成員葉志良 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秘書長
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重回強權對抗的世界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烏克蘭中心主任繼《再造失去的王國》之後最新力作 ◎2018年他曾預言俄烏終需一戰! ◎2022年開戰後,對戰爭背後國際政治角力提出的深刻洞見 ◎繁體中文版依據作者最新增補資料翻譯 ◎隨書特贈「俄羅斯軍艦,去你X的」郵票書籤,依照郵票原始尺寸設計 ◎《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前景》雜誌年度選書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震驚了全世界。本書作者曾在2018年預言俄烏問題將迎向最糟局面,四年後俄烏戰爭開打。身為烏克蘭出身的哈佛歷史學家,在接收親友從戰爭前線傳來的消息之際,他也決心回歸歷史,檢視這場打破三十多年和平,引發二戰以來最大難民危機,使得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隨之動盪的戰爭,為何會發生,又將帶來何種新冷戰局勢。 為何俄羅斯不惜與世界為敵也要發動戰爭? 1991年蘇聯第二大共和國烏克蘭決定獨立,此舉確立了蘇聯解體的命運,也讓蘇聯時代成長的政治菁英感到幻滅。而烏克蘭自17世紀落入俄羅斯沙皇國的控制,歷經300年才終於成功建國。然而,從俄羅斯帝國到今日的俄羅斯都認為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他們的族群起源之地,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說,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一民族,不可分割。於是,2014年烏克蘭與歐盟簽訂聯合協議,俄羅斯出兵佔領烏克蘭東邊的土地和克里米亞。八年後,又因烏克蘭打算加入北約而引發俄羅斯的全面入侵。對普丁等人而言,向西方靠攏的烏克蘭,等同於宣告著他們心中的帝國夢難以實現。本書將帶領讀者回顧這塊土地的歷史,並深入分析蘇聯解體後,兩國如何走向不同政治體制,以及雙方為何30年來衝突不斷。 以「烏克蘭」為界的國際新秩序 20世紀末蘇聯解體,全球秩序從美蘇對抗走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個單極世界近年因中國崛起而受到挑戰,並在俄烏戰爭開打後更加速改變。戰爭發動前,習近平公開支持普丁反對北約向東擴張,這是克里姆林宮的主人為他即將發動的侵略行動辯護的關鍵論據。普丁則反過來支持中國對臺灣的立場,兩位領導人一起挑戰美國的單極秩序。而若戰爭依照普丁的計畫進行,中國也許會因為俄羅斯成功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而從中獲得好處。但事情的發展卻不如俄羅斯或者中國所預想的順利。世界漸漸走向一種「歷史的回歸」,形成了以「中國和俄羅斯組成的亞洲秩序」對抗「美國和北約為主的西方秩序」,彷彿重回冷戰時期。只不過當時蘇聯是老大哥,如今在國際上受到孤立的俄羅斯反倒得向中國靠攏。可以說,這場戰爭讓以「烏克蘭為界」的新東西對立更加確立。 這是一本當代史的書寫,不斷變動的局勢讓出版成為一種挑戰,但本書作者選擇透過長時段的歷史爬梳,做出更為深刻的分析。讀者將能從作者深入淺出的論證中,了解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走向戰爭,烏克蘭之所以能抵抗這麼久的原因,以及在這場戰爭之下的國際新秩序是如何建立。 專業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照中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忠謙 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徐裕軒 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 葉耀元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各界好評 普京對烏克蘭的溫情召喚與血腥併吞,總是讓臺灣人感到似曾相識,但我們對蘇聯兩大後繼國的種種歷史其實非常陌生……謝爾希・浦洛基詳細梳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俄烏當代史,甚至再往前挖掘與解構「烏克蘭作為俄羅斯起源」的「基輔羅斯」千年神話、破解普京所謂「列寧創立現代烏克蘭」的政治謊言,讓讀者得以確立理解這場「二戰後歐陸最大衝突」的歷史座標。──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全面開戰前,入侵者會藉由談判協議或占領局部區域來試探對方,同時也是為了測試國際立場的底線。希特勒的慕尼黑協議及蘇台德地區,普丁的明斯克協議及克里米亞、頓巴斯地區皆是如此。可惜的是,這些跡象在當時,都被國際解讀是希特勒和普丁的讓步。但這些只是他們入侵劇本的排練。近期臺灣也因為中國三無船隻翻覆而造成局勢緊張。中國是否會持續施壓,逼迫金門邁入如克里米亞的公投,本書或許能提供讀者一些思考觀點。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令人信服的論述,從個人切身角度出發又具有權威性,在這個極具挑戰的時代必讀之作。──沙茲,《人權的條件》作者 本書是對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的最佳的敘述。──《前景》雜誌 我們為何會走到這般境地?哈佛大學烏克蘭歷史學教授在這篇重要且權威的著作中,解答了普丁為何要發起這場非理性的戰爭……他對這段歷史的危險程度有極為卓越的分析。──《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夏季最佳書籍
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重回強權對抗的世界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烏克蘭中心主任繼《再造失去的王國》之後最新力作 ◎2018年他曾預言俄烏終需一戰! ◎2022年開戰後,對戰爭背後國際政治角力提出的深刻洞見 ◎繁體中文版依據作者最新增補資料翻譯 ◎隨書特贈「俄羅斯軍艦,去你X的」郵票書籤,依照郵票原始尺寸設計 ◎《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前景》雜誌年度選書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震驚了全世界。本書作者曾在2018年預言俄烏問題將迎向最糟局面,四年後俄烏戰爭開打。身為烏克蘭出身的哈佛歷史學家,在接收親友從戰爭前線傳來的消息之際,他也決心回歸歷史,檢視這場打破三十多年和平,引發二戰以來最大難民危機,使得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隨之動盪的戰爭,為何會發生,又將帶來何種新冷戰局勢。 為何俄羅斯不惜與世界為敵也要發動戰爭? 1991年蘇聯第二大共和國烏克蘭決定獨立,此舉確立了蘇聯解體的命運,也讓蘇聯時代成長的政治菁英感到幻滅。而烏克蘭自17世紀落入俄羅斯沙皇國的控制,歷經300年才終於成功建國。然而,從俄羅斯帝國到今日的俄羅斯都認為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他們的族群起源之地,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說,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一民族,不可分割。於是,2014年烏克蘭與歐盟簽訂聯合協議,俄羅斯出兵佔領烏克蘭東邊的土地和克里米亞。八年後,又因烏克蘭打算加入北約而引發俄羅斯的全面入侵。對普丁等人而言,向西方靠攏的烏克蘭,等同於宣告著他們心中的帝國夢難以實現。本書將帶領讀者回顧這塊土地的歷史,並深入分析蘇聯解體後,兩國如何走向不同政治體制,以及雙方為何30年來衝突不斷。 以「烏克蘭」為界的國際新秩序 20世紀末蘇聯解體,全球秩序從美蘇對抗走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個單極世界近年因中國崛起而受到挑戰,並在俄烏戰爭開打後更加速改變。戰爭發動前,習近平公開支持普丁反對北約向東擴張,這是克里姆林宮的主人為他即將發動的侵略行動辯護的關鍵論據。普丁則反過來支持中國對臺灣的立場,兩位領導人一起挑戰美國的單極秩序。而若戰爭依照普丁的計畫進行,中國也許會因為俄羅斯成功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而從中獲得好處。但事情的發展卻不如俄羅斯或者中國所預想的順利。世界漸漸走向一種「歷史的回歸」,形成了以「中國和俄羅斯組成的亞洲秩序」對抗「美國和北約為主的西方秩序」,彷彿重回冷戰時期。只不過當時蘇聯是老大哥,如今在國際上受到孤立的俄羅斯反倒得向中國靠攏。可以說,這場戰爭讓以「烏克蘭為界」的新東西對立更加確立。 這是一本當代史的書寫,不斷變動的局勢讓出版成為一種挑戰,但本書作者選擇透過長時段的歷史爬梳,做出更為深刻的分析。讀者將能從作者深入淺出的論證中,了解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走向戰爭,烏克蘭之所以能抵抗這麼久的原因,以及在這場戰爭之下的國際新秩序是如何建立。 專業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照中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忠謙 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徐裕軒 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 葉耀元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各界好評 普京對烏克蘭的溫情召喚與血腥併吞,總是讓臺灣人感到似曾相識,但我們對蘇聯兩大後繼國的種種歷史其實非常陌生……謝爾希・浦洛基詳細梳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俄烏當代史,甚至再往前挖掘與解構「烏克蘭作為俄羅斯起源」的「基輔羅斯」千年神話、破解普京所謂「列寧創立現代烏克蘭」的政治謊言,讓讀者得以確立理解這場「二戰後歐陸最大衝突」的歷史座標。──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全面開戰前,入侵者會藉由談判協議或占領局部區域來試探對方,同時也是為了測試國際立場的底線。希特勒的慕尼黑協議及蘇台德地區,普丁的明斯克協議及克里米亞、頓巴斯地區皆是如此。可惜的是,這些跡象在當時,都被國際解讀是希特勒和普丁的讓步。但這些只是他們入侵劇本的排練。近期臺灣也因為中國三無船隻翻覆而造成局勢緊張。中國是否會持續施壓,逼迫金門邁入如克里米亞的公投,本書或許能提供讀者一些思考觀點。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令人信服的論述,從個人切身角度出發又具有權威性,在這個極具挑戰的時代必讀之作。──沙茲,《人權的條件》作者 本書是對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的最佳的敘述。──《前景》雜誌 我們為何會走到這般境地?哈佛大學烏克蘭歷史學教授在這篇重要且權威的著作中,解答了普丁為何要發起這場非理性的戰爭……他對這段歷史的危險程度有極為卓越的分析。──《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夏季最佳書籍
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重回強權對抗的世界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烏克蘭中心主任繼《再造失去的王國》之後最新力作 ◎2018年他曾預言俄烏終需一戰! ◎2022年開戰後,對戰爭背後國際政治角力提出的深刻洞見 ◎繁體中文版依據作者最新增補資料翻譯 ◎隨書特贈「俄羅斯軍艦,去你X的」郵票書籤,依照郵票原始尺寸設計 ◎《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前景》雜誌年度選書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震驚了全世界。本書作者曾在2018年預言俄烏問題將迎向最糟局面,四年後俄烏戰爭開打。身為烏克蘭出身的哈佛歷史學家,在接收親友從戰爭前線傳來的消息之際,他也決心回歸歷史,檢視這場打破三十多年和平,引發二戰以來最大難民危機,使得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隨之動盪的戰爭,為何會發生,又將帶來何種新冷戰局勢。 為何俄羅斯不惜與世界為敵也要發動戰爭? 1991年蘇聯第二大共和國烏克蘭決定獨立,此舉確立了蘇聯解體的命運,也讓蘇聯時代成長的政治菁英感到幻滅。而烏克蘭自17世紀落入俄羅斯沙皇國的控制,歷經300年才終於成功建國。然而,從俄羅斯帝國到今日的俄羅斯都認為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他們的族群起源之地,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說,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一民族,不可分割。於是,2014年烏克蘭與歐盟簽訂聯合協議,俄羅斯出兵佔領烏克蘭東邊的土地和克里米亞。八年後,又因烏克蘭打算加入北約而引發俄羅斯的全面入侵。對普丁等人而言,向西方靠攏的烏克蘭,等同於宣告著他們心中的帝國夢難以實現。本書將帶領讀者回顧這塊土地的歷史,並深入分析蘇聯解體後,兩國如何走向不同政治體制,以及雙方為何30年來衝突不斷。 以「烏克蘭」為界的國際新秩序 20世紀末蘇聯解體,全球秩序從美蘇對抗走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個單極世界近年因中國崛起而受到挑戰,並在俄烏戰爭開打後更加速改變。戰爭發動前,習近平公開支持普丁反對北約向東擴張,這是克里姆林宮的主人為他即將發動的侵略行動辯護的關鍵論據。普丁則反過來支持中國對臺灣的立場,兩位領導人一起挑戰美國的單極秩序。而若戰爭依照普丁的計畫進行,中國也許會因為俄羅斯成功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而從中獲得好處。但事情的發展卻不如俄羅斯或者中國所預想的順利。世界漸漸走向一種「歷史的回歸」,形成了以「中國和俄羅斯組成的亞洲秩序」對抗「美國和北約為主的西方秩序」,彷彿重回冷戰時期。只不過當時蘇聯是老大哥,如今在國際上受到孤立的俄羅斯反倒得向中國靠攏。可以說,這場戰爭讓以「烏克蘭為界」的新東西對立更加確立。 這是一本當代史的書寫,不斷變動的局勢讓出版成為一種挑戰,但本書作者選擇透過長時段的歷史爬梳,做出更為深刻的分析。讀者將能從作者深入淺出的論證中,了解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走向戰爭,烏克蘭之所以能抵抗這麼久的原因,以及在這場戰爭之下的國際新秩序是如何建立。 專業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照中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忠謙 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徐裕軒 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 葉耀元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各界好評 普京對烏克蘭的溫情召喚與血腥併吞,總是讓臺灣人感到似曾相識,但我們對蘇聯兩大後繼國的種種歷史其實非常陌生……謝爾希・浦洛基詳細梳理自蘇聯解體以來的俄烏當代史,甚至再往前挖掘與解構「烏克蘭作為俄羅斯起源」的「基輔羅斯」千年神話、破解普京所謂「列寧創立現代烏克蘭」的政治謊言,讓讀者得以確立理解這場「二戰後歐陸最大衝突」的歷史座標。──李忠謙/風傳媒國際中心主任 全面開戰前,入侵者會藉由談判協議或占領局部區域來試探對方,同時也是為了測試國際立場的底線。希特勒的慕尼黑協議及蘇台德地區,普丁的明斯克協議及克里米亞、頓巴斯地區皆是如此。可惜的是,這些跡象在當時,都被國際解讀是希特勒和普丁的讓步。但這些只是他們入侵劇本的排練。近期臺灣也因為中國三無船隻翻覆而造成局勢緊張。中國是否會持續施壓,逼迫金門邁入如克里米亞的公投,本書或許能提供讀者一些思考觀點。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令人信服的論述,從個人切身角度出發又具有權威性,在這個極具挑戰的時代必讀之作。──沙茲,《人權的條件》作者 本書是對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的最佳的敘述。──《前景》雜誌 我們為何會走到這般境地?哈佛大學烏克蘭歷史學教授在這篇重要且權威的著作中,解答了普丁為何要發起這場非理性的戰爭……他對這段歷史的危險程度有極為卓越的分析。──《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夏季最佳書籍
在認識媒體之前,先讀這本! ◎二○二三全新版作者序 麥克魯漢——媒體的先知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先知」,他所創造的「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者」等概念,成為全世界人人熟知的名言。然而直到進入數位時代的今天,我們才發現他所創造的概念,更是資訊時代最真實的預言。近期在網路與數位討論中頻頻出現的「去中心化」也是麥克魯漢帶入媒體理論中的關鍵詞。但麥克魯漢在提出這些理論時,最新的媒體還只有電視。 在網路時代仍能應用的媒體理論 現代媒體理論的大師保羅.李文森就在本書中從哲學、文學、電影、大眾文化等多重角度,統整介紹麥克魯漢的傳播理論。每一章均以麥克魯漢著作裡的一項重要見解、原則或構念為重點加以闡述,從網路世界的傳播現象反向驗證「媒體即訊息」到「人人皆為出版者」等重要概念。 媒體的未來——二○二三新版作者序 網際網路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媒體,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經濟與文化產物。傳媒的發展正在一一驗證麥克魯漢的思想。本書在大眾文化與網際網路的脈絡下檢視麥克魯漢的學說,也在最後討論麥克魯漢「放大、淘汰、重拾、轉化」這四大規律時延伸討論了媒體未來會如何重組、轉變。本次出版也特邀作者撰寫他對二○二三網路媒體的最新觀察。
在認識媒體之前,先讀這本! ◎二○二三全新版作者序 麥克魯漢——媒體的先知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先知」,他所創造的「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者」等概念,成為全世界人人熟知的名言。然而直到進入數位時代的今天,我們才發現他所創造的概念,更是資訊時代最真實的預言。近期在網路與數位討論中頻頻出現的「去中心化」也是麥克魯漢帶入媒體理論中的關鍵詞。但麥克魯漢在提出這些理論時,最新的媒體還只有電視。 在網路時代仍能應用的媒體理論 現代媒體理論的大師保羅.李文森就在本書中從哲學、文學、電影、大眾文化等多重角度,統整介紹麥克魯漢的傳播理論。每一章均以麥克魯漢著作裡的一項重要見解、原則或構念為重點加以闡述,從網路世界的傳播現象反向驗證「媒體即訊息」到「人人皆為出版者」等重要概念。 媒體的未來——二○二三新版作者序 網際網路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媒體,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經濟與文化產物。傳媒的發展正在一一驗證麥克魯漢的思想。本書在大眾文化與網際網路的脈絡下檢視麥克魯漢的學說,也在最後討論麥克魯漢「放大、淘汰、重拾、轉化」這四大規律時延伸討論了媒體未來會如何重組、轉變。本次出版也特邀作者撰寫他對二○二三網路媒體的最新觀察。
在認識媒體之前,先讀這本! ◎二○二三全新版作者序 麥克魯漢——媒體的先知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先知」,他所創造的「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者」等概念,成為全世界人人熟知的名言。然而直到進入數位時代的今天,我們才發現他所創造的概念,更是資訊時代最真實的預言。近期在網路與數位討論中頻頻出現的「去中心化」也是麥克魯漢帶入媒體理論中的關鍵詞。但麥克魯漢在提出這些理論時,最新的媒體還只有電視。 在網路時代仍能應用的媒體理論 現代媒體理論的大師保羅.李文森就在本書中從哲學、文學、電影、大眾文化等多重角度,統整介紹麥克魯漢的傳播理論。每一章均以麥克魯漢著作裡的一項重要見解、原則或構念為重點加以闡述,從網路世界的傳播現象反向驗證「媒體即訊息」到「人人皆為出版者」等重要概念。 媒體的未來——二○二三新版作者序 網際網路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媒體,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經濟與文化產物。傳媒的發展正在一一驗證麥克魯漢的思想。本書在大眾文化與網際網路的脈絡下檢視麥克魯漢的學說,也在最後討論麥克魯漢「放大、淘汰、重拾、轉化」這四大規律時延伸討論了媒體未來會如何重組、轉變。本次出版也特邀作者撰寫他對二○二三網路媒體的最新觀察。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向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向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困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了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合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家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干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合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向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了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面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向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0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向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困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了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合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家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干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合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向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了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面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向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向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困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了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合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家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干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合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向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了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面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朋友更親密,比伴侶更療癒。 現代女性極為重要的社交關係,卻是近代才形成的概念。 ◎ 繼《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書寫女性文化史三部曲完結篇 ◎ 法國學術教育最高榮譽「法國教育榮譽軍官勳位」得主 ◎ 顧燕翎(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專文導讀 你有閨蜜,古人沒有 今日,「閨蜜」代表能流露真性情、分享私生活、給予我們情感支持的親密朋友。雖然這個詞一般用來指涉女性的好友圈,但是你知道嗎,無血緣的女性能公然聚集、結為群體、彼此扶持,都是近300年才發展出的互動方式。在過去2,000年的人類歷史中,社會想像的「友誼」是一種只存在於男性之間的偉大情操,而女性的關係則不配稱為友誼,只是男性社交的附屬物,對社會毫無幫助。 從不存在到主流的女性友誼 女性主義史學家瑪莉蓮亞隆與史丹佛大學作家德雷莎布朗合作,從歷史、文學、哲學、宗教與流行文化等面向,爬梳並重建了男性書寫的大歷史架構中,隱形的女性情誼及演變。她們由古羅馬時期哲學家證明「女性間沒有友誼」的論述開始,到中世紀修道院的修女關係、17世紀起女性在沙龍的公開交友、19世紀工業化社會中的俱樂部、以及女性合法同居關係「波士頓婚姻」等等。最後女性的友誼模式終於翻轉為社會主流,成為我們今日所認知,具有情感親密的友誼。 歷史上的偉大閨蜜 本書收錄了許多女性友誼的偉大故事。像是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羅蘭夫人,選擇好友蘇菲作為她上斷頭台的見證人。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創立女性愛國組織,許多女性也在這些策略與行動中作為她的顧問與後盾。這些典範讓我們看見:曾經被視為低層次的「女性友誼」,其實起源於社群中的互助,而這也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在日漸疏離的社會裡,這種越來越普遍的女性友誼模式,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正面力量。
朋友更親密,比伴侶更療癒。 現代女性極為重要的社交關係,卻是近代才形成的概念。 ◎ 繼《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書寫女性文化史三部曲完結篇 ◎ 法國學術教育最高榮譽「法國教育榮譽軍官勳位」得主 ◎ 顧燕翎(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專文導讀 你有閨蜜,古人沒有 今日,「閨蜜」代表能流露真性情、分享私生活、給予我們情感支持的親密朋友。雖然這個詞一般用來指涉女性的好友圈,但是你知道嗎,無血緣的女性能公然聚集、結為群體、彼此扶持,都是近300年才發展出的互動方式。在過去2,000年的人類歷史中,社會想像的「友誼」是一種只存在於男性之間的偉大情操,而女性的關係則不配稱為友誼,只是男性社交的附屬物,對社會毫無幫助。 從不存在到主流的女性友誼 女性主義史學家瑪莉蓮亞隆與史丹佛大學作家德雷莎布朗合作,從歷史、文學、哲學、宗教與流行文化等面向,爬梳並重建了男性書寫的大歷史架構中,隱形的女性情誼及演變。她們由古羅馬時期哲學家證明「女性間沒有友誼」的論述開始,到中世紀修道院的修女關係、17世紀起女性在沙龍的公開交友、19世紀工業化社會中的俱樂部、以及女性合法同居關係「波士頓婚姻」等等。最後女性的友誼模式終於翻轉為社會主流,成為我們今日所認知,具有情感親密的友誼。 歷史上的偉大閨蜜 本書收錄了許多女性友誼的偉大故事。像是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羅蘭夫人,選擇好友蘇菲作為她上斷頭台的見證人。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創立女性愛國組織,許多女性也在這些策略與行動中作為她的顧問與後盾。這些典範讓我們看見:曾經被視為低層次的「女性友誼」,其實起源於社群中的互助,而這也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在日漸疏離的社會裡,這種越來越普遍的女性友誼模式,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正面力量。
朋友更親密,比伴侶更療癒。 現代女性極為重要的社交關係,卻是近代才形成的概念。 ◎ 繼《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書寫女性文化史三部曲完結篇 ◎ 法國學術教育最高榮譽「法國教育榮譽軍官勳位」得主 ◎ 顧燕翎(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專文導讀 你有閨蜜,古人沒有 今日,「閨蜜」代表能流露真性情、分享私生活、給予我們情感支持的親密朋友。雖然這個詞一般用來指涉女性的好友圈,但是你知道嗎,無血緣的女性能公然聚集、結為群體、彼此扶持,都是近300年才發展出的互動方式。在過去2,000年的人類歷史中,社會想像的「友誼」是一種只存在於男性之間的偉大情操,而女性的關係則不配稱為友誼,只是男性社交的附屬物,對社會毫無幫助。 從不存在到主流的女性友誼 女性主義史學家瑪莉蓮亞隆與史丹佛大學作家德雷莎布朗合作,從歷史、文學、哲學、宗教與流行文化等面向,爬梳並重建了男性書寫的大歷史架構中,隱形的女性情誼及演變。她們由古羅馬時期哲學家證明「女性間沒有友誼」的論述開始,到中世紀修道院的修女關係、17世紀起女性在沙龍的公開交友、19世紀工業化社會中的俱樂部、以及女性合法同居關係「波士頓婚姻」等等。最後女性的友誼模式終於翻轉為社會主流,成為我們今日所認知,具有情感親密的友誼。 歷史上的偉大閨蜜 本書收錄了許多女性友誼的偉大故事。像是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羅蘭夫人,選擇好友蘇菲作為她上斷頭台的見證人。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創立女性愛國組織,許多女性也在這些策略與行動中作為她的顧問與後盾。這些典範讓我們看見:曾經被視為低層次的「女性友誼」,其實起源於社群中的互助,而這也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在日漸疏離的社會裡,這種越來越普遍的女性友誼模式,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