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談「管制」,21世紀講「治理」。20世紀媒體到了21世紀,上了平台,數位化了。傳播,無時無地,分分秒秒影響我們的生活。本書分成三個單元:理論篇、平台篇、媒體篇。理論篇討論媒體管制的演進以及相關理論、模式;進入21世紀,平台成為生活的日常,平台規管跨越國界,全球、區域、國家均需在規管上有所調整。因著地緣政治,談合作、共管、多方利害關係人治理,氛圍由樂觀轉為更加謹慎,網路上的仇恨言論、虛假資訊、對青少年的影響等,必須嚴肅面對。媒體篇觸及關鍵的文化保護、產業發展、媒體自由、公共服務媒體、獨立機關。從媒體政策到傳播政策,重要文獻均有所檢視,並提出反思。作者從百餘篇最新文獻中加以消化、整理,讀者必能從不同章節掌握國際上討論治理的重要議題與面向,多少理解我國媒體治理的困境。看看他人,想想自己,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因為我們活在「匯流紀元」。
▍電視導播學20講 ▍ ▍ Podcast節目《導播有事嗎》實戰教學延伸讀本 ▍> 一位資深導播的螢光幕後手記,二十講,三十年現場經驗,一門關於領導、判斷與零容錯精神的課。> 他不是只會按按鍵的機器人,而是混亂現場裡最冷靜的靈魂。導播——幕後的指揮家,節奏的建築師,在倒數「三、二、一」的口令中,決定節目的命運。> 無論你是廣電系學生、初入行的導播助理,或只是想知道「節目怎麼做出來的」,這本書,都會給你一盞工作現場的指示燈,帶你認識,那些我們在播出前一刻才真正完成的「魔術」。本書特色> 本書是近年國內罕見、首度聚焦「電視導播學」的中文專書,系統整理現場實務、技術操作、領導決策與人際協作的導播關鍵知識。> 作者擁有三十年電視台導播經歷,並累積十年大學任教資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理論與實戰,帶領讀者穿越「導播間」的玻璃窗,看見真正節目誕生的過程。> 每一講均搭配 Podcast 頻道《導播有事嗎》QR Code連結,將「閱讀 × 聲音 × 導播現場」三位一體整合,實現專業知識的立體學習體驗。
本書聚焦於墨子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其他重要思想的闡述。開篇針對了墨子的天人關係,以尊敬鬼神、崇敬自然、兼愛人類、取用有度有節的哲思,對照當代環境倫理的觀念,以此省思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與宰制。隨後聚焦在墨子政治哲學,探討「十論」立論背景,並逐一說明其改革主張,再以知識論之知識檢驗論,探討墨子如何以三表法證立「十論」思想。墨子思想的重要性,在於教育哲學思想。著者剖析了「兼愛」的人生理想與實踐;貴義道德教育思想,論述理想道德人、道德規範與實踐、道德判斷力;勞動與教育、生產與勤儉等思想;其教育宣揚以兼愛取代仁愛,以利釋義,創建和諧與共榮社會,讓讀者領略有別於西方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生命觀與理想社會。著者以傳統的儒墨之哲學論爭、墨子與孔孟荀教育思想之差異收尾,使得讀者對先秦中國思想擁有更深入且清晰的觀念。最終,著者更以義理式校勘法,讓原本無法閱讀的〈大取〉,重現為能夠直接閱讀的文章,以饗宴當代的讀者,親炙墨子的哲學思想。
《婚姻案件律師評析》是由三十餘位資深的臺灣律師與大陸律師共同編著,深入解析六十餘件深具代表性的婚姻家事案件,巧妙地結合了真實案例、判決邏輯,以及兩岸法律制度的異同,除了打造出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操作性的全方位指南,同時也為一般大眾、法律實務人士釐出更具體的思路。本書中解析的每個案例,均由臺灣律師與大陸律師分別提出觀點,呈現出臺灣與大陸在同一法律議題上的詮釋與處理。諸如從撤銷婚姻、財產分割,到監護權與損害賠償,經由兩岸律師精闢且實務導向的解析,讀者能一眼看清制度上的差異,更能快速掌握住關鍵性的法律邏輯。不論是身陷婚姻糾紛的當事人、執業中的律師,或是關注兩岸法制發展的研究者,《婚姻案件律師評析》絕對是案頭上必備的參考寶典。它跳脫出枯燥法條的框架,更以豐富的人性與現實情境,鋪陳出一部又一部充滿張力的「法律劇本」。
國內民法權威台灣法學基金會董事長、前中正大學法學院院長,謝哲勝教授講授民法、研究民法,長達32年。本書《民法總則》是謝哲勝教授首部以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深厚的學術功力,費時多年傾力完成的重量級教科書,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知名民法學者多年來對法律制度、教學實踐與社會現實的深刻觀察與回應,為民法初學者鋪陳一條清晰、現代而具本土關懷的學習道路。本書以我國《民法總則編》為主體,聚焦基本概念的系統化解說,條理分明,文字簡練,特別強調理解而非死記。書中融合經濟分析方法與美國法參考資料,突破傳統法學的封閉邏輯,拓展法律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對話空間,使學生從一開始即能掌握法律的制度性與現實感。謝哲勝教授強調法律的本土化與人民生活的連結,拒絕以外國法作為單一權威,並避免冗長資料堆砌,以精煉、可理解的論述,建立讀者對法律運作的直覺與推理能力。這不只是一本引人重視的教材,更是一套能引導初學者建立法律思維、認識法學方法的現代民法總則教科書。本書是翰蘆圖書年度最隆重的出版,必然獲得學界與實務界高度關注,無論是法律系學生、學者或實務人士,皆能從中獲益良多,這是希望奠定堅實民法根基、建立精實系統法律思維的讀者,最重要的《民法總則》考用實用書。
國際關係中的權力轉移理論認為,國與國在權力上的此消彼長,必然會帶來國際體系的動態演變,而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國」和「崛起國」,彼此的權力競爭和地位爭奪,亦很可能導致雙方爆發戰爭和衝突。美國積極構築印太戰略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制衡中國崛起,消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影響力。因此,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間的博弈,實質上體現的就是守成霸權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權勢競爭,這也是不同發展方式與制度規則之爭。著者論述的主軸,即圍繞於美國印太戰略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對沖行為進行研究,力求刻畫出在實力差距逐步縮小、利益交織與分歧共存的情況下,崛起大國與守成霸權國之間的關係特徵,從而豐富了權力轉移的相關理論。
電視是時代的窗口,也是社會脈動的映照。在網際網路尚未崛起前,電視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也一直分享著不同社會的情感。電視,同時也是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媒介,它不僅僅是娛樂工具,也是集體記憶的載體,對個人、對社會都影響深遠。由於傳播科技帶來網路化、數位化與行動化的變革,它更使得電視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政府的監管下,還需不斷地變革去迎接險峻的挑戰。本書集結了著者近十年來已出版的台灣電視研究主題的論文。從台灣電視50年開始,回顧電視發展的社會意涵,提出「電視不逝,只是轉型」的觀察;並從研究數位化的主題,探討如何應用策展的理念,活化影音資料庫的契機。在台灣電視60年之際,著者從科技與社會變遷觀點,研究台灣電視新聞、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NCC成立之後對電視內容的監理。這本專書以台灣電視數十年的發展過程為背景,從社會、科技與監管角度切入,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方法,深究台灣電視的時代意義,提供宏觀的研究視野與豐富資料,是研究台灣電視的學術參考之一。
電視是時代的窗口,也是社會脈動的映照。在網際網路尚未崛起前,電視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也一直分享著不同社會的情感。電視,同時也是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媒介,它不僅僅是娛樂工具,也是集體記憶的載體,對個人、對社會都影響深遠。由於傳播科技帶來網路化、數位化與行動化的變革,它更使得電視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政府的監管下,還需不斷地變革去迎接險峻的挑戰。本書集結了著者近十年來已出版的台灣電視研究主題的論文。從台灣電視50年開始,回顧電視發展的社會意涵,提出「電視不逝,只是轉型」的觀察;並從研究數位化的主題,探討如何應用策展的理念,活化影音資料庫的契機。在台灣電視60年之際,著者從科技與社會變遷觀點,研究台灣電視新聞、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NCC成立之後對電視內容的監理。這本專書以台灣電視數十年的發展過程為背景,從社會、科技與監管角度切入,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方法,深究台灣電視的時代意義,提供宏觀的研究視野與豐富資料,是研究台灣電視的學術參考之一。
臺灣和韓國同為東亞地區代表性的民主國家,政府體制似乎相近,實際上未必盡然。本書聚焦於臺韓政府體制之改革與運作做出比較,透過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視角,深入探索這兩個國家政治發展的脈絡。著者從歷史背景、憲政結構到政府運作,層層剖析臺灣與韓國在不同文化與歷史脈絡下,是如何發展出各自獨特的政治體制。首先帶領讀者回顧臺韓兩國政府從威權體制到轉型成民主體制的歷程,揭示出兩國雖然在憲政架構上有些相似,但在權力分配、政治制度和政黨運作上卻充滿許多差異。更有趣的是,著者進一步比較了韓國的總統制和臺灣的半總統制,深入探討兩國的總統與國會的互動關係、總統的黨政角色,以及說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兩國的政治運作。本書適合對政治制度或東亞區域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也非常適合對韓國近代歷史感到興趣的讀者。除了細膩剖析臺韓兩國的政府體制,還加入許多關於韓國近代政治人物和重要議題的討論。通過本書閱讀,讀者將能更全面性理解臺灣與韓國現代政治發展的軌跡與複雜性,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往臺韓政治世界的窗!
回顧過往台灣電視產業從威權管制到競爭開放,從類比傳播到數位互動趨勢,管制的法制與機構於規範面與實務面,與國家民主發展息息相關,更受到來自科技匯流、市場產業、消費近用及監理政策改變之影響,本書邀請耕耘管制理論、視訊產業政策與從事規管多年的學者們從「管制機關」、「政策與規範」、「困境與突破」三個重要面向切入,從組織設計到政策規範執行,自現有管制困境到未來制度突破,為台灣視訊產業管制議題提供深入觀點。本書呈現我國這六十餘年對電視管制的重要歷史、關鍵里程碑,並展望未來,從過去到現在,走向未來,不論法規或機構的精進,有理論、有觀點、有數據,幫助讀者掌握這種動態的變化。為台灣電視找出路三部曲:《台灣電視新聞 60 年》、《台灣電視節目 60 年》,以及這本《台灣電視管制 60 年》,將台灣電視發展,從無線、有線到視訊產業的多樣面貌整理出來,滿載期許,希望更多本地的關注、研究持續,讓我們視聽環境更多元、更健康。
大政府這個概念在公共行政有重要的意義,是許多理論發展的依據,也有理論對其進行批判與反思,1933年開啟的新政便是大政府發展的代表。然而,新政的部份內容與結果,與美國建國制憲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其違犯三權分立與制衡關係、有限政府理念、聯邦主義精神與個人自由保障原則等,甚至1935年遭到聯邦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法案條文違憲的情形。新政的推行是因應大蕭條產生的問題,但是美國人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接受大政府的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便有人倡導需要強大與積極政府的需要,希望能處理工業化與商業化造成的問題,新政時期成為大政府的高峰。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本書以「從夢魘到新政的大政府之路」為題,對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政治與行政理論探討,希望引領讀者能夠了解當時的公共行政思維。
自1987年解嚴以來,台灣民主政治逐漸成熟,並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2016年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重回執政,台灣的內政與國際局勢產生轉變。作者身為政治幕僚並同時專攻國內政治與比較政治學,以實務與學理分析民進黨過去八年的執政表現,省思政府面臨的執政與改革困境。作者從選舉與政黨政治、美中台及兩岸關係,以及內政與校園等層面切入,時而援引理論,時而借鑑國外實例,深度剖析台灣近期的重要事件—— 從COVID-19肆虐期間,民進黨蘇貞昌內閣的特點,到疫情後內閣運作的轉變;台海政局緊繃下,大學生是否應赴中國留學;台灣副總統的角色定位;台灣總統與副總統兼黨主席對憲政的影響等等,作者皆用清晰的框架與精闢的見解,提出詳實與懇切的建議。本書將帶領關心台灣民主發展的讀者,重思國內外的重大政治事件,並一同思索台灣的民主如何面對挑戰,抵擋倒退,持續向前「進化」。
教育貴在啟發人的成長,法律重在規範人的行為。過去教育的實施主要是談「情」說「理」,教育領域中的人似乎不喜歡論「法」,多半「情」擺第一,然後才說「理」,最後不得已才論「法」。至於法律界的人,則多半喜歡先依「法、再說「理」,最後再談「情」。兩者初看南轅北轍,但其實共通點則在說「理」。教育法學的研究,就是在跨教育與法學的專業中,說出一番道理,讓教育的目的能在法律的協助下得到實現。這需要跨教育與法律領域的不斷對話與取得共識。每個人都是教育的主體,也都是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主體。作為教育的主體,在教育事務領域中究竟有何權利與義務?各個不同主體間的法律關係又是如何?有爭議時如何在實現教育目的的前提下予以妥善處理與解決?這些都是教育法學研究的課題,也需要每個人的關心以及教育與法律專業領域的持續攜手合作與對話。本書著者服務於全國唯一的一所跨教育與法律專業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長年致力於教育法學領域的研究,並實際協助研議各項教育法規,本書收錄自民國100年以來的九篇主要研究成果。內容含括教育法制史、憲法教育權利以及學生、教師、校長、私立學校、家長、新住民等教育主體在教育事務中的權利與義務,其中若干研究結果與建議部分已實現,部分則尚待形成共識,但作為說理的依據,本書的出版就是要讓教育與法律的對話繼續發展下去。
《法律資料分析:從統計到人工智慧》,這是提供讀者將數據分析方法應用到法律領域的案例研究,特色在於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的內容,為法律專業人士和學者提供一個整合與跨領域研究的橋樑。隨著AI時代來臨,本書確實能提供法律學門一種創新的領域。在理論上,作者探討法學/資訊學研究的重點整理與回顧著作,也示範了法律資料──特別是「裁判書」的特點、收集的方法以及對資料的處理方法;在計算實踐方面,本書展示了多種數據分析技術,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文字探勘、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演算等。每一章節都配有豐富的實例和案例研究,這些實例均來自實際的裁判案件和法律問題,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案例學習到如何將數據分析技術應用於具體的法律問題。《法律資料分析:從統計到人工智慧》,不僅是學術性著作,更是實務指南。本書的目標讀者涵蓋了法律學者、法律實務者以及希望將數據分析技術應用到法律領域的資料科學家,通過多層次多案例的展示,將複雜的數據分析技術轉化為易於理解和可操作的指南,為跨領域研究提供了教育與研究資源。
世紀精神的轉變-- 九○年代柏林牆的倒塌和互聯網的興起,都預示著世紀精神的大轉變,21世紀是資訊革命的世紀,也是偉大的美國世紀。競選美國總統的總綱領-- 創造美國新共和、創造美國新經濟、創造美國新世紀。創造史觀:創造種子論-- 人類歷史是由掌握歷史走向的英雄或「梟雄」創造的。意識形態(ideology)-- 意識形態與科學、宗教的關係、與理性、情感的關係:科學包含人類的最高理性、宗教反映人類的最深情感。科學不是信仰,宗教包含著人類的信仰。宗教衝突會導致所謂的「文明衝突」、引發戰爭。政治意識形態(PI, Political ideology)不僅包含理性,也充滿了情感和信仰。當憤怒的情緒主導政治生活時,理性無法控制情緒,就會發生暴力衝突。在兩個國家之間、兩個敵對政權之間,會導致戰爭。在一個國家內部,也可能引起暴力衝突。在民主政治的國家,傑出的政治家目光遠大、胸懷開闊,用理性的精神代替憤怒情感。本書提出「三個世界理論」--物質世界和觀念世界組成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外,還存在一個客觀的、不依賴人的超驗世界(Transcendental World),「文庫技術」是探索超驗世界的一種工具。 本書也是一本「廣義行為學」和分析人類社會世紀精神演變的「元歷史」(MetaHistory)著作,從「元歷史」看,21世紀就是資訊革命的世紀,也是「資訊革命」最有力的推動者美國的世紀。
世紀精神的轉變-- 九○年代柏林牆的倒塌和互聯網的興起,都預示著世紀精神的大轉變,21世紀是資訊革命的世紀,也是偉大的美國世紀。競選美國總統的總綱領-- 創造美國新共和、創造美國新經濟、創造美國新世紀。創造史觀:創造種子論-- 人類歷史是由掌握歷史走向的英雄或「梟雄」創造的。意識形態(ideology)-- 意識形態與科學、宗教的關係、與理性、情感的關係:科學包含人類的最高理性、宗教反映人類的最深情感。科學不是信仰,宗教包含著人類的信仰。宗教衝突會導致所謂的「文明衝突」、引發戰爭。政治意識形態(PI, Political ideology)不僅包含理性,也充滿了情感和信仰。當憤怒的情緒主導政治生活時,理性無法控制情緒,就會發生暴力衝突。在兩個國家之間、兩個敵對政權之間,會導致戰爭。在一個國家內部,也可能引起暴力衝突。在民主政治的國家,傑出的政治家目光遠大、胸懷開闊,用理性的精神代替憤怒情感。本書提出「三個世界理論」--物質世界和觀念世界組成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外,還存在一個客觀的、不依賴人的超驗世界(Transcendental World),「文庫技術」是探索超驗世界的一種工具。 本書也是一本「廣義行為學」和分析人類社會世紀精神演變的「元歷史」(MetaHistory)著作,從「元歷史」看,21世紀就是資訊革命的世紀,也是「資訊革命」最有力的推動者美國的世紀。
專利訴訟進行攻防時,法院解釋的專利權範圍與專利申請人當初的規劃相同嗎?專利申請人在說明書裡不經意記載的幾個字、審查過程的修正或意見陳述、取得專利後的更正,這些是否會導致競爭對手得以輕易迴避設計嗎?著者在本書裡從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判決切入,借鏡個案事實進而深入解析先例見解,回饋於說明書撰寫與答辯時的實務指南。內容所涵蓋的範疇,包括了請求項解釋、記載要件、進步性、雙重專利、貢獻原則、延續案,同時在設計專利等實體面,更涵蓋了資訊揭露義務等程序面,將抽象的先例見解,很精心地轉化為具體的教戰守則,非常值得專利從業人員及研究者參考,也是有心成為專利師的讀者最佳的指南。
近來資通訊(ICT)與人工智慧(AI)等科技快速發展,全球在COVID-19疫情後又遭逢地緣政治衝突與戰爭的影響,產業與政府各部門為加速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並敏捷因應外來衝擊(being agile),對於AI技術研發與應用過程所產生的倫理與風險、強化通訊網路韌性(network resilience),以及數位平台治理(platform governance)等關鍵議題,需要更多的研究與關注。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秉持著「自匯流研究出發,提供政策建議、法規整備、傳播轉型、共識凝聚之產官學研溝通平台,並為台灣資通訊傳播產業與新興平台提出學術建言」之宗旨,透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出版專書、發行電子報等方式,持續分享國際新知與相關研究,並為我國數位科技政策與法制環境提供建言。面臨永續下數位治理的種種難題與挑戰,本書各篇章處處展現出台灣學者們關懷數位匯流演進與變化的誠意,也針對現況問題剴切提出具體見解。透過本書十篇專論的深入剖析,作者們在數位治理這個主軸下,開展出數位韌性與產業發展、人工智慧與權利保護、公私規管與數位秩序等不同層次的思考,範圍涵蓋:資安治理、行動通訊韌性管理、網路韌性下的普及服務、資料治理的困境、AI治理模式選擇、演算法權利保護框架、深偽技術的規管,數位規管的轉向、任事AI的政策評估,以及主管機關組織理性等等新興議題。本書內容豐富且深入,不僅可作為政策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亦可作為高等教育授課使用或指定閱讀內容。
台灣地狹人稠,公寓大廈逐漸成為都市地區的建築主流,但也使住戶間時常發生糾紛,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28餘年來,出現許多法律爭議,因而經常修正,2022年5月為最近1次也是第6次修正。本書就涉及公寓大廈相關法律關係的區分所有權理論和法律條文規定為全面探討,包括區分所有法律關係、區分所有權法律體系、規約、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管理委員會、區分所有權人與住戶的權利義務、管理服務人及違反管理法令的處罰;並針對常見的爭議例如公共基金、修繕費用、管理費、帶看費等各種費用、停車位、漏水問題、外牆懸掛招牌等公寓大廈日常糾紛,探討學說及實務見解,並提出本書見解。閱讀本書可以充實公寓大廈法律知識,作為住戶將有助於保障自己的權利,作為管理委員或管理服務人,將有助於預防或處理日益增多的公寓大廈糾紛。作者為國內不動產法領域的權威學者,現職為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教授,也是台灣法學基金會董事長。
1962年10月10日,台灣第一家電視台首次開播。然,在六十年後的現今,電視台卻面臨轉型與改變。台灣匯流研究學會邀請12位研究者,共同為電視寫下他們的紀錄、觀察與反思。本書分為「播出六十年」、「節目產製」、「轉型與競爭」三部份,第一部份從電視的定義談起,爬梳電視的歷史,解析產權的政經結構以及節目的自製率規制;第二部份,分別探討公眾節目、綜藝節目、八點檔、電視歌仔戲的興衰,分析節目、觀眾、政策之間的關係;第三部份,則探究傳播科技的衝擊下,台灣電視節目的商業模式與策略,IP的產銷流變及其影響,期盼能尋得一條台灣電視節目的出路與未來。本書透過電視節目歷史、節目產製、節目創新等面向,重新審視這六十年間,台灣電視節目隨著經濟、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所展現的多元面貌。
著者曾任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主任軍事檢察官,熟稔軍事刑法且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本書係其結合傳統與現代、學說與實務、法學與軍事勤務研究交流的著作。在撰寫形式上,著者將法條逐條詮釋,對於爭議之條文,則在其後增註「重要爭議問題分析」,用以彰顯該條文的實務常用性與學說爭議性,所以,著者將綜合逐條釋義與問題研究的特點定名本書為「析論」。本書廣泛蒐羅傳統與近期學說、軍(司)法實務見解並加以解讀、對話,內容包括立法理由、概說與釋義,從抽象到具體並深入詳述各罪的重要概念,但凡有重要爭議的不同見解者,則以具體的法律問題形式,於各該當罪名後,皆有詳盡的列點研究分析,盼在力求精要與周延中,竭力取得平衡。本書撰擬初期為「考試」參考用資料,隨著參考文獻資料、實務見解愈來愈豐富,綜合解析各家之言,列舉闡述軍、司法實務見解,輔以各罪本身或相互間爭點問題之剖釋,最終定位為教學、考試及實務全方面的運用參考用書。
1992年,臺韓兩國的官方雖然斷交,然而,雙方的經濟、文化及社會的民間交流仍然持續,仍然以文化紐帶和好感作為彼此的後盾,不斷地促進人員交流、物流交流的發展。2019年,在人員交流方面,雙方的觀光互訪更創下250萬人的歷史新高,且在新冠疫情過後的互訪人數迅速恢復,2024年可望互訪人數達到300萬人次。在雙邊貿易方面,2022年的貿易值就高達564美元,南韓更是臺灣的第五大貿易夥伴,臺灣則為南韓的第六大貿易夥伴,彼此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然是不可分的合作夥伴。臺韓關係雖然受到中韓關係以及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原則」因素的影響,然而,南韓仍以非政府單位的政界、經濟界、社會文化界為中心,推動雙方交流活化,以促進實質性關係的發展,形成了「政治冷、經濟熱」、「官方冷、民間熱」的關係。近期的南韓,更採取了挺美外交,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臺韓關係或將會因此演變為從原本的民間層次交流擴大至政府軍事領域。中國不僅對南韓的經濟產生巨大作用,且由於中國對北韓提供了政治支持和經濟支援,在南北韓關係僵局下以及韓半島局勢升溫下,勢必對於南韓的安全與發展利益產生重大影響,政治現實下,南韓在處理臺韓、韓中關係的立場上,實然無法忽略中國大陸「一個中國原則」的影響,也因此,南韓仍將持續重視韓中關係。本書是高雄大學韓國研究中心推出的專書,以《臺韓關係的前瞻》為題,由在臺韓的知韓專家學者群,分別以外交安全、政策比較以及歷史認知,探討臺韓關係的當前狀況、以及未來趨勢。
《文官制度:兼論公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擴寫自作者所著《公務員法要義》(110年2版)一書,因諸多法令的修正,《公務員法要義》不再銷售。文官制度,或公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以考試院職掌的考銓制度為限。全書十七章:導論、公務人力、人事建制、考選分發、任用陞遷、績效考評、俸給福利、訓練進修、服務倫理、利益衝突迴避與財產申報、行政中立、性別平等工作、勞動結社、退撫與資遣、權益保障、紀律懲戒、公益揭發。各章取材多元,論述詳盡,內容包括學理、變遷緣由、法令規章及實務,兼顧應然與實然,是一部具有系統性、一致性、完整性,寫作嚴謹的著作。本書整合公共行政及行政法學兩個領域專業,重新整理基本概念,檢視制度的由來與改革重點,系統化整理分類法令規章內容,關注正式制度,也注意到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及影響,在範圍及內容上,推動領域著作的創新及視野。作者曾在考試院體系任職,有十餘年實務經驗;轉任教職後,專心研究人事行政相關議題。本書提供深入豐富的人事行政基礎知識,有助於修習人事行政、考銓制度或公務員法的大學生、研究生及報考人事行政的應考讀者,更瞭解政府機關人事管理、法令精神的全貌,知其然、所以然及應然。
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名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寫著:「在倫理方面的行為,如果不是由於一個人純潔、直接的衝動,而是由於一個概念、一個教條而產生的,就他的性格說,這又是過於高尚的,那麼這一行為就會由於後來自私的懊悔而在這個人自己的眼裡也要喪失一切的功勞。」世界不只是物質的。法律的世界,尤為如此。以規範教義學為根基的傳統刑法學更應當時刻顯明自己的價值立場。刑事法學科相關理論研究重點不應僅停留在其理論解釋學階段,還應當更加豐富其在解決相關具體理論問題上的研究維度、空域範圍及其對相關社會現實問題的回應之精確度等方面。現代人類社會更應當尊重源自天地自然的良知與公義。尤其在刑事立法與司法實務中,尊重人格尊嚴、個人的獨立與自由發展、法的中立與均衡。對於我們身在中國大陸的法科教育工作者個人而言,應當繼續大量閱讀並積極學習有關西方民主國家之憲政價值與自由主義書籍,應當繼續與相關國際專家學者全面交流互訪,應當繼續努力翻譯相關著作書籍,為中國社會民主、法治與自由之啟蒙繼續工作並努力保持思想之獨立。
在普京總統的經營下,俄羅斯是如何成為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的國家?又是如何成為當今世界具有強大國防工業與最多核武器的軍事強國?長久以來,強大的俄羅斯無疑是美國在背的芒刺,尤其是一條牽動世界能源格局和地緣政治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2)天然氣管線一旦啟用,俄羅斯對歐洲影響力勢必更加增強。近年來德國與法國在國際上戰略自主性已大幅提升,美國必須斬斷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之依賴,方能維持其全球地位的領導權(Hegemony)。2014年烏克蘭政變後倒向北約,激使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半島。由於烏國內部民族主義持續不斷發酵,加入北約(NATO)與歐盟(EU)已列入其憲法。美國深知,如果北約東擴烏克蘭,俄國勢將難以容忍,亦由於西方戰略的因素,烏克蘭將成為大國博弈下的棋子。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啟動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SMO),以此迫使烏克蘭中立化,但由於北約的支持,俄烏展開鏖戰持續至今,使得烏克蘭大量民眾成為難民,到處斷垣殘壁,生靈塗炭,慘不忍睹,而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卻因俄羅斯善用糧食與能源優勢得以巧妙因應,使得美元與能源在國際貿易的連動關係下開始鬆動,加上金磚四國(BRIC)與上海合作組織(SCO)的不斷成長,更啟動了國際地緣政治走向多元格局的趨勢與發展。現今,中東宿敵伊朗與沙烏地都已握手言和,而俄烏兩國本是同根兄弟,應盡快脫離國際戰略陷阱,結束親痛仇快之爭,方為長久和平之計。
柬埔寨舊稱高棉,曾歷經泰國入侵、越南併吞、二次大戰,淪落為法國的殖民地,本書從高棉複雜的早期歷史深入,解析高棉在內憂外患夾擊之下,如何發展獨立自決,進入全方面全球化重建時代。多元的種族文化深刻影響了柬埔寨的國家認同,族群融合的爭亂層出不窮,導致的政權紛亂無疑對柬埔寨發展是一大阻礙,柬埔寨如何在內政與外交的糾葛間獲得平衡,穩定族群關係,值得我們投以高度關注。柬埔寨與中國在經濟上互有來往,中國連續五年成為柬埔寨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者,擁有在柬埔寨與日俱增的重大影響力。而美國則為柬埔寨的衛生、教育、糧食安全、民主人權、環境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造成了美、中兩國在柬埔寨的角力對抗,這使得柬埔寨的國防與經濟更加受到關注。
學倫風暴,近年衝擊學術界與政治圈,整個社會終於高度重視學術論文、計畫結案報告不當抄襲及自我抄襲。因此,如何寫出合乎規範的論文與報告,如何指導研究生認識正確的規範及格式,如何從中等教育的課堂就開始扎根尊重著作權和不能抄襲的觀念,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共同努力的,也是本書進入第二版的重要目的。本書文本源於著者自編的「寫作手冊」,歷經多次大翻修,費時十餘年,講義印本風行於校園學府,碩博士生普遍奉為祕傳珍本。自2011年9月以《老師在講你有在聽嗎?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初版發行後,歷經多次再刷,2023年進入第二版,副題更名為「論文與報告寫作之規範及格式」,擴大學生日常報告寫作所需,仍維繫著者以最清楚說明、最平易文句、最嚴謹態度,逐步指引學位論文寫作以及平常報告寫作的每個細節。本書除了舉出臺灣大學對於論文的相關規定,也例舉諸多論文寫作的格式及應遵循的規範,同時清楚釐清何謂抄襲剽竊和自我抄襲,詳細說明如何改寫和如何引用,此外,更指出該如何因應與準備口試,豐富的內容非常適合所有撰寫論文的研究生使用以及各種計畫報告寫作的參照,更是特別適合作為「研究方法論」或「論文寫作指導」課程的教材使用。
美國於19世紀積極展開領土擴張,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在領土併吞、殖民統治、獨立抗爭的過程中,一步步走向如今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大國,除了本身堅強的經濟實力與地大物博,和國際間的交流往來也至關重要。本書就歷史局勢出發,分析美國外交策略的發展脈絡。 美國內政隨著政權的轉變,外交政策如何順應時勢?日益緊張的烏俄戰爭和台海兩岸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支持、譴責、選邊站的聲音不時冒出,美國是會施以援手呢,或是漠然不予理會? 本書列舉美國與英國、菲律賓、日本等國的關係,分析在國際間的來往拉扯、戰略變遷。而美國總統拜登,面對川普在商言商、充滿不確定性的執政風格,會採取何種態度應對。美國的外交戰略,在他的領導之下,又會朝著什麼方向邁進?
美國於19世紀積極展開領土擴張,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在領土併吞、殖民統治、獨立抗爭的過程中,一步步走向如今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大國,除了本身堅強的經濟實力與地大物博,和國際間的交流往來也至關重要。本書就歷史局勢出發,分析美國外交策略的發展脈絡。 美國內政隨著政權的轉變,外交政策如何順應時勢?日益緊張的烏俄戰爭和台海兩岸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支持、譴責、選邊站的聲音不時冒出,美國是會施以援手呢,或是漠然不予理會? 本書列舉美國與英國、菲律賓、日本等國的關係,分析在國際間的來往拉扯、戰略變遷。而美國總統拜登,面對川普在商言商、充滿不確定性的執政風格,會採取何種態度應對。美國的外交戰略,在他的領導之下,又會朝著什麼方向邁進?
永社基於對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追求與關懷而成立,為了在法律政治社群當中,融合「實務與理論」的意見與思考,對國家不法行為進行追究,提出建議,引起社會共鳴。台灣的民主發展現僅止於具備選舉的形式,並未落實鞏固與深化,需要群眾的關注與投入,將理論付諸行動,喚醒人民珍惜這民主先進們犧牲自由、財產、生命所爭取的珍貴資產。故在永社成立十周年之際出版本書,作為監督、促進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力量。 本書研討「司法改革與民主永續」、「能源環保與民主永續」、「轉型正義與民主永續」、「民主防衛與民主永續」四大主題。第一篇章探討司法領域的改革和新制,如何作為審議政治下的代議系統,建立民主審議的規範。第二篇章探討環保能源議題,以聯合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分析國內法律規範,研究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如何達到平衡的關係。第三篇章探討轉型正義的推動的行進的阻礙,說明台灣必須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理由與未來做法。第四篇章探討憲政改革與民主發展的關係,與新憲法公投案的嘗試,民主要有共識,還需有多元的論爭做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