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道法自然,老子與道德經的處世哲學:30篇貼近心靈的道家人生課,在浮躁世界中找到單純安靜的內在力量

朱榮智  著
崧博出版  出版
2025/10/29 出版

知止與知足,無為之中的大為──老子的自在人生課!從道的哲理到生活的練習,運用簡單又深刻的提醒,在壓力時代活出輕盈自足的生活▎走進老子:道家智慧的起點  本書是一部深入淺出地闡釋老子思想的現代著作,從老子的生平談起,導引讀者理解《道德經》的核心理念──「道」。書中指出,道是宇宙的本體,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也是人生應遵循的原則。老子所主張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強求、不爭執。透過對「道」的詮釋,本書引導讀者重拾簡單、清靜、內省的生活方式,讓老子智慧成為現代人面對焦躁社會的心靈指引。▎現代應用:從經典到生活的轉化  本書將老子的思想落實於現代人的生活困境中。作者以青年學子、職場新鮮人、煩惱中的都市人為對象,從「簡化才能美化」、「知足是最大的財富」等主題切入,讓老子思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實際運用於日常。例如面對物質誘惑與競爭壓力,書中鼓勵讀者放下執著,重拾內在安定,並學習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以養成柔和、知止、謙讓的處世態度。▎哲理與故事並行,深入淺出  全書由三十多個主題構成,每個主題以淺顯的語言與生動的故事詮釋深奧的道家思想,並結合歷史人物、現代案例,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與感受。例如從〈國王的新衣〉談「純真」,用蘇軾的「超然臺」說明「心無罣礙」,還有從現代人對名利的執著引出「知足常樂」的道理。每章後皆設有「閱讀省思」問題,促使讀者思考自身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使閱讀成為自我對話的過程。▎智慧的回歸:簡樸人生的呼喚  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導讀書,更是一本人生指引書。面對今日資訊爆炸、價值混亂的世界,書中強調回歸初心,保持嬰兒般的純真,體會「自然就是美」的真諦。老子的理想國雖不切現實,但其背後所傳達的和平、清靜與內在自由,正是當代人最渴望的心靈歸屬。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與老子有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更有機會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老子的思想與《道德經》,結合現代生活案例,讓老子的智慧貼近當代人心。作者以三十個主題呈現老子思想,透過故事、歷史人物與哲理相互輝映,讓抽象的「道」具體可感。每章皆設有閱讀省思,鼓勵讀者反思自我,實踐知足、簡樸與自然的生活態度,是一本結合理性與感性、古典與現代的心靈指引書。

79 特價2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人文的《聖經》──群體與秩序的誕生:從信仰共同體到社會倫理的形成

徐賁  著
崧博出版  出版
2025/11/12 出版

哲學問「我是誰」,信仰問「我怎麼與你一起存在」從家庭到政治,信仰深植於五大神聖建制的制度根基?弱者、邊緣者與卑微者,在信仰中重新被看見並獲得尊嚴!▎信仰如何成為秩序:從個人倫理走向群體規範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二卷,延續第一卷對人性與道德根源的探索,將視角從個人內在的倫理掙扎,擴展至信仰如何塑造群體秩序與社會制度。作者以歷史與文化為背景,結合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追溯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現實處境中,如何逐步形成信仰共同體與社會實踐。這一過程不僅是一段宗教傳播史,更是信仰力量在具體制度中實踐的見證。信仰在此不再是個人靈魂的安慰,而是支撐群體倫理、規範人際關係與維持社會秩序的精神骨架。▎宗教與制度的誕生:五大神聖建制的形成本書核心之一是對「神聖建制」的全面剖析。作者指出早期基督教並非憑空創建倫理世界,而是在現實生活的各種制度中注入信仰的精神力量。書中深入討論五項重要制度:人與自然的管理關係、婚姻的倫理意義、家庭作為社會單位的精神基礎、政府與政治秩序的必要性,以及人類如何航行於歷史的巨流之中。這些制度原本屬於世俗結構,但在信仰的參與下,被重新定義為與神聖相關的倫理安排,使宗教不只是關於彼岸的信仰,也影響了此岸的生活樣態。▎群體中的信仰實踐:弱勢者的倫理身影本書亦聚焦於社群中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邊緣角色,如貧者、女性、兒童與社會弱勢。早期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在帝國邊緣蔓延,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倫理視野,將這些被壓抑或排除的生命,重新納入關愛與尊嚴之中。書中從文獻與歷史細節中還原這些角色如何在信仰中獲得新的位置,也展現出宗教不僅是對強者的話語,更是為弱者發聲的力量。倫理在此不再只是高遠的理念,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經典的現代意義:歷史中的倫理想像本書雖立足於古代宗教史,卻處處回應當代社會的道德難題。從婚姻制度、家庭倫理到公共政治與自然責任,作者帶領讀者看見,許多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價值衝突與制度困境,早在早期基督教的形成階段便已有原型。這種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對話,並非僅為理解過去,更是為了重新思索今日社會應如何在人文與信仰之間建立持久的道德基礎。《聖經》在書中成為一種公共思考的資源,穿越時空,參與我們今日對正義、責任與社會善的想像。▎信仰如何建構社會:宗教不是逃避現實本書拒絕將宗教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慰藉,而是認為信仰始終參與社會建構,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對《聖經》與基督教倫理的歷史梳理中,讀者不僅能理解宗教如何與制度相互形塑,也能重新思索群體生活的倫理核心。當信仰不再是強調服從的權威,而是鼓勵反思與承擔的力量,精神王國便真正成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人文價值。本書特色:本書從人文與社會角度分析早期基督教如何在羅馬帝國的歷史情境中建立信仰共同體,運用知識考古學方法回顧宗教經典的產生,探討信仰實踐、倫理行為與制度形成,特別是家庭、婚姻、政府與自然管理等五項宗教制度的發展,說明宗教如何影響社會秩序與文明基礎,透過歷史脈絡與文化內容的呈現,展現《聖經》在倫理思想與人文理解上的重要價值。

79 特價29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人文的聖經─理性與信仰的邊界: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

徐賁  著
崧博出版  出版
2025/11/05 出版

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人?在理性與信仰之間,看見人性掙扎,也看見精神的自由起點!▎思想三部曲的開端:人性倫理的根基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一卷,基礎鋪陳了整個思想體系,以哲學思辨的嚴密與宗教詮釋的深度,建構出人類精神王國的雛形。信仰在此不被定義為服從神意,而是人對存在意義與善惡抉擇的主動回應。精神王國象徵一種內在的倫理秩序──當人能在理性與信念之間找到平衡,精神便獲得自由。本卷為後續兩卷的社群倫理與宗教教化奠下根基,揭示思想的第一步:唯有從理解人性出發,才能抵達精神的高地。▎人性與道德的起源:在罪與責任之間本書以哲學與宗教思辨追問人性是否天生清白,並進一步探討道德與責任的關係。作者指出人並非被動地接受罪與懲罰,而是透過自由選擇展現出倫理的主體性。這樣的觀點,使宗教文本中的罪惡與救贖不再是神學命題,而成為人性反思的一面鏡子。透過對希伯來智慧與倫理觀的剖析,作者重新詮釋人如何在信仰中學會面對錯誤、理解自我,並在內在的掙扎中生成道德自覺。▎苦難與惡的辯證:信仰中的倫理試煉探討「惡」與「苦難」是本卷的思想核心。作者透過哲學與神學的雙重角度,揭示邪惡不僅是個人行為的結果,也潛藏於制度、權力與社會秩序之中。苦難則被視為倫理成長的契機,是人類理解善與自由不可或缺的一環。信仰的價值,在於使人在痛苦與荒謬中仍能保持道德的清明與行動的勇氣。這一層辯證,使宗教不再只是救贖的象徵,而是對人類存在最深處的試煉與啟迪。▎智慧的詩性:宗教語言與倫理洞見本卷以詩學視角重讀宗教經典,展現宗教文學中蘊藏的智慧與人文力量。作者指出詩篇與箴言的價值不僅在於讚頌神,更在於揭露人類情感、道德與命運的深層結構。這些詩性的語言,使信仰成為理解生命的方式,而非盲目的服從。愛、苦難、希望、敬畏──都在宗教語言的詮釋中轉化為倫理思考的源泉。透過這樣的閱讀,宗教經典被還原為人類精神史的核心文本,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先知與良知:信仰中的思想者作者將先知視為倫理思想的實踐者與精神領航者。他們既是信仰的見證者,也是理性的挑戰者,以語言喚醒人心、揭露不義。先知的存在象徵著信仰與道德的對話──人不再只是神的服從者,而是與神對話的思考者。這樣的角色轉換,讓宗教從權威系統轉變為倫理自覺的歷程,也讓「信仰」成為一種勇於思辨與承擔的精神活動。本書特色:本書以哲學與倫理觀點探討人性的根源,從理性、情感與精神層面揭露現代人內在的矛盾。作者以嚴謹的思辨架構結合康德、黑格爾與當代的道德學說,並融入宗教倫理、自由意志與自我實現等主題。書中不僅論述理論,也從歷史與文化脈絡說明倫理觀的變化,堪稱人文精神與哲學理性的結合之作。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庸與大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從「己欲立而立人」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對秩序、倫理與和諧的深刻洞察

朱榮智  著
崧博出版  出版
2025/10/15 出版

所謂「忠恕」,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與大同思想人文關懷×人格修養×人生格局……在精神迷惘的時代,重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孔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本書開篇便指出,在科技高度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精神層面的焦慮、恐懼與空虛卻更為凸顯。作者認為,孔子的思想正好能補足現代社會的缺口。孔子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人物,更是影響深遠的世界級思想家。他的理念跨越時空,對日本、韓國、新加坡乃至西方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書中透過簡明易懂的文字,引領讀者重新理解孔子「仁愛」、「中庸」、「修己以安人」等核心思想,並將之與現代生活結合,啟發人心。▎仁愛為本的人生智慧  全書反覆強調「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張,人生最大的智慧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透過仁的實踐,人不僅能建立圓滿的人格,也能創造和諧的人際與社會關係。書中不僅闡釋古籍中關於仁的章句,更舉例鮑叔牙、管仲,以及現代企業家樂於助人的事跡,說明仁德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社會力量。這使「仁」不再只是抽象的倫理概念,而成為日常生活可實踐的處世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本書亦重點探討孔子的人文關懷,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層層展開。修身在於立志、謹言慎行,並以義為行為準則;齊家則重視孝道與家庭倫理,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治國應法先王、正名分,以德服人;而平天下則寄望於人人皆能盡己之責,成為仁者、智者、勇者,共同營造大同世界。書中以歷史人物、經典語錄與現代案例相互對照,使古老的教誨鮮活起來,並展現其持久的實踐意義。▎孔子思想的現代啟示  本書不僅是對孔子哲學的介紹,更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呼籲。在物質至上的氛圍下,孔子「重義輕利」、「誠信為本」的觀念,提醒人們追求富貴不應脫離道義。企業家如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正是將儒家倫理融入經濟活動的典範。書中最後強調,真正的富貴是精神的富足與仁德的實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領略孔子思想的深厚智慧,更能反思自身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將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化為貼近生活的智慧。以「仁愛」、「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軸,結合古代經典與歷史故事,展現儒家思想跨越時空的普世價值。不僅重現孔子的人文關懷,更引導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與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寓理於事、以古鑑今,使讀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孔子智慧。

79 特價2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尼采談道德的考古:罪惡、良心與虛無的根源

崧博出版  出版
2025/10/01 出版

你以為的道德,其實是他人設置的語言陷阱?語言不只描述世界,它偷偷規定你該怎麼活從羊群中醒來,重新奪回定義「好壞」的主導權!⚑ 語言並非中立我們日常使用的「好」與「壞」、「善」與「惡」,並非自然產生的道德判斷,而是透過語言、權力交織出來的結果。語言不是中性的工具,它是權力的延伸,是形塑世界、區分階級與操縱價值觀的無形武器。貴族在歷史早期握有命名的權力,將自己的存在定義為「好」──象徵力量、高貴與榮耀,而將弱者標記為「壞」──意味著卑微與無能。⚑ 價值如何反轉當奴隸無法以力量抗衡主宰者,他們轉而使用語言進行道德上的報復與重構,將謙卑、順從、憐憫、美化為「善」,將強勢、自信、激情等貴族特質貶斥為「惡」。這種反轉透過宗教與社會制度獲得正當性,甚至在歷史中取代了原始的貴族價值,內化為現代人的良知與道德標準。作者援引佛洛伊德、榮格與社會心理學觀點,進一步剖析這種道德反轉如何在我們心中植入「罪惡感」與「自我譴責」。⚑ 安全背後的隱形壓抑作者延續尼采對「羊群道德」的批判,指出現代社會表面看似自由平等,實則持續透過教育、輿論、法律與媒體,強化一致性與從眾心理。社會藉由語言標籤來獎賞順從、懲罰差異,讓個體逐漸失去獨立判斷力與生命的創造力。這是一種「平庸化的隱性暴力」,它不透過明顯懲罰,而是讓人內化群體價值,自願服從、壓抑自己,換取安全感與認同。⚑ 誰在定義我們的價值?作者指出「評價」其實是權力的隱性運作。不論是語言、法律還是演算法,掌握評價機制者便主宰了價值體系。現代的善惡觀不再來自神明或哲理,而是來自那些握有語言與資訊流通權的人──政治、媒體、社群平台。於是,我們的道德判斷、行為選擇乃至自我認同,早已被這些話語權操控與塑造。⚑ 走出語言的牢籠我們必須學會辨識誰在命名、誰在評價、誰在設定標準。唯有如此,才能從奴隸語言的束縛中解放自己,成為如尼采所說的「價值的創造者」。本書不僅是哲學思辨之作,更是對現代人心理與社會結構的深刻診斷,適合每一位渴望擺脫從眾與自我壓抑、尋回主體性的讀者閱讀與深思。本書特色:本書以尼采的道德哲學為核心,深入探討語言如何形塑「善惡」觀念,揭示語言背後的權力運作與心理機制。梳理「好/壞」詞彙從描述性語言轉化為道德審判工具的歷程,也透過貴族道德與奴隸道德的對比,批判現代社會的「羊群道德」與平庸化傾向。最後強調重新奪回價值定義權的重要性,引導讀者思辨語言與道德的本質。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尼采談生命的工法——狂喜、永劫與自我的超越

生命無答案,只能用行動來試驗別把哲學當真理跟著尼采,用思考拆解世界!⚑ 從尼采出發本書以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思想為核心,全面探索「權力意志」、「超人」、「永劫回歸」、「命運之愛」等經典概念,並進一步將其轉化為面對當代生活困境的思想工具。書中並非只是哲學理論的整理,而是一次對生命、價值與自我深度的試驗與重建。⚑ 哲學必須回到生命從尼采對傳統哲學的批判作為開端,強調哲學不該只是冷冰冰的抽象體系,而應回應真實的痛苦與掙扎。尼采不斷呼籲哲學回到「血肉之中」,進入每一個人生活的現場。書中藉由尼采「生存即試驗」的主張,鼓勵讀者將日常生活視為思想實驗室,在選擇、錯誤與創造中鍛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重估價值與建構自我從「拆解假面」與「拒絕應該」,到「打造自己的秤」,引導讀者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尼采指出,自我是被建構而非天生的,它不是一個等待被發現的本質,而是一項持續鍛造的工藝。書中透過現代語境探討職場、關係、社會壓力中的「模仿」、「群體秤」與「習俗道德」,邀請人們放下依附、勇於成為創造者。⚑ 超人與永劫回歸書中對尼采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概念「超人」與「永劫回歸」給予嶄新詮釋。超人不是傳統英雄式的強者,而是能獨立創造價值、對生命全然肯定的人。而永劫回歸則是一項嚴格的生命試金石:你是否願意讓當下這一刻無限次重演?如果不願,那你活的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從孤獨到創造的生命姿態走向超越之路必然伴隨孤獨。尼采筆下的「孤獨者」、「立法者」與「舞者」,皆象徵著從傳統道德與群體評價中抽離的勇者。本書不鼓勵反社會或脫離現實,而是透過哲學思考重建一種新的倫理視角。透過自我提問與實踐,人得以抵抗虛無、回應混亂,並從中生成新價值。⚑ 一本屬於當代人的尼采指南本書不只是介紹尼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案,邀請讀者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轉而擁抱生命的開放性與實驗性。哲學不是遠離生活的象牙塔,而是深入現場的火炬。如果你渴望對抗麻木、重啟內在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的生命之書。本書特色:本書以尼采的思想為核心,深入解析「權力意志」、「超人」、「永劫回歸」等哲學概念,並結合當代生活情境進行詮釋,鼓勵讀者勇於質疑既有價值,鍛造屬於自己的秤。書中不僅提供哲學理論,也提出具體實踐路徑,展現一種強調創造、自我超越與生命肯定的實踐哲學觀。是一本將哲學內化為生活實踐的思想指南。

79 特價29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