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電子書】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鄧湘漪  著
公共冊所  出版
2015/11/10 出版

流亡半世紀,落地不生根,一心渴求歸返在山那頭的家鄉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才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回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系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回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移動、邊界身分、離散情感、地下經濟、山城隱匿、悲壯自焚及歸屬困境的「流亡之書」。書中的主角是自中國大藏區翻山越嶺、飽經霜雪、長途跋涉至印度尋求庇護的流亡難民。這些流離故事的起點得回溯到半個世紀前。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中國共產黨的暴力壓迫下,逃離西藏,流亡印度。1962年,在面對身後六百萬藏族同胞仍身陷絕望苦境,而眼前近十萬出亡追隨者前途茫茫之際,年輕的達賴喇嘛寫下《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以流亡者之聲向全世界告白,述說西藏的真實遭遇。如今過了五十餘載,世人是否還記掛著西藏人的苦難延續?   在中國境內流亡的藏族女作家唯色見證了拉薩的動盪巨變,以勇氣之筆一字一句銘刻紀錄家鄉藏人的生命境遇,這是喜馬拉雅山那頭的血淚故事。與此同時,在山這頭的印度流亡藏人於流離歲月中經歷了艱苦的生存掙扎,此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所試圖捕捉描摹的。   作者鄧湘漪帶著最大的溫柔、真誠、謙卑和勇氣,進入印度藏人屯墾區從事田野調查。她不直接高舉人權大旗,也不吶喊訴諸國際正義,而是匍匐穿梭在流亡者的日常生活中,開鑿被遮蔽禁錮的幽微情感,體察各種隱而未顯的思緒。她就像當地人一樣,繞塔、轉山、禮拜、吃藏式食物、置身謠言紛飛中、與形單影隻的離愁共苦、為年輕族人的早逝同悲。在田野的實踐現場淬鍊多年,累積無數挫敗、創傷和反省,最終凝結成這部流亡民族誌。   鄧湘漪筆下的無身分黑戶、跳機西方者、人權運動者、黯然還俗者、邊境走私者、自焚明志者,在在體現出豐富多元的存活姿態與生命重量。然而,最引人同感共鳴的是,「日日流亡」的不只是藏人,田野工作者本身也是如此;「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不單指涉屯墾區難民在異鄉形塑藏式生活的經歷,也是研究者學習成為當地人(going native)的生命歷程。在自我揭露的反身寫作中,書寫對象與書寫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而帶著柔軟的閱讀同理心進入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紋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隔閡也將消弭於無形。   ★本書特色 內附印度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照片,讀者可藉此一瞥流亡者如何隔著險峻高山、背向西藏家鄉,建立起彷若故土的藏式生活,在異鄉山腰細細回味著故鄉高原的每一日。   ★凝視漂泊.共感推薦 「我所認識的作者鄧湘漪,為人真實坦誠,實踐智慧的活動過程中,不免有時感到挫敗,然而,正是因為這些實踐經驗的學習歷練,甚至挫折後的反動修辭行動,激勵著她不斷地反省並轉化自我參與形式,最終,以溫柔的力量、厚實的態度、高度的書寫和深刻的知識,完成如此極為煎熬的族群生命銘刻書籍。」——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作者對於印度流亡藏人的生存處境與抵抗形式的摹寫,反映了她自身對於文化身分認同的躊躇探索。研究者與她的研究對象,彼此牽涉,相互指認,既是自我的流放與安頓,也是自我實踐、自我救贖的一段動態旅程。他們都在生命難題中,面對難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非日常性的文化與政治命題;在黑暗宇宙中,尋求一線脫困與安頓的間隙。」——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每個人都曾渴望流浪,因這是追尋自我的一種形式。這是一位憂傷的民族誌作者,與一群流亡者共同生活的故事。透過對印度流亡藏人的凝視,作者企圖訴說的並不只是離散的苦難,更是藏人如何堅守其精神上的原鄉,謙卑、虔誠地度過命運的重重逼迫。藉由這本沈重的敘事,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認同是如何而來,自由又是何等可貴。」——吳易澄(精神科醫師)   「令我讚嘆的並非作者寫出『你所不知道的西藏』,而是作者誠實地打破許多人對西藏難民一廂情願的同情與想像。這或許就是人類學家投入田野,最珍貴之處,他們從歷史、信仰、政治、經濟、勞動……方方面面去建構出藏人社群的一切,甚至仔細爬梳、解析群體之中會有的八卦與人際糾葛,當然不會忘卻藏人社群與印度社群之間的勢力消長與權力利益而生的張力,就連觀光發展與生態環境都帶了幾筆。這是一部極為出色的民族誌。」——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們都在時間的邊境流亡,回不去昨日也停不下今天。下一個瞬間,我們連此刻都無法主張,只能固執地去想念,毋寧是想像。我們也在國族的認同擺盪,歸不去故土也留不在此地。下一次轉身,我們連彼此都不再相熟,只能朦朧地去追憶,毋寧是追悼。執終成空,流亡才是造就我們得以存在的真實。沒有人能窮究自己不是誰,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是誰。這是一本關於流亡與追尋的民族誌,筆下是西藏,但每一頁都讓我們想到自己。」——鐘聖雄(獨立記者)   ★【Misfits書系】 游擊文化的創始書系。聚焦於各種底層、邊緣、非主流、格格不入的個人或群體的生命記事。取材自民族誌、生命史、報導文學、陰性書寫、人文研究、社科調查等。書系精神為不渲染浮誇悲歌、不消費廉價溫情、不製造刻板印象、不鞏固傲慢偏見,但求揭露隱蔽、翻轉污名、傳達喑啞者的聲音、體現各種活著的姿態。最終讓人明白,故事的書寫者、故事裡的主人翁,乃至故事的閱讀者,在生命旅程中都可能是misfit。

7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

公共冊所  出版
2015/10/19 出版

以叛民之眼,探尋被掩蓋的城市歷史; 帶著旅人之心,親身踏查城市的繁複脈絡, 一瞥炫目地景背後,持續發散微光的反叛靈魂。   臺北歷經各種政權的治理、各式資本力量的開發,以及各樣體制的形塑,在多重紋理下造就今日的地景風貌。在主流意象之外,首善之都是否還有空間容納邊緣的、縫隙的、虛弱的、底層的、另類的、叛逆的其他景象?人們又如何能對這座城市有不同的體驗,進而察知城市生活中的正義與不正義、慾望與創傷、焦慮與壓抑的糾葛?為此,本書做為一項實驗性計畫,試圖規劃另類的城市導覽,讓人看見一座逃逸於主流敘事之外的「叛民城市」。   在本書中,叛民有兩種指涉。首先,叛民是指投身於各種對抗體制的抗爭組織或反抗行動的人民;其次,叛民也是與主流都市地景想像格格不入,受到歧視、排除與汙名的群體或事物。本書第一部基於上述兩類叛民經驗,選定五十二個地點或事件作為導覽景點,介紹事件的脈絡與爭議,引導讀者走訪。第二部則設計了六個專欄(包括抗爭勝∕聖地、政治權利、性別議題、青少年主體、反迫遷運動,以及歷史保存),以長篇專文討論,提供讀者較為宏觀的臺北叛民脈絡。   本書還提供兩套可實地演練操作的主題行程。第一個行程是以反迫遷和保存為核心概念,規劃走訪華光社區、紹興社區、寶藏巖,以及十四、十五號公園,藉此思考都市空間紋理的移除與標本化保存之間的張力。第二個純徒步行程從博愛特區這個權力中樞出發,沿著日本殖民以降的權力之路「中山北路」,探索邊緣、另類的都市經驗,包括:二二八公園的男同志經驗、臺北車站族裔地景與印尼街,以及陳雲林訪臺引起的上揚唱片行事件及街頭游擊等。期望讀者日後可自行串連書中介紹的地點和事件,設計自己的叛民城市之旅,進而挖掘那些依然塵封的城市記憶。   本書特色 ★隨書附贈叛民城市導覽地圖及兩套導覽行程。 ★本書作為「日常的社會運動指南」,充分體現「運動現場」(Scenes)書系的精神:以凝視穿透遮蔽、以記錄對抗遺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反抗。 ★這是一本活的書、有生命氣息的書、理當帶著走的書。本書附有兩套主題行程,出版時也將推出系列導覽活動。閱讀的意義在於,身體力行、人書合一。   反叛薦詞 「歷史建築、文青巷弄、美食與咖啡都很好,但《叛民城市》讓你與臺北市直接衝撞,探索它真正底層的質地。」——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作者群自稱叛民而介紹叛民,是因為他們拒絕行禮如儀混日子,才會異常熱血地把都巿研究玩成活蹦亂跳的觀光。」——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練習成為一介叛民,以一種永遠不甚舒適自在的姿勢行走,在黑暗裡起義。練習想像著前頭的光亮,和可以到達的烏托邦。」——吳易叡(香港大學醫學人文中心暨醫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如果哪一天,我們能夠重新解讀城市,讓自己感覺陌生、困惑,重新理解城市地景如何因人而複雜構成,也許我們會有更細緻的同理心。」——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7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三一八運動事件簿

楊翠  著
公共冊所  出版
2014/12/01 出版

「壓不扁的玫瑰」曾是楊逵名作的篇名,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楊逵寫作此文時,正被國民黨政權囚禁在綠島監獄中,但就如原篇名〈春光關不住〉所揭示的,即使身陷囹圄,人的心靈與意志仍可超越禁錮。而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則是寫於兒子魏揚直面國家暴力的318運動期間。從楊逵到楊翠,從〈春光關不住〉到《壓不扁的玫瑰》,這座島嶼上的統治者幾經更迭,但不變的是台灣人民對自由的追尋與渴望,以及文學在絕望和困頓中所展現的非凡力量。   本書第一部「運動事件簿」,以日誌形式依時序記錄對318運動的觀察及反思。作為運動青年的母親和老師,楊翠凝視著摯愛的兒子與親近的學生,在這場風起雲湧的運動中如何不懈奮戰與迷惘受挫,並深刻省思了運動中被遮蔽的重要議題,諸如媒體操演與輿論生產、運動傷害與療癒、運動的多元性與異質性等。   第二部「家族記憶與家庭支持」,記述了家族成員如何前仆後繼地投身社會抗爭。楊翠從兒子魏揚身上看見祖父楊逵的理念與實踐,而魏揚所遭遇的國家暴力也讓她憶起1988年520農民運動時的切身經歷。儘管伴隨318運動而來的各種傷害,讓挺過威權時代的家庭再次遭逢日常生活的淪陷,但家人間的溫柔守望卻也是對運動青年的最大支持。透過跨時空的回憶與連結,汲取了繼續反抗的力量。   第三部「書生論政」,藉由七篇擲地有聲的論述,展現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及走出學術象牙塔、直面社會重大議題的實踐能力。兩代讀書人抱著「寧做烏鴉,不當喜鵲」的心志,勾勒出對臺灣未來的想像與期許,並勇於辯證反思社會運動的成敗,期望在社運的張力中激盪出更深邃的討論,開啟更寬闊的對話空間,也為這塊土地創造更加扎實穩固的運動條件。

7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

公共冊所  出版
2014/08/11 出版

魯蛇世代的逆襲! 臺灣新世代學運青年投身救國的戰鬥手冊 社運不是只有上街頭! 在街頭示威的激情背後,人們很少看見社運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努力。然而,要想投身運動,最重要就是組織起來。沒有夥伴,一個人什麼也做不到。 人民的自我組織,才是抵抗暴政、捍衛民主的唯一方法。【組織篇】從社運組織經營的基本方法談起,並分享作者累積多年的組織筆記,期待讀者走出自己的反抗之 道。 上街不是只有喊口號! 面對傲慢的有權者,弱勢者該如何迎擊?唯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然而,行動不只是拿著一隻大聲公走上街頭。從規劃到執行,涉及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 整體情勢的評估,具體抗爭劇碼的選擇,政治與法律風險的評估和承擔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行動篇】從抗爭行動的決斷、籌備、執行到善後等四大層面,逐步 說明一場抗爭行動如何發生。 網路宣傳技巧大公開! 沒有主流媒體或大筆資金就無法影響政治?【網路宣傳篇】說明理念富裕、資源困窘的社運組織要如何利用網路,特別是人手一機隨時隨地滑不停的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從社群媒體反攻主流,已經成為社運宣傳的關鍵工作。 名人推薦 ★四方綠林齊推薦,不信公義喚不回 吳音寧(作家、社運工作者、溪州鄉公所主秘)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李柏璋(「台獨機關槍」FB粉絲專頁) 何潔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學生,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捍衞農村青年陣線成員) 房慧真(作家、記者) 周佳穎(「台南妹仔教你說台語」FB粉絲專頁) 周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洪崇晏(外號八六,社運參與者) 苗博雅(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賴品妤(318學運幹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羅毓嘉(詩人) ★推薦詞 在社運現場時常看到這些學長學弟出沒著。對照自己,為了日常生活逐漸磨耗,原以為不會改變的事情正緩慢地改變著,便慶幸還有些人,提醒我──這世界還有些我們應該做的。歷史沒有倘若,但是未來有。倘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的行動開始。——羅毓嘉(詩人) 讀《魯蛇之春》,我讀到的是意義的追尋。其寫作的底蘊,是行動者回應著痛苦對自己的索求,那是內心嚴厲的叩問:「我做這些,所為何來?」痛苦並不必然 會把人打倒,找不到意義的痛苦才會令人失去氣魄。《魯蛇之春》不是選手抵達終點壓線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稱魯蛇也;而是在每一個換氣的時刻,想辦法讓下一口 氣接上來,於是可以再度沈潛,興風作浪。——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這一本小書,回返人,回返有體溫的人,回返「公民不服從」的核心價值,閱讀時,使用時,請別忘記,這是一群運動青年,用他們的青春與身體,以具體的臺灣社會為書頁,通過實踐所寫成的。——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我希望在抗爭現場中被迫快速成長、也被迫激進化的年輕人,能有機會讀到這樣的一本手冊。當很多「魯蛇青年」開始閱讀與嘗試實踐這本書的召喚時,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面對未來,即使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魯蛇」革命家面對逆境的笑容,以及他們那自嘲嘲人、自娛娛人的黑色幽默顛覆了悲劇的意義,使強權顯得荒謬,困境開始崩解,命運產生逆轉,賤民獲得解放。讓我們脫帽致敬,抹去憂傷,以微笑迎接「魯蛇」革命年代的來臨。——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本書提供了初步的指南,照亮過去的運動者曾經走過的路,讓現在的我們得以不再瞎子摸象般胡亂找路。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逼問自己介入社會的初衷,其實無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一切太晚之前」。——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從一九九○年中期起算,臺灣大約有十年的學運空白,正是因為先前校園內的組織傳統沒有被完整地流傳和承繼下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與權力的鬥爭,正 是記憶與遺忘的戰鬥。而這本學運手冊,是「八○後、九○初」的臺灣年輕人,以他們的組織和運動經驗,為反抗「丟失與遺忘」而留下的見證。——劉華真(臺灣 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