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海外華人作為少數族群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疆界,同時也研究傑出的海外華人領袖對他們族群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貢獻,此外,它還討論早期海外華人社會的政治活動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全書收集的十四篇文章分為甲乙丙三編,大部分是這十年來作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和臺灣等地舉行的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主題演講稿或論文。甲編討論海外華人的族群與亞族群(方言群);乙編聚焦在東南亞傑出華人人物的研究,如張煜南、陳嘉庚、黃仲涵和林文慶;丙編討論孫中山、辛亥革命與海外華人的關係。書中的焦點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對這地區的海外華人研究的興趣。
在中國的外交佈局中,“周邊是首要”。和平進程始自大周邊,大周邊是中國和平發展必爭必保之地。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與鄰國關係的變化上。美國實現亞太的“戰略再平衡”,要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也要以中國周邊國家為抓手和杠杆。中國周邊事實上已經成為中美博弈最為激烈的地區。本地區許多國家在中美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環境下採取了所謂“對沖”(Hedging)的策略,以確保自身的國家利益。 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包括中美在內所有地區國家的共同責任。此書結集了15篇文章,書中觀點代表了作者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圍繞中國周邊議題進行了集中而又深入的討論。內容上橫跨地區的政治與經濟格局,討論範圍幾乎覆蓋了中國大周邊的所有次區域。希望這本書集成為探索地區和平發展途徑的一次有益嘗試。
本書深入闡析、比較東西方歷史文化,著重論述了基於中華文明的評議民主如何建立,如何與中國現行體制過渡對接,如何超越西方普選民主的方方面面。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與歷史文化根源”,作者以美國為代表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歷史背景以及演變過程,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簡述;第二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優勢與挫折以及現實機遇”,作者通讀《尚書》《周禮》《管子》《左傳》等經典古籍,從四千多年前的堯舜中華歷史源頭開始,深入闡述只有德治,才能有真正的法治。多年來,陳博士專注于東西方政體的研究,有其獨特的觀點和經驗論證。這本書的主題便是如何超越西方民主來設計中國自己的政體,從而復興中華文明。人們不見得都會完全接受陳博士的觀點,但陳博士所探討的問題則是不可逃避的。仔細閱讀,讀者可以從陳博士那裡受到很大的啟發。—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兒童”是建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及方法。 本論文集以戰後新馬地區出版和發行的兒童期刊以及教科書等為主要研究物件,結合口述採訪新馬當地書局歷史和原始檔案資料,在將“南洋兒童”概念歷史化。同時,重點分析其發展變化與當地新興的反殖民話語、民族國家的興起、新馬與香港之間出版產業的互動網路以及華人的身份認同等重要課題之間的複雜關係,從而提供另一種觀念和理解20世紀中後期亞洲區域內部華語語系文化互動的方式。 全書收錄的11篇論文主要對期刊《馬來亞少年》、《世界兒童》、《南洋兒童》、《兒童樂園》和《少年樂園》等的研究;也收錄當地出版人口述歷史的訪問,以及對當地出版公司出版建制和發行網路構成的梳理和論述。
◆當代“大陸新儒家”五大重鎮聯手,重拳出擊◆蔣 慶:當代中國第一個儒家書院陽明精舍山長,“大陸新儒家”精神領袖。陳 明:中國大陸“文化保守主義之旗”《原道》主編,“大陸新儒家”發言人。康曉光:悲天憫人之心,經世濟民之志,扶貧、公益、NGO領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余東海:多年前的網路江湖風雲人物“東海一梟”,道德文章韓潮蘇海大氣磅礴。秋 風:融貫中西,橫跨政經,激揚文字,以身弘道,乃當世通儒。本書是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家”五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文化論集,集中展現了當代儒家對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也可以說是儒家自“文革”以後,第一次集體發聲,吹響了復興儒學、回歸道統、儒化中國的集結號。本書既有作者對當代中國面臨的種種問題之立論直言,也有對時下各種思想流派對儒家批評質疑的回擊辨正。立論若黃鐘大呂振聾發聵,回擊若短兵相接刀鋒相見,無異於是一場精神大餐思想盛宴。語言風格淺白易懂,極高明而道中庸,於無聲處見驚雷,極具可讀性。
本書收入作者杜平在鳳凰衛視“時事開講”節目裡多篇短小精悍的筆記式文字,以及他在媒體上發表的部分評論文章。全書分為四輯:一、兩岸三地:氣不順百事不順;二、中國外交:不為舊律所縛;三、國際時局:伐之以武屈之以強;四、題外篇:習近平這兩年。並附有九年前何華對杜平的訪談,有助瞭解“早期的杜平”。對於鳳凰衛視,杜平這樣寫道:「我坦白,比起報紙,我不是那麼地喜歡電視,但卻那麼、那麼地鍾情于鳳凰衛視。五六年前,我還沒有來香港的時候,有人問我對鳳凰衛視的看法,我說沒有看法,只有感覺。什麼感覺呢?我說鳳凰之於我,就像革命年代的延安之於進步青年,我願意朝它私奔而去。 」
作者以一個長期在中國媒體工作者的敏銳觸角,帶著中國的現實問題,去體驗和品味新加坡這個溝通東西方的國家。 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不在於它的威權主義,不在於它的嚴刑峻法,而在於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嫺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中國不僅要學習新加坡的具體做法,更重要的是學習新加坡的銳意進取精神。 本書共分八章,全面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動黨政府在經濟轉型、社會保障、外交政策、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功經驗。 其中,凡與中國相似之處或可為中國借鑒的寶貴經驗,作者均不惜筆墨作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大量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以帶給讀者“十足有用”且“視覺不同”的資訊。
緬甸自從尼溫將軍于1962年3月,以軍事政變獲得政權以來,就成為一個軍事獨裁統治的國家,一直持續到登勝於2011年3月就任總統。在這五十年軍事統治期間,緬甸從原本開放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封閉、落後及軍事獨裁的國家;緬甸人民的經濟生活原本與東南亞國家大致相當,可是軍事獨裁的統治,造成緬甸成為東南亞最為落後、貧窮的國家。本書以緬甸的歷史及人民為背景,分析從尼溫將軍如何以軍事力量進行政治獨裁統治、經濟鎖國及社會控制。本書最後分析緬甸在2010年11月的大選,說明軍人出身的登盛總統,持續以軍事力量為統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