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七月,傳說鬼門關大開,香港各區依俗舉行盂蘭勝會,不同族群會按照自身的傳統延聘法師或道士進行祭幽活 動,常見有廣府、水上人、海陸豐和潮州傳統。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獲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祭孤魂,且酬謝神恩,又派米救濟貧苦大眾。隨時代演進,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滲入香港本土特色,已植根在香港文化,在各區潮人社群之中世代傳承。 它不僅聯繫鄉情,對團結在港潮州社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本書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 「伙伴合作項目」支持出版,源歷史的脈絡,記載潮人盂蘭勝會在香港的前世今生,同時引用文獻和田野考察分析潮人盂蘭勝會的籌組和運作模式,不單為過去的研究補白,亦還原了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真實面貌。
透過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在石屎森林裡「犁田」、撒下「種子」,種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社區,重建人與人相遇之地,結出人與地之間的愛。拾起街上一個橙,建成社區藝術館;在街邊起個會所,街坊齊齊曬太陽睡午覺;將傳統街市變成貓貓街市,搖身一變打卡勝地;在花墟街頭隨便坐下,捉棋畫畫野餐……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城市不一定要這樣,還可以那樣?三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學者,透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反思與重塑人與地的關係,連結起土地上的人與人,營造真正屬於「众」的社區。在土地上深耕細作,原來社區是可以種出來的,而你與我也可以一起耕作,把社區變成我們真正想要/需要的模樣。‧「本地」及「社區」議題近期大熱,本書就紀錄了香港多個社區的社區實驗,包括北角春秧街及旺角花墟等,紀錄了這些地區的歷史、社區互動、設計等。‧本書所記錄的實驗和案例很有趣,例如在花墟地上坐下野餐來觀察途人反應,再去反思社區設施,而不止於理論式的社區營造。‧讀者可以跟著書中的小測試,看看自己的「地方感」程度,再參考書中的建議,自己親身參與社區營造。
透過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在石屎森林裡「犁田」、撒下「種子」,種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社區,重建人與人相遇之地,結出人與地之間的愛。拾起街上一個橙,建成社區藝術館;在街邊起個會所,街坊齊齊曬太陽睡午覺;將傳統街市變成貓貓街市,搖身一變打卡勝地;在花墟街頭隨便坐下,捉棋畫畫野餐……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城市不一定要這樣,還可以那樣?三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學者,透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區實驗,反思與重塑人與地的關係,連結起土地上的人與人,營造真正屬於「众」的社區。在土地上深耕細作,原來社區是可以種出來的,而你與我也可以一起耕作,把社區變成我們真正想要/需要的模樣。‧「本地」及「社區」議題近期大熱,本書就紀錄了香港多個社區的社區實驗,包括北角春秧街及旺角花墟等,紀錄了這些地區的歷史、社區互動、設計等。‧本書所記錄的實驗和案例很有趣,例如在花墟地上坐下野餐來觀察途人反應,再去反思社區設施,而不止於理論式的社區營造。‧讀者可以跟著書中的小測試,看看自己的「地方感」程度,再參考書中的建議,自己親身參與社區營造。
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Carissa Véliz話題新作深入探討科技和數據經濟對私隱權的影響*「我同意相關的私隱條款」*「我接受向第三者披露個人資料作促銷或宣傳用途」*「使用本網站即表示同意接受所有cookies」無意識的點擊背後,代表我們失去了什麼?科技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個人資料無聲無息地外洩——社交平台、手機程式透過大數據了解我們的喜好,推送商品及服務廣告;電訊公司、銀行直接出售個人資料予第三方,宣傳我們根本沒必要的東西;演算法下大眾接觸到截然不同的新聞內容和政治訊息,於是各自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我們的性格、興趣、行蹤乃至不欲人知的秘密,是否都透過科技暴露在某些人的眼皮底下?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Carissa Véliz深入探討科技和數據經濟對私隱權的影響,它們如何撩撥慾望、影響思考、左右決定,並造成差別化待遇,甚至社會對立?建立保護私隱的意識,就是自主的第一步。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如同今日人類被科技全面滲透,而私隱則成為生活便捷性的高昂代價。
博文而警,警而文博。──林慎自十七世紀始,警、國漸漸相連共生,惟其形式及功能不斷蛻變。歐洲帝國承著航海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文明、法律、警隊的理解,用殖民「教化」推廣至全球。世界各地的教育除了傳授技能,還會灌輸公民意識、風俗文化、民族史等,平日考核監察,遇事警戒懲處。由此可見文教無非警學課題,呼應了「警察」這種古希臘人共同擔當的生命形式,牽一髮動全身,錯懲誤教則後果不堪設想。面對文明、種族及倫理衝突,教室內外如何發揮文化士紳潛能,去啟迪新一代擺脫庸人宿命?劍橋作家林慎以人文學家的跨學科關懷,由法、英帝國衝突說起,修正警政史主流說法,引入班雅明的歷史和時間觀,再梳理維根斯坦、福柯、洪席耶哲學。他將警與教分而析之,給教育與教養重新定位,為讀者牽引來絕處重嵌的希望,踏出當下積極而深邃的無限可能。
-作者以安老院創意藝術治療師的身份,檢視香港安老服務的現象與問題,從長者權利角度出發探討革新可能-漫遊社會科學、重新思考「老」的本質:「老」本應如何?-走訪多個界別專業人士,多角度探討安老議題
我是一個「骯髒」的科學家。我是一個法醫人類學家。在兇案、災難,甚至是戰爭現場挖出屍骨,研究屍體,為的是讓亡者發聲,撥走塵土讓真相見光。我是一個屍骨代言人。在屍骨面前,我也是一個學生。有人說死者已矣,研究屍骨也無濟於事。然而骨頭不說謊,每一個它經歷過的生活細節、傷痕,以至歷史、文化,都一一誠實地刻劃在骨頭上。研究骨頭,是要透過它們彰顯人類文明,學習它們背後的人文精神,更要透過它們的故事由死看生,重塑生命的價值。現在就來靜聽骨子裏的話。
愈壞的時代,愈需要好的心態面對。2019下半年香港「反送中」事件造成的集體創傷,在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來臨下變成實在恐懼,自由倒退及模糊的法律界線促成大規模的移民潮,不管留守抑或遠走,我們將要面對的是甚麼挑戰?COVID-19令全球陷入公共衛生危機,長時間戴口罩、限聚令、家居隔離等措施對個人心理構成了甚麼影響?在現今機不離手、資訊爆炸的年代,時事新聞和疫情消息即時而不間斷地更新,網絡便捷性的背後又潛伏哪些危機?暢銷書《社運心理學》作者Lo’s Psychology繼續以中立、客觀的角度審視香港社會現狀,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解構2019至2020年混亂世道下的複雜人心,願大家好好思考,相信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
當我們說「主權在民」時,我們說的其實是甚麼?香港站在歷史關頭,我們應如何再去思索對主權的追求?梳理歐洲思想史的相關理論重構、分析當代面對的重要挑戰,重新思考「主權在民」,尋求解放政治想像的可能。「主權在民」的民主理念歷史悠久,而在香港反送中浪潮,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正是「主權在民」。這次浪潮和以往的⺠主運動不同的是,抗爭陣營開始重新想像政治主權——但當我們說「主權」時,我們說的其實是甚麼?「民」所指的又是誰?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政治系博士生李宇森,針對主權在⺠論的理念部分,以一古一今的兩位哲人——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及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的主權在⺠論作主軸,分析他們的見解;同時重點處理兩個在當代極為重要、也跟主權在⺠論直接相關的論爭維度——階級利益和⺠族主義。透過一古一今、兩個維度互相對話,希望重新否想以下的問題。‧主權跟政府有甚麼不同?‧主權在民跟自由平等的政治價值有甚麼關係?‧主權在民跟民主制度和代表性有甚麼關係?‧為何人民擁有主權?‧主權在民是否等於人民整體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標?‧主權在民是否等於民族主義?民主進程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藍圖,「主權在民」也應是一個充滿未知和可能的開放式詰問。透過梳理歷史、批判傳統對主權在⺠的一些既定預設或想像,或許我們會獲得更多政治構想的可能。
1960年2月28日,300名大韓民國高中生有感首任總統李承晚政府的腐敗,決定走出來舉行建國以來首場反政府示威遊行,撒下了全國響應的4.19革命種子,自此亦掀起了韓國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歷史。李承晚倒台後,獨裁軍人朴正熙、全斗煥先後上場,持續了跨越二十多年的高壓統治,解散國會、推行《維新憲法》集權、血洗光州等重大事件引起的民憤,最終因大學生被警察水刑拷問致死全面引爆,巨大反撲令南韓最終得以落實總統直選制度。迄今為止,「地獄朝鮮」之名仍然不絕於耳,對國家感到悲觀的人民仍然走在追求民主自由之路上,如果那天到來,充滿血淚的等待,都不會是一場徒勞的夢。「讓我們成?行動的良心、覺醒的市民。只有這樣才能贏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處於危機的民主主義。這條路不一定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行動就可以了。」——金大中 大韓民國第15任總統-第一本全面記錄韓國民主運動歷史的專書,由建國到第一場反政府示威,軍人上場再到彈劾朴槿惠下台,至今天文在寅總統對民主的立場、取態,透過本書淺白的文字可深入了解南韓內外政局的轉變和關鍵-借鏡國際局勢和歷史對於理解今日香港社會具有深刻啟發意義
人類學是甚麼?就是學人類啊! 人類,在地球上各處生息。 人類學家,在世界各地的田野中經歷,親身走進他人的生活與生命, 把細碎的日常,拼湊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大圖畫。 一群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走訪你能想像的各種社群和田野: 在巴基斯坦的市集學寶石切割,到台灣的漁港看海洋生態發展; 在香港的重慶大廈與難民對話,到意大利當華人女咖啡師…… 人類生活複雜又「奇怪」,平常中見「異常」, 見微知著,看似瑣碎的情境構成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了解其他人類,是要理解,亦為反思。 每個人也可以是人類學家,尋找自己生活中的「人類學感」。 關於人類的,還有很多要學。
政治即生活,而構成生活的便是人類思維與行為。社會撕裂是必然、藍黃永遠不能和解?廢青和廢老的世代之爭,爭的是價值抑或尊嚴?「不割蓆不分化」背後的,只是盲目的從眾行為?蒙臉以後,警察和示威者的行動如何被影響?二零一九年,全球民主海嘯,香港意外成為風暴中心。「反送中」觸發的全面社會運動,我們看到人性醜惡、政治操作、世代之爭、立場鴻溝……利益和計算背後,也是一連串心理學及行為引發的後果。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其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首本將心理學X社會運動連繫起來,以學術角度分析香港社會現況的專書-書中以切身事件及簡明的方式,勾起大眾對自身於社運中的思維及行為反思,以免掉入思考陷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