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西方式的民主不足以作為兩岸政權競爭的評比標準,而必須以兩岸政府對人民的服務績效來評判優劣,這才是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作者在書中以兩岸政府近年應變天災的具體作法為例,逐一比較,試圖為兩岸關係提出新的努力之道。
本書乃針對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而編著,作者群涵蓋這方面卓有研究成績的學者、一線教師及研究生,內容兼重理念與實際,頗值得幼稚教育研究者、幼兒文學研究者、繪本創作工作者及幼稚園與托兒所教師等之參考。
為能落實社會福利服務的專業精神,盱衡公民社會的君臨,《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一書兼具理論與實務議題的探討,第一部分在提供社區工作者鉅視的架構,使讀者能掌握社區工作的總體性質。介紹並討論社區工作理論、社區意識、社區組織、社區營造、社區政策、社區行動、社區參與等。第二部分在提供具體的社區工作方案,使讀者能掌握社區工作的堂奧;包括:老人社區工作、醫務社區工作、社區照顧、社區學習等。運用寬廣的學科概念探討社區工作,達成社區發展所揭示的「造人──提昇自覺意識」,「造景──增進環境品質」,「造產──複合多元發展」等目標。
人類珍視自我認同的文化遺產,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歷史進程中找尋自我定位的一種方式。近代國家將國族文化遺產的指定與保存,作為激發民眾認同意識的重要途徑,進而促成了世界各國陸續將文化遺產保存觀念的制度化。 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巴米揚山谷具有1,500年歷史的石雕大佛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顯示人類仍然還未達到尊重、包容、欣賞甚至跨地域、族群、信仰的共同合作保存人類遺產的理想,也使得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步入了歧途。 本書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起源與趨勢介紹為起點,並審視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相關法規、權責機構、過程及發展特質及執行層面進行探討,嘗試喚起民眾對文化資產的注意與保存意識。
人們透過語言文字來學習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能,數學是日常生活中必備的能力,但對學生而言,數學卻是最令他們感到最困難的學習領域。 為了瞭解數學教科書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本書從整體的篇章結構、銜接與連貫和特殊句式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坊間的數學教科書分析。在篇章結構上,數學教科書中的語言表達同樣具有始發句、後續句和終止句,越高年級題目漸漸由具體情境轉為抽象的敘述;記敘文體的銜接手段並完全未出現於題目的描述中;而「比」字句、「把」字句、連動句三種特殊結構標誌類的句式,是數學教科書中較常出現的特殊句式。
本書以「建構台海穩定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立場」為核心思維,分別針對「我國國家安全目標與國家安全戰略之芻議」、「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困境」、「兩岸和平發展的雙贏戰略:『接觸』與『嚇阻』之研析」、「二○一五年我國防政策的SWOT分析」、「我國執行信心建立措施的現況與展望─以兩岸建立『信心建立措施』為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軍事互動的可能模式」、「美『中』台建構互信機制的關鍵要素」等七個面向,著眼於當前及未來的國內外情勢,提供當局建構一個新而有效戰略做參考。 作者介紹劉慶祥、李承禹、段復初、夏國華、曾復生、張延廷、趙哲一李承禹陸軍官校助理教授政戰學校政治學博士段復初親民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政戰學校政治學博士夏國華義守大學助理教授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復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顧問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張延廷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副教授政戰學校政治學博士趙哲一空軍官校助理教授政戰學校政治學博士劉慶祥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任政戰學校政治學博士
語文教學是現今教育極為重要的一環,第一線教師們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或融入其他學科等方式讓學童更多元接觸語文。 語文教學與在地文化結合,期望學童能在語文學習過中,體會、欣賞並喜愛在地文化,進而培養學童的鄉土情懷,讓他們真正去喜愛自己的鄉土。
作者作為小學教學現場的老師,鑑於目前的閱讀教學現況不甚理想,學生的閱讀內容也有所偏頗,希望從閱讀傳統文學作品中讓孩子真正瞭解屬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歷史,成為一個有深度人文素養及審美能力的人,並樂在其中。在「創造的轉換」的思維下,以唐傳奇作為閱讀教學的念頭乃應運而生。以唐傳奇作為輔助教學的教材,可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唐傳奇文本後,再利用讀者劇場化、故事劇場化、舞臺劇化等戲劇化的具體作法,加以詮釋並讓學生主動參與改編。透過這樣的戲劇性教學活動安排,可以讓學生樂於閱讀並深化閱讀內容,彌補正式課程的缺點而強化語文教學效果。
目前新臺灣之子的學習能力,整體而言有較落後的現象,這個問題顯現於學校而起因於家庭,期能透過教育新移民女性養成讀報習慣而將閱讀的動能帶入家庭,讓隨處閱讀的好習慣移植入新移民女性所生養的下一代,閱讀風景能發生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力,對新臺灣之子的學習能力必將有實質的幫助;如此,臺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力也必能有所提升。
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停滯近十年的海基與海協兩會協商終於恢復,陸客「首發團」也在7月來台,事實上早在2002年,我國就已開放陸客來台,但因當時兩岸關係不佳,因此中國大陸對此始終採取「冷處理」之態度。面對此一快速發展情勢,兩岸相關法令的變化,正反映出其中政策變遷之意義。而當陸客來台後,從經濟層面來說,可替台灣帶來明顯助益;就政治層面來說,陸客透過實際體會,台灣民主的成功經驗可能會藉此傳播至大陸;而就社會層面來說,可以讓兩岸人民透過實地接觸更加相互瞭解;對於台灣旅遊業者而言,既帶來了機遇卻也形成了挑戰。 為求學術價值,本書分別藉由全球化、混合經濟、旅遊經援、民主化、政治社會化與軟實力等理論進行探究,也希望藉由本書,讓讀者更加瞭解陸客來台的意義,與對於兩岸關係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臺灣推廣圖畫書閱讀,經過十幾年來的努力,已達到相當的成效。但關心教育的人士卻也憂心,極力推動繪本教學的結果,會導致孩子們的閱讀傾向停留於圖像世界,無法進入文字閱讀的階段。於是出版界推出由圖多文少、半圖半文、圖少文多的書籍,希望架接起圖像與文字閱讀的「橋樑書」,讓孩子們穩定而紮實的進入抽象文字閱讀的世界……
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是人們用來處理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改造社會的重要機制。社會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環,是針對社會運作的障礙、不平等和不公義的事情所對應的社會機制,以解決社會危機及社會問題。社會立法則是以增進社會大眾福利,以促進社會進步發展而訂定的法規。本書分就「社會政策的系統探討」及「社會立法的內容陳述」等二十三項主題,自宏觀面及微觀面分別說明。用以確保民眾生活福祉,建制一套高瞻遠矚的社會安全體系,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建設一個公義祥和的新家園。
二○○九年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訪問北京前宣布,華府與北京將擴大官方會談範圍。由原來之「戰略經濟對話」提升為「戰略對話」。內容包括安全、外交、經濟、環保等多項領域。對話層級也將由財政部長層級將向上提升。巧的是,本書作者在二○○八年十一月已經預言此一重里程碑,並針對未來美中戰略對話的發展對台灣提出建議。
本書的目的主要為探討東亞出口導向工業化發展的近代經濟成長模式、中國經濟崛起的意涵以及雁行形態發展理論與東亞的經濟發展等三個層面的問題。內容分為以下五點。其一,檢視戰後東亞經濟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及成長模式。其二,確認東亞出口導向經濟成長與投資特別是外資間的關係。其三,確認東亞間的連鎖性產業結構變化。其四,探討東亞國家間經貿關係的競合演變。其五,檢視東亞製品出口比較利益與特化型態的演變,並據以檢證雁行理論追趕演繹過程中需求面的海外市場再利用假說。
本書主要探討中國在逐漸擺脫傳統西發利亞體系的國家主權觀後,如何自行調適及與國際社會接軌,並討論使中國從原本排斥、害怕國際社會轉為接納國際社會的最終原因,甚至明確表達在其未來的對外行為政策中,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要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以上述論點為基礎,作者選定中國近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探討此一主題的切入點,輔以三項研究途徑,試圖解釋中國態度轉變之原因。本書也整理出中國在參與維和行動中,包含實際參與行為和投票行為兩大部分,並闡釋其態度逐漸轉變所代表的意義。
歷史常常為人所遺忘,卻又不斷地重現人類眼前。1954-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奠定美國與台灣堅強的軍事同盟,美國的軍事與經濟援助也達到了最高峰。但是台灣的外交史上卻鮮少提及,這一段本省人與外省人共同合作的危機歷程,也遺忘了金馬民眾為台灣的犧牲。遺忘的危機教不會背離歷史的人群!本書蒐羅兩岸及美國最新的解密資料,還原危機的真實面貌,希望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可以解決台灣的歷史危機
一直以來,新聞被視為專業,新聞工作從業人員則被期待做為專業工作者。只是近年來,台灣媒體產業情境的快速改變,直接造成媒體組織與新聞工作者互動關係的重大改變。在組織內部工作的新聞工作者,除了需要處理傳統工作自主與能動性問題外,還得開始面對新聞專業論述崩解後,更為深層的工作意義與自我認同問題。對於關切自己存在價值、具有自我超越企圖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這些問題是寫實、更是需要積極面對的。而本書便在於回到實務情境,寫實觀察與論述新聞工作者如何與媒體組織互動?如何與組織共謀控制住自己?又如何在工作中失去工作意義與自我認同?最後期待可以提供實務工作者在組織內部持續自我追尋、自我超越的線索。
本書上篇介紹中國大陸最近30年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思潮,討論知識份子的立場分歧和爭論,折射出經濟、社會轉型過程的複雜和艱難,同時也反映出近現代西方觀念對中國的強大影響,以及中國知識份子在接受、運用西方思想時的困惑。下篇研究以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為核心的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在詳細介紹有關正義、平等、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等理論的最新進展的同時,討論各種主張在西方語境中的創建與問題,在中國語境中運用的有效性和陷阱。
《龍鷹共舞》不僅研究中美軍事交流學者必看,研究海事安全合作學者更不可錯過。 ◆多數學者從對抗的角度,探討中美軍事關係。本書作者則以銳利眼光,挑了一個冷門、卻在緩慢成型的潛流,也就是中美海事安全互動,去探討此議題。 ──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前國防部副部長) ◆值此台灣強化海洋國家事務的時刻,書中有許多的分析或可供政府決策參酌,特別值得推薦給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劉復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執行長)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探討美中海事安全互動的專書,全篇資料蒐集面向之廣泛、議題之深入,非常值得鼓勵與推薦給研究美中關係的學者閱讀。 ──黃介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前陸委會副主委
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電視字幕的有與無」引發了作者這次的研究動機。目前世界各國,僅臺灣、中國大陸、……等使用漢語的地區有字幕,雖然有些國家的電視可以選擇要不要顯示字幕,但臺灣的電視臺卻是在發送出信息時就已經決定了字幕的顯示,無法讓觀眾透過電視機功能來關閉字幕,這現象絕非僅與電視臺發送信息時的設定有關,筆者認為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係應是最大的決定因素。且電視字幕對使用「形系」文字的語言影響比使用「音系」文字的語言影響來得深,作者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究來規模相關的認知途徑和運用推廣的方案,回饋給更多的教學者或父母,讓更多的人知道該如何善用電視媒體進行聆聽、識字、閱讀圖像訓練,以及解決閱讀困難學生的學習問題。
我國學者研究本國的民主制度或憲政體制時,大多係以外國制度及其理論作為分析與評價的典範。然而,我國在效法外國而建立「民主憲政」的過程中,對於外國制度或因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與經驗,以致於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或是雖了解外國制度設計的本意,但卻有所篩選與轉化而本無全盤移植的意圖。因此,探討我國自清末所逐漸形成的立憲理論,便無法忽視本國傳統的文化思想與制度。本書對於我國立憲理論與1947年的憲政選擇之探討,並不陷入「文化改造論」的思維,而著重從本國的傳統文化思想與制度來理解。在本書的分析中,說明了清末已提出的「立憲」、「憲政」、「民主」、「民權」、「共和」、「議院」、「國會」及「責任內閣制」等主張,目前我們對其涵義的了解實已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並導致無法精確地認識我國的立憲理論,以及難以對1947年的憲政選擇給予公允的評價。
本文除作台灣與聯合國歷史問題研究外,更聚焦於一九七一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前,台北最後決定接受「雙重代表權」的這段史實還原;由於事涉當年我國策宣示,多年來說法一直諱莫如深,然陸續自台、美國史館及國家解密資料顯示:台北高層當年對美所擬「雙重代表」案從抗拒到最後接受的折衝過程中,所顯現的理性與務實,並非如正式對外公佈般地頑固堅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決非如一般人士謂:聯合國之退出歸咎於蔣介石固執「漢賊不兩立」、「台灣代表全中國」或「堅持一個中國」等神話立場作祟所致。耐人尋味是,九三年,當台北主張「平行代表權」,重新參與聯合國,內容與「雙重代表權」竟如出一轍;就台北言,歷史繞了一圈,又回到起點。
人類已邁進二十一世紀,隨諸國際間的競爭趨勢愈為激烈,無論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均致力於社會環境的改善與人民素質的提升。公民素養就是促使公民形成和具備現代社會所應有的涵養。為了能達成「現代社會蘊育公民素養,公民素養促進現代社會」,以說明此兩者之關連性,本書選擇了二十個與社會發展有關主題,自微觀面到宏觀面,精要論述公民所需具備的基本素養,以期有助於現代社會的提升。 本書主題在培育現代公民具備:一、了解現代社會現象的公民知識。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公民素養。三、精進現代社會的公民參與能力。
中國大陸在本世紀初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至今仍然是社會上的熱點問題。本書在對中國就業和高等教育發展背景介紹的基礎上,對中國大陸大學生就業制度、畢業生的供求情況、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產生、發展和解決對策,進行了討論和分析。此外,本書對有關學者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討論觀點與理論學說進行綜述,不僅闡述職業指導學說,更對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和高等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狀況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是各公司及大學就業輔導單位很好的參考依據。
本書乃攸關幼兒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究的論文彙集。全書共收十五篇:一篇導讀、十二篇學術論文、二篇教學活動設計方案。作者群共有十四位,涵蓋中南部和東部各知名大學院校中對於幼兒文學與母語教育的歷史、理論、政策、教材與教法等方面素有研究的學者,以及具有碩士學位以上、且在這課題富贍實務經驗的教育行政機關、中小學和幼稚園的主管、教師等。每一篇論著,都是各作者近三個月內的最新力作,成果豐碩而珍貴,不僅有理論研討價值,而且有實際運用價值。
隨著傳播社會日益發達,媒體遍佈於社會各個角落,閱聽人成為多數人必須扮演的角色,也由於閱聽眾在現代社會中可被轉換成某些政治與經濟利益,因此成為眾相爭取的對象,並發展出許多相關的討論,這其中包含學術的與非學術的論述。 本書探討閱聽人之學術性論述所呈現的閱聽人,主要說明閱聽人研究中對閱聽人概念的處理方式,並分析閱聽人概念論述的主要類型及相關意義,同時也嚐試以歷程觀點來探討閱聽人經驗的過程及特性。當前社會的閱聽人時常面臨變動、多元、與繁複的情境,許多媒介使用與日常活動相互錯雜,進而發展成特殊的媒介經驗,閱聽人研究必須能夠了解這種經驗歷程的發展脈絡,以便更真實地反映閱聽人的生活及經驗細節。
績效管理已蔚為先進國家政府改造的風潮,我國行政機關亦已推行多年。本書旨在探究我國行政機關績效管理制度建構的過程,提出行政首長領導策略、組織績效管理價值鏈與績效評估參考模式,以及如何建構行政機關危機處理機制,以為相關研究及實務運用的參考。
‧陳明通(行政院陸委會主任委員) 本書從經濟互賴、制度整合與民主價值共享等三變項,建構出有說服力的模式分析,很值得推薦給關心台灣前途的朋友。 ‧洪奇昌(海基會董事長) 作者提出兩岸和平三角建構的理論創意,像是檢視台海和平或衝突的全球定位儀GPS,也建構出全球視野的和平方程式,極具參考價值。 ‧林濁水(理論大師,前立委) 作者將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做了一次精彩結合,提出令人激賞的分析架構,在複雜難解的兩岸關係中,指引出一條通往永久和平的必經大路。 未來無論是藍綠誰來執政,和平若是兩岸共同的語言,就必須面對兩岸和平三角建構。本書提出兩岸和平最關鍵的三項變項:「經濟互賴」、「制度整合」、「民主價值共享」,而且此三項變項之間,環環相扣相互補充,建構出「兩岸三角和平理論」,用來解釋兩岸關係的發展現狀,以及兩岸和平整合的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