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梳晚近全球經濟與生態危機的歷史脈絡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制失控的擴張夢 ★2020台北雙年展主題用書 「我們的生活方式沒得商量!」──老布希 「我們並非在捍衛自然,而是在捍衛自己,因為我們就是自然。」──扎地者(ZAD)運動口號 ◎難民潮、民粹旋風、貧富不均擴大……為什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類竟進入了「大倒退」的年代? ◎最知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川普,其崛起的背後反映統治菁英的何種利益與佈局? ◎生態政黨為何一直無法把餅做大?公民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上述問題彷彿分屬不同現象,但它們之間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 近50年來的全球去管制化,持續加深國家、族群與階級間的不平等。隨之而來的移民及經濟危機,使民粹領袖趁勢主張收緊邊界。2017年,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侯協議,這是史上第一次,「氣候」成為一個政府的核心議題──只是以否認的形式!為什麼支持川普的富裕人士,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氣候懷疑論? 原因是,各國統治階級早已意識到,單憑一顆地球,絕不足以數十億人享受「美式生活」,因此他們透過去管制化、瓦解福利國家,拋開扶助弱勢群體的義務,又大肆榨取剩餘的地表資源。為了讓群眾繼續相信現代性的幻夢,氣候懷疑論必須站在舞台中央。 本書指出,未來的新政治必須和「全球」、「本土」、「離地」等立場區隔。除了指認對手的面貌,本書也診斷生態運動的停滯,是因為落入現代人的某些思考陷阱。對於希望讓政治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公民,本書無疑提供了最透徹的指引。 佳句摘錄 ■急速加劇的貧富不均、「民粹主義浪潮」或「移民危機」……這三個現象都是在回應地球的反撲。 ■如果借用《鐵達尼號》的老比喻,可以說:上層階級深知船難真有其事,便霸佔了救生艇,並要求管弦樂團盡量拖長搖籃曲的演奏時間,以便在其他人因船隻過度傾斜而有所警覺之前,趁月黑時分逃之夭夭! ■川普代表的並非「後真相」政治,而是「後政治」政治。這意思是說,這種政治名副其實地「漫無目的」,因為它否認自己打算居住的世界。 ■如今不管是布景、後台、幕後,甚至整個建築物,通通都跑到舞台上來,和演員們爭著當主角。劇本全都變了,無法預料相同的結局。人類不再是唯一的演員,但同時,他們又被賦予一個難以擔綱的重要角色。 ■很長一段時間,建立在煤炭上的經濟讓階級鬥爭能夠有效運作,可是,一旦轉換到石油經濟,統治階級便更容易在鬥爭中勝出。 ■以伽利略式客體為模型,人們還可以幻想自然為「資源」,並加以利用;但一旦以洛夫洛克式行動者為模型,就沒有人在哄騙自己了。 ■鮮少有人會為「黑洞」或「磁場反轉」而論戰,提出不同版本的解釋。但按過去經驗,有關土地、疫苗……等臨界區的問題,即便是最小的研究,都會立刻陷入詮釋大戰。臨界區不是一間教室,我們和研究者之間也不只有師生關係。 本書特色 ◆當代歐陸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理論家拉圖,濃縮畢生論著精華於此書,透過閱讀這本最新的作品,對拉圖數十年來發展的概念架構便能有初步掌握。 ◆筆法平易近人,針對近幾年歐美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入淺出之分析。 ◆作者本身也是2020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展題與此書主題緊密相扣,同時閱讀此書與欣賞展覽,能夠以不同媒介(文字與圖像)更深刻認識「人類世」的議題。 ◆書中涵蓋豐富圖解,標定隱而未顯的政治立場及其背後的思考模式,有助於生態運動的支持者深化倡議與論述。 ◆作者是「科際研究」(STS)研究領域的奠基者,本書同樣融合理科與人文的思考,各種背景的讀者都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益。
太古時期,氧氣曾對生物是種毒素,直到光合作用出現改變大氣的組成現今,人類則以另種尺度反饋地球,其每日活動的耗能堪比板塊運動這是一部關於生態的社會理論,與人類/非人行動者的大歷史本書讓我們澄清各種疑惑並做好準備,直面新氣候體制!生命不只適應環境,也會調整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它們的生存。幾十億年來,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方才塑造出宜居的地球,而這個自我調節的行動網絡,正是「蓋婭假說」震撼學界的創見。然而,自地理大發現起,人類文明對環境的剝削,已讓蓋婭對人類行動變得極度敏感。科學家則紛紛宣稱地球已邁入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面臨人類世的生態危機,該怎麼理解世界並採取行動,才不至於落入氣候變遷懷疑論的陷阱?本書提出反省「自然vs.文化」二分法的概念框架,並強調氣候治理應跳脫主權國家的框架,以納入「非人類」的行動者,重新開啟一場萬物的議會!本書特色◎否認全球暖化的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象徵生態運動近年來最嚴重的挫敗。環保支持者的論述與戰略是哪裡出了錯?問題恐怕出在對「自然」概念的理解,而本書則對此進行最徹底的反省!◎質疑價值與事實截然二分的習見,科學並不完全歸科學,而是與政治息息相關。◎跨學科的討論,自然科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對人類文明的最新階段提供多面向的觀點。▍蓋婭並非巨型恆溫器,也不是什麼超級有機體,可以用來代替神話裡的大地之母。在我眼中,所謂「面對蓋婭」,應該是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根據生物跟地球的關係來重新定義牠們,而非乞靈於某個更高或預先決定的自然秩序。▍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就像細胞、細菌或人,都不是可以各自區別開來的。……生命體就像最近一本新書的書名那樣,「一切糾纏不清」。細胞本身就是多個獨立生命的重疊;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不但需要基因,也要依靠數之不盡的小蟲子,包括那些住在我們腸道裡或皮膚表層的微生物。▍在蓋婭尚未來臨之前,當住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的居民重新面向自然,他們看到的是必然的領域;而當他們凝視社會,他們看到的卻是自由的領域——就像哲學家說的那樣。但在蓋婭以後,這兩個領域便無法嚴格區分開來:任何生物、任何活的東西,都不再臣服於某個更高的秩序……畢竟,這些生物都互相糾纏、重疊在一起,而且都是同謀。▍從人類世開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兩者已踩在相同的土壤上,亦即我們所共享的臨界區。▍當氣候懷疑派詆毀氣候學者的科學,譴責氣候學者的舉止就像遊說集團,這些懷疑論者自己其實也集結成一個團體。他們重新分派構成世界的成分,諸如「我們能對政治有何期待」,以及「科學應當如何運作」……既然如此,氣候學者為什麼就不能照辦?▍如果有人試圖區別科學和宗教,那麼將會出現一場屠殺,因為科學裡向來有宗教,宗教裡也一直有科學。▍儘管「自然」一詞以不可對它有異議著稱,但這個概念卻是再模糊不過了,無論如何最不可能的便是拿它來終止衝突。▍「自然」才是普世的、分層的、無可置喙的、系統性的、去生動的、全球的,並且對我等命運無動於衷。蓋婭並不如此。我們說過,每一個行動能力(agency)都藉修改周邊環境以追求自身利益,它們造成了錯綜複雜而又無法預料的後果。而蓋婭只是一個名字,我們不過是用它來指出這一切後果。▍希望是行動的敵人,像希望一切會變好,與希望最壞的情況並不總是會發生。……在開始行動前,應當先把希望從我們萬分樂觀的生活領域中根除。這也是為什麼考慮再三後,我決定把這一系列演講放在但丁陰鬱的警語之下:「拋棄一切希望」。小辭典◎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1960至1970年代,由發明家兼化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所提出,他認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與環境構成了能自我調節的演化系統。有別於達爾文主義,洛夫洛克認為生命除了適應,也有調整環境的能力。隨後,以推動內共生學說聞名的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也協助蓋婭假說的發展,她強調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生命體之間必然相互依賴與糾纏,遂顛覆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之想像。不過,由於「蓋婭」之名取自希臘神話的大地女神,使此學說常遭到誤解,被認為帶有宗教、天意的色彩,本書作者拉圖因而試圖證明,蓋婭假說並不包含任何目的論或整體論。◎人類世(Anthropocene):或譯人新世,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及其同僚Eugene Stoermer於2000年提出的分期概念,位於全新世之後,在此時期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了劇烈影響。查拉切西奇(Jan Zalaciewicz)則在2012年國際地質學大會提案將人類世納為正式的地質年代。關於人類世開始的時間點,專家意見頗為分歧,有人認為始於原子彈試爆的1945年,亦有人認為可追溯到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本書則建議將印地安人滅絕、美洲大陸林地再生(使二氧化碳濃度位於低點)的1610年,訂為人類世的起點。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歷史的舞台?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向這公認的事實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才?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家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向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出細菌傳染導致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家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向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面,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別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線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了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歷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出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