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容易,看懂一部電影卻需要慢慢咀嚼細味。電影以講故事為主,講甚麼樣的故事,悲歡離合,離不開身處的社會。觀眾從電影看社會,拍電影的,也需要關懷社會,了解社會, 洞悉人生,才能拍出感動人心的作品。觀眾能夠感動,其實就是因為電影將人生寫得透徹入微,讓看的人有共鳴。 不同人對同一部電影的理解不盡相同。導演趙崇基看了四十年電影,拍了二十年電影,也在學院教電影,對他而言,無論電影藝術如何改變,都離不開技巧、社會、人生這三種元素。此書是他的電影筆記,分為三部分,以電影語言中的三個景別:特寫、中景及全景,透過一篇篇的短文,談電影中的技巧,說電影中的社會,講電影中的人生。 拍電影的人不僅對電影本身有一定的自覺和敏銳度,也需要更細微地觀察周遭環境和人事物。正是通過這些發現與探索的過程,才能為電影帶來豐富的題材。作者希望以專業電影人的視角,將自己多年來看電影、拍電影、教電影的一些心得和感想與讀者分享,也期望有興趣於電影行業發展的有志之士、就讀相關學科的學生,以及一眾愛電影的讀者,能從本書中有所得著。
唐代至今,「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的衝擊與交匯,始終是中西文化融合最令人摸不着的一環,世人仍鍥而不捨地追尋種種爭論的理想答案。對於傳教士和華人基督徒來說,中西藝術的「美」和他們信仰的「道」,有何關係?「審美」是否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以致不論文化背景,我們都有相對一致的「美」的共識?還是,有些「美麗」,必須首先認同潛藏其中的「道」,才能企及? 本書為《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的姊妹篇,書名中的「文化」、「藝術」,與前篇的「歷史」、「哲學」相對分明。 但兩部著作在作者筆下有許多心意是相通的。在不假設基督宗教可信與否,亦不採用無神論的前提下,作者透過剖析中國的文史哲藝與西方思維,深入爬梳各種古今材料,以思考文化、歷史、哲學等角度,訴說出「中國」與「基督宗教」在文化藝術的相遇及其現象,實事求是討論問題。 本書的內容跨度較廣,時間跨度長(明代以迄當代),就其骨架而言,本書先從「溯源」的宏觀論述,發展為專研文化難題;接着由文化進入藝術,又由「藝術」,回歸美學與文化相融或相抗的課題,希望藉此兼及文與藝、宏觀與微觀、專題與綜論、交流與衝突等不同向度,在較少的篇幅中呈現豐富的意義,適合作為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之用。
在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中國人何去何從?信了耶穌的中國人,不拜祖先的中國人還是不是中國人?當擁有全世界最多信眾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與全球人口最多、五千年來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相遇,兩者自晚明迄今產生了不少衝突。 本書由淺入深,從中國基督教信徒所面臨的兩種價值的矛盾,到基督教與晚清社會的碰撞,以至與新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的認識、交流與交鋒。 本書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現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遇的面貌,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