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長銷近140年的經典睿智、機敏的天才作家王爾德寫給孩子的純真童話,更是獻給成人的動人寓言✦✧✦✧✦✧✦這些故事擁有一切元素:愛、背叛、無私、純潔、邪惡、犧牲、美麗、殘酷與真理⋯⋯其中某個故事讓你心碎,隨後又有另一個故事會修補你的心。——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偷書賊》作者)✦✧✦✧✦✧✦王爾德的人生只有短暫的46年。他年紀輕輕就在文壇嶄露頭角,「為了藝術而藝術」,作品以華麗優美的文字織就,骨子裡卻從未忘懷對貧窮弱勢的關懷、對不公的譏諷,以及對至善的歌頌。無論是童話作品《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集》、《石榴屋》,小說《格雷的畫像》,劇作《莎樂美》、《不可兒戲》,以及《斯芬克斯》等詩集,王爾德一出手都是經典。然而,他卻在寫作生涯高峰時因同性戀而獲罪入獄,出獄後不久即病逝巴黎,直到百年後才獲得平反。如今,王爾德在巴黎的墓已是朝聖之地,他小說與戲劇中睿智、機敏的句子更不斷被人引用,讓他成為網路世界的「金句王」。相對於金句連發的小說與戲劇作品,王爾德純真的童話,則讓人看見他的另一面——更人性化的那一面。他一生只留下九篇童話作品,卻足以與安徒生齊名。本書完整收錄的這九篇作品,分別出自《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集》與《石榴屋》這兩本書:▌第一部__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 ▌◎〈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誠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第二部__石榴屋 ▌◎〈少年國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星之子〉◎〈漁夫與他的靈魂〉這幾個故事雖然簡單,但王爾德依然透過金句,在善美與悲傷之間取得巧妙平衡,這些原本為孩子寫的童話,也因而更像是為大人而寫的寓言,深深刻劃了生命的美麗與哀愁,讓人在失落或幻滅後引發更深沉的反思:◎現世的擔子太重,不是一個人可以承擔的;人間的愁苦太大,不是一顆心可以忍受的。◎這裡高得讓我看得見這座城一切的醜陋與苦難,儘管我的心是鉛做的,我仍然忍不住掉淚。◎我有好多美麗的花,不過孩子們才是最美的花朵。◎任何你愛的地方,對你來說就是全世界。◎儘管哲學很聰慧,愛情比它更聰慧;儘管權力很強大,愛情比它更強大。◎不義被分配到全世界,除了哀傷以外,沒有任何事物是公平分配的。◎這是多麼奇怪的事情!神父告訴我,靈魂的價值抵得過全世界所有的黃金,商人則說它連一小片剪下的銀子都不值。◎真愛令人痛苦,而且無言。◎在住著一顆硬心腸的屋裡,吹進來的不總是寒風嗎?✦✧✦✧✦✧✦這些故事包含魔幻元素,但它們不只是一般的童話。✦✧✦✧✦✧✦王爾德的童話故事,經過百年仍能讓現代讀者沉浸在他創造的世界,關鍵在於:【兼具視覺與詩意的說故事風格】他以優美的文字、溫暖的敘事,交織成生動豐富的圖像,創造出身歷其境的閱讀體驗。【角色跨越時空,引起共鳴】他以出乎意料的轉折與鋪陳、多元的角色塑造,觸動深沉的情感,喚起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豐富的隱喻與象徵,引人深思】他巧妙運用隱喻,引領讀者思索愛與犧牲、美善與邪惡、幸福的真諦⋯⋯等永恆的議題。✦✧✦✧✦✧✦這些故事是為孩子們寫的,也是為仍保有孩童般好奇與快樂、能從簡單之中發掘幽微不尋常之處的人而寫的。✦✧✦✧✦✧✦【國際好評】「從某個角度來看,讀這些故事有點像最後一個故事裡的漁夫的遭遇。在王爾德的世界裡,有什麼被釋放了。我們在這趟旅程中發現新的事物,因而變成更好的人。」——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偷書賊》作者)「這些純真的故事微妙地平衡著快樂與憂傷,它們也是王爾德最精彩的創作之一。」——安德魯・迪克森(Andrew Dickson)「我想幾乎沒有一個曾想用愛托住人類苦難的靈魂 讀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不感到心碎 不在內心那整座玻璃森林 像黃金雨紛紛墜落 它可能是人類所有虛構的童話中 比人魚公主 天鵝王子 小王子 比所有所有都要悲傷 殘酷 絕望 卻又是最詩意 深邃 純淨 盤桓無盡意 最偉大的一個故事」——駱以軍(作家)
影響J.D. 沙林傑、海明威、村上春樹美國「失落的一代」代表作家,「爵士時代」年輕人聲音的代表《大亨小傳》作者 史考特.費茲傑羅 橫跨20年寫作生涯的10則精彩短篇小說★收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電影原著,與兩篇台灣從未中譯出版之作品★◆2025年即出版100週年的《大亨小傳》,如今成為美國中學必讀書目,英文系所的文學標準教材,然而費茲傑羅的文學魅力,早就綻放在他的短篇小說裡! 「我的寫作理論可說是一言以蔽之。作家寫作是寫給他自己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看的,也是寫給下一個世代的批評家,還有更久以後的學校老師看的。」——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費茲傑羅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費城詢問報》「他的才華就像蝴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所構成的圖案那樣自然。」──海明威「現在重讀費茲傑羅故事的樂趣之一,在於重新發現這些作品實際上有多麼出色,而其中幾篇更是精彩絕妙。」—— 《紐約書評》◆他是身處浮華世界的局外人,以清醒的醉眼,寫盡時代的華麗與蒼涼。◎精選費茲傑羅具代表性的10個短篇,包含兩篇台灣從未中譯出版之作品本書所選十個短篇,有最具知名度、改編為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班傑明.巴頓奇人奇事〉,以及和作者個人密切相關之作品,例如投射自身情感經歷的〈冬之夢〉與〈冰宮〉,融入自身酗酒經驗的〈酗酒個案〉、〈失落的十年〉,生涯代表作〈富家子弟〉,描寫自身回憶與失落感的〈重訪巴比倫〉、〈轉機的三小時〉,以及兩篇從未中譯之作品〈游泳的人們〉、〈我沒有上戰場〉。◎以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費茲傑羅,收錄臺大陳榮彬副教授(美國現代主義小說專家)專文導讀本書由陳榮彬和鄭婉伶師徒合力翻譯,兩位譯者以現代的語言,考慮中文閱讀語境,將費茲傑羅冷靜細緻的語言描述,略帶諷刺和批判的筆調,重新詮釋轉化為易讀的中文,再現百年前的時代光影。此外還特別請陳榮彬副教授專文導讀費茲傑羅短篇小說的寫作風格與特色,讓讀者更容易進入這位美國20世紀偉大作家的文學世界。◎認識費茲傑羅短篇小說的最好入門費茲傑羅寫過五本長篇小說,其中最出名的作品是《大亨小傳》,然而他畢生寫過一百多篇的短篇小說,評論家視其為「爵士時代」年輕人聲音的代表。本書所選篇章年代從1920~1941,是涵蓋其創作生涯20年間的一時之選,有些篇章可說是《大亨小傳》的前傳與延續(〈冬之夢〉、〈冰宮〉、〈富家子弟〉),讀者可以一次看到他向來關心的議題,例如愛情的失落與幻滅、對婚姻的憂慮、對貧富差距的觀察,中西部出身的他對於上流階層的地位焦慮,以及酒精對他的影響。◆〈冰宮〉反映費茲傑羅婚姻矛盾與憂慮之作。十九歲的南方女孩莎莉.卡蘿和北方人哈利.貝拉米訂婚了。因為她想有所改變、有所成長,去看看世界、認識更多人。她是個開朗的女孩,喜歡溫暖、夏天和安靜的墓園。她在一月北上拜訪未婚夫哈利一家,卻發現自己不喜歡哈利的家人,不喜歡寒冷的天氣,然而橫亙在他們彼此之間的,不只是這些……〈班傑明.巴頓的奇幻人生〉寫作靈感來自馬克吐溫:「如果我們能夠出生時八十歲,然後逐漸接近十八歲,人生一定會更美好。」班傑明.巴頓的生命時間和一般人不同。他一出生就是個擁有老人面孔的嬰兒,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年輕。他與眾不同的逆行時光,讓他獲得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然而,這真的是一段美好的人生嗎?本篇已改編為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由布萊德.彼特與凱特.布蘭琪主演。〈我沒有上戰場〉費茲傑羅使用雙重第一人稱敘事的巧妙之作!二十週年的同學會上,一群人聊著在一戰時犧牲的校友,此時有個第一次參加聚會的同學希賓,提起他們記憶中的英雄同學亞貝。希賓說起亞貝如何在一次迫擊砲事故中,取代了無能的上尉,英勇拯救了部分弟兄,後來卻因脫序行為遭到擔任憲兵的希賓逮捕……〈轉機的三小時〉費茲傑羅書寫記憶、懷舊與投射自身失落感之作。唐納決定利用轉機的空檔,拜訪已經成為人妻的兒時戀人,在聊起過往的同時,他心裡產生一種自從妻子過世後就從未有過的情愫,然而兩人對往事的記憶卻有所出入,直到一本相簿揭示了真相……◆為每一本經典,找到在當下重新閱讀的理由;給每一本經典,內容與形式上的雙重新貌。
用七年時間旅行,用短短三星期一氣呵成寫成的小說。 「這本書改變了所有人的生命,也包括我自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伯.狄倫 死氣沉沉的人生,再見! 我要離開這個鳥地方,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 一部傳奇經典,一種新世代之聲,一本反抗文化的聖經 二次大戰後,最激動人心的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代表作。 西方旅行文學和背包客文化的聖杯、公路電影的原型。 《TIME》百大最佳英文小說(1923 ~2005年)、美國圖書館廿世紀世界百大小說 本版本特別繪製1947年—1950年凱魯亞克四趟旅行的行經路線地圖。 薩爾是位對文學、爵士樂和女人充滿好奇的年輕作家,他在紐約有一群瘋狂的波希米亞好友,成天談論文藝創作,直到富於熱情與野性的狄恩加入這個圈子,薩爾的生活也面臨轉變契機:他決定追隨狄恩「在路上」的步伐,實現西部之旅的夢想,開啟通往體驗生命以及無限可能的那扇大門。 全書以薩爾第一人稱描述,他與狄恩等人四度驅車橫跨美國大陸,展開一段段混亂而亢奮的旅程。他們漫無目的奔走,在路上體察流浪漢、農民、工人、少數族裔的生活,同時縱情於爵士樂、性愛與藥物,尋找另一種感官境界;在放蕩不安的生活基調之中,他們盡情地燃燒自我與探索世界,獲得絕對的靈魂自由。 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1951年,將近卅歲的凱魯亞克花了短短三星期時間,不眠不休地把自己七年來與友人在公路上浪蕩的故事化為文字。凱魯亞克極力在語言上實驗「自發性文體」;為了避免打斷寫作的思緒,凱魯亞克刻意在書寫時不做隔行、沒有分段,最後成品是一幅長達三十六點五公尺的捲軸。 這部作品寫成後屢遭出版社退稿,凱魯亞克自己修改過多達六種版本之後,才終於在1957年正式出版。這本小說被譽為定義了「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也成了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在路上:70年來影響所有人的反抗文化經典 作家(Hunter S. Thompson等)、演員、搖滾樂手(Bob Dylan、Jim Morrison、Tom Waits等)、攝影師(Robert Frank、Stephen Shore、森山大道等),都坦言深受Jack Kerouac影響。 垮掉的一代,開啟了六○年代的嬉皮文化與其他反文化…… 媒體評論 「在任何一個以追逐浮誇為時尚,因而人們注意力破碎、敏銳性鈍化的年代,此書的藝術真誠性使它的出版得以躋身歷史事件……〔這本小說〕寫得漂亮,多年前凱魯亞克曾將他們的一代命名為『垮世代』,他就是主要化身,此書正是垮世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紐約時報》 「《在路上》於一九五七年出版後,Levi’s牛仔褲多賣了幾兆條,濃縮咖啡機也多賣了一百萬台,並把無數年輕人送上公路浪遊。……垮世代的文學運動來得正是時候……疏離、不安、不滿,早已隱伏在那裡,凱魯亞克的旅途只是將它們指出來而已。」——威廉.布洛斯(《裸體午餐》作者) 「遇見這部小說之後,我就像是車子上的車前燈,迷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無法離開路上。」——森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