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佛陀的聖言 直斷無明生死大患 千古流傳 度一切苦厄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近年於各處講說《阿含經》,以幽默、生活化的方式,闡述佛陀的智慧,針對生命、生活、生死問題,給予安頓身心之方,帶領大家一同領略千古法音。 每個人都有困難, 透過無我,可以突破。 很多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 它本來沒有, 不過我們很厲害,可以無中生有; 本來可以自在, 但是就把自己搞得很苦惱, 佛陀有什麼辦法呢? 只能說I am sorry! ~心保和尚 「阿含」義譯是「佛陀傳來的聖教」,以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凡夫到聖者究竟解脫之道。生活裡遇到人、遇到事情,我們用什麼觀念來處理?可能貪小便宜、計較、對立,甚至打罵、毀謗、煩惱……。佛陀又是怎麼處理?他以慈悲、智慧、忍辱……讓煩惱少一點,甚至不生煩惱。 我們不想煩惱,煩惱會帶來痛苦,因此要清楚苦從哪裡來?知道原因,還要知道去除煩惱的方法。經典就跟地圖一樣,可以導正、引導到目的地,心保和尚透過《阿含經》選讀,為大眾點明消除煩惱、趨向自在的SOP。
根源佛陀的聖言 直斷無明生死大患 千古流傳 度一切苦厄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近年於各處講說《阿含經》,以幽默、生活化的方式,闡述佛陀的智慧,針對生命、生活、生死問題,給予安頓身心之方,帶領大家一同領略千古法音。 每個人都有困難, 透過無我,可以突破。 很多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 它本來沒有, 不過我們很厲害,可以無中生有; 本來可以自在, 但是就把自己搞得很苦惱, 佛陀有什麼辦法呢? 只能說I am sorry! ~心保和尚 「阿含」義譯是「佛陀傳來的聖教」,以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凡夫到聖者究竟解脫之道。生活裡遇到人、遇到事情,我們用什麼觀念來處理?可能貪小便宜、計較、對立,甚至打罵、毀謗、煩惱……。佛陀又是怎麼處理?他以慈悲、智慧、忍辱……讓煩惱少一點,甚至不生煩惱。 我們不想煩惱,煩惱會帶來痛苦,因此要清楚苦從哪裡來?知道原因,還要知道去除煩惱的方法。經典就跟地圖一樣,可以導正、引導到目的地,心保和尚透過《阿含經》選讀,為大眾點明消除煩惱、趨向自在的SOP。
清初禪宗延續著明末佛教復興的趨勢,法脈不斷向外拓展,臨濟、曹洞聲勢均盛,但兩宗亦有僧諍糾紛。浹水淨洽禪師(一六一三~一六七一)是曹洞宗雲門系高僧,師承瑞白明雪(一五八四~一六四一),為湛然圓澄(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在越復興曹洞以後第二代嗣法弟子。 浹水禪師身處明、清易代與濟、洞相諍的多事之秋,持續坐鎮道場,弘揚洞上宗旨,有承先啟後之功。本書通過點校浹水禪師之語錄,冀能提供明清禪宗未曾發現的嶄新文獻,反映曹洞一系夾處時代與叢林動盪之際,如何存亡絕續,並發揚歷代曹洞祖師接人濟物之宗風。
清初禪宗延續著明末佛教復興的趨勢,法脈不斷向外拓展,臨濟、曹洞聲勢均盛,但兩宗亦有僧諍糾紛。浹水淨洽禪師(一六一三~一六七一)是曹洞宗雲門系高僧,師承瑞白明雪(一五八四~一六四一),為湛然圓澄(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在越復興曹洞以後第二代嗣法弟子。 浹水禪師身處明、清易代與濟、洞相諍的多事之秋,持續坐鎮道場,弘揚洞上宗旨,有承先啟後之功。本書通過點校浹水禪師之語錄,冀能提供明清禪宗未曾發現的嶄新文獻,反映曹洞一系夾處時代與叢林動盪之際,如何存亡絕續,並發揚歷代曹洞祖師接人濟物之宗風。
第三冊: 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禪法, 教我們不要忘失自己, 教我們要肯定自己。 誰是佛? 只要你能「直下承擔」, 自己就是佛!
第二冊: 曹溪「無念、無相、無住」的修行宗要, 不是要我們只求現世安樂, 而是要從「定慧雙修」入手, 求證無上菩提以及永恆的生命, 從而了悟本來的面目。
第一冊: 《六祖壇經》為六祖惠能大師的言行錄, 是中國佛教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 亦是禪學的偉大著作。 本書以十個篇章,將每品的重要思想濃縮為十個問題, 以親切樸實的問答方式, 闡述人的真心本性, 讓我們認識「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生活修行, 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