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書 書系 ,共計2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亞瑟王和圓桌騎士

網路與書  出版
2025/11/01 出版

◎美國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騎士精神的永恆經典◎ 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精心繪製的雙書封、十九張絕美插圖◎ 〈附錄:創作過程與思考特別〉揭露史坦貝克與友人、經紀人、編輯的書信集,顯示文學大師的創作思考過程亞瑟王,歐洲史上流傳最久、影響最深、跨媒介最廣的傳奇英雄人物,是歐洲烏托邦式理想君王的原型。他以圓桌制度――無主座的正義――強化了騎士精神(chivalry),將其昇華到一個高尚的精神狀態,並對後世的紳士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與他的王后桂妮薇兒,以及天下第一的騎士蘭斯洛特之間的三角戀,也是歐洲文學中最淵遠流長的「愛與罪」母題。這段「個人情感與社會秩序衝突」的故事,直接奠定了歐洲羅曼史(romance)、宮廷戀、乃至現代言情小說的戲劇性基礎。這個據信流傳了一千五百年的故事,一路上滋養了人們對榮耀、正義、勇氣、愛與義務的想像。十五世紀,湯瑪斯.馬洛里(Thomas Malory)以中古英語寫下《亞瑟王之死》(Morte d’ Arthur),為這個傳說留下了文學範本。這本書啟發了後代無數的讀者,也衍伸出無數的創作。二十世紀美國文豪,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是其中最閃亮的代表。約翰.史坦貝克不只童年從亞瑟王的故事裡得到閱讀啟蒙,更重新創作了《亞瑟王和圓桌騎士》(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亞瑟王和圓桌騎士》不僅僅是一本中古英語《亞瑟王之死》的現代翻譯,而是一場跨時空的文學對話。他以二十世紀的語言重新發掘亞瑟王故事角色的心理,讓古代英雄的困境、戰鬥與名譽,與現代人的孤獨、焦慮和理想對齊。史坦貝克曾經對自己的文學經紀人伊莉莎白.歐提斯(Elizabeth Otis)說到:「我不是在翻譯馬洛里。我是在試著理解他想追尋的是什麼,去找出他夢中的那個故事。」天下無敵,完美卻痛苦的蘭斯洛特、看透了命運,卻無法改變命運的梅林、一統了天下,卻為和平盛世苦惱的亞瑟王……史坦貝克的筆,將亞瑟王與他的騎士從英雄傳說的領域裡劃分出來,變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鏡子。他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是西方文學正典中最後一部以小說家之手,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當代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也深為亞瑟王故事著迷。這次網路與書出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版本,更收集了羅倫佐.馬托蒂為之創作的十九幅精美的圖:冒險、衝突、誘惑、狂放的圖像,為史坦貝可筆下的亞瑟王故事增添了既具象又魔幻的風采。一次收錄兩位大師的創意交融,是台灣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獨步全球的特色。◎榮耀推薦◎(依筆畫排序)吳俞萱|詩人馬尼尼為|作家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劉清彥|童書作家 /兒童節目主持人謝佩霓|知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79 特價6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亞瑟王和圓桌騎士

網路與書  出版
2025/11/01 出版

◎美國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騎士精神的永恆經典◎ 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精心繪製的雙書封、十九張絕美插圖◎ 〈附錄:創作過程與思考特別〉揭露史坦貝克與友人、經紀人、編輯的書信集,顯示文學大師的創作思考過程亞瑟王,歐洲史上流傳最久、影響最深、跨媒介最廣的傳奇英雄人物,是歐洲烏托邦式理想君王的原型。他以圓桌制度――無主座的正義――強化了騎士精神(chivalry),將其昇華到一個高尚的精神狀態,並對後世的紳士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與他的王后桂妮薇兒,以及天下第一的騎士蘭斯洛特之間的三角戀,也是歐洲文學中最淵遠流長的「愛與罪」母題。這段「個人情感與社會秩序衝突」的故事,直接奠定了歐洲羅曼史(romance)、宮廷戀、乃至現代言情小說的戲劇性基礎。這個據信流傳了一千五百年的故事,一路上滋養了人們對榮耀、正義、勇氣、愛與義務的想像。十五世紀,湯瑪斯.馬洛里(Thomas Malory)以中古英語寫下《亞瑟王之死》(Morte d’ Arthur),為這個傳說留下了文學範本。這本書啟發了後代無數的讀者,也衍伸出無數的創作。二十世紀美國文豪,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是其中最閃亮的代表。約翰.史坦貝克不只童年從亞瑟王的故事裡得到閱讀啟蒙,更重新創作了《亞瑟王和圓桌騎士》(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亞瑟王和圓桌騎士》不僅僅是一本中古英語《亞瑟王之死》的現代翻譯,而是一場跨時空的文學對話。他以二十世紀的語言重新發掘亞瑟王故事角色的心理,讓古代英雄的困境、戰鬥與名譽,與現代人的孤獨、焦慮和理想對齊。史坦貝克曾經對自己的文學經紀人伊莉莎白.歐提斯(Elizabeth Otis)說到:「我不是在翻譯馬洛里。我是在試著理解他想追尋的是什麼,去找出他夢中的那個故事。」天下無敵,完美卻痛苦的蘭斯洛特、看透了命運,卻無法改變命運的梅林、一統了天下,卻為和平盛世苦惱的亞瑟王……史坦貝克的筆,將亞瑟王與他的騎士從英雄傳說的領域裡劃分出來,變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鏡子。他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是西方文學正典中最後一部以小說家之手,重新鍛造的經典傳說。當代義大利國寶級畫家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ti)也深為亞瑟王故事著迷。這次網路與書出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版本,更收集了羅倫佐.馬托蒂為之創作的十九幅精美的圖:冒險、衝突、誘惑、狂放的圖像,為史坦貝可筆下的亞瑟王故事增添了既具象又魔幻的風采。一次收錄兩位大師的創意交融,是台灣版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獨步全球的特色。◎榮耀推薦◎(依筆畫排序)吳俞萱|詩人馬尼尼為|作家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劉清彥|童書作家 /兒童節目主持人謝佩霓|知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特價61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佛經地圖:百經卷

洪啟嵩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21/01/30 出版

人生面臨的課題與挑戰無邊無際,佛陀為不同的需求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集結整理的佛經也不知凡幾。在茫然無從中,每個人可以如何選一本適合的佛經來入門?如何從不同的佛經裡尋找相關的指引?如何逐步使用進階的閱讀方式,開發自我覺性的途徑,晉升生命的層次? 漢傳佛學最正統的《大正藏》,收錄佛經多達二九二○部, 我們能撥空閱讀的佛經卻寥寥數幾, 該如何從茫茫經海中篩選出最適合出自己的經典, 又如何打造專屬自己的讀經系統? 本書即應運這樣的需求而生。 佛法信仰和許多其他信仰不同的特色之一,是其他信仰的經典往往只有一部或很少數,而佛法涉及的經典卻難以計數。不同時代,都有眾多的人想要整理佛經,方便有心人研讀。過去歷代的譯經、刻經不說,還有各種廣泛蒐羅的《大藏經》,紙本時代有人行之,進入數位時代也有人行之。今天大家經常聽說的《大正版大藏經》,或是「CBETA 中華電子佛典」,都是例子。 然而,現在我們在網路上雖然可以前所未有的便利瀏覽佛經的書目,但該如何在浩瀚的佛經中 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佛經來閱讀,當作入門?如何讀完一部佛經之後,還可以從其他不同的佛經裡尋找相關的指引? 運氣好的人,固然可以有上師或善知識在身邊指引,但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人呢?我們是否有方法可以自己找到一個入口,然後逐步透過相關佛經的閱讀,開發自我覺性的途徑,晉升生命的層次? 地球禪者洪啟嵩所寫的《佛經地圖》就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他希望能經由這本書,和大家分享他對佛經的了解,節省許多人摸索的時間,也能體會閱讀佛經的樂趣與受益。 這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是「使用佛經地圖之前」。 對佛經感興趣的人,需要先了解佛經是怎麼出現的,佛經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使用。所以這個部分主要有四章:「什麼是佛經」、「為什麼要讀佛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如何閱讀佛經」。 其中,尤其在「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的部分,希望為「已經有線索者」、「毫無線索者」都能提供多種可能。所以其中有「多聞廣閱後再做選擇」、「依宗門特性和自己的志趣來選擇」、「依自己的志趣選擇志同道合的菩薩」、「依自己的專長/煩惱來選擇」、「依照經典所授的辦法來抉擇」、「依人生需求選擇」多個面向的考量機會。 第二部分,是「百部佛經地圖」,介紹一百部佛經。最前面一至十經,是最基礎的入門經典。這十部經典是《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圓覺經》、《維摩詰經》、《藥師經》、《雜阿含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而這十部經典所涵蓋的方向,即代表他挑戰佛經的概念邏輯,此後三十部、五十部、百部即依此理脈向外擴增。 最後一個部分,則是「佛經地圖表」,共整理了歷代中外「講經處」、「刻經處」、「譯師」、「譯經處」四個表。除了對講經處需要了解之外,古代翻譯佛經不是那麼容易,需要有龐大的人才資源,完整、嚴謹的翻譯流程。知道譯經地圖,才能對譯經的心血,佛經的字字珠璣有所體會,對佛經的背景有所了解,也更能掌握和自己的因緣。 洪啟嵩強調:我們可以以佛經為眼目。 佛經就像我們的眼睛或GPS導航,指引著我們,讓我們從經典的字裡行間照見佛陀與菩薩、諸聖者之間的互動、對談、行事與智慧、悲心、願力,知道要如何依著佛陀的一言一行來提升、圓滿我們的身心,並將之生活化,把我們的身、口、意清淨化,佛的身、口、意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不只如此,也由我們作因為緣,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及因緣,整個轉變成淨業,整個淨土化。 佛所欣喜的事,不是聽我們每天讀誦佛經給他聽,而是看到我們證得了與他同樣的境界。所以,其實每一部經都是要「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的,依佛經修持,就是要大家二十四小時對諸佛開放頻道,與佛經的清淨因緣共振共鳴。 所以,《佛經地圖》希望讓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法的讀者可循著線索,依著自己的興趣為啟始點出發,一步一步慢慢進入佛法殿堂,窺見佛法之堂奧。 對於對佛法有初步認識,卻不知如何更進一步深入者,希望經由對百部經的介紹,以及每部經都提供延伸閱讀經目,能協助讀者持續找到適合自己再前進一步的佛經指引。 至於對已經在佛法各自法門有一定修行者,這一百部經從常見到不常見,從核心到旁及,不只提供更綜觀的視野,並且可以相互勾連,讓自己對所修法門的脈絡及佛法的縱度、深度與高度有更清楚的認識,協助成為系統性學習的參考。 而不論是對哪一個層次的讀者,希望閱讀這本《佛經地圖》能有助於大家真正進入佛菩薩的心海,閱讀佛菩薩的心,同時也以身口意心行,一生讀一經、一心寫一經,自覺的同時也幫助所有人走上覺性之路,邁向無憂無惱的幸福彼岸,乃至所有人類及所有生命都一起共善、共覺。

特價61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少一點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5/12/13 出版

今天是個「加法思想」當道的時代,不管針對什麼東西,好像只知道不斷的要。  但萬事萬物都有限度,過量的需求,對自己、對整體環境都會造成傷害。要自過量的迷惑中脫身,不難,一切就從「少一點」開始。「少一點」不是「少很多」的極簡,而是一個簡單可行的起步。  本書介紹了「少一點」的歷史、藝術之美及實行的方法——包括吃、消費、工作及城市的生活步調。同時,遍訪朱銘、張照堂、胡德夫、吳興國、張妙如等等各行各業的菁英,談工作中「少一點」的哲學,而資深廣告人鄭松茂也剖析了他的「微型人生」看法。此外,書中還策畫了問卷調查及徵文活動。想知道台北人希望台北市及自己本身什麼東西該少一點嗎?答案就在本書中。  相信讀者可以發現,「少一點」之後的減法生活,自己會更自由,世界也將更遼闊。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夢想(Dream)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5/10/31 出版

夢想,是個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的東西。說遠在天邊,是因為太多時候我們是把夢想拿來說的。永遠說說,永遠不會實現。說近在眼前,是因為夢想也可能是想了就做,做了就可成的。  夢想,是個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的東西。本書集合了形形式式的夢想:探險、愛情、科學、和平、家庭、商業,甚至是性別。我們分享了古今中外的夢想家,如何成為理想的實踐者,以及如何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還保有一個夢想。不論成敗,我們還是要快樂地享受夢想。本書的主題為「夢想」。內容重點包括:古往今來人類各式各樣的夢想(探險夢、愛情夢、科學夢、和平夢……)、如何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還保有一個夢想。思考自己到底有什麼夢想。行動—現在就知道如何開始行動和把夢想落實。快樂地享受夢想,不論成敗。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閱讀的所在Space For Reading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5/08/31 出版

你在哪裡讀書,在何時讀書?閱讀的進行,除了人和書之外,還要有一個空間作基礎。從浴室、書房等私密角落,到咖啡館、書店、公園、圖書館等公共空間;或是都市裡的一條街、一塊文化區域,乃至於在地鐵、飛機等移動工具上,不同形式的空間提供了不同的氛圍,讓閱讀產生了豐富的化學變化,進而帶來了多元的身心體驗。本書內容包括:克莉絲蒂、艾西莫夫、海明威、胡適等人難得一見的閱讀停格;全球17個城市閱讀場面的同步連線;詹宏志對閱讀世界的看法;朱天心、韓良露、李欣頻的閱讀場所;張惠菁、阮慶岳等人難忘的閱讀體驗……共同組成了閱讀與各種環境的交響曲,那是一幅幅動人的閱讀風景,也體現了閱讀無所不在的精神。藉此,幫助讀者體認並掌握,人、書及空間的三角關係。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癖理由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5/05/30 出版

「人無癖不可與交」,癖其實就是每個人的獨特個性,也是嗜好的「極致」;癖到極至,就成為一種能力和能量。  今天「個人」與「富裕」的社會,提供了適合癖的環境;網路發達,使得癖的同好容易交流,但是這兩個條件的搭配,一不小心會使得「癖」只是一種流行。分不清「癖」與「習性」或「嗜好」,很嚴重。我們需要區別癖的本尊,不能錯認分身與變身。本書把癖以四個部分來探討:一,到底癖的本質是什麼?過去,「癖」之所以為「癖」,應該有三個特質:偏異、極致、隱密。隨著網際網路的使用,以及社會趨向個人化,今天我們如何認清「癖」的本尊?二,癖反映了每個人的一種獨特個性.本書訪問及撰寫了一些把癖好鍛鍊到極致的人物(Mark Roberts、柯基生、William Burroughs、鄭振鐸……),他們的癖好也就是他們的一種主張,生命觀和生活模式,可說是一個有個性的、有才能的人對社會的一種反抗與鬥爭。三,除了以上這種「我有理要講」的「明癖」外,本書還會談到「暗」一點的、一種無法言喻的癖好。例如,一些原本隱藏的癖好一族,在網路世界裡如何聚集成各種族群?本書還請了SM團體跟我們述說他們的特殊性癖好,他們成立這個團體背後的意義。四,最後,透過三個「癖人」案例,跟讀者分享「養癖」的經驗。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的窩故我在My Place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5/01/31 出版

「家」是一個字,但是卻有多重作用與意義。它代表「房屋」──一個更能遮蔽的居所,更能保護自己的居所。它代表「窩」──一種吸引自己回到那個居所的感覺。它代表「家庭」──一些在這個窩裡逐漸多起來共同生活的人。它代表「家鄉」──一些環繞著這個家庭在時間與空間上擴散開來的氛圍。《我窩故我在》太初,人有的,也許只是一個山裡的窩。後來,「家」出現了。家是人誕生之處,也是心安頓之所。家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著不同意義。家可是「房子」(house)、「窩」(home)、「家庭」(family)、「家鄉」(homeland)四種概念的總合。房屋,代表一種遮蔽;窩,代表一種自在;家庭,代表一種歸屬;家鄉,代表一種回憶。從前這四種組合是一體的,現今則可能分散各處。時代與環境變化無常,能夠掌握的就是自己的窩了。所以,我窩故我在。本書以自己的窩為主軸,探討屋、窩、家人及家鄉的四種精神與作用。從住宅到廚房;從搬家到旅館;從逃家、回家到食物;從故鄉、異鄉到桃花源,窩的各種聯想,盡在本書中。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音樂事情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4/12/03 出版

從原始的歌到樂器的發明;從留聲機時代的爵士樂到錄音帶音樂;從隨身聽、MTV到數位化的iPod,聽音樂的模式一直在改變。本書談的是音樂的力量,情歌、爵士樂、Hip hop……不同種類的音樂是如何感動不同的人。經歷民歌、情歌、台語搖滾時代,每一個年代的流行樂都有它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在文化和社會層面上是如何影響過去以及今天的人們?今天創作者走在獨立音樂的路上又是怎樣的情況?未來的音樂產業如何去想像?其他內容還包括:「2004年第一屆硬地音樂展」紀事、流行音樂以外的六種音樂介紹、成英姝音樂小說、音樂創人分享創作心得、建築、文學以及旅行中的音樂等等。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命運-Destiny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4/10/01 出版

每個人在生命的路途中,都曾經感受到命運的力量。有時我們覺得諸事順遂,彷如順風行舟,只要一分的努力就有十分的收穫,這個時候我們稱之為「幸運」。有的時候我們卻像揮棒頻頻落空的打者,不論如何掙扎,都無法改變失敗的宿命,這時候我們會見識到命運的殘酷。而更多的時候,我們面對不可測知的命運,還是必須做出我們的抉擇,即使注定失敗也必須如此,這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展現。  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會討論「命運」是什麼?以及什麼是「命」?什麼是「運」?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系統又是如何看待命運的問題;星座、占卜等測量命運的方式;趨吉避凶之道;包括張大春極短小說、影像在內的各種關於命運的創作。  除了豐富的文字內容,以及活潑的版面設計外,本書還有不同於過去《網路與書》的三個視覺設計重點。一是長達十二頁的〈世界與人〉繪本,二是以圖像為主的新型態Maps,三是張照堂、謝春德、何經泰、劉振祥等名家的紙上攝影展,希望能帶給讀者在視覺上更直接的震撼。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的人生很希臘All Greek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4/07/29 出版

究竟,希臘距離我們有多近?又有多遠?大部份的人都對希臘既熟悉(那藍白情調)又陌生(畢氏定理的畢氏是希臘人?),這次網路與書推出的《我的人生很希臘》,目的就是希望在回顧希臘古老文化智慧的同時,也重新審視這些智慧遺產在現代世界的延續與拓展,並拉近讀者與希臘的距離,突顯「希臘」的歷久彌新與無所不在。本書首先指出〈40個你不可不知的希臘〉,佐以繽紛插圖,點出日常生活中若隱若現的希臘元素:「喔!原來這個是從希臘來的喔!」隨後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和豐富圖片,如電影分鏡般解讀希臘歷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介紹古希臘人著重理性的人文思想和創意無邊的神話傳說。古希臘哲人審慎思索的樣貌,與奧林帕斯山上眾神的恩怨情仇,一為理性一為感性,二者並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往後延伸出無數璀璨的文化脈絡。此外,本書也整理了希臘思想如何傳播到中國的來龍去脈。第四部分探討古希臘藝術成就以及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希臘悲劇和古劇場建築設計成為後世戲劇之濫觴,文藝復興時期以再造古典運動向古希臘致敬,而在當代,導演安哲羅普洛斯透過電影結合希臘的神話、歷史與現實,舞者鄧肯則淬取希臘元素創造全新現代舞作。第五部分談的是現今的希臘。書中請希臘人作者親自來談希臘人享受生命的生活哲學,並分析台北和希臘的差異。希臘同時也是永遠的時尚繆斯,為當代服裝設計注入無限靈感。此外,也以遊記方式呈現不同於藍白的另一種希臘。最後介紹關於希臘的50本書。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去玩吧!Have Fun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4/05/28 出版

玩,就是一種跳脫制式常軌的狀態或心情。同時,玩也需要能量與學習。探討玩這個主題時,我們希望能帶領讀者注意四個面向:1) 從個人的角度,提醒你並不會玩,沒有玩。2) 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今天我們為什麼不會玩,沒有玩。3) 從參考的角度,看別人一生、一年、一周、一天在怎麼玩。4) 因而勾動讀者想玩的心情與行動。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書的迷戀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4/03/25 出版

我們做過了閱讀的狩獵,因此這次做對書本身的迷戀與狩獵(Hunting for Books) 。這次主題的目的,是要了解書本身在形態上的演變,以及印刷技術的發展歷史如何跟藏書文化以及書的價值扯上關係;藏書家不同的戀書表現,以及書本和閱讀如何融入個人的生活中。 第一部份,我們回顧過去到現在為甚麼對「書」那麼迷戀,分析他們藏書、偷書的心態和行為,以及書癡的種類。在《愛書之癖》一文中,在文學家的筆觸下,他是如何把書和五覺串聯起來,藏書家是如何以感官去享受書和閱讀帶來的滿足感。心理醫師陳嘉新分別在兩篇文章裡,以好玩有趣的寫作方式,突顯戀書癖者和偷書者的特殊心態和行為。蠹魚頭傅月庵以過來人的身份,在《有人問我關於書痴的事》中談及書痴是如何養成的。 第二部份,我們探討書籍載體的演變和印刷術的發展歷史及文化。在《書籍形態》一文中,我們從蘇美人刻在泥版上的文字,談到個人數位助理以及電紙的發明與運用,從形態不斷的轉變談到書籍本質的不變;繼而以圖解的方式,介紹中西書籍的結構及版式。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從西方藏書家對書籍的高度迷戀、舊書市場的興旺,檢視華文世界藏書情況作對照。 第三部份是有關書的價值。透過不同背景的藏書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書的價值是甚麼,一位是來台三十年的法藉藏書家魏延年,另一位則是書局老板魏德文,暢談他們如何看舊書的價值以及台灣的舊書市場。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在另一篇文章中將談到最大的書、最小、最貴等的書藉。注重實用價值之讀書,要求好的版本幾乎是藏書家們的共同心願,作者許媛婷會跟我們探討古代藏書家的版本觀。在另一篇文章裡我們會談到,不只是藏書家,一個普通人也需要有對好書和壞書的分辨能力,對此我們會和讀者分享如何可以買到一本“好書”的經驗談。 第四部份是獵人談。我們請了中台兩地文化工作者:王強、陸昕,以及錢亞東、林怡君、小莊,執筆親述他們的特殊藏書經驗;另外,我們亦訪問了一位核能工程師李高雄,談及他的藏書嗜好。在《我們的知識遊戲》裡,張大春寫了明末清初,擁書達八萬四千餘冊的著名藏書家和出版家毛晉的故事。 第五部份,我們主要談的是搜尋書本的一些方法和渠道。唐諾在一篇有關書店的文章中,談到他本人對「無政府主義」書店形式的嚮往;唐先凱則分享了他在使用網路資源來搜求書籍的經驗。此外,在《書籍拍賣會見聞錄》一文中,家西書社老闆分享了他參加古書拍賣會的經驗,同時,我們還選刊了陳建銘翻譯愛德華.紐頓著名作品集《XXXX》,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古書拍賣會的激烈「戰況」。 第六部份,此部分是關於書籍和生活。輸得起、書得起,歐陽應霽從素雅至極的雙門木書櫃,談到後現代懸空、搞怪的書架。歐洲人和台北人的書房有甚麼不同?一種是奢華極至,一種則樸實無華,然而兩者都是展示、炫耀心頭好的地方。顏忠賢談到書的器具時,特別為流動的人,設計一種最理想攜帶書籍方法。然後,吳興文在《破鐵網》談到他的藏書票之愛,佩皮斯藏書票如何可媲美宋版書般珍貴,此外,我們還會淺談及有關中國藏書鈐印。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個人-Alone(網路與書8)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3/12/09 出版

無論是出於自願或不得不然,選擇單身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他(她)們有著情感、經濟與活動上的自由,但同時又必須面對無人分享與分憂、無聊與孤寂的問題。另一方面,不只是婚姻定義上的單身,「一個人」的狀態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處境,它以各種形式出現,是極為重要的生命情境或態度。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單身與個人化社會的趨勢裡,探討一個人的各種狀態、價值與難題,從而在其面對自我、親人、人群社會時,能有一種從容篤定的平衡關係。 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份,我們先搭建起一個人在都會中生活的種種場景。首先,藉由幾位藝術表演者的在台北獨奏、獨舞的畫面,呈現一個人在現代都會角落的各種氛圍。馮光遠則以黑白照片紀錄了八0年代的紐約,凝結了某個時代的一個人的感覺。接著,康旻杰以美國東西岸的洛麗及西雅圖兩個城市為例,探討適合一個人生活的城市,並回頭看台北。歐陽應霽則從個人化的產品設計,談它如何反映、影響一個人。 第二部份,我們討論型塑一個人的歷史、文化與心理狀態。孤獨是一個人的重要元素,葛兆光從皇帝以「寡人」自居,到文革時期行為思想一致的群眾,談他對孤獨與寂寞的理解。我們還從刺客及太空人身上,探討什麼是孤獨的力量、孤獨的自由及孤獨的徹悟。隨後,張惠菁從哲學家塞內卡、基督教隱士聖保羅、屈原、陶淵明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分析他們如何面對自我、如何實踐一個人的價值。此外,我們從人物、愛情、物件、思想四條軸線,描繪關於一個人的歷史發展。 第三部份是本書的專輯,我們主要談的是單身的的各種狀態。首先,李康莉從失戀、網路交友、自慰等諸多有趣的角度,呈現一個人酸甜苦辣的感受。柯裕棻以這些年來留學、教書與情感路上的經歷,談她的人生路上的獨行感受。相對地,一個男人又是如何閱讀女人?那會有好幾種分法。如果大家都不結婚,這社會變成怎樣?劉維公從結構面分析了單身/個人化社會趨勢的成因及其影響。單身是自由自在的,我們提供了50種維持單身的方法。寵物是單身者重要的慰藉,從一隻貓開始,我們進而討論了個人與外界的種種關係。一個人睡是什麼滋味?只要重新檢視「床的一族」,就不用和孤枕難眠劃上等號。有了婚姻生活的人,仍應保有自己的主體性,這方面劉黎兒提供了她的看法。接著,我們請張惠菁、顏忠賢、深雪、李照興、尹麗川、石康等兩岸三地的作家,寫下她(他)們在10月11號這天的日記,從中勾勒了單身的各種心情。此外,還有紅膠囊與萬歲少女兩位男女獨居者,用圖文方式介紹他(她)們的家,並作一對照。 第四部份是談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頻繁的人際互動中,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及私密的空間,莊慧秋為我們作了分析。劉永毅則從面具的意象,談一個人如何向外界呈現自己。此外,在高齡會社會中,我們也探討了老人獨居問題,並且從失業的人、墓場看守者等身上,看到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如何處於一個人的狀態。接著,分別從紫微斗數及心理測驗的角度,看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第五部份,張大春寫了關於一個落魄的人,如何憑著一枝筆,最後脫胎換骨的故事。最後,我們整理了與一個人主題相關的50本書與網站。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健康的時尚:Health in Style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3/09/26 出版

在做這個專題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健康」是什麼。「疾病」是什麼,很多人可以很輕易地回答;但「健康」是什麼,卻不同。 也許,你會說:「健康」並不等於「沒有疾病」。但那只是回答了健康「不是」什麼,仍然沒有回答健康到底「是」什麼。和健康有關的知識裡,至少可以劃分三個領域:醫療、保健和養生。 醫療是在失去健康之後,如何把健康找回來的知識;保健是在沒有發現病痛之前,怎麼透過對飲食、起居、衛生條件的注意,來延續健康的知識;養生,則是把保健方法和自己的人生態度、方向相結合,在動靜之間,有為與不為之間,形成一種對待自己以及週遭生命的理念。 醫療是養病的知識,保健是養身的知識,養生是養心的知識。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3/05/23 出版

對個人來說,移動不但是基本需求,更是一種慾望的呈現。在安土重遷的時代,移動有各種不同的面貌與定義:出門、出差、旅行、遷徙、漫遊、流浪、朝聖、移民,但是,這些不同的面貌與定義在近兩百年來日益混合。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冷戰結束,使人類的移動第一次真正達成了全球化;網路的興起,使人類的移動第一次真正超越了軀體的限制。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年,戰爭的烽火再起,SARS的病毒形同瘟疫,於是,我們發現,新的壁壘即將以各種面貌重新架構,我們未來的移動,又將出現新的形式與內容。 本書含別冊,共分為八大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份「移動的感覺」,從不同文學作品的摘錄及圖像穿插,勾勒出因為移動而產生的各種感覺。移動,可能是為了尋找內心的聲音、可能是一局意志遊戲、也可能是告別一切、走進虛無.com。藉由文學的精準描繪,我們得以進窺移動的本質。   第二部分「移動的歷史與文化」,以時間軸的方式整理了人類移動與歷史、文明發展的關係。「移動」的對照面是「根著」,王志弘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面向,探討了兩者的互動關係,及影響它們的結構性力量。此外,並比較了台北機車、北京自行車、香港地鐵三個城市不同交通工具所帶來的迥異移動文化。   第三部分「移動與時間及空間」,對移動所帶來的時空認知之改變進行反省。因為移動的頻繁及各種工具的演進,使得我們對原有的空間距離喪失敬畏之心;而一昧地追求速度,亦致使我們忽略了許多只有發生在過程中的美好感覺。另一方面,我們也探討了城市與家這兩處人類的主要根著處。   第四部分「未來的移動」,楊子葆首先介紹了法國史特拉斯堡的交通革命,街道回歸於人,實踐了人性、社會公平與環境生態的價值,是新世紀城市的移動典範。接著,從網路世界,以及小說、電影等科幻作品裡,我們更看到了充滿想像力的各種移動。   第五部分「移動的人」,藉由影像及訪談的方式,呈現社會中各種不同移動的人的面貌及心情。此外,還有張大春談中國古代士人的流離遷徙,褚士瑩介紹西方一個對移動有著狂熱夢想的發明家。   第六部分「移動與閱讀」,推薦與移動有關的書籍與網站,供作讀者延伸閱讀。網站的內容,在刮開本書封底摺口的密碼後,即可上網查閱。   第七部分「移動的體會」,包括了朱天心、歐陽應霽、胡晴舫、李欣頻等人對於移動的感觸。分別從步行、交通工具的轉換、異質社會與移動的浪漫化、移動的物件等角度,體現了移動的各種想像。   別冊部分「移動與傳染病與SARS」,我們首先介紹了傳染病與近代中國的關係,以及因為人類移動所帶來的疾病與死亡。接著,我們提出面對SARS應有的正確觀念,並嘗試從卡繆《鼠疫》這本書中,找出遭遇瘟疫苦難時應有的態度。同時,我們也為被隔離的人,提供一些隨遇而安的視野。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詞典的兩個世界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2/12/09 出版

這本書的編輯過程,前後將近一年,百味雜陳。我很高興自己從編輯工作開始時對詞典的那一丁點認識,成長到出書時對詞典多出了很多的了解。我也相信讀了這本書的讀者,會大幅節省他們要走這一趟探索之路的時間,卻一定會產生和我同樣的興趣與熱愛。    詞典幫助我們解決閱讀的問題。不懂得用詞典的人,談不上閱讀。有了愛用詞典的閱讀,才是完整的閱讀。這本書絕對不是只給學術研究的人讀的,這本書是為每一個讀者準備打開的──一如詞典的本身就在等待我們每一個人打開。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做愛情

網路與書  出版
2002/07/12 出版

知識性:「Love maps」回溯自古以來與愛情有關的藝術發展、社會文化的變遷,並兼及愛情事件對歷史的重大影響,此外特重發掘20世紀的愛情樣貌,蒐羅文學、音樂、電影等多種藝術型態在演繹愛情上的發展,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和新科技的萌發如何造成世界整體性的變動,並永久改變了兩性在愛與性上的關係,是對刻畫愛情演變史的首度挑戰。 文化性:從各種角度談論愛情,如愛情與文學、音樂、電影、科技、空間的關係,以及各種不同的思想對人們愛情觀的影響。除了界說東、西方愛情文化的異同,也以手法新穎的文學作品,來表達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愛情文化的重達影響。此外並佐以個人愛情關係的簡短訪談,是以有趣的迷你手法來製作21世紀初愛情關係的體檢。 工具性:推薦共計50本古今中外值得一讀的愛情相關書籍,從純文學作品到知識性專論、異性之戀到同性之戀、愛的精神面到愛的情慾面……讀者可按照個人閱讀習慣及喜好選讀。22個有關愛情的網站則是讀者上網閱讀、聽音樂、欣賞藝術作品或交友的指南,兼具吸收新知、上網休閒及實用。 娛樂性:大談做愛與享受性愛,為本書添加辛辣與流行感。大量的圖片、影像使本書活潑生動,「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更利用攝影作品體現多種不同年齡、形式、文化下的愛情關係,使本書具有高度的時代感,讀者可在閱讀之餘悠遊於影像所呈現的愛情多元樣貌。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詩戀pi

網路與書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01/12/26 出版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詩的印象就是不討喜,讓人欲振乏力,不願意和它發生關係?我們對詩人的印象為什麼始終停留在弱不禁風、厭厭一息?什麼時候大家談論起讀詩的人,就用一種揶揄而奇怪的口氣,像是發現某種罕見的昆蟲或可笑的禽類?詩歌,從什麼時候變得和現實如此疏遠?網路與書有感而發,為所有的愛詩人,製作了這本詩戀癖。現代詩的進入障礙較高,市場上未有兼具入門指南與好詩欣賞的精采詩集,不是陳意過高,就是流於實用通俗。《詩戀Pi》立意把現代詩作帶進一般人的生活,不但把詩趣味化,也平易化,讓一般人有了解的管道。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關鍵點】:綜論詩如何化身成種種不同的樣貌,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可能是一切的開始,也可能是一切的終結﹔有時它是大聲張揚的愛情,有時卻又是祕而不宣的苦戀﹔偶爾它道貌岸然談宗教,一轉身突然又變成邪惡的化身。詩是革命,戳破安逸生活的假象﹔詩也是流亡,永遠在放逐中追尋不可企及的想像﹔詩更像興奮劑,可用來對付生活中的百無聊賴,治療社會集體的精神倦怠。它並不試圖說服你的理智,卻直接與你的情感對話。無論失戀、孤獨、寂寞或哀傷…,我們永遠需要詩的撫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讀詩。此部分並輔以一份囊括古今中外的詩的歷史年表,包括詩史上的重要詩人、重要作品、重要事件等,為讀者提供最完整的戀詩地圖。第二個部分為【推薦詩集 / 網站】:由羅智成、楊照、廖咸浩、楊渡等組成的顧問群,精選推薦50本詩集(見附件),另有相關閱讀文本的延伸書單。此外並一口氣介紹了22個與詩相關的網站,舉凡傳遞百年前詩人聲音的BBC詩網站,到搜羅千奇百怪罕見詩作的資料庫,甚至連莎士比亞的情詩旗艦店、提供想像力的 7-11式情詩便利站,到李白說英文的中英對照唐詩網站、詳細指點寫詩技巧的詩人速成班……,各式意想不到的網站一應俱全,讓大家眼耳並用之餘,不只看詩、聽詩,還忍不住要用力作詩。第三部分為【與你分享八首詩】:邀請讀者一起回到讀詩的起點,由羅智成、廖咸浩、楊照、南方朔、楊渡、蔡淑鈴、幾米等幾位讀詩、愛詩的人,與讀者分享他們心目中值得一讀再讀的推薦好詩。詩既無處不在,本書第四部分進一步邀請多位名家如鍾文音、張惠菁、鴻鴻等,帶讀者探索小說、電影、音樂各個領域中詩的影子,精采的篇章包括:〈馬奎斯小說中的詩意和想像魅惑〉、〈小說中詩人的德行〉、〈搖滾樂界的拜倫〉、〈電影與詩意〉等。第五部分【Life Styles】包括兩個小專題,一是「詩旅行」,其中,〈每首詩開始的地方〉帶讀者一窺各大城市與詩相關的場景,從巴黎、倫敦、佛羅倫斯到中國的永嘉和台灣的花蓮,包括詩人聶魯達晚年定居的黑島,以及葉慈避暑的闊園。〈台北詩一日遊〉則帶領讀者透過詩人的眼睛,重心體會這個令人動容的城市。另一個專題則是「Voices of Generations」,邀請三位來自新世代的愛詩人,暢談對詩的感受。精采的篇章包括:詩人鯨向海為讀者悠悠揭露「詩黨人聚眾滋事」的祕密檔案﹔歌手兼創作者陳綺貞教你如何「用盡方法飛出規則的牆壁」﹔年輕詩人林婉瑜委婉吐露「詩與索愛的練習」。心理測驗〈老闆,給我兩本黑格爾和一杯黑咖啡〉,則透過趣味橫生的測驗題,交叉分析讀者的樂觀指數,據此推薦給不同類型的讀者一首詩。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閱讀的風貌

網路與書  出版
2001/07/12 出版

閱讀的風貌 文/郝明義時代的改變,是從閱讀的改變而開始的。我們對閱讀界面的選擇,不論是短期的書籍,還是長期的網路,甚至由書籍而網路的進程與時間,本身就在形成我們的時代。我們所掌握的閱讀系統與方法,本身就在形成我們在這個時代生存的能力及面貌。閱讀和人類的關係,從沒有結合得如此密切,又變化出如此不同的面貌。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