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環境變遷篇」的章、節名稱在撰寫之初,歷經多次的討論、修正後定調。生態與環境本是環環相扣的,本篇因此分為六章來闡述。第一章-陸域生態資源與經營管理、第二章-溪流生態與經營管理、第三章-屏東周邊海洋生態資源與變遷、第四章-環境變遷與生態危機、第五章-屏東縣代環保運動的發展、第六章-永續發展與自然保育。
屏方(縣)志,是反映一個特定區域(縣)內風俗民情的地方性志書,內容包含了地理、政治、經濟、建設、醫療、產業、文化、教育、宗教、人物、藝文與社會等各種面向的歷史發展與現貌。本志書以屏東「在地特色」為基本思考點,本縣與其他地方各縣市共通性、同質性高的民間信仰現象與議題,盡量略而不論;而聚焦在讓讀者一看到章節標題,就能悟知這些民間信仰議題與縣向完全是屬於在屏東縣在地的。
文化誌的功能,既紀錄地方文史、風俗、人物,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文化解釋的權力」之書寫。本次文化誌的編撰,認為地方文化的形成,倚著文化多樣性的狀態共存、共生。面對文化多樣性存在的事實,需得追求文化建構的過程,也得理解文化存在的現實意義。文化共生是在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追求未來意義的哲學思維和行動。
本篇章為「原住民族篇」,敘述的是屏東原住民族的故事。依據施添福等人的觀點,屏東大致上可分為平原地區、中央山地區和半島區三個區塊。平原區位於高屏溪東側,北起荖濃溪、南至土文溪;中央山地區則在平原區右側,沿著潮州斷層線,逐步往高地隆起;半島區則自士文溪以南形成狹長的地形。
「人民」這個現代歷史中的新主體,既被看成是國家政府正當性的來源,卻也是當政者覺得可以操弄、輕侮的對象。但是,政治上的操弄者會更替,而人民與民間社會卻始終緜延不絕。社會篇的作者結合了史學、語言學、文學與社會學等訓練學者,在看待屏東這塊土地上人與物的長期轉變方式時,原先就有了多角度的可能。各篇章個別的撰者也都在他們所關切的問題與面向上整理出時光流轉的理路,共同點是,我們期待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待四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經濟活動與制度融合,看它們如何構成現今人們的生活、記憶與行動。
屏東縣誌最主要的意義當然是提供關心在地文化的屏東縣民了解地方歷史的管道。從政權中心的角度來看,屏東是個不折不扣的邊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正逐漸擺脫以往從權力中心往外看的視角,強調多元、來自邊陲的觀點。屏東的發展經驗不僅屬於屏東人的歷史記憶,也可以對台灣乃至全球的反思做出貢獻。屏東的發展歷程呈現出獨特的風貌,無論在台灣乃至世界尺度上都有其特殊意義。從清代開始,屏東的經濟就被納入更大區域乃至世界經濟中的一環。從清代初期南中國的重要米穀供應地,到清末世界重要的甘蔗栽培區,到日治時代成為糖業發展的中心、在來米的基地以及南進前哨站。到了戰後,屏東沒有工業化而走向另一條道路,以高單價的農漁牧產品做大量出口做為主要發展模式,同時成為台灣主要的蔬菜與果品供應基地。近年來在既有產業模式出現瓶頸之下,屏東重新聚焦在綠能、生物科技與觀光產業。可以說屏東這個政權的邊陲,是台灣與全球連結、交融的重要舞台。
本篇「健康醫療篇」,可說是包括了屏東醫療史、環境史、社會福利史及社區發展史等主題,使得本篇章視野顧及整體的健康生活及社會福利脈絡,位地方誌中有關醫療篇章的內容開創不同的視野。
《龍眼奇緣》以國中生為主角,以鹽埔國中、鹽埔鄉鄰近村莊、大武山、隘寮溪、圳溝與小土地廟、堤防畔的養鴨寮等為舞臺,敘寫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追求與失落,包括理想與志趣、友情與愛情、聯考壓力、師長期望、農村生活、賽洛馬超級颱風等題材。引人回首少年十五、十六時,筆觸活潑生動。
這是一部充滿濃厚文化地理學的文學書寫,郭漢辰聚焦在185線的山下景象-那些以大武聖山為信仰、神話與生活的核心,所形成的聚落歷史與景致。他以身體中的通感,包括眼、耳、鼻、舌和觸覺,敏銳地從表象的風景深入探索排灣和魯凱的社群、文化、歷史、藝術與人物,使這部文本不僅是優秀的地方誌,也是文化詮釋的創作。
回顧陳冠學的一生,他遠離塵囂,回歸田園達三十餘年,從未半途離開或潦倒以終,而是隨順自然,積極且正向地完成自我。本書由知名作家周芬伶主編,集結了心岱、余昭玟、郭澤寬、陳文銓、陳文發等人的論述,為陳冠學的文學一生留下詳實周全的剖析,藉由此書讓讀者得以識得這位屏東瑰寶-現代的隱士哲人。
若能跟著火車閱讀這片大地的美好,肯定會發現,傳唱了八十多年的詩歌,依舊無怨無悔地在阿猴平原上多情地唱著,每當火車穿梭高屏溪,聽著下淡水溪鐵橋發生鏗鏘有勁的歡呼聲,離南國的美麗小車站越近,離家也就不遠……。這本書,是寫給永久駐守在屏東土地上的小火車站們的深情情書。
這是一部充滿濃厚文化地理學的文學書寫,郭漢辰聚焦在185線的山下景象-那些以大武聖山為信仰、神話與生活的核心,所形成的聚落歷史與景致。他以身體中的通感,包括眼、耳、鼻、舌和觸覺,敏銳地從表象的風景深入探索排灣和魯凱的社群、文化、歷史、藝術與人物,使這部文本不僅是優秀的地方誌,也是文化詮釋的創作。
回顧陳冠學的一生,他遠離塵囂,回歸田園達三十餘年,從未半途離開或潦倒以終,而是隨順自然,積極且正向地完成自我。本書由知名作家周芬伶主編,集結了心岱、余昭玟、郭澤寬、陳文銓、陳文發等人的論述,為陳冠學的文學一生留下詳實周全的剖析,藉由此書讓讀者得以識得這位屏東瑰寶-現代的隱士哲人。
若能跟著火車閱讀這片大地的美好,肯定會發現,傳唱了八十多年的詩歌,依舊無怨無悔地在阿猴平原上多情地唱著,每當火車穿梭高屏溪,聽著下淡水溪鐵橋發生鏗鏘有勁的歡呼聲,離南國的美麗小車站越近,離家也就不遠……。這本書,是寫給永久駐守在屏東土地上的小火車站們的深情情書。
阿朗壹古道所在的海角,為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交會之地,青山無路,煙波浩渺。歲月在此無限靜緩,而風,卻顯得過於氣盛,時而撩人衣衫,時而奪人巾冒;那因風掀動的層層波浪,年復一年,亙古推送不息的潮歌,彷彿殷勤吟誦隨人解讀的禪意。如今走在阿朗壹古道上,古道的風依然吹送舊時的氣息,人們依然只能以雙腳一步步體驗風裡的往事,一步步聆聽太平洋的呼吸,一步步閱讀驚濤裂岸之下的岩石日記,一步步驚奇於海岸生命的堅毅多姿……。
屏東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堪稱台灣早期最庶民的娛樂,一路跟隨台灣社會型態的發展脈絡而蛻變,成為台灣五、六十歲民眾童年記憶的一部份。臺灣傳統戲曲的發展變遷,有許多研究先驅從披荊斬棘的田調過程一路拓荒展地,闢成良田。屏東傳統戲曲的圖像面貌,幸有黃壬來、周炳成、石光生、王淳美、林茂賢、陳處世、陳正義等多位老師的辛勤耕耨,相繼留下可貴文獻資料。
走進屏東市的勝利新村,映入眼簾的是棋盤式街道,花木扶疏的庭院中一棟棟日式風格的眷舍,彷彿讓人掉進時空隧道中。昔日將軍正在庭院裡一邊哼著家鄉歌謠,一邊修剪花木;或者是將軍夫人正站在街口,喚著在防空洞前玩耍的孩子們回家吃晚飯。每一棟眷舍裡,都曾經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有些溫馨、有些哀傷、有些激勵人心。眷村的保留讓我們能體驗那些曾經發生在這足以見證時空轉變的歷史。您準備好了嗎?跟著腳步走進眷村裡,聽上幾則關於將軍與眷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