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旦梅蘭芳是一名成功的藝術家,需「天才」、「努力」、「環境」三者具備,始成一代宗師。當其崛興之秋,正是北京旦角青黃不接的時候,故梅蘭芳出生梨園世家,青雲直上,可謂「時勢造英雄」。然而憑他的天才,加以不斷的努力,又可稱「英雄造時勢」。他能適應環境,創新局面。 本書作者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都熟悉,他又是一個著名的劇評家,內容圍繞梅蘭芳,談論當時的伶人往事和精彩的戲碼,是京劇史上的重要史料。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都熟悉,他又是一個著名的劇評家,內容圍繞梅蘭芳,談論當時的伶人往事和精彩的戲碼,是京劇史上的重要史料。
以20世紀中國的大歷史視野,從時間縱向和空間橫向兩個維度,客觀考察1970年代中期後20世紀末20餘年中國大陸戲劇藝術思潮的流變。從歷時性維度,簡要梳理和「記述」20世紀末中國戲劇的階段性邏輯發展歷程,相應指出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戲劇現象和思潮軌跡。從共時性層面,力圖概括與詮釋20世紀末中國戲劇藝術的共性特徵,總結、歸納支配戲劇藝術生命和發展走向的規律。論著在兩個層面,對中國大陸20世紀末戲劇藝術思潮作了史論式的勾勒和描述,是刻錄著「一個時代畫外音」的歷史備忘,也是留給新舊世紀轉換時代的一個特別注腳。 本書特色 1.詮釋20世紀末中國戲劇藝術的共性特徵,總結、歸納支配戲劇藝術生命和發展走向的規律。 2.對中國大陸20世紀末戲劇藝術思潮作了史論式的勾勒和描述。
本書為叢肇桓先生的劇評、劇論、回憶及講演之合集,分為「劇目篇」、「劇人篇」、「劇論篇」、「劇事篇」四輯,以崑曲為主,兼及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戲曲領域的人與事。叢兆桓先生曾先後從事崑曲表演、導演、編劇、理論、組織等工作,是當代崑曲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人。因這一身分,此書之特點至少有二:其一為在半世紀以來崑曲的特殊歷史境遇中思考,其二是從崑曲舞臺實踐出發的理論批評,這些特點使本書不同於學院式的闡釋,而更具有現實性、針對性與啟發性。 本書特色 1.本書為叢肇桓先生的劇評、劇論、回憶及講演之合集,分為「劇目篇」、「劇人篇」、「劇論篇」、「劇事篇」四輯,以崑曲為主,兼及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戲曲領域的人與事。 2.中央大學戲曲研究所洪惟助主編
本書主要是以文化學視野中的中國戲曲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現狀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戲曲的現實命運為研究對象,旨在從具體的戲曲審美和文化現象出發,深入地探究中國戲曲的本體特質、審美意味、形式機理、文化智慧、媒介傳播、觀演關係的特點以及發展流變的規律,探求中國戲曲所體現的古典的民族民間的美學精神與文化品格等等,以期對於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審美文化之集大成的戲曲藝術進行一番系統的梳理與考察。 本書特色 深入地探究中國戲曲的本體特質、審美意味、形式機理、文化智慧、媒介傳播、觀演關係的特點以及發展流變的規律,探求中國戲曲所體現的古典的民族民間的美學精神與文化品格。
他的作品中既有新的形象,也有反覆出現的符號,色彩永不嫌多,有複雜的結構、優美的身體 ,也有混合體。不管怎樣,他一直在思考最最樸素、最最基本的各種問題。石磊既是一個充滿理性當代人,又不想完全拋棄內心的原始情感,當他將這些情感從理性冰存的瓶罩中全部釋放出來,其藝術表達的方式也具有了某種撲朔迷離的不確定性,這使得觀眾彷彿對現實世界有了一種再追加的經驗,從而墜入一片似真似幻的氣氛裡。──Monica Dematt?代序:關於「論情愛」「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一詞最早出現於一九一一年德國的《狂飆》雜誌,指的是二十世紀初出現在德國的「橋社」、「藍色騎士」以及稍後的「新客觀派」三個藝術團體。表現主義,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內心感受,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因此,表現主義藝術也被稱為是一種直達心靈的藝術。多年來,審視石磊的畫作,風格多變、主題廣泛,實在很難對他做簡單的概括。然而,探究石磊創作的本體,卻充滿對生命、對生活、與對生存狀態的思考,石磊似乎在尋找一種適合理性分析的表現主義畫法。記得第一次與石磊見面,是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那天由於公務出差,在廣州僅有一夜的停留。石磊撐著一把雨傘,在風雨交加的小徑上迎我。到達畫室時,雙方都已經淋成落湯?。當時,石磊打趣說:「搞藝術的,都這麼狂熱,未來就太有希望了。」藝術是癡迷者的行業,深陷其中,猶如熱戀。而為藝術獻身的精神,不是財富、聲名所能撼動,石磊數十年來的創作生涯,為此做了最佳的註解。本書收錄石磊繪畫以來,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並以風之寄的「愛情進行式」三部曲做為文本;用愛情小說來闡釋藝術,是很另類的表現形式,卻十分符合當代藝術的實驗精神;而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則是以石磊一幅同名畫作,來做為書名──《論情愛》。
本書集結崑曲研究權威吳新雷近十五年發表的崑曲論文,包括崑山腔形成發展的歷史考證,崑曲名劇的賞析,《牡丹亭》、《長生殿》等工尺譜的研究,對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評論,與白先勇的對談,當今崑曲藝術傳承與發揚的展望等,鑒古觀今,深廣而多新見。 本書集結崑曲研究權威吳新雷近十五年發表的崑曲論文,包括崑山腔形成發展的歷史考證,崑曲名劇的賞析,《牡丹亭》、《長生殿》等工尺譜的研究,對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評論,與白先勇的對談,當今崑曲藝術傳承與發揚的展望等,鑒古觀今,深廣而多新見。 作者也發現了一些新史料並精審考訂,如〈明刻本《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中的魏良輔曲論〉、〈崑曲折子戲和《霓裳文藝全譜》初探〉、〈《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及臺本工尺譜的新發現、《牡丹亭》臺本〈道場〉和〈魂遊〉的探究〉、〈論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諸篇,識見精微,甚有學術價值。
明代詩人寫作了大量歌詠崑曲的詩篇,對於崑曲歷史研究具有三點重要價值: 一、對於崑曲演唱,包括職業戲班、家班演出和虎丘、西湖等地的唱曲活動,作了翔實生動的記錄。 二、為崑曲批評提供了詩化的形式,曲家和劇作,一得詩人歌詠,常常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 三、對於崑曲理論中的問題,作了富有詩意的表述,如著名的「沈湯之爭」,雙方都曾以詩歌作為表述自己見解的方式。 詠崑曲詩歌,包括祝允明、李攀龍、王世貞、湯顯祖、沈璟、袁宏道、袁中道等名家之作,也包括不以詩名的作者的成功之作。本書首次對這方面詩歌發掘整理,從中精選280餘首,加以注釋與簡析,使其價值得以彰顯,亦使讀者於欣賞詩篇中得到審美愉悅。 本書特色 本書首次對這方面詩歌發掘整理,從中精選280餘首,加以注釋與簡析,使其價值得以彰顯,亦使讀者於欣賞詩篇中得到審美愉悅。
融合古典寫實精緻的技法 當代超現實的人文思維 橫跨寫實、變相到奇幻的經典作品 曾曉峰隱喻的美學語言探索呈現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曾曉峰是一位風格奇異,獨立特行的藝術家。他的藝術跨越了從現實到夢幻,從想像到變相,從自然浪漫到工業冷漠這樣廣泛的視覺形態。 曾曉峰作品中形式的隱藏,圖像關係的複雜,形成了他的相對晦澀沉鬱的畫風,這使得他的作品拒絕通俗流暢的閱讀,而指向凝視與震驚。──殷雙喜 本書特色 東方魔幻現實主義代表性藝術家 1980年第二屆中國全國青年美展獲獎人
本書著重研討中國戲曲,但是並不僅限於戲曲,而是跨多個學科、跨多種文化。試圖透過種種紛紜複雜的現象,探尋其背後隱含的問題,深究細析,發前人所未見, 表現出一種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因而,書中諸多學術觀點具有原創性。例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之考證與辨析,關於傳統戲曲的生產方 式、師徒傳承的探討,對於中共戲曲改革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緣起的解說等等,均不同於以往之流行觀點。 本書特色 1. 本書著重研討中國戲曲,但是並不僅限於戲曲,而是跨多個學科、跨多種文化。 2. 具學術原創性,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之考證與辨析。
「獨創出於無意」的中國化視覺語言 娓娓道出一段雲淡風輕的奇幻愛戀 油畫是一種容易「隆重」的東西,這與畫油畫所使用的畫筆、畫刀、畫布、顏料、畫框有關;與此同時,支持油畫作為一種繪畫門類的思想基礎也是「隆重」 的。但是陳淑霞對於傳統油畫的隆重效果不感興趣。她以信手拈來的隨意性「發現」了自己的油畫。她的油畫隨意又精緻,撞上了「東方」這個詞彙。但陳淑霞又沒 有刻意「東方」。 ─西川 本書特色 第一屆中國油畫年展銀獎得主 陳淑霞的意象油畫經典作品
她的一生是半部民國京劇史 她是中國京劇史上被譽為冬皇的著名女老生 也是京劇余派創始人余叔岩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兩岸三地海選,你也可以是主角 冬皇孟小冬兩岸三地海選 永樂影視總裁程力棟先生特別來台召開記者會 於兩岸三地徵求女主角孟小冬及其他角色(包括男主角杜月笙) 報名資格 詳讀電視劇原著《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 報名辦法 2013年3月22日記者會當天公佈,敬請期待 二○○八年電影《梅蘭芳》,章子怡飾演孟小冬。 二○一三年電視劇《孟小冬》,女主角將會是誰? 一位色藝雙絕的舊時代坤伶,一位倔強而又聰穎的女子,曾紅遍中國大江南北,在中國京劇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戲迷稱之為「冬皇」,她就是孟小冬。 這個名字幾乎消失在人們心中太久太久了,直至二○○八年賀歲大片《梅蘭芳》終於突破世紀禁忌,梅孟之戀的故事八十年後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梅蘭芳,當時最紅的旦角,名聲遠播到歐美各國。孟小冬,當時最紅的生角,唱完台下齊聲「吾皇,萬歲,萬萬歲。」梅孟戀註定悲劇收場。最後,奇女子孟小冬選擇了嫁給他的頭號戲迷,跺腳可震動中國的上海灘皇帝杜月笙。 本書特色 1. 由孟小冬女士國劇獎學金基金會策劃,其董事長杜美霞女士為孟小冬女士之義女、杜月笙先生親生女兒,作者為現任中國傳記學會會長萬伯翱先生和戲劇家馬彥祥之子馬思猛先生。雙方相互協助,完成這部孟小冬女士最完整及最翔實的傳記。 2. 所改編的兩岸三地電視劇正如火如荼的籌備著,本書上市之際,逢永樂影視集團總裁將展開兩岸三地冬皇孟小冬海選活動,《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為此次活動的參考用書。
不可不看的理由1.了解中國搖滾的入門書,是中國搖滾的簡史(1979-2010)2.中國搖滾樂產生之前,華語世界只有西方搖滾樂。可說是,中國搖滾樂引領了華語搖滾之先,中國搖滾樂代表人物如崔健、唐朝、魔岩三傑,對於台灣音樂人、樂評人造成的影響不言可喻。3.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作者)、馬世芳(《再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作者)推薦中國搖滾樂是新時期以來重要的文化現象、精神現象與社會現象。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搖滾樂的發生、發展脈絡構成了新時期精神史、社會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個側面。本書通過對中國搖滾音樂人的具體創作及其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關聯的分析和梳理,來呈現中國搖滾樂精神歷程的變遷,並試圖藉此把握當代青年群體的主體狀態、精神構造方式、文化認同的變化,以及新時期的文化場域在數十年間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藝術家卜華志以「面具」為主題的系列創作,主要以油畫、木雕的型態呈現。每件作品搭配一首詩,由詩人林煥彰執筆。圖片與文字產生共鳴、對話、互補,在「表象」、「真相」、與「想像」之間來回擺盪,針對「面具」在當代文化中的意義給予詮釋,也是一趟追尋與探勘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