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由客家文獻資料入手,結合田野資料,從民間文學角度檢視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的基本特質,並探索其在愛情、生活、歷史、社會變遷與歲時習俗等種種層面,和台灣這片土地所產生的連結。作者透過對客語歌謠進行細緻而深入的分析,開啟對客家文學的新認識,進而理解其獨特的內涵意義。無論從文化現象或是文學研究角度觀之,客語聯章體歌謠的價值至為重要。同時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客家民間文學作品多方面繼承中國文學傳統並時有新意,因此本書實提供關心本土文化深耕者另一種發掘客家文化與精神的途徑。
本書不同其他《詩學》中譯,捨棄引經據典的注釋。為方便閱讀,特將部分有關文義的「說明」,融入文本(並以方括弧表示)。「辯解」可以說是譯者與作者亞里斯多德這位洋老夫子的請益、交流、甚至「抬槓」的部分語錄,中間時或請了一些現/當代戲劇、文藝名理論家出場助興。希望能夠藉此引發對《詩學》有雅興的一般讀者,在閱讀時也能參與交交心、抬抬槓。 附錄譯者對悲劇和模仿/創作心得,部分可以與「辯解」中相關話題呼應,也可以單獨瀏覽。
圖畫書是今日國內被廣為使用的閱讀材料之一。然而一般在創作或閱讀圖畫書時,多是將圖畫當成文字的附屬,而忽略了圖畫也具有表述能力的特性。 有鑒於圖畫書 創作者、傳播者,以及接受者各方面的需求,作者提出現代圖畫書應有的觀念更新,並重新建構圖文互計關係的模式理論,擬譬男女相遇的情形,將圖畫與文字「邂 逅」的後續發展,定義為「互證模式」、「互釋模式」、「互補模式」以及「互斥模式」,期望透過這樣的揭示,帶動創作者去創造圖畫書中的可「說」性,啟發讀 者去享受圖畫書中的可「讀」性,影響教學者去思考圖畫書中的可「教」性。
本書以嚴肅音樂的分析態度與方法,處理歌詞、歌曲、與伴奏,探討唱片在當時上海的音樂工業中製造的流程,並分析重要詞曲作家的作品與風格。周璇作為一個紅極一時的女明星,不論拍戲或歌唱都可被視作表演,因此論文的重點並非要辨明螢光幕前後所表露的真實或虛假,更不是要「發掘」或「再造」周璇的真假面目;本文著重的,是藉由史料觀察她的明星特質,意圖再現周璇在大眾媒體上的形象與風貌,以及當年觀眾眼中所見、耳中所聽的周璇。而把周璇與受到近現代文學研究相當的關注的三類作家:魯迅、新感覺派、張愛玲平行參照,不但是就已有的研究基礎借力使力,還想超越平面的、單一的文本,不但意欲聽見周璇與這些文學作品互文之處,更企圖勾引出兩方學界的對話。 周璇謝世至今,剛好五十年。人們聽她、看她、理解她的方式不斷改變,然而她的嗓音保存在佈滿刮痕的黑膠唱盤中,不論何時播放,都能帶領聽者回到她的每一次呼吸吞吐,回到她的韶光年華,回到被稱為小紅樓的百代錄音間,回到白俄樂手包圍的灌唱現場。時光停格在周璇的歌聲中,而我們在靜默中,錯落的、奢華的,聽見了那個不再復返的蒼涼城市。
當一音樂文化A侵入另一音樂文化 B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音樂文化 B會全然轉變為A?或,音樂文化B不改變?抑或,音樂文化 B會漸漸適應、同化,整合改變得像音樂文化 A?當福音傳到世界各地時,基督教之音樂文化即總是在這樣的潮流旋渦裡。福音在17世紀或更早傳入非洲。當時,西方宣教士帶著西方基督教音樂進入非洲。現在維也納則有至少三個法語非洲移民教會。他們多約在 2至 7年前,因不同原因從非洲各地來到維也納定居工作。這一次他們則帶著非洲基督教音樂來到維也納演唱。本研究論著試著深入研究種族語言和音樂文化旋律的使用,在歌曲裡帶來之獨特基督教音樂實踐,特別是透過剛果共和國人的移民經驗,了解法語非洲基督教歌唱在維也納的多層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