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優雅、風格獨具的單車生活發揮創意與巧思為自行車「加味妝點」,確立自己的魅力風格。在自行車上下點小功夫,就能華麗優雅的呈現自我特有的自行車生活。舉凡自行車的籃子、坐墊、色彩、踏板、服裝、鞋子、便當箱等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最想發現的自己,對自行車的興趣可持續一生而不感厭倦。騎上自行車,捨棄如鐵軌般既定的路線,試著隨性轉動把手,進入狹窄的巷道;在自行車的置物籃放入舊書,灑脫的尋找咖啡館;無聲無息地乘著風滑行,聽著雲雀的聲音。自由自在地從既有的行銷與商業路線脫離,讓道路成為騎士的舞台。本書特色自行車的環保與健康風潮之下,大都只重視機能性,但大量生產的單一化,無法凸顯個人風格。本書從自行車的風格和配件出發,是追求個別品味和獨特個性的玩家,不可錯過之書。
中國推翻帝制後,社會經過一段激變的歷程。在「舊新共存」和「中西交織」之下,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設計。天壇、孔廟和關帝廟的興衰表彰忠烈和賢良的祠堂,崇祀對象的演變袁世凱墓、孫中山墓、先烈墓,以及新的紀念碑、紀念雕像、紀念堂等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外國列強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入侵,清王朝的覆滅以及新的國家政體的形成,中國的城市和建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生產制度、知識體系、美學思想、材料結構、功能類型,乃至構造施工等各方面,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營造業和營造學。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就成為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基本課題。而新舊矛盾、中外交流、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衝突,也是考察這些變化的基本語境。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本書特色本書談論從帝制到民國的轉變,也影響了建築設計的形式(例如祭孔、天壇的祭天、中山陵等紀念物的設計等),在民國百年出版別具意義。
本書作者以個人多年經驗及閱歷,將認為值得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建築物,用一種導覽的口氣,陳示在大家面前,讓讀者們可以多認識些建築,進而欣賞建築的美。既然是欣賞,要自了解開始。本書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首先要介紹這建築的來龍去脈。建築是一種理性為基礎的藝術,簡單的說明結構或功能是免不了的,但為了減少太過理性的感覺,作者在行文間總是以遊記的方式敘述,增加些故事性。只是對於缺乏美感素養的人,只靠說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對照相片,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幫助讀者體會到美感。雖然建築美學要普及化,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本書嘗試向前邁出的一小步,相信有助介紹建築美感的著作能夠多被注意到。本書特色本書作者以個人多年經驗及閱歷,將認為值得介紹給廣大讀者的建築物,用一種導覽的口氣,陳示在大家面前,讓讀者們可以多認識些建築,進而欣賞建築的美。既然是欣賞,要自了解開始。本書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首先要介紹這建築的來龍去脈。建築是一種理性為基礎的藝術,簡單的說明結構或功能是免不了的,但為了減少太過理性的感覺,作者在行文間總是以遊記的方式敘述,增加些故事性。只是對於缺乏美感素養的人,只靠說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對照相片,希望引起讀者的共鳴,幫助讀者體會到美感。雖然建築美學要普及化,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本書嘗試向前邁出的一小步,相信有助介紹建築美感的著作能夠多被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