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家傳記叢書 書系 ,共計10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詩詞.畫藝.盧雲生(附DVD)

施慧明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盧雲生1913年出生於嘉義,本名盧龍江,號雲生、雲友。從1930年起跟隨林玉山習畫,之後加入春萌畫會,與嘉義地區文人及畫家交流。盧雲生曾多次入選臺展、府展,十九歲時就以作品〈佛果〉入選第6回臺展,1934年又以膠彩畫作〈梨子棚〉獲第8回臺展的最高榮譽「臺展賞」。  1942年他受聘赴中國汕頭擔任日軍翻譯,次年與李惠蘭小姐結婚,1946年攜眷回臺並定居嘉義。1948年他移居臺北,受邀參加「青雲畫會」。1950年應靜修女中之聘,開啟教職生涯,課餘擔任《學友》雜誌編輯。擁有「詩人畫家」稱譽的盧雲生也跨足音樂界,與音樂家呂泉生合作,編寫國、臺語歌詞,其中〈搖嬰仔歌〉曾入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歌曲。盧雲生在戰後的省展表現傑出,分別以作品〈靜池〉、〈一團秋果〉與〈凝神聽鳥聲〉獲得「入選」,另以作品〈花間人〉、〈壘球之英〉獲得「特選主席獎第一名」的榮耀。後來又以畫作〈曉塘〉拿下省展首獎,是第一位經由三次特選而被擢升為評審委員的畫家。他的繪畫基礎扎實,畫風穩健,也勇於嘗試,擅長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畫中,繪畫題材多元,包括臺灣水果、蔬菜和鮮魚,以及走獸、飛禽、高山、人物和房屋等種類。盧雲生溫文和善,是個有毅力、正義感和堅苦卓越精神的藝術家。他曾於「正統國畫之爭」中多次發聲反擊,努力為在臺國畫家爭取存在的空間與機會。1968年不幸因交通意外事故過世,兒子盧弘忠透過不斷的努力,從西班牙迎回盧雲生的遺作〈漁樵耕讀樂堯天〉,是他身前的最後巨作,也闡述出其人生觀:「生命隨處皆安,重要的是找到和諧與平衡之點」。「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跌宕.金燦.鄭瓊娟(附DVD)

白雪蘭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鄭瓊娟1931年出生於新竹,父親是臺灣第一代西醫。1952年她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1956畢業當年即入選省展,隔年參加「五月畫會」之首展,同年遠嫁日本定居。雖然旅日生活不如她所預期的一帆風順,更一度中斷創作,基於心中對藝術的熱愛,1969年鄭瓊娟又重拾畫筆,並於1991年於日本舉行首次個展。在參與日本的畫會聯展之後,她決定重返臺灣藝壇,實踐自我。1992年,鄭瓊娟重新參加五月畫展,多年往來於臺灣與日本之間,最終定居台灣。歷經三十多年的異域生活,透過自我涵養與人生的體悟,鄭瓊娟內心深處蓄積多年的藝術能量有如火焰熾燒,持續迸發出光與熱。她積極舉辦個展,並參與「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聯展,作品一新大眾耳目,並廣被美術館所典藏。2013年,鄭瓊娟受邀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臺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成為戰後現代女畫家的代表之一,顯示出她在臺灣美術史上之定位。鄭瓊娟的創作從天地萬物與己身的感悟出發,畫筆與畫刀、自動性技法的交互運用,從早期具象、半具象,轉換至抽象的風格。她以奔放的色彩,構成脫俗的繪畫語言,漩渦式的曲線、強而有力的筆觸,多層次堆疊的肌理,予人鮮明優雅的視覺印象。鄭瓊娟觀察自然萬物,轉化成自我主觀的世界,她認為微觀與宏觀的萬物,即是人的身體與心靈,也就是天地的和諧平衡,呈現「內心風景」的探討。高貴、神祕、簡約的作品風格,流露出真誠與無窮的創造力。鄭瓊娟於2024年初過世,她的作品在簡潔之中,流露出祥和寧靜的動勢,將清澄之心轉成溫暖之光,高貴自尊的飽滿人生,都在其心念和畫作之間呈現。「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行彩.謳歌.倪朝龍(附DVD)

彭宇薰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倪朝龍1940年出生於臺中,是戰後臺灣專業教育培育的第一代畫家。1957年考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在周瑛老師引領下進入版畫世界。畢業之後,倪朝龍返鄉服務,並開始推動兒童美術教育。1989年他前往日本進修,在取得國立兵庫大學藝術教育碩士之後,他返臺於中部的大專校院任教,並於2004年創設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一生在藝術教育崗位上付出心力。倪朝龍曾積極為學校與地方機構搶救前輩畫家的作品,經過修復、列冊、建檔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作為臺灣中部美術協會的傳薪者,他凝聚了中臺灣美術人士的力量,提升地方藝術文化。少年時期即走上藝術之路,倪朝龍作品面相多樣,包括版畫、水彩、油畫、水墨等。而他的油畫創作題材,主要包括兩大主軸:首先是源自土地的濃烈愛鄉情懷,其次是來自留學日本、以及歐亞旅行的異鄉視覺衝擊。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色調渾厚有力,並可見樸拙熱情的風采。近八十歲時,倪朝龍創作〈閃亮臺中港〉200號的巨幅油畫,此作品入藏為臺中市議會之公共藝術。在版畫方面,倪朝龍本著一貫的堅定信念,追求完美。1983年他以木刻版、銅版、絹印版等,複合創作作品〈觀自在〉參加第1屆國際版畫展,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獎」,同時得到「臺陽美展」金牌獎榮譽。倪朝龍的版畫主要以臺灣鄉土風情、市井人物、宗教信仰,以及旅遊所見作為題材,在呈現主題與掌握神韻之餘,流露出創作者樸實、率直的一面。2006年以後,他開始實驗新創的水印版畫,近年來更嘗試組合拼貼,或是與油畫結合產生複合媒材創作,為版畫藝術的創作開啟嶄新的道路,更彰顯數十年來的創作精神,藉由不斷的淬鍊,追求自我超越的雄心。「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蒼潤.墨韻.李重重(附DVD)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李重重1942年出生於安徽屯溪,1947年全家跟隨父親李金玉來臺。李金玉出身於北平京華藝術學院,因此李重重從小便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寫字、畫畫。1961年進入北投復興崗政工幹校美術系就讀,受到林克恭老師的啟發,同時也到臺灣大學哲學系,旁聽方東美教授的美學課程。  畢業後李重重和父親合開「父女畫展」,1967年參加「奔雨畫會」、1968年再加入「中國現代水墨畫學會」,同時與擔任土木工程師的耿飛先生結婚、生子,到了1970年代她已經成為臺灣備受矚目的藝術家。李重重自述其畫是從傳統中走出來,以中國固有的精神與特質,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與感情。父親去世後,她辭去復興商工的教職專心創作。  從1990年起,李重重的畫作強化了對人的關懷。1991年年滿五十歲,她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更獲頒中國文藝協會「現代水墨創作獎」。李重重認為水墨是一種思想,是內在感悟及心靈思維的延續,蘊藏著詩情畫意,充滿感動與生命力,含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明情感。她在作畫時似乎恣意揮灑,但實際上是舉重若輕,墨色堆疊往往多達數十次,進行得相當緩慢。歷年來李重重曾多次舉行個展,可以看出她對創作的耕耘努力,以及作品深受眾人的喜愛。  李重重可謂是戰後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現代水墨畫家之一。她在作品中經常使用墨點,色彩鮮明,不會蓄意創造對立感,既具傳統的沉實穩重,又具現代的輕靈巧思,蒼勁中帶著婉約、柔美的墨韻,含蓄中散發著季節的色彩,筆觸中透露著歲月的痕跡。李重重是當今現代水墨畫壇中,不容輕忽、且具指標性意義的傑出創作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存真.唯美.吳承硯(附DVD)

李既鳴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吳承硯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父親吳蘊瑞是中國現代體育教育的重要開拓者。吳承硯承襲家學,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卻意外扭傷了腳而轉入藝術系就讀。在學期間,師承徐悲鴻、呂斯百、李劍晨等名師,畢業前並與鍾愛的藝術系同學單淑子結為連理。1949年來臺後,初期在臺南鹽水中學任教,1963年舉家北上,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教學之餘,為華岡博物館繪製「國民革命史蹟」的油畫以及「古聖先賢畫像」,都是超大尺幅的作品,日後成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吳承硯以藝術創作為畢生志業,受老師徐悲鴻影響,風格趨近印象派之寫實表現。1973年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行首次個展,並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吳承硯畫集》。1974年和妻子單淑子在新加坡舉辦首次夫婦聯展,其後陸續舉辦展覽及出版畫集。吳承硯退休之後搬到關渡,命名居處為「硯子居」,這段時間是他們夫妻倆創作的黃金時期;因經濟有所改善,夫婦多次出國旅遊,並參訪嚮往已久的歐美著名美術館、博物館和重要景點,也積蓄不少作品在各地巡迴展覽。回顧吳承硯早年受到費成武老師「畫自己喜歡的畫」的鼓勵,不斷四處寫生、自我精進,發展出唯美浪漫的藝術特質。他認真地對待每件作品,不喜歡沿用舊法繪圖,畫作色彩鮮明,華麗又柔美,忠實描繪自然現象。退休後一度醉心於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古典風格的精密寫實油畫,吳承硯體認藝術必須回歸純粹、體現生活,並以真實的質感呈現出物體蘊含的美,此時期創作的「靜物畫」,堪稱經典之作。從傳統的學院派美術教育,到晚年繪畫筆觸益發閒散輕鬆,他認為最美的藝術就是「在簡單中見真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傳藝.膠采.陳壽彝(附DVD)

陳美靜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壽彝1934年出生於臺南,成長於廟宇彩繪世家,父親陳玉峰是日治時期臺南廟宇的彩繪名家,表兄蔡草如野是廟宇彩繪名匠,同時也是傑出的膠彩兼水墨畫家。陳壽彝從少年起即跟隨父親到各地從事廟宇彩繪,奠下深厚的繪畫基礎;又受到表兄的影響,除了擅長於常民藝術的廟宇彩繪之外,陳壽彝也專研膠彩畫和水墨畫的藝術創作。逐漸在傳統建築繪畫,以及現代藝術創作中嶄露頭角,成為深具個人創作特質的匠師與畫家。陳壽彝以廟宇彩繪的工作穩定家計,但他不拘泥於傳統繪畫的既有框架,將原本用在垛頭彩繪的「瀝粉」技術,實踐在門神彩繪的表現上,臺南祀典興濟宮中的中門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即是「瀝粉貼金」的實驗性佳作。有別於以往的主題和創作技法,位於安平城隍廟的牛頭馬面門神,也同樣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門神主題與繪畫精神。在個人的藝術創作上,陳壽彝以寫生磨練眼力與筆勁,致力於膠彩畫和水墨畫的鑽研;同時他也積極加入畫會、參加畫展,與同好共同探究畫藝,持續精進畫技,可說是達到追求結合民間藝術與精緻藝術的理想境界。由於陳壽彝畢生堅持畫藝的過人決心、用功和毅力, 1994年他榮獲了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民間彩繪類薪傳獎」,2012年更獲文化部登錄「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統建築彩繪」,堪稱為「人間國寶」之殊榮。此外,他的個人藝術創作,在戰後全省美展和臺陽美展中也屢獲獎項,更被聘為全省美展膠彩畫部的評審委員。陳壽彝於2012年過世,他的作品從在地生活出發,畫風奠基於華人文化底蘊,將常民藝術和精緻藝術相輔相濟,同時又擁有捕捉異國風俗生動傳神之能耐,為戰後臺灣畫壇,提供了一個融合民俗視角和多元族群色彩的藝術景觀。「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心韻.象徵.李元亨(附DVD)

彭宇薰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李元亨1936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1955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並以雕塑第一名、水彩畫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其後,他多次在全省美展及全省教師美展中取得佳績。1966年李元亨前往法國,就讀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成為臺灣戰後首批留法的藝術家之一,並陸續以繪畫、雕塑作品,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及秋季沙龍。畢業之後,他加入法國藝術家公會,登錄為專業藝術家,在法國的創作生涯穩步提升 。1974年,李元亨以作品〈海邊少女〉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金牌獎,並被推薦為會員,是為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這時候他的創作風格,已經奠定在西方象徵主義的脈絡當中,創作主題則包括:親情光輝、女性神話、故園夢境;而理想的女性之美,始終是他藝術關照的核心。獲得金牌獎的兩年後,李元亨又以作品〈故園初夏〉,在法國都城國際藝術大展中榮獲水彩第一大獎,透過風景的主題,作品展現出東西方文化元素自然融合的特色。1993年,李元亨當選法國藝術家沙龍繪畫部、雕刻部的榮譽評審委員,此後他持續參與並擔任評審前後長達二十五年。從1980年代起,李元亨開始在臺灣、法國之間頻繁往返,除多次於臺灣舉辦個展,也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及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此外,他與愛好美術的同伴共同創設「臺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鼓勵臺灣藝術家參與法國沙龍競賽、推廣理念並以藝術回饋鄉里。2007年,七十二歲的李元亨再以油畫作品〈故園〉,榮獲瑞士世界名人錄所頒發的法國國家藝術家沙龍國際藝術大獎,標誌西歐世界對其終身成就之肯定。2020年李元亨病逝於臺中,綜觀他一生以畫家、雕塑家的雙重身分立足藝壇,也是極少數活躍於法國沙龍界的亞裔評審,可說是一位跨越世代、融合東西方傳統,不可多得的傑出藝術家。「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幻象.淨悅.陳世明(附DVD)

劉永仁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世明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溪州鄉,少年時期的他即一心想學畫,在一次臺糖員工的美展中,他被圖畫中的光影變化所吸引,從此開始專研繪畫與光影的關係。中學時期,他學習素描、水彩,甚至到臺北參加救國團「美術戰鬥營」,來滿足他對畫圖的渴求。為了進一步追求藝術,1967年陳世明考進國立臺灣藝專。在學院的訓練底下,他也開始思索東、西方的繪畫問題,特別是對於畫面的變化與結構感興趣,並發現在線性與量體性之間,一旦切入不同的觀點思維,就會產生迥然不同的視覺圖像。透過深入的觀察、練習、比較和組構,陳世明迸發日以繼夜的創作能量,在不斷嘗試構圖組合中反思規格嚴謹的傳統繪畫。1973年陳世明進入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度藝術學院,直探西方繪畫體系傳承的精髓,除了對構圖方法與繪畫技藝奠下深刻的體認,也盡可能吸納歐洲豐富的藝術養分。從歐洲的教學觀念中,陳世明比照臺灣國立藝專所承襲的日式教學方向,逐漸從兩種系統的相異中抽取吸收,進一步培養自我學習的藝術道路。1977年陳世明從西班牙返臺,並活躍於1990年代的臺灣藝壇,同時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任教至退休。他用抽象構成的繪畫,蛻變於扎實的具象寫實繪畫,以及物我凝視、心靈淬練之體悟。對陳世明而言,從具象轉變至抽象,期間有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甚至是一種內在需求的轉化。而由藝術哲學與修行導出的視覺語言,全然體現生命大美與藝術氣勢。從2004年以來,陳世明開啟了用相機當作畫筆、以影像紀錄心情的新頁。他潛心探討繪畫空間延展的可能性,以大量的攝影為媒介,拍攝從自然到都會的片斷,並將片斷重新組構成綿密的萬象空間,在影像互相交織下,表現出豐富的繪畫性。這些穿越時空的攝影繪畫,敏銳詮釋了藝術本質,以及感知幻覺的當代視野。「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曲勢.風動.陳天乞(附DVD)

江明親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陳天乞1906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本名陳乞,十二歲時拜剪花匠司洪坤福為師,並跟隨其渡海來臺承接廟作工程。大龍峒保安宮是他剪花的起點,到了艋舺龍山寺完工時,十八歲的陳天乞已成為洪坤福重要的左右手。出師後陳天乞在臺灣成家落籍,當洪坤福離臺返鄉,他在同門中擔起大師兄之責,成為聞名的剪花「五虎將」之首。陳天乞承續洪坤福一系,首重「曲勢」,在全臺各地的傳統建築,屋頂、壁堵等廟作中昂揚展現。 三重崇德居是陳天乞獨立承攬的第一個工作,也在此留下他唯一的畫作。以「乞司」之名聞名業界的陳天乞,在執業生涯中留下「陳天乞」的落款,逐漸以「陳天乞」之名廣為人知。戰前他正值三十多歲的青壯年,技藝醇熟而流暢,此時已承攬霞海城隍廟、麥寮拱範宮等大廟的工作。經過戰爭時期的短暫轉業,戰後又重執剪花,在平鎮褒忠祠義民廟、艋舺龍山寺等處留下代表性的作品。 五十五歲以後陳天乞開始收徒,同時剪花之作遍及臺灣各地,甚至跨足海外。他的泥作人偶尪仔有飽滿的勁道,以天空作為布景,而建築的屋頂、壁堵等,則是作品的舞臺空間,上演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等戲齣。其人偶尪仔有著鵝蛋臉、古典娟秀的眉目,並隨著角色行當,勾勒臉譜與妝扮。作品的衣帶裙襬飛揚、肢體動態有勁,尤其武將盔甲等衣飾更是精心雕琢。 大龍峒保安宮既是陳天乞剪花的起點,也是他剪花的終點。歷經一甲子的剪花生涯,在完成以陳天乞之名承攬的最後一個工作之後,交棒給既是孫子也是徒弟的陳世仁。陳天乞的藝術生命,如同模印的臉譜,早已有添、有減,將渡海而來的眉目臉型,拿捏出獨有的藝術樣貌,隨著融入城市和鄉間的天際線而成為臺灣文化的血液。「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體.變奏.顧福生(附DVD)

吳垠慧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4/12/24 出版

顧福生1935年出生於上海,父親顧祝同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起初他師從書畫名家黃君璧學畫,但因偏好西畫,轉至朱德群門下。1954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畢業之後加入「五月畫會」。 顧福生從小就對藝術深感興趣,卻不跟隨主流,反而專注於人體繪畫,以變形的身體、無頭的人,來表現內在的孤獨與掙扎。1961年他在臺北舉辦首度個展,同年油畫作品獲得巴西聖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榮譽獎,隨後前往法國巴黎。由於居住空間狹小,他多用「拼貼」的方式創作小尺幅的作品。 顧福生認為「人」是最有趣的畫題。但是畫中的人不是特定的個體,而是代表群體,透過人體傳達內在精神。1962年前往紐約之後他長居美國,1963至1974年的紐約時期,他的作品去除頭部變成「無頭人」,人體也開始出現動態感,呈現出焦灼、憂鬱、飄盪的氛圍;1974至1990年的舊金山時期,畫中人物轉為明亮多彩,顯得更加舒適,除了大量使用多元媒材,如雜誌、金屬物、布料等,也加入中華傳統元素;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後,「運動員」的系列作品,刻畫出對人體力與美的欽羨之情;1990年顧福生搬至波特蘭,作品呈現出對生命的思索,筆法更加自由;2002年移居芝加哥,畫作中出現往天際線延伸或漂浮的場景。直到2017年過世。 作家白先勇是顧福生的知己,曾以「人之變奏」概括顧福生的藝術特質。顧福生是臺灣美術史上,極少數終其一生都在畫「人」的藝術家,作品多為男體,呈現內在私密的悲喜瞋癡,宛如心靈的劇場,風格多樣,難以被歸類。顧福生的藝術創作,表現出身分認同和情慾,被視為當代多元性別藝術的先行者。「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雕塑、剪黏、廟宇彩繪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無形.光感.陳道明(附DVD)

盛鎧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陳道明1931年出生於山東濟南,中日戰爭爆發後遷往四川成都避難,借住於寺廟內兩年,因此廟宇和古佛的斑駁質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1949年陳道明跟隨家人移居臺灣,就讀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並師從李仲生習畫。1956年抽象油畫作品〈船歌〉、〈神祕吹笛者〉,入選「全國書畫展」。同年又與歐陽文苑、霍剛、蕭勤、李元佳、吳昊、夏陽及蕭明賢,組織「東方畫會」,藝壇上人稱「八大響馬」。陳道明曾兩度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60年更榮獲「香港國際繪畫沙龍」展覽獎項。 1964年陳道明與柯阿梅女士成婚,為求家庭經濟的穩定,夫婦遂於臺北天母開設「三星服裝店」,陳道明親自規劃建築與室內設計,並追尋其藝術創作自主之路。在這一段期間,仍然積極參與「東方畫展」。1975年起,他開啟以壓克力為主的媒材實驗,力圖尋找新的繪畫語言。沉潛了數年之後,1979年於臺北羅福畫廊,舉行「陳道明.楊興生聯展」。1996年作品〈兒童與馬〉,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收購典藏。2012年則於臺北誠品畫廊,舉行生平首度的個展,再度進入藝術界的公眾視野之中。同年,作品〈26102010-1〉獲得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收購典藏。 席德進曾經形容陳道明的作品:「有音韻般的柔和色彩」。陳道明擅長在抽象繪畫中,營造立體的空間感,畫作的肌理質感細緻,厚塗紋理亦能輕盈靈動,色彩豐富而協調。整體畫面既動感又從容,具有美妙的音樂性,晚年的作品更透著生命的光感,為臺灣美術史留下絢麗的篇章。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涵融.典雅.孫多慈(附DVD)

李既鳴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孫多慈1913年出生於安徽壽縣,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同一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孫多慈描集》。其後,她輾轉避難,任教於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三十歲時與許紹棣結婚,婚後居住於浙江景寧。1945年初為人母,母愛洋溢,創作〈羋羋放鵝圖〉長卷,以她的稚齡小兒當主角手執長竿,追趕著姿態各異的二十四隻大白鵝,成為孫多慈早期的重要作品。 1949年孫多慈全家遷居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62年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之邀,於台北市陽明山的華岡創校時籌設美術系,並出任首屆的系主任。孫多慈終身以追求藝術的真理為職志,同時致力於推動藝術教育,又對至聖先師孔子極為敬重,她繪製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現為華岡博物館重要的典藏品。 孫多慈受業於恩師徐悲鴻,奠定穩固的繪畫基礎,並以素描聞名。她遵循師訓,追求「引西潤中」的寫實表現,以炭精筆、水墨、油彩創作繪製人像。至於「師法自然」,則是向大自然取經的師承,展現在旅遊寫生的風景作品中。孫多慈畢身對藝術投注熱情,亦熱心推展國際文化的交流,二度獲得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助計畫(Fulbright Program)的獎助赴美講學,並於1953年在紐約舉辦畫展。 孫多慈數度攜帶作品,赴中國上海、香港、泰國、伊朗等,歐亞各國參訪、展覽以及演講,促進中華文化與國際的交流,發揮了「寓教於藝」的影響力。 1975年孫多慈病逝於美國洛杉磯,2011年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同學會為她編印《百年多慈——孫多慈老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掀起一片「孫多慈旋風」。其後台灣的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安徽博物院等地陸續為她舉辦畫展,紀念這位雍容典雅、勇猛精進的藝術家。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樸實.詩畫.黃鷗波(附DVD)

黃冬富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黃鷗波本名黃寬和,1917年出生於嘉義。受到當時嘉義藝壇活躍氣氛的影響,1937年前往日本,進入東京川端畫學校日本畫科學畫。婚後接到殖民政府的徵調,前往中國揚州擔任通譯官,直到大戰結束之後返台。 戰後初期,黃鷗波參考川端畫學校的體制,於台北市成立「新光美術補習班」,培育美術人才。同時也積極參加省展、教員美展,並多次獲獎,以膠彩畫、水墨畫嶄露頭角。黃鷗波曾加入春萌畫會,參與創立青雲美術會、長流畫會,以及綠水畫會;1973年協助長子黃承志創立長流畫廊,也就是長流美術館的前身。 黃鷗波的創作來自深入觀察與寫生,將生活之中的所見所感,透過詩畫交融的方式,描繪台灣在地的風物景致,格外彰顯亞熱帶的台灣地方色彩。除此之外,別出心裁的題畫文學,在台灣前輩膠彩畫家之中獨樹一幟。黃鷗波創作時慧眼獨具,加上細膩的觀察和考證,樸實而敦厚地捕捉許多失傳的民俗采風,例如連結成結婚三部曲的作品:〈放性地〉、〈迎親〉和〈週歲測志〉。這一類深入台灣民俗的接地氣畫風,俗中見雅,成為其獨到鮮明特質。 此外,創作生涯長達一甲子的黃鷗波曾多次上書直言並撰文發聲,極力爭取膠彩畫家的參展機會,凸顯其耿直的道德勇氣,對於催化膠彩畫重登省展的舞台,並得以發展的貢獻著力頗深,堪稱是一位捍衛戰後台灣膠彩畫的健將。 黃鷗波擁有深厚的漢學素養,同時也涉獵台語文學、童謠及話劇劇本,參加瀛社、鷗社等詩詞團體,創辦漢文、古詩文班,推廣傳授古典文學。他在書法方面也頗具造詣,在其畫中蘊含文學的底蘊,深化了畫境的內涵。黃鷗波病逝於2003年,是將詩、書、畫三位一體,充分發揮相輔相成的前輩膠彩畫家。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鄉印.書情.潘元石(附DVD)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潘元石1936年出生於臺南安定庄,自幼舉家遷居臺南市區,深受府城文化滋養。1953年考入省立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就讀,亦曾前往張常華的畫室學習。他在畢業後擔任臺南啟聰學校美術教師,1969年因其特殊教育方面的成就,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潘元石為特殊教育獻身二十五年,更將教育的心血結晶,彙編成多本著作,如:《跟小朋友談繪畫和版畫》、《聽覺障礙兒童美術教育》等。 潘元石在退休之後應信誼基金會之聘,擔任「學前教育資料館」臺南館館長,又開啟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工作。1980年代的臺南,經濟快速地變遷,古屋拆建、文物毀棄,為此他熱心保存被棄置的文物,在館內成立「安平文物陳列室」,開啟私人文物陳列室先河。之後他出任臺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並獲選為南美會會長。1987年,受許文龍聘為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籌建奇美博物館。 潘元石任職臺南啟聰學校期間,為了尋找新的教材而將創作領域逐漸轉移到版畫,並結識了臺灣藏書票的開拓者西川滿,進入藏書票的領域。2000年他創辦「臺灣藏書票協會」,兩年後更促成協會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2016年潘元石榮獲第5屆「臺南文化獎」,他在晚年以水彩的點染,記錄臺南的古蹟,風格淡雅、散發著清柔的憂思。 潘元石長期關注人文景觀,建築物外觀的描繪,懷有時光荏苒引發的感傷,還有因人產生的再生力量。透過藝術的表現,他促使民眾關懷古蹟消失的背後所涉及的文明存續課題。潘元石作為一位創作者,將藝術理念擴大到教育、美術團體、國際交流、博物館行政等方面,成為臺灣藝壇中極具社會意識的典範人物。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跨越.時空.韓湘寧(附DVD)

白適銘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韓湘寧1939年出生於四川重慶,為了躲避戰亂而隨家人輾轉遷徙,最終轉赴臺灣。他自幼極具藝術天分,1958年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三年制藝術專修科就讀,養成學院派的嚴謹寫實,以及印象派畫風的扎實基礎,畢業作品即已呈現「超現實」的創新精神,1960年加入「五月畫會」後,旋即轉向更前衛而實驗性的創作路徑。 1961年韓湘寧參加第6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入選第2屆「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持續追求抽象藝術的「精神性」與「純粹性」;1963年更大膽地運用滾筒在棉紙上作畫,開創幾何塊面的造形語彙。1965年他舉辦首次個展,並隨「五月畫會」在非洲展出。就在這數年之間,其作品遠征世界各地。 1967年韓湘寧移居紐約,進入另一階段的創作歷程。先以相機取景,捕捉城市的浮光掠影,再用噴槍作畫,發展出「極簡」、「工業景色」等經典系列,奠定「非典型照相寫實」風格的根基。之後幾度返臺、遊歷歐洲、前往中國,並在雲南設置工作室。 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臺北、紐約和大理成為韓湘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三處根據地。1994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舉辦階段性回顧展,展出的作品共計百餘幅。至今他仍然創作不輟、推陳出新。 韓湘寧懷抱著創立標竿與自我跨越的理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作品歷經不同的藝術風格、媒材工具與觀念的轉變,包括:「行旅圖」、「雨水非水墨」、「卡拉OK」、「同一個太陽」系列等。他大膽運用當代跨域手法,攝製實驗電影,運用電腦影像、光影裝置等,營造視覺奇景,堪稱具有前瞻性、勇於跳脫國界框架的藝術大師。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山河.史詩.江明賢(附DVD)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江明賢1942年出生於臺中,來自一個樸實山區的家庭,年少時曾受葉火城老師的美術啟蒙。1964年考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接受頂尖水墨畫大師們的教導,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1973年江明賢負笈西班牙,進入馬德里的聖費南度藝術學院就讀,獲碩士學位。同時走訪歐洲各大博物館,親炙古典大師的不朽名作,獲益良多。之後轉往紐約大學研修中國美術史,創作也隨之展現超越地方性的多元文化色彩。 1978年江明賢於東京御木本畫廊舉行個展,並參觀平山郁夫的「絲綢之路」個展,深受啟發。返臺之後多次舉辦個展與聯展,之後擔任教職於師大美術系、國立藝專美術科、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等校,更於2002年接掌臺師大美術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他也是兩岸隔絕四十多年後,首位應邀赴中國大陸舉辦個展的臺灣水墨畫家,1988年後他陸續展開兩岸的書畫交流。1997年他應臺灣全民電視臺之邀,主持《畫說臺灣》的節目,促使他更系統性地進行全臺寫生;他以一種畫史、撰史的心情從事這項工作,其畫作也因此別具一分動人的情愫。 江明賢的水墨創作結合中西畫法,在現代的構圖、筆法之中,營造深富歷史詩性的人文氛圍。不論是運用在臺灣的山川鄉野、古蹟寺廟,或是西洋城市的古老和繁榮,以及中國大陸的名勝風景、西北邊域,他並非純粹描繪自然形象,而是具有更多創作生發與筆墨的靈活運用,散發一種蒼茫、古樸,卻又獨特、空靈的畫面特質。他將東方與西方、水墨與油彩、素描與筆墨等技法熔於一爐,既文人又庶民,既抽象又寫實,江明賢儼然已是20、21世紀之交,東方水墨藝術發展史上無可取代的巨匠。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彩光.詩域.蘇憲法(附DVD)

劉碧旭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蘇憲法1948年出生於嘉義布袋,天光水色的故鄉景色,孕育出他對色彩高度的敏銳感。就讀嘉義師範的期間,奠定炭筆素描的磨練及水彩技法的基礎。1970年考入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又培養出水墨和西畫方面的美學底蘊,並在系展中屢屢獲獎。 婚後懷揣著留學夢,承擔家計的同時,蘇憲法考取托福、也申請到赴美留學的機會,卻因現實考量而放棄,1990年轉而報考入台灣師大美術系研究所,成為該所第1屆西畫創作組的研究生。期間深得陳銀輝老師的賞識,汲取其「取色賦形,捨像傳神」的繪畫美學,開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道路。 蘇憲法擔任台灣師大美術系系主任期間,策展促進台俄當代藝術交流、籌設台師大文保中心。2020年成立「蘇憲法教授油畫創作獎學金」,提攜母校的學子。廣結善緣的他,長期在台北國泰世華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並跨界與多家廠商合作,讓作品現身於生活用品上。邁入不惑之年的他,創作能量依然充沛,同時發揮藝術行政與管理才能擔任台南市美術館董事長。 蘇憲法的素描造形與油彩技法嫻熟,創作歷程從早期的具象寫實邁步,不僅喜歡創作台灣風景和風俗民情,也常在世界各國旅行,描繪國外人文與自然風景。尤其對港口船隻的題材情有獨鍾,可見對家鄉景色的依戀。其後蘇憲法融合具象與抽象繪畫的觀點,具象可以面對與挖掘;抽象可以創造與轉化世界的真實。以西方油彩展現東方美學的氣質,發展出獨有的「白色詩學」,隨著生命歷程開展白色的演變。攀登成熟高峰之後持續超越,走向浪漫主義,藉著植物表現自然滄桑與日光月影,也詠嘆時間流轉與季節嬗遞。在畫壇深耕數十載,蘇憲法以詩意調色,引領觀者進入他的彩光詩域。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原形.開闔.陳幸婉(附DVD)

江敏甄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陳幸婉1951年出生於台中,其父親是台灣著名的前輩雕塑家陳夏雨,因此從小親近藝術、喜愛繪畫。197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西畫組。 陳幸婉在三十歲前後辭去教職工作,改以教導兒童美術為業,並致力於藝術創作。1981年師從李仲生,創作大量的「現代素描」,成為她日後藝術創作的基底,也形成她藝術生涯的轉捩點。1984年榮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及「抽象繪畫競賽獎」,備受台灣現代藝術界的肯定。 從1990年代起,陳幸婉開始參與國際藝術家的交換計畫,赴瑞士巴塞爾瑪莉安基金會(Christoph Merian Stifung)工作室,開展現代水墨的試探;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開拓視野及反思創作的理念;赴美國舊金山海得蘭藝術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受到人類歷史上的屠戮、災難,引發對於苦難的觸動,因而創作「戰爭與和平」系列作品。她先後在紙上水墨,和複合媒材之上著力,繼而將兩者交互運用,作品的形式跨越繪畫和雕塑的邊界,訴說對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以及對人類處境的省思觀照,尤以象徵真理精髓的「原形」意象,以及充滿生死張力的「開闔」造形,最為深刻顯著。 由於多年的海外創作與行旅經驗,使陳幸婉拓展了藝術視野的深度及廣度,在創作上迭有精進,複合媒材和紙上墨水雙線進行,從平面發展為立體,從立體復歸於平面,形式相互推演轉化,逐漸走向內斂通透。到了後期的作品,色調趨向厚重而沉穩,創作媒材則是結合皮革、紗網、麻布、獸骨等多種現成物。 2004年陳幸婉因乳癌病逝於巴黎,年僅五十四歲。對於生命的探索,是她一貫的創作理念,追尋一種純粹、真實、合乎自然的原形與精神性,尤其對時間、生命、死亡、人類的戰爭殺戮等主題,有著深刻的省思與觀照。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遊戲.神通.倪再沁(附DVD)

李思賢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倪再沁1955年出生於台北縣中和市,在父親談讀書、母親教導做人的傳統家教下,養成了待人處事的基本底蘊,加上自身聰穎、好學,頑強、靈活的性格,造就了日後台灣藝壇上頭角崢嶸的藝術鬼才。 從1984至1995年之間是倪再沁輝煌的高雄時期,他積極從事環境改造運動,以「回塑者」系列作品成為環境藝術創作的先驅。 之後倪再沁遊走於各種議題與藝術形式之間,創作多元龐雜,但以水墨畫為主要的創作載體。他在青年時期的「黑墨」風格黝黑深邃,帶著關懷土地的執拗;中年時期的「白墨」則顯安閒孤挺、遺世獨立,是文人情懷的養息知青;晚年時期的「彩墨」卻是色彩紛呈、東西混搭,體現出心繫文人的傳統情懷。到了後期又以「怪談」系列、「選舉行為藝術」等作品嘲諷現實,表現其獨特的幽默與批判諷喻的精神。 雖然倪再沁是出身於藝術創作,卻是以藝術評論而聞名於世,不僅藝術史論與藝術批評的著作等身,其論述的觀點不俗、出類拔萃。1991年他發表「台灣美術主體性」的系列批評文章,由於筆鋒犀利、風格剽悍,引發當時美術界的軒然大波,並成為時近兩年的美術論戰,因而奠定「台灣美術」的基調,對台灣藝術界的貢獻和影響甚深。1995年他轉往台中發展,前後擔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以及首任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等職務,可謂全方位的藝術工作者。 倪再沁在2015年因肝癌病逝,他是台灣美術界的異數,集藝術家、批評家、理論家、社運人士、美術系教授、美術館館長於一身,同時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投身奉獻於公務,世人以為他犀利剽悍,實際上本人卻是樸實無華、和藹可親。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漂浪.臺客.李俊賢(附DVD)

龔卓軍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3/12/26 出版

李俊賢1957年出生於臺南麻豆,成長於高雄。197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86年赴紐約留學,取得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碩士學位。紐約的多元族群經驗,讓他意識到臺灣文化的獨特和豐富性。 返國後,李俊賢將在地的生活經驗與南方地景海象融入創作。1991年起啟動十年的「臺灣計畫」,首站從臺東出發、實地訪查,著重於人文地誌的勾勒。1994年與南部的藝術家合辦《南方藝術》雜誌。 在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李俊賢擔任過教師、主編、美編、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等職務,開創「南島語系當代藝術發展計畫」及《藝術認證》雜誌。在卸任高美館館長之後,他聯結「魚刺客」團體和「新臺灣壁畫隊」的移動式創作,全力投入海洋臺客美學。到了晚期又重返寫生,再次凝視海洋萬頃波瀾,詮釋臺灣的全球南方視野。 李俊賢的藝術創作,扎根於土地與文化的認同追尋。1989年的畫作〈105榴砲的回憶〉,即表現出對於字與畫、相互結合與共振的特殊畫題;1995年的〈幹林周罵〉、2000-2017年的〈高雄意識〉、 2010-2017年的〈海神.女俠〉等作品,都可以看到「集合字」的冒出,這種風格已成為他的藝術家簽名式。再加上漸次發展「Hue」出顏料的創作手法、來自民間筆法的「花鳥體」、寫生式的「海波浪」等,形成特有的繪畫語彙和色譜。 李俊賢既是在地意識強烈的「歹頑郎」,又是走遍世界的旅行家;既是潑辣的藝評人,又是開創性的策展人;既是視野開闊的館長,又是藝術社群的爐主;既是棒球迷,又是深情的丈夫、父親與朋友。他病逝於2019年,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出多重的面貌,留下斑斕壯闊、地氣奔放的一生。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南方.彩度.簡嘉助(附DVD)

楊永源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簡嘉助1938年出生在雲林縣的農村家庭,父母早逝,受兄長和養父的撫養長大,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個性,但很早即顯露出對藝術的天分。   在臺中師範求學的期間,簡嘉助有幸遇到林之助、張錫卿、呂佛庭等師長的指導,奠定他未來藝術生涯的基礎;1962年考進師大藝術系,在馬白水、李澤藩、李石樵、劉文煒等良師的薰陶與指導之下,成為傑出的臺灣水彩畫家。   臺灣亞熱帶氣候陽光明亮熾熱,濃郁的色彩以及從泥土中醞釀的情感,培育出鄉土的美術觀。簡嘉助熱愛純樸的臺灣農村,夾雜著都會景觀的景象,筆下的臺灣風光顏色彩度飽和,明暗反差強烈的調子,形成極為明快的畫面節奏及視覺效果。同時擅長人體畫和人物畫,在良好的素描基礎上,畫面色彩顯得比較厚重,尤其高彩度色域和暗渾的色彩相互對比,形成有韻律的色彩樂章。   簡嘉助的風景畫和人物畫,也受日本畫家的影響,在頗具差異性的臺灣風景之光與熱,和日本風景中的灰白色調,琢磨自己與日本洋畫家之間的藝術見解,建立了他個人的繪畫風格。   1967年回到母校臺中師範擔任助教,至2003年以教授身分屆齡退休,簡嘉助任教的時間長達三十六年,可謂桃李滿天下。1976年時,與畫友組成「具象畫會」,總共辦了十八屆畫展。而他在體育方面的表現也很傑出,尤其擅長羽球,這與他學體育的夫人陳淑婉不無關係,兩人婦唱夫隨,令人稱羨。   笑口常開,熱情幽默的簡嘉助,還喜愛收藏世界各地的民俗藝品,尤其鍾愛蘊含獨特文化的木製面具,這些他珍藏的異國文化藝品,不僅潛藏著每次旅行的回憶,也成為簡嘉助靜物畫的美好題材。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王者.大器.黃銘哲(附DVD)

林翰君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1948年,黃銘哲出生於宜蘭平原的農家,對耕作不感興趣的他,卻對廟宇中的民俗藝術充滿興趣,成為最初的藝術啟蒙。身為臺灣戰後第一代的藝術家,黃銘哲前期的創作歷程,從宜蘭來到了臺北,之後再遠赴英美,風格經歷了多次的演變,他以鄉土寫實主義繪畫為開端,之後轉換至象徵主義的畫風,更使他連續在「省展」中奪魁。   1980年代中期,黃銘哲放棄客觀的審美角度,轉向主觀的審美表達,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作。1991年起,他的視覺風格漸趨穩定,對人物主題的偏愛傾向,逐漸建立了在臺灣抽象繪畫的定位。此時,運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表現內心的意識,尤其線條是其造形思維的重要思考。1996年,黃銘哲成立了立體作品工廠,隔年起暫停平面繪畫,全心投入立體創作,藝術生涯邁向另一段歷程。之前就曾嘗試使用現成物,加以彩繪拼裝,讓畫布中的形體立體化。而立體作品是由金屬材質打造而成,洗鍊的線條與飽滿的色彩,搭配離地的呈現方式,走向了完全視覺的表現。   1999年後,黃銘哲承接許多地標性公共藝術的製作,讓他必須走出自我的國度去和外界接觸,如此的歷練和轉變,驅使他創作出「面對現實」系列,從立體作品得來的經驗,回頭影響其繪畫創作。而後,他再度割捨所有的積累,獨身遠赴全然陌生的北京發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展出,受到了廣大的迴響與肯定。2010年,黃銘哲回到宜蘭定居,他逐漸從情緒波瀾中緩慢沉澱,投入精神意象的表達,十年磨一劍,迎來了藝術生涯的新一波高峰,創作出「生生不息」系列,是其思想與形式的深度契合。從入世到出世,黃銘哲不停追尋個人內心和外在世界相應的形式,如今純粹又嚴謹的抽象元素,宛如一種絕對的宇宙定律,構成了黃銘哲的造形系統,跨越了時空,飛越了紀元。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清妍.鶴苑.陳永森(附DVD)

賴明珠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陳永森1913年出生於臺南市永樂街,幼時父母雙亡,促使他養成獨立剛強的性格。之後考入臺南私立長老教中學,受到留日返臺美術老師廖繼春的啟發,並跟隨膠彩畫家黃靜山學藝。1933年遠赴日本進修,考入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先後師事日本畫名家兒玉希望等人。畢業之後,又考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就讀。   1945年與吳楓錦女士結婚,婚後生活穩定,陳永森展現更加旺盛的創作能量。戰後又於1949年,再度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在長達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陳永森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多元習藝之旅。   陳永森在日本期間,參與官展與在野展的競技比賽,表現優異,在一向排斥外國人的日本畫壇,憑藉個人的藝術成就,累積聲譽與名望,可以說是得來不易。陳永森於1953年、1955年,以作品〈山莊〉、〈鶴苑〉,先後獲得「日展」的白壽賞,兩度受到裕仁天皇親自接見與勉勵,並於1955年榮升為日展「無鑑查」畫家。然而在日本畫壇已達登峰造極的陳永森,並未因此而志得意滿,從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持續尋找東、西方繪畫,創新與融合的最大可能性。   1970年代中晚期,轉向對東方「詩思情法」理念與精神的探索,藉由「詩情墨法」、「物我兩忘」等觀念的開展,在宗教、戲曲及風景等主題中,表現出內在的精神性,超越外在物質性的晚期風格。   陳永森所創造的特殊膠彩畫風,超越日本、臺灣、中國,以及西方的地域界線,不但給予日本的畫界,也刺激臺灣的畫壇,跳脫了地方的局限,尋求跨域性的創作語彙。陳永森一生的畫業成就,承擔起發揚民族文化、臺灣美術的重責,實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蒔光.漆蘊.王清霜(附DVD)

江明親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王清霜1922年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從小和機械接觸的經驗,萌生了對工藝喜愛的初心。1937年考上「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經山中公的介紹,進入河面冬山的「體漆工坊」,正式學習日本正統的漆工藝「蒔繪」。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回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面臨關廠的變局。到了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回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困境。   除了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面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家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出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合一〉廣受矚目。〈辟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家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家族。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道.常新.謝棟樑(附DVD)

陳長華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王清霜1922年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從小和機械接觸的經驗,萌生了對工藝喜愛的初心。1937年考上「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經山中公的介紹,進入河面冬山的「體漆工坊」,正式學習日本正統的漆工藝「蒔繪」。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回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面臨關廠的變局。到了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回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困境。   除了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面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家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出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合一〉廣受矚目。〈辟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家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家族。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歡愉.抽象.陳正雄(附DVD)

蕭瓊瑞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陳正雄1935年出生於臺北的優渥家庭,從小母親培養他對「美」的喜愛。建中畢業之後,進入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就讀,因為熱愛美術,早年即跟隨前輩畫家李石樵、金潤作等研習繪畫,並在全省美展、臺陽美展連續獲獎。同時,也研讀康丁斯基、里德等人的抽象藝術經典著作,奠立了厚實的理論基礎。   1966年起陳正雄展開全職創作生涯。1970年代,畫作中的海和原野等題材,突破了當時山水意象的潮流和鄉土運動强調農村的侷限。從海洋的精神面出發,或許正是他對海島臺灣初步的認識與思考。1980年代是其作品邁入成熟的重要時期,陳正雄蛻變成功的關鍵,來自兩方面:第一、發現了新興創作媒材壓克力,從此成為陳正雄主要的創作材料;第二、長年投入臺灣原住民文物和中國宮廷服飾的蒐研,其豐沛的生命力及色彩美學,深深滋養了他的創作。同時,又以優異的作品和流利的外語,多次赴歐洲、日本等國參展,成為臺灣畫壇推動抽象繪畫的代表性人物。1988年,更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金,成為訪問學者中唯一的藝術家。1992年的莫斯科之旅,他首次接觸到東正教的聖像畫,其靈感使他創作了「窗」系列作品,迎來藝術生命的轉捩點。   陳正雄是戰後臺灣少數揚名國際藝壇,與趙無極、朱德群同時受邀參展法國五月沙龍、併稱「華人抒情抽象三家」的傑出藝術家,更是迄今唯一兩度蟬聯佛羅倫斯藝術雙年展的「終生藝術成就獎」。此外,他也是受邀前往中國各美術學院,進行抽象藝術講座次數最多的藝術家。   耕耘了一甲子,陳正雄以繽紛躍動的抽象畫,征服了國際的目光。他的熱情為抽象藝術注入一股屬於東方的、臺灣的養分,既是對大自然的謳歌,也是對文化的讚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翻轉.能量.鐘俊雄(附DVD)

陶文岳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鐘俊雄1939年出生於臺中市,自幼成績優異,原可進入臺大醫學院就讀,卻因堅持對文學、藝術的熱愛,轉學多校後,於輔仁大學英語系畢業。   1957年,他拜入「臺灣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門下,秉持著「世界觀、東方性、個人觀」的創作理念,發展結合素描與水墨韻味的超現實作品。1964年加入「東方畫會」和「現代版畫會」,為創作技法和觀念帶來深遠影響,日後更與摯友陳庭詩,於臺中成立「現代眼畫會」,成為中部極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團體。其精闢博學的論述,也讓他成為現代藝壇重要的發言人。   鐘俊雄作為李仲生第二代弟子,比起前輩的傳統樸實,更有多元靈活的創意思維。1972年,鐘俊雄與林美凰女士結婚,婚後到丈人的木材工廠雕刻部任職經理,並開始接觸木雕創作。1982年起展開兒童畫教學,作品融入率真的童趣元素,形成新突破。隨後又受邀教導自閉症患者繪畫,長達二十五年,可說是臺灣藝術治療領域的先鋒者。1999年起,邀請模特兒前來工作室創作,共十年的水墨實驗,累積了超過千件私藏作品。此外,他的創作領域也跨足立體裝置,參與過多項公共藝術計畫,如臺中新市政中心的〈彩虹之夢〉、清水休息站「歷史之鋤」等裝置藝術。   鐘俊雄晚年涉入《金剛經》的研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他後期創作的追求與體認。六十年來,作品歷經寫實到抽象,往往能見到如孩童般,灑脫不造作的筆觸,洋溢著臺式的普普風,鮮明而饒富童趣。   鐘俊雄一生充滿了話題性的傳奇,跨域繪畫、公共藝術、評論、教育等,提攜後輩與籌組畫會的統御能力,使他成為臺灣中部不可多得的藝術健將。令人遺憾的是,這位「藝術頑童」於2021年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三歲,其精神卻永存於後輩的心中。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優雅.傳神.梁秀中(附DVD)

黃冬富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梁秀中1934年出生於南京,自幼承習「梁氏三傑」的中西繪畫家學,奠基了寫生的素描功底。1948年梁家因戰火遷臺,顛沛流離的成長環境,讓她培養出對人事物的敏銳觀察與感受力,也淬鍊出強大的抗壓性,對於日後的創作和待人處事態度,帶來深遠的影響。1955年,梁秀中進入臺師大藝術系,師承吳詠香、金勤伯、黃君璧、林玉山等前輩大師而融會貫通。大學期間品學兼優,榮獲黃君璧獎學金,因而在畢業之後,被系上留任為助教。   1973年,梁秀中以《解剖學與人物畫》升等教授。長久以來「教學相長」、適性教學並關懷學生,廣受師生愛戴,更有「梁媽媽」之美譽。她在臺師大美術系擔任過兩任系主任兼所長,並連兩任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把學院當成大家庭,行政風格溫和兼帶韌性,任教四十餘年,爭取到新建美術大樓和碩士班的成立,帶領臺師大美術系進入劃時代的新里程。   梁秀中治藝超過一甲子,畫風展現獨有的靈秀氣質,題材以時裝女性人物畫為大宗,造形優雅嚴謹而融入文學意境;並擅長結合詩詞涵詠,描繪親情、人文關懷等普世價值。梁秀中秉持「以形寫神」的理念,集「引西潤中」和「汲古潤今」的精神,講究「骨法用筆」和「氣韻生動」的筆墨素養,用心捕捉生活光影與旅途所見。退休以後畫風更趨多元,不斷自我超越,反映開朗的生命態度。   長久以來,梁秀中以「藝術教育工作者」自居,半生奉獻給臺師大。她擔任過許多國家考試和藝術大獎的評審,參與國內藝術教育政策諮詢,以及國外的教育推廣,並於2021年榮獲教育部頒發的藝術教育貢獻終身成就獎。梁秀中是臺灣專業美術教育體系培育出的第一代傑出水墨畫家,更是「經師兼人師」,實為戰後臺灣藝術家之新典範。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藝.躍動.林智信(附DVD)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臺南歸仁鄉紅瓦厝聚落,祖父為當地知名道士,擅長糊紙厝及年畫等技藝,使他從小就沉浸在豐富的民間藝術氛圍中。田野與巷弄間的回憶,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    林智信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在學期間向張麟書學習版畫,也積極投稿《豐年》雜誌,受到楊英風的啟迪,版畫作品充滿農村寫實主義的嚮往。之後擔任小學美術教職長達37年。當時教職人員生活清苦,只好兼職副業,開牛舍,飼鳥養鱉、種菇及鳳梨,嫻熟於農畜漁業。1973年獲得政府選派,前往日本、韓國考察美術教育,結識日本著名版畫家吹田文明並參觀美術館,眼界大開,回臺後毅然放棄副業,投身藝術創作。   他的「迎媽祖」連幅版畫,可謂版畫界的傳奇。從1975年開始構思,歷經20年之後,終在1995年大功告成。「迎媽祖」全長124公尺,突破版畫藝術的世界紀錄,以東方的多視點畫法,將藝術、風土、信仰熔於一爐,並在國內各地及世界多國巡迴展出,迴響熱烈,成為臺灣形象的代言人。   1989年五十四歲的林智信,萌生彩繪臺灣的想法,於是前往日本學習油畫,並造訪臺灣各地寫生。七十九歲時終於完成巨幅油畫「芬芳寶島」,北起基隆,南至鵝鑾鼻,102幅油畫拼接成臺灣西海岸人文變遷與山川風貌,為1950年代臺灣留下桃花源般的回憶。   林智信也勇於跨越媒材,學習交趾陶,從事青銅翻模,還創作泥塑和琉璃,藝術領域廣泛且卓然有成。晚年皈依佛教,成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以版畫「八相成道」描繪佛陀一生,流露晚年的虔誠心境。   林智信的創作力旺盛,大地是他創作的熱情來源,傳統生活建構起夢幻綺麗的記憶。其作品中樸實的農村景象以及躍動的生命力,已然成為臺灣精神的表徵。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母樹.藝動.蕭麗虹(附DVD)

蘇瑤華  著
藝術家  出版
2022/12/13 出版

蕭麗虹1946年出生於香港,自小在中英文化交融的教育中成長,養成對文化抱持多元、開放、包容的態度。因父母親喜歡收藏古董,從小她也對藝術充滿熱愛,卻因華人社會的傳統教育體制認為藝術創作奠基於天分和技藝,她的喜好並沒有獲得鼓勵。1965年前往美國就讀柏克萊大學,自由前衛的校園精神,深刻地影響她的世界觀與人生哲學的發展。   蕭麗虹在大學畢業之後,與陳光雄結婚,兩人落腳於美國波士頓,工作之餘,開始學習陶藝等工藝美術製作,完成第一件陶藝作品〈河馬〉紙鎮。1973年,在新加坡展開新生活,擔任銀行的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員,因而結識了新加坡幾位重要的藝術家,開始深入地了解藝術生態。   三年後隨先生定居臺灣,在陪伴婆婆捏陶復健的過程中,重拾在美國曾經學過的陶藝,捏陶對蕭麗虹而言,是適應新生活環境和調整自我的重要方式,1984年赴美追隨藝術大師學習藝術,讓她走出傳統陶藝創作實用導向的限制,進入現代藝術觀念優先裝置為用的境域,突破傳統陶藝美學及形式上的限制。   1984到1988年之間,蕭麗虹的創作以陶板為主,作品多以自然擬象為題材,探求內心和諧,意境唯美,也顯露出創作在空間中延展的企圖。1983年的創作〈修女〉,首次出現「人」形,扭轉、變形的土管,是她對社會中人性本質的提問。   蕭麗虹於199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為臺灣的實驗性藝術計畫找到實踐的場域,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村。她帶領團隊開拓國際藝術家在地駐村,或與國際藝術村結盟交流,不斷擴增、探勘、描繪藝術文化創作者與社會的新關係,她的藝術生涯重心,從藝術家轉而成為藝術網絡、藝術空間的研究、倡議和經營者,從竹圍工作室動能轉向的探索中,具體而微地看到這樣的發展脈絡。蕭麗虹於2021年因病過世,其一生為臺灣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實為一棵無私的母樹。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