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雄是一個剛剛接任管理職務,並充滿了不安與不適應的新手主管,幸好有阿彬這個好朋友介紹了管理與領導專家蘇總給阿雄,蘇總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有系統的指導阿雄領導與管理一個團隊時應該要學習的五大祕密。透過蘇總一步一步的指導解決阿雄在領導與管理方面的疑難雜症,讓阿雄創造一支勝利的團隊。蘇總不是只告訴阿雄五個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是真的告訴阿雄實際作法。如果你跟著阿雄一起學習,相信你也可以創造一支勝利的團隊。
就是這一本!讓你徹底征服閱讀測驗!稱霸考場 無人能敵本書特色:1.理論分析篇為您精闢分析大考閱測文章及題目,教您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掌握重點、選出正確答案。2.實戰演練篇涵蓋歷屆大考及模考試題,讓您透過充分練習找出自己盲點,克服閱讀測驗的障礙。3.解析篇包含文章翻譯及題目分析,並為您剖析答題關鍵所在,讓您完全掌握閱讀測驗之精髓。
88課綱,95暫綱都已如果大江向東流去,教改如同亂石崩雲,驚濤駭浪,使得學子們無所適從,如同千堆雪,擋住視線與去路。99課綱上路,三角函數拆成兩部,機率統計學亦拆成兩區塊,行列式拆成兩部份,社會,自然組兩、三顆星在指考又不盡相同,教育部的課綱編撰真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面對這樣的囧境,編著者在本書中將99課綱作了一個較具系統性的整理,由(1)重點觀念釐清:每章分單元一~三,每單元再分型一~型三確實切入學測、指考在第一~四冊命題範圍,並且掌握同學易於學習分類的各項命題重點,讓高三同學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2)例題精選:編著者精選每個不同題型之代表類題,涵蓋學測及指考之典型範例,由淺入深精闢選題有任何困惑便能茅塞頓開(3)課後牛刀小試一試:請讀者確實對自己學習成果作驗收,立竿將能見影(4)總複習:為所有類型的彙整, 仍學測前溫故必練的章節(5)歷屆試題的觀摩:有助同學掌握考題方向, 惟課綱略有不同,若遇99課綱未包含之單元,讀者可暫跳過或排除。筆者本人在編撰此書時,並且為讀者在每章目錄下設計了準備策略,讓高三同學能知道準備學測時,哪些章節需用大力,哪些公式與定理須反覆再反覆,並且也有提醒讀者的編者箴言,剖析學測指考,同學研讀時納入參考會更具成效。
工程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林進燈(交通大學教務長暨Eco-City智慧生活科技區域中心主任)在《醫療與社會共舞》一書出版後,台灣工程與技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份以本土實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案、教材或讀本。這對STS教學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深耕,乃至於引導台灣之後STS的研究方向,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藉由此書中的各個教案,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樣觀看科技的角度與接近的方式,讓我們能探出頭來,擁有更前瞻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一起走向「科技—社會人」。
雖然喝茶的習慣源於中國,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環境、風俗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飄溢著布爾喬亞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歐洲強權為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的需求,曾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的「落後」地區製造殖民地,從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中國茶貿易也在外國市場操控下興發、鼎盛,而終至衰微。中國原是世界首要產茶國,外商來華爭運茶葉,使中國茶貿易蓬勃發展,但在價廉物美的考量下,外商也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強使亞洲產茶國發生競爭。中國茶逐步敗下陣來,外國商人也漸漸放棄了中國茶貿易。
隋唐中國政治統一,為政者充滿自信、開明豁達,在唐前期諦造了持續一百多年的繁榮昌盛局面,其間著名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這是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光榮時代!作為一本新教材,本書力求全面系統地介紹隋唐五代中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對外交流等情況,以利於讀者全方位地了解當時中國社會與民族精神。同時,由於編者長期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隋唐史專題」,也給研究生開「隋唐五代史研究」,因而在書中盡可能利用新資料、汲取新成果、展示新方法、推介新觀點,以便讀者在學習的同時了解新的學科資訊,站在學術前沿。本書的副標題為「世界帝國.開明開放」,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也能感受到唐代人這樣的精神。
本書起自1900年,終於1970年代,是一部二十世紀史。內容以歐美各國為主軸,但亦兼論亞非兩洲的興衰大勢,所以亦是一部世界現代史。二十世紀是變動快速而又充滿矛盾的時代,國際關係、政治組織、社經結構、思想科技在近百年間皆起遽變。舊傳統受到新挑戰,光明面與暗淡面同時並陳。以國際關係來說,時而化整為零,時而尖銳對抗,有時又是諒解與合作,錯綜複雜,令人眼花撩亂。這也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說疊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雖然因此打破傳統桎梏及提升生活水準,卻也帶來了混亂的價值觀與環境汙染。生存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何捨何取?何去何從?惟有了解世事真象,方能決定未來的歸趨。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鄭成功的傳記,也不是「發現」鄭成功的新史實或「創造」新詮釋,而是要去「發掘」人們曾以哪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 他是什麼樣的人物?他是縱橫東亞海上的弄潮兒?反清復明的孤臣孽子?中日混血兒?驅逐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英雄?反帝國主義的先鋒?漢人開拓臺灣的始祖?具有奇妙力量的神祇?繼承鄭家海洋勢力的梟雄?西洋人所說的海盜王?割據一方、「分裂中國」的軍閥?臺灣原住民的滔天災難? 由於基層民眾的期盼、文人的感懷、知識份子的熱情,以及政權統治的需要,他的真實經歷,那一丁點的歷史事實,已被種種不同的想像所覆蓋。透過傳奇、神話、祭祀、通俗出版品、政治文宣等等手段,形塑出他的種種形象。其中曲折離奇之處,早已超越了史料的限制。 我們或許很難還原歷史的真實,但卻能追尋形象的歷史,如同追尋神祕河流的支流與源頭。當我們開始追尋,在自覺或不自覺當中,便也同時展開了解構形象的歷程。
古人總說:「天圓地方」,那麼,中國人是在何時才認知到地球其實是圓的呢?本書追溯了從明末到清中葉「地圓說」傳入中國的歷程,並呈現不同時期地圓爭議如何因各種結構性因素和不同勢力間的較量,而顯示不同的風貌。書中主要討論在跨文化的知識傳播過程中,文化傳統中陌生的概念,如何在新的環境取得合法性的過程,就像地圓說利用了「西學中源」的說法,轉化為中國古已有之的概念,使中國士人願意接受。地圓說的爭議所牽涉的不僅是現象如何解釋,也牽涉到了中國如何在新的世界觀中定位。因為近代中國皇朝及儒士文化消亡的結構性文化變遷所致,地圓說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出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了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了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困惑,卻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說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本書的中心命題,是透過嚴復1854-1921譯案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9-90)的《原富》(或譯為《國富論》,1776年出版),(1)來瞭解西洋經濟學書在中文詞彙與概念尚不足夠的情況下,是用哪種詞語和「思想方式」傳入的?(2)從追求富強的角度來看,這本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義」、「最小政府」為主旨的《國富論》,對清末的世界和積弱的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與作用?為何以嚴復和《原富》為分析的對象?一因嚴復所譯介的西方學說,對清末知識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二因《國富論》在西洋經濟思想史上
本書就《文心雕龍》的整體來分析其結構,討論其內容,再於各章節中就《文心雕龍》各篇的文辭,來 實際分析與討論各細節。既不膠於注釋與語譯,也不空泛談理論;既顧到全書的整體性及其相互聯繫,也注 意精析其條目,求其細密詳盡。使讀者能直接的瞭解劉勰的意見,精確的認識其理論。同時也引用劉勰以前 及其並時的文論家的論說,與其比較分析,以見其淵源流變。本書對研究中國文學原理、創作技巧、鑑賞與 批評,以及研究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地區第一部專門討論國內外民間故事的論文集。書中介紹及討論中外故事三十餘則,探源察變,考訂異同,全書共計二十四篇,分為四輯:第一輯 以中國的故事研究為主,包括古代神話,以及現代的金門、台東卑南族、遼寧、陝北等地的民間故事。第二輯為故事涉及中外兩地者,屬於比較民間文 學的範圍。第三輯為流傳於韓國的民間故事。第四輯則為關於民間故事的整理、分類和情節單元的編排。
新聞客觀性報導,是廣為人知的一個概念,備受新聞業界和社會大眾所重視。新聞專業組織甚至將之列入道德規範之中。有人指責新聞報導不夠客觀,有人以為新聞界無客觀可言,有人以為新聞界不可能客觀,另外,又有人以 為新聞界根本不必客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書的目的,即在於嘗試用文獻探討方法,探究、回答上述諸問題。並用問卷調查,針對臺灣地區情況,做一深入分析,以期釐清新聞學上此一重要觀念,並對新聞實務工作,提供 參考。
目前的臺灣正在走向加速的變革中,相應的是一切變革之後的「文化」改變卻明顯的落後太多。「文化」與現實的的落差是作者近年鍥而不捨於「文化」問題的原因,本書則是提供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