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部具有國際性研究視域的集刊,主要發表國內外優秀學者在這個兩個研究方向下所撰寫的優秀論文。當下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因此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兩個研究方向下可以雲集文學、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化研究、藝術與文史研究等交叉學科的精英,為他們提供一方具有深度性與普適性的自由學術思想空間。
本書彙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內容分別探討了解構的緣起和話語的建構問題;互文性和歷史敍事問題;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與文化批評;德勒茲的遊牧思想及資本的解域化運動;詹姆遜的現代性討論及其現代敍事;斯皮瓦克的解殖翻譯;德里達和本雅明論語言和翻譯的逃逸政治;最後展望了世界文學的發展前景。 本書特色 本書彙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主要從倫理的立場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其他與文學相關的問題,強調回到歷史的倫理現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用倫理的觀點對事件、人物、文學問題等給予解釋,並從歷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評價。客觀的倫理環境或歷史環境是理解、闡釋和評價文學的基礎,文學的現實價值就是歷史價值的新發現。 本書收錄作者有關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論文12篇,深入淺出探討了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理論、批評術語以及文學倫理學批評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另收錄作者有關哈代研究、英語詩歌研究方面的論文及文學遊記等作品。 本書特色 台灣少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專書,完整介紹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理論、批評術語以及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 為文學批評開創全新觀點及視野。
在激蕩變革的近代中國,留學生站在時代前沿,既傳承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又負笈留學海外,親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浸染,他們是「中西文化融匯的載體」,是中國社會變革的前驅和先導力量。 本書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研究視域下,將具有留學背景的中國現代作家及其文藝理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匯通起來,進行整體性思考。分析在傳統與現代、中國本土與外域文化融會貫通的背景下,他們各自的文藝觀發展變化軌跡與典型特徵,並考察探討其背後的淵源及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甚至當代文學史上的開創意義與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在比較文學的視域下探討、重新詮釋中國現代留學作家對中國文學的意義。
本書分「文學批評」及「實地考察」兩部分,提供觀察與剖析台灣文學及文壇的新視角。本書特色面對本土思潮的竄起,南北文學的對峙,台語文學的張揚,各種文學現象的悖謬,古遠清沉潛在兩岸文壇之間,評述台灣文壇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其敏銳性提出警訊與諍言,並用書評和茶座形式,力薦台灣文學。
本書係由客家文獻資料入手,結合田野資料,從民間文學角度檢視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的基本特質,並探索其在愛情、生活、歷史、社會變遷與歲時習俗等種種層面,和台灣這片土地所產生的連結。作者透過對客語歌謠進行細緻而深入的分析,開啟對客家文學的新認識,進而理解其獨特的內涵意義。無論從文化現象或是文學研究角度觀之,客語聯章體歌謠的價值至為重要。同時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客家民間文學作品多方面繼承中國文學傳統並時有新意,因此本書實提供關心本土文化深耕者另一種發掘客家文化與精神的途徑。
繼開放台灣醫師到大陸執業後,2008年4月16日大陸再次宣布開放台灣法律界人士報考大陸司法考試。在預期政府開放三通之後兩岸交流必定倍數成長,尤其是台商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大陸政策之下,所衍生的法律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台商為了保障實質獲利,就勢必擁有值得信任且熟悉大陸在地法律的律師團隊,也因此為台灣的法律系學生,提供了一個美好前景。
考古題對準考生而言,是幫助考生了解考試題型、重點及邏輯的重要工具。可惜編者卻發現,目前大陸的律考書籍,不管在排版上、用紙上、內容上均未能達到台灣法律人的要求,所以有了編輯大陸律考考古題的想法。 本書匯集兩岸法學博士、大陸律考補教界菁英名師,共同貢獻其本身專業及心血所打造,最新大陸考古題解析,市場唯一以台灣考生角度編寫的大陸律考書籍。收錄自2003~2007「大陸國家司法考試」考古題,並附上詳盡的試題解析,讓您短時間之內就能全面了解大陸律考,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應考效果。為使有志大陸律考的考生能快速融入考試情境,本書特以簡體字的版本呈現。
我國近代大思想家胡適先生指陳影響其思想的兩位西方學術巨擘其一是教育學者杜威(J. Dewey)。杜威曾以「學校是社會進步與社會改革的動力。」足見學校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 本書本此理念企圖描繪我國高等教育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議題, 以學理和實務並陳方式,區分為「概說、計畫、組織、任免、薪資、管理、關係、訓練、績效考核、調動、福利、離職」等十二項領域五十項主題切入,分陳其內 涵,以期提供參與高等教育人事工作者之參酌,裨益高等教育的發展。
書內容在於探討新貧與舊貧之女性單親個人因素、就業經驗與經濟、就業意願與培力、職業媒合、就業服務輸送等五個層次間之直接作用。 且發現五項工作價值指標 是新舊貧女性單親就業培力變項之介子。本文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女性單親、公立就業服務單位、政府就業政策實施等三方面的建議。
本書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大陸出境旅遊之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在第二章中介紹了與本研究議題相關之學術理論,包括:全球化理論、混合經濟理論、旅遊經援理論、民主化理論與政治社會化理論,這些學理亦構成本書之研究架構與研究途徑; 第三章探索了大陸出境旅遊政策在不同階段之變遷過程,而對於相關法令的分析上,分別針對:出境旅遊模式、業者管理、消費者保障與邊境旅遊等四大面向進行探討; 第四章則是希望瞭解大陸如何藉由快速興起之出境旅遊,作為其外交籌碼之「旅遊外交」作為,這包含相關策略之基本思維、操作模式、決策體系與實施成效; 第五章則是亟欲瞭解當前大陸蓬勃發展之出境旅遊,在民眾前往民主國家旅遊的同時,是否會對於大陸之政治民主化產生影響,而其可能之發展限制為何; 第六章則探究了開放大陸民眾來台旅遊之政策背景與發展歷程,以及當前之法令架構,分別針對:專業人士參訪、金馬小三通與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等三大類型進行分析; 第七章針對當前我國開放「第二類」、「第三類」大陸人士來台旅遊後之實施成效,進行正、負兩面效果之探究,並對於未來若開放「第一類」大陸民眾來台旅遊,與兩岸全面直航之後,對於兩岸關係所可能造成之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之影響進行評估; 最後,第八章則是進行相關理論的回顧與總結,並提出本書之重要研究發現與評估未來發展,此外,針對後續之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長久以來,政治學與觀光學是關連性甚低之兩大學術領域,政治學之相關理論與分析甚少涉及觀光旅遊等軟性議題,而觀光學又因長期依托在管理學門而僅著眼在微觀的企業層面,對於宏觀面之旅遊政策、法令規章、產業發展等議題並未予以重視。 事實上,隨著跨國旅遊的人員流動,其對於國際政治、外交政策與政治民主化的影響與日遽增;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對外關係與政治發展也成為一個國家成功發展旅遊業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本書對於政治學與觀光學兩大學術領域的連結有其正面意義。 此外,過去以來之大陸問題與兩岸關係研究,甚少將焦點放在旅遊這個議題,認為不過是遊山玩水與吃喝玩樂;而台灣觀光學界則多將焦點放在本地,雖然兩岸之間旅遊互動相當頻繁,但研究成果卻極為有限。 特別是由於大陸出境旅遊發展時間甚短,故當前不論國內、國外與大陸之相關研究數量均有如鳳毛麟角。但近年來,隨著大陸出境旅遊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加上大陸人士來台旅遊成為媒體炒作話題,相關探討也逐漸受到大陸研究與觀光研究兩大學術領域的重視。
圖書簡介:臺灣高中生的英文寫作能力大幅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可由每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中的英文作文皆有數萬考生得零分,和全民英檢中的寫作能力通過率甚低中看出端倪。再者,加上臺灣的高中英文老師大部分也把教英文寫作視為一件苦差事,兩個因素交互影響之下,著實令人不免擔憂將來我們的高中生是否能夠再提起筆寫一篇最基本的英文文章。在過去,學生在學習上的「犯錯」往往被認為是種罪惡(Sin),需除之而後快,並且極力避免再犯。但如今,「犯錯」在教育上卻傳達了另一項正面的訊息,它表示了學生是在應用已知的知識,加上其探索嘗試的精神,在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過程。因此,學生的錯誤所代表的正是他們正在積極的在測試自己在「學習」上的假設。本書即針對目前臺灣高中生的英文寫作歷程作一番深入的探討。書中透過寫作樣本分析、問卷和訪談的方式來(一)歸類和計算出臺灣高中生常犯的英文寫作錯誤種類和頻率,並試圖提出可能造成犯錯的合理解釋;(二)分析學生對於其英文寫作過程中所犯之寫作錯誤的心理態度;(三)了解現職英文老師在傾聽完學生的想法和態度後的另一番見解。作者發現臺灣學生的英文寫作的確在語意的表達上不求甚解,甚至充滿中文化的使用和思考邏輯
美國國際地位特殊,及臺海兩岸關係充滿不確定因素,向受世界矚目,期間歷史糾葛又與美國有關。因此,探討臺灣問題,勢須視美國政策取向。由於美國自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此區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是軍事佈局或商業貿易,無不將兩岸關係與美國利益掛勾,此外美國又擁有國際強權實力,因此任何關切兩岸 事務者,都有必要研究美國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變數,俾掌握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途徑。 美國自尼克森總統以來,歷屆總統對兩岸問題一向抱持一貫原則,即雙方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但是,此一原則充滿太多變數,若以內外變數區分 變數類別,則內在因素涉及美國國內政治運作,外部因素來自政府體制外勢力,我國為維護自身利益,自不能不對影響美國政府制定臺海政策的外在力量多加探索, 而此外在力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智庫(think tank)。 美國智庫在美國政策權力結構中居於外圍,近十年來,美國智庫在兩岸問題上的研究開始受到美國、中共和臺灣三方面政界與學界的關注,李登 輝總統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後造成臺海危機及一連串政治效應後,美國智庫更積極對兩岸問題發表意見及主張。因此,研究美國智庫對美國臺海政策制定的影響 就更具迫切性。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智庫對美國制定臺海兩岸政策,到底扮演何種角色並產生何種影響。經由探索智庫的源起,以及其與政府、國會、企業、媒體 的關係,不但可以明顯看到類似組織,在協助政治領袖將理念轉化為政策上的重要性。並且瞭解智庫經常性的作為包括:一、對外交及內政議題發表簡報及研究論 文;二、設立聯絡處以便與兩院國會議員和助理維繫關係;三、為行政、立法當局各部會及專案小組提供諮詢服務。可以說,在政策制定的整套流程中,智庫影響力 無所不至。
教師甄試中「教育綜合科目」科目,包含教育學術領域學門的相關知識,其範圍甚廣。基本上,可分為「基礎理論」與「教育實務」兩大範疇。本書之呈現方式以當前重要教育改革方向及教育政策介紹為主,並輔以教育政策理論作為理解教育政策決策過程之工具。
本書之呈現方式以當前重要教育法規介紹為主,書中羅列教育法規條文及相關試題之重點,內容清晰易懂,可提供欲報考教師甄試之教師,在最短時間內對此一領域作充足準備,輕鬆應試。並精選歷年各縣市重要試題於每段落文末,讓所有讀者能同時理解題目出處及相關試題之關聯。